取消農業稅前農民交的公糧能否視作繳納養老保險金?

山野村夫642


類似問題見到不少,參與討論也發表個人見解,現歸納一下介紹給你,供參考:

一、農民交“公糧”其實是交農業稅,因那個時代我國的糧食政策是國家統購統銷,其它交易是違法的。交公糧時糧庫給結算糧款,開具收糧付款憑證;並代替稅務部門給你開具“農業稅完稅證”。這是兩筆賬,一是你交的公糧給你計價了,體現出“交公糧”人的收入形成;二是體現出“交公糧”人完成了繳稅。只不過這些都是在糧庫轉賬完成而已,這就是農民交公糧過程。取消糧食由國家統購統銷政策後,糧食進入市場交易,這時徵收農業稅以收現金為主了。

農業稅在中國實行了近三千年(歷經多少朝代你懂得),但在2006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取消了,同時還取消了“三提五統”(三提五統是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按規定從農民生產收入中提取的用於村一級維持或擴大再生產、興辦公益事業和日常管理開支費用的總稱。包括三項,即公積金、公益金和管理費。 “ 鄉統籌費,是指鄉、鎮合作經濟組織依法向所屬單位,包括鄉鎮、村辦企業、聯戶企業和農戶收取的,用於鄉村兩級辦學即農村教育事業費附加、計劃生育、優撫、民兵訓練、修建鄉村道路等民辦公助事業的款項),連農民自己選舉為自己服務的村委會幹部的工資也由國家轉移支付。

二、農民供職單位是一個經濟核算實體。解放初的土改把地主手中的土地分給了廣大農民,由一家一戶耕種,一家一戶是一個獨立的經濟核算單位。除了繳納農業稅,其它收益都是自己的。後來成立了互助組、合作社,1958年成立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農村實行以生產隊為基礎的生產隊、生產大隊、人民公社三級所有的經營形式。這個時候農民的供職單位是生產隊,職業名稱為公社社員,生產隊是一個獨立經營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除上繳農業稅外,其餘收益均為本生產隊社員共同所有。

由於是集體大幫哄,至使一些人出工不出力,大部分“三級所有”的集體經濟處於崩潰邊緣。

到1982年,包產到戶後他供職的單位---生產隊解散了,但農民並沒有象同樣納過稅的產業工人那樣因企業破產倒閉或轉製成淨身出戶成了失業之人,而是把生產隊集體所有的土地等生產資料以及公積金、公益金和其它儲備積累等財富都分回了家,又實行起一家一戶的經營模式,一個農戶就是一個經濟實體、一個經濟核算單位,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公司”。農民在自己家庭這個自主經營、獨立核算的經濟實體中即是董事長又是職員。2016年1月1日取消農業稅前農戶除了繳納農業稅還有“三提五統”。2016年1月1日取消農業稅和“三提五統 ”後,

農民無償承包經營著土地、無償享受著國家投資的農業基礎設施和公益事業。而且家庭的一切收益全是自己的。

那個時代工廠是國家的,經營活動中產生的盈餘積累都是國家的。工人做工出賣的是勞動力,換取的是工資,與工廠的資產、經營管理和盈利無關。

1978年以前是以階級鬥爭為綱,農村確有義務工,但那是“地主、富農、反革命分子、壞分子和右派分子的“專利”,廣大僱農、貧下中農和中農是“享受”不到的。

三、包括糧食(當時叫購糧)在內的農副產品的確是農民生產出來的,農民為了換取工業品及其它生活用品把其生產的農副產品出售(當然在我國實行計劃經濟和糧食由國家統購統銷年代,國家對農民出售糧食和部分農副產品有計劃指標和任務的);其他行業人員也有自已的產品,為了換取包括糧食在內的農副產品及其它生活用品,也將自己的產品拿出來出售(當然在我國實行計劃經濟時代,其它行業的產品生產和出售也得服從國家下達的計劃和任務)。這叫商品流通、等價交換,中介媒體是貨幣。這是個最簡單的經濟運行規律。

四、國家的稅收不僅僅是農業稅這一個稅種,而且佔比不大,請看:1979年,農業稅佔當時財政收入的5.5%。2004年,農業稅佔各項稅收的比例為1%。社會各界各行各業都在為國家繳納不同稅種的稅金。沒見國家從2006年1月1日免除農業稅,稅務局也沒撤銷吧?現在國家稅收額比2005年末增加了多少,咱們可以上網查去。 如果說交了農業稅就能算作交社會保險費,算視同繳費年限,國家又為什麼要取消呢?農民兄弟又為什麼熱烈歡迎呢?

國家的稅收不僅僅是農業稅,社會各界各行各業都在為國家納稅。

誰都知道這個不可能的事:某乙去超市選了一瓶醬油,收銀臺交完錢後,又返回超市裡拿了一瓶醋,沒交錢就走,被保安攔截,某乙說你為什麼攔我,我交買醬油錢了……

如果說納稅就是繳納社會養老保險費,國家為什麼在立法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不列明?

五、國家設立的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現合併為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參保人領取的養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國家提供,並且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新農保)2009年滿60週歲的農民不用繳費就可以領到養老金。國家已把調整增加基礎養老金納入常態化)+個人繳費及政府補貼兩部分組成。其中,國家為什麼要為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員提供基礎養老金的含義你應該懂得。

交了農業稅算不算作交社會養老保險費,算不算作視同繳費年限,你自己分析吧!



我愛我家214230147


取消農業稅前農民交的公糧能否視作繳納養老保險金?又是這樣的問題,小編倒是打心眼裡希望可以是視作交納了養老保險金,但是國家會同意嗎?主要還是要看國家的政策走,不是咱們一二個小農民,說了算的。


年紀大點的都知道,老一輩的人從分產到戶,一直都要上交公糧,直到農業稅取消,公糧才取消。而且交公糧的條件還非常苛刻,往往都是把自家最好的糧食交上去,支援國家的建設。小編老家還有一個叫新倉庫的地名,記得小時候,家家戶戶都是拖家帶口的,浩浩蕩蕩的去交公糧。糧食乾燥度不達標或飽滿度不達標的,經常會被退回去,重新處理好了,再拉回來上交。那時大家都無怨無悔,儘量滿足要求。

現在社會發展了,由以前的農業輔助工業,轉變成了工業輔助農業。現在社會足的富強了,應該將老農們以前交的公糧,視為農民交養老保險的一部分,讓他們安度晚年,才能體現國家的好福利,惠及千萬的農村老人。

總之,小編認為這個提議是好的,小編也舉雙手贊成。就是不知道,有關部門能不能夠聽到廣大農民群眾的心聲了。如果這個提議得到實施,是對作出巨大貢獻的農村老人,最大的心慰。


壞男人2576


取消農業稅以前,交公糧能否視作農民所繳納的養老金,這個提法使鄙人茅塞頓開,就來說說我的看法吧。

從建國初期到改革開放以前這一段時間內,無論是從初級社到高級社,再到人民公社,我國的農民都是以小集體到大集體經營生產的方式進行農業生產的,由此可以把它看成是農莊式的產業工人。

在這一時期內參加集體勞動的農民,不僅要向國家繳納國稅,還要交公糧。在國家制定的價格下,上繳派購糧和賣餘糧。這些額外的糧食收購,實際上就是為了解決其它產業以外人員的口糧。就相當於農業是各行各業的供給大單位,也是履行著總後勤部門的職責。

他們參加的是集體勞作,每年還要向村級交提留款,作為村級單位的積累。統一出工時間和收工時間,這跟工人統一上班時間和下班時間是一樣的制度。工人上班拿工資有工資制度,農民出工拿工分有工分制度,工分兌現人民幣就相當於是農民的工資收入。

把這一時期的農民視為農業性產業工人,視為他們繳納了養老金,來折算他們的工齡。無論從制度上還是性質上,都是合情合理的。

我們黨和國家現在正在積極的考慮和不斷加大力度來改善農民的生活條件,提高農民的幸福指數是當前我國對農村工作的重點。有一點我們一定要堅信,國家一定會把農民的生活問題處理好的。


老蔣閒言


以前農民不緊緊交公糧的,還要交農業稅,有按人口數量交的勞力稅,教育稅,種點或養點別的東西還要教特種養殖稅,一年到頭,去除成本,農民剩不了幾個錢,碰到差的年份,更苦。物價飛漲了這麼些年,糧食價格一直不漲。中國最鞠躬盡瘁的職業就是農民,沒有之一。抗戰時期,支持革命,新中國建設時期,勒緊褲腰帶支持國家建設,改革開放了,經濟發展了,所有物品都在漲價,就農產品價格不見漲,最近幾年,農民自己交一部分,國家補貼一部分,能拿到一些養老金了,很多農民都很高心,這是中國5000年曆史上不成有過的事情,但仔細想想,那些錢在物價高漲的當下,能幹些什麼呢?農民最怕生病,可以一夜返貧,醫保報銷比例超低,限制條件多。善待那些還願意種地的農民吧,都已經60歲往上的人了。


ppmnbvcxz


我要為農民說句話,建國初期國家剛剛起步,我們沒有像樣的工廠,當時只能以農業而養工業,那時候沒有電,點燈的煤油叫洋油,小平布叫洋布,自行車叫洋車,就連火柴都叫洋火,那時也只小商業和手工業,工廠也由此轉化而來,農業也是由互助組,初級社高級社到合作社,農民對國家發展做出了極大貢獻。就種地交公糧來說吧,那時吃糧標準是夠不夠三百六,一天不足一斤糧食,農民生活是很苦的,進入七十年代公糧農業稅,愛國糧,戰備糧,三提五統,儲備糧,最後才是個人口糧,除種地之外還要開荒,修公路修水庫,根治海河,連城市建沒都沒離開農民。農民是社會主義建設的主力軍,這鐵的事實誰也改變不了,由其是這些六十歲以上的人,他們吃苦太多了,他們經過了土地所有制改革和以上的全部。給他們相應的與城鎮相同的養老金一點都不為過。另外還有交養老保險的問題,一開始退休的老工人都沒交養老保險,都有退休金。為什麼農民不行呢?希望能有一個好的結果。


強軍431


以前農民不僅交公糧,還要交稅,還有義務公,無償挖河修路等等,在前幾十年有人民教育人民辦,人民電力人民辦,人民道路人民辦,……什麼事情人民都掏錢,他任勞任怨,無私奉獻。現在國家正在改善農民現狀,也盡力提高他們的養老待遇,應儘早儘快。國家想著全國人民幸福安康,每一個公民也不要只用自己的尺寸衡量世界。


臨溪


現在60歲到70歲的農村老年人,在改革開放前都是農村集體經濟時期勞動的壯勞力,只是國家對這部分人的分工不同罷了,沒改革開放的時候都是為國家在做貢獻。進了工廠上班的好多人,60年災年又都響應國家號召又回農村種地,養活城裡人。城裡人上班掙的是工資,農村種地的農民掙的是工分,好一點的地方,壯老力十分工,三五毛錢,差的幾分錢。在農村種地的農民按國家規定留下360斤,帶皮的雜糧次糧自已吃以外,全部上交公糧,有時候年

景不好糧食歉收,自己吃的糧食都不夠,但是上交的公糧不能少,歉收明年補交。城裡人每個月26斤,30斤糧那是米和麵,和農村人帶皮的360斤不一樣啊,我今年62歲,餓肚子不說我吃過榆樹皮磨的面,我記的八歲的時候才吃過白麵饅頭。75年參加工作,現在退休金3400,所以我知道農村六七十歲的這茬人,吃過很多的苦,每年義務給國家修水利,,修農田,修鐵路,修機場,給吃飯,可是沒有工錢,每年要求出一定天數的義務工,所以國家應該給這部分人享受一定的養老政策。他們是為國家做過貢獻,吃過苦,承受過災難的人。


三國老四


又要回答這樣的問題,感覺很心酸。農民付出實在是太多了,特別是上世紀,50年前後出生的,他們經歷的苦難太多了,沒有過幾天好日子。他們這代人,艱苦撲素,勤於奉獻,為國家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把好的糧食交給國家,支援國家建設,自己過得緊衣縮食的生活。今天大家還在討論交公糧,應不應該給開養老金?這還用討論嗎?現在我們的國家富強了,不應該忘記曾經対國家的發展,立下汗馬功勞的農民,給開退休金,叫他們安度晚年,這不是應該的嗎?在正常不過的事嗎?所幸,國家也看到了這種現狀,現在正在河南安陽進行試點,到退休年齡的農民每月開400元。在不久的將來,就會鋪開,請大家耐心等待吧。我是鄉村人家樂我是農民,為農民發聲,是我的責任和義務,請大家關注我!





鄉村人家樂


老農民交的公糧是一方面,還有每年的義務工扒河建庫修路都是無償免費的,也應該一起算。


Ice4347517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