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釵規勸寶玉走仕途之路真的錯了嗎?

笑天說詩詞


此事本就無所謂對錯,只不過是寶釵表錯了情,因為她跟寶玉完全是三觀不合。

每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都可能是不一樣的,作者塑造的賈寶玉,恰恰就是有別於常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寶玉和寶釵,一個要出世,一個是入世,他們倆怎麼說到一起去?完全是道不同不相為謀!

據說現代男人都有一個通病,因為怕回家老婆嘮叨,所以下了班磨磨蹭蹭不想回家。寶釵和寶玉是什麼關係?不過是表姐弟關係而已,寶釵就開始嘮叨那些寶玉完全不愛聽的東西,寶玉每次見了那些都想逃的東西,他能給寶釵好臉嗎?抬起腳走路算是有涵養的。

寶釵平日裡奉行藏愚守拙的原則,偏偏她對寶玉沒有如此,她言辭懇切,其心天地可鑑,熟料世事就是那麼地不如人意。一個人如果對你最基本的人生觀不認同,那你的初衷再好,也難為他人接受。

如果說寶釵真的有什麼錯,她錯在不該愛上寶玉,可是,在那樣的年代,她又有多少可以選擇的餘地呢?從這個角度來說,寶釵是悲哀的,她空有一腔凌雲志,錯將柔情付流水。

我是蘇小妮,喜歡我的回答請點擊關注和分享!


蘇小妮


從當時人的價值觀來看,寶釵規勸寶玉並不算錯。那個時代,人們普遍追求的是光宗耀祖,封妻廕子,寶釵規勸寶玉,正是立足於生活,立足於世情而做出的正確之舉,也是所有的所謂賢妻良母應該做的,符合王夫人,甚至所有的母親的期許。



寶釵做的不錯,卻與寶玉的價值觀南轅北轍,寶玉是一個被寵養的孩子,從小錦衣玉食,金尊玉貴,沒有經歷過世事艱難,沒有體驗過人情冷暖,因此會對榮華富貴,權力金錢視為平常,如果他也如劉姥姥,板兒,賈芸一樣,貧窮過,被侮過,困頓過,他不會對寶釵的勸告嗤之以鼻。



有人說,之所以視金錢為糞土,因為本身有金錢,這話可能偏激,卻也不無道理。當寶釵勸寶玉走仕途之路時,寶玉之所以抬腿就走,當寶釵借香菱學詩再次勸寶玉時,寶玉之所以漠然以對,因為他從來不曾缺少過金錢,也不需為仕途發愁,正如賈赦所說,他們那樣的人家,還會少了個官做。



寶釵勸寶玉讀經濟文章不錯,走仕途經濟不錯,但卻錯了不懂寶玉所處的環境, 如果賈府不倒,仕途經濟於寶玉只是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他如何會看重,會追求。這也許就是門弟不同而造成的思維差別吧


萍風竹雨123


《紅樓夢》開篇第五回便是寧榮二公的英靈託咐警幻仙子警醒不願讀書進取的賈寶玉,警幻仙子放下原來接絳珠仙子回“太虛幻境”一遊,改成了託夢賈寶玉遊“太虛幻境”。

從賈寶玉個人來說,他肩負著整個家族振興的希望。從整個社會來看,對那一個世代來說仕途經濟學問都沒有錯,到什麼時候社會都需要有良好的社會管理、正常的秩序、興旺發達的生產,文明社會人民的幸福生活從都離不開上層建築和經濟基礎。

如果用世俗眼光來看待“男一號” 賈寶玉,《紅樓夢》開篇就有有這樣一段話:

“無故尋愁覓恨,有時似傻如狂。縱然生得好皮囊,腹內原來草莽。潦倒不通世務,愚頑怕讀文章。行為偏僻性乖張,那管世人誹謗!富貴不知樂業,貧窮難耐淒涼。可憐辜負好韶光,於國於家無望。天下無能第一,古今不肖無雙。寄言紈絝與膏粱:莫效此兒形狀!”

然而《紅樓夢》卻又是寶黛釵湘等花季少年男女之間一部純潔的感情史和青春期成長故事,詩意盎然、充滿天真爛漫和人性的光輝。寶黛釵湘等少男少女間不僅僅有純真的青春期戀情,也有彼此之間的關懷愛護、同情理解、純潔友情、溫暖和陪伴。

《紅樓夢》大觀園就是一個純潔美好的青春王國,在《紅樓夢》之前的中國古典文學史上應該還從來沒有過一部這樣著重描寫主人公們美好青春年華的小說吧。

《紅樓夢》通過以賈府為代表的賈王薛史四大家族的興衰榮辱與沉浮,涉及到中國封建時代社會政治經濟生活的方方面面。並且突出表現了作者對儒釋道中國傳統文化深刻領悟,和人生宿命的終極看法。

《紅樓夢》中也並沒有題主所謂的“反對仕途經濟”,而是一個不顧“仕途經濟學問”專以情聖自居的紈絝子弟在面對家族敗落的無奈時所做出的“青春懺悔錄”。

作者追憶青春歲月美好時光和生命中曾經出現過的美好少女們,懺悔自己曾經犯過的種種無法彌補的錯誤對她們美好生命所造成的傷害、甚至是毀滅。

《紅樓夢》作者帶著自己內心無法釋懷的撕裂與傷痛,“為閨閣女子立傳”追憶她們的種種美好、聰明才幹和不幸遭遇。從這個意義上講,《紅樓夢》具有了反對封建等級制度、反對封建包辦婚姻和封建時代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積極意義。

其實寶釵和黛玉都不反對寶玉讀書進取,賈寶玉出身於官宦世家,家族中並沒有善長於商業的傳統,賈寶玉本人也沒有表現出任何商業天賦來,賈寶玉不走仕途之路靠什麼安生立命呢?

基本上說,自古以來就很少有人單純靠做“文青”能夠謀生的,在封建時代就更加沒有了。

黛玉有戀愛天賦會說話,總是默默地用行動支持寶玉讀書,卻從來很少掛在嘴邊對寶玉直接說出來讀書進取的話。

黛玉從不踩寶玉的“痛腳”、不說“混帳話”保護青春期判逆青年的自尊心很招寶玉的喜歡,是在愛情競爭中勝出的一方。可是寶玉評價林姑娘從來不說“混帳話”作為寶玉本身的怪癖一定會迅速流傳出去,給黛玉的形象帶來很大的負面影響,讓賈府長輩們把對寶玉不思進取的失望心情攝射遷怒到黛玉身上,使得黛玉被定位為成天與寶玉鬧騰嚴重影響寶玉“讀書進取”,對賈府接受“寶黛姻緣”人為製造了更大的障礙。

寶釵幾乎是個面面俱到的人,她對賈府裡的每一個人的好似乎都可以分析出背後功利的目的來。 薛家投靠借住在賈府,賈府上上下下的人 當然都可以是寶釵“討好”的對象,就連曾經的“情敵”黛玉也與寶釵結為了姐妺。

賈府中寶釵唯一得罪過的人就是賈寶玉了。 寶釵對寶玉是真心實意的,不然也不會明知道寶玉最煩“混帳話”還會去當討人嫌勸他,而不是為了討好寶玉有意避開“混帳話”少說或者根本不說。

其實寶釵對人的態度是“內外有別”的,對於鳳姐和寶玉這樣在她心目中的“自己人”,寶釵拿鳳姐來墊墊底調侃一下、對寶玉這個親二姨弟兄該勸的時候“忠言逆耳利於行”說話也就不避違什麼,那怕是“中二病患者”賈寶玉聽了會不高興。

可見薛寶釵真的是沒有林黛玉那樣的戀愛天賦,規勸賈寶玉讀書進取的時候直來直去,不懂得保護正處在青春期敏感又逆反的少年寶玉,也不會像黛玉那樣的示弱,讓“富貴閒人”賈寶玉也獲得保護女性的成就感。 在賈寶玉心目中,黛玉就成了“知已。

薛寶釵比不上林黛玉可愛真是理所當然的,薛寶釵勸寶玉走仕途之路不是錯了,而是方法太笨了而已。


阿丹151014015


這個問題值得好好說說。

在我看來,寶釵規勸寶玉走仕途之路,也錯,也不錯,看從什麼角度來說。

1.“隨分從時”的寶釵,按照當時社會的正統觀念,規勸寶玉走仕途之路,合理且正確,沒有錯。

寶釵的特點是藏愚守拙、隨分從時,王熙鳳評價其為“不干己事不開口,一問搖頭三不知”,可見低調謹言是寶釵的習慣。這就意味著,如果非要開口進行交際,談一些大眾認可的“正能量”話題總是沒錯的。在當時那個環境裡,一個男子正常的成長途徑就是讀書科考求取功名,走仕途之路幾乎被默認為唯一的正道。那麼寶釵向寶玉進行規勸,這種做法簡直不要太隨大流,可以說相當普通。寶玉性情乖僻,聽了這樣的“混賬話”拔腿就走,那隻能說明寶玉沒禮貌,寶釵的做法本身是沒有什麼錯可言的。

2.善於揣摩人心的寶釵,沒有明白寶玉對這個話題的牴觸程度,規勸起到了反效果,這是寶釵行為方式的失敗,是錯。

寶釵失策的一點,是低估了寶玉這個“混世魔王”對仕途之道的反感,沒有講究規勸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大家坐下來聊天的時候,忽然來這麼一句,或者在寶玉被賈政批評之後,再來加這麼一句,寶玉肯定聽不進去,而且會增加他的逆反心理。

寶釵本來善於察言觀色,應該懂得在恰當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委婉表達。比如有一次她議論某些男子讀書之後變壞,還不如不讀書,這就說得很好。如果順勢說正確運用仕途之道做個好男兒,估計這樣的話傳到寶玉耳裡,他也比較容易聽得進去,畢竟有一回他也向襲人發了一通反對“文死諫武死戰”式迂腐的議論,說明他其實不是不關心經世濟民這樣的話題,而是另有自己的見解。

可惜寶釵操之過急,在規勸方式上沒有處理好,結果起到了反作用,這對於聰明的寶釵,不能不說是一個教訓和錯誤。

3.具有師長心態的寶釵,規勸乖張任性的寶玉走仕途之路,是對寶玉和賈府前途的關心,出發點具有善意,沒有錯。

寶釵身為大姐姐,總是不自覺地好為人師,規勸這個,教育那個的。其實好為人師並不是一個好的品性,但是站在當時社會規範和家族期望的立場來看,寶釵規勸寶玉走“正途”,幾乎相當於今天規勸一個逃學少年好好讀書,不但出發點沒有錯,而且稱得上苦口婆心,很為寶玉和賈府著想。誠然,寶釵規勸寶玉,跟她潛意識裡把自己的未來跟寶玉綁在一起有關係,誰不希望自己未來的男人上進呢?但是客觀來說,以寶釵當時客居的身份,她完全可以不用勸寶玉,不必惹寶玉生氣的。但她忍不住勸了,儘管出自私心,但也不能不說包含著對寶玉的關心。雖然這份關心沒有被寶玉接受,但寶釵的心意總是沒有錯的。

4.舊式女德典範的寶釵,不懂尊重個性與自由,規勸寶玉走仕途之路,暴露了她狹隘且落後的價值觀,是錯。

最後終於要說到,這個問題對錯的核心在哪裡。所謂“仕途之道”,即使在今天也被很多人視為正途。換言之,寶玉放在今天,身上的標籤也仍然會是一個不求上進的紈絝子弟。但我覺得,如果這樣否定寶玉的話,也就否定了《紅樓夢》作者所傳遞的價值觀。《紅樓夢》的意義在於通過對寶黛愛情悲劇的描畫,歌頌了遠遠超越時代的人性、自由至上的價值觀。

我在之前的回答裡多次提到,寶玉和黛玉是當時那個環境的“異類”,他們心心相印,因為他們都具備不被當時的主流社會所認可的價值觀——其實到今天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和不認可。寶玉是世家子弟,讀書什麼的也是很嚴格的,他怎麼會不知道那種價值觀的核心?他反感仕途之道,正是因為他反感當中蘊含的腐朽本質。同樣,黛玉也是“從心出發”的一個人,對自由和個性被禁錮的痛苦感受尤深,所以能夠理解寶玉。

用今天的語言來說,他們都是信奉“愛”多於信奉世俗的規範,他們嚮往靈性的愉悅更甚於世俗的“成功”,所以經濟仕途之道對他們沒有吸引力。他們作為個體,本可以選擇不走這條他們不感興趣的路,但是社會強大的約束力迫使他們面對的事實是:如果不選擇這條路,就要接受無休止的“矯正教育”,就要被打上不務正業、不走正途的標籤,就要接受批評和指責的眼光。這其實也是一種“多數人對少數人的暴力”,在今天崇尚尊重個性、尊重自由的環境裡,稱得上是某種程度的惡了。

所以,寶釵對寶玉的規勸,實質是一種對寶玉精神和理想的不理解、不認同和不尊重。從這個角度來說,她是不對的。

參見之前回答過的相關問題:

中,為什麼寶玉反感“文死諫,武死戰”呢?

《中的黛玉從來不說“混帳話”,你覺得黛玉真的不願意寶玉“讀書進取”嗎?》

《如果賈母硬要賈寶玉娶了林黛玉會出現什麼結果?》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在《紅樓夢》裡,賈寶玉是“潦倒不通事務,愚頑怕讀文章”叛逆子弟。他有諸多的奇思妙想和為世人所不能容的想法。

他吃人家嘴上的胭脂還是小事,然而他不願走科舉之路倒是令一些人不能接受,畢竟在那個時代還是被“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思想左右著。

寶玉的不求功名很多人自然覺得奇怪,甚至對於賈府來說是不忠不孝了。

記得在正文裡,寶釵有一次規勸寶玉要以求取功名為要,而寶玉霎時變了見色,摔門而出,把寶釵一個人晾在了那裡。



而相反,林黛玉卻從來不勸寶玉這些,可能因為林黛玉的性情,不願意支持賈寶玉圍為官作宰的。以至於賈寶玉說:林妹妹有過這樣麼?她要是這樣,我早和她生分了!這話恰巧被黛玉聽到,自此便以寶玉為知己!

我們再來說說寶釵規勸寶玉走仕途之路真的錯了嗎?

我覺得誰也沒有說寶釵這樣做不對,在當時的大環境下來說,男子走仕途之路是正確的,也是不需要誰規勸的。寶釵的做法無疑是正確的。


而寶釵規勸寶玉走仕途之路可能因為兩個原因:一是真心為了寶玉好,因為他們都逐漸長大了,再不是小時候那樣嬉戲打鬧了,應該考慮到這些問題了。二是寶釵也可能是為了自己的後半生著想,王夫人等人的意思寶釵可能略知一二。

寶釵和黛玉的性情本就兩樣,按照現在的話來說,黛玉是個理想主義者,而寶釵卻是一個女強人!


對此,你還有哪些看法呢?歡迎大家留言,感謝關注,我是鐵匠論書畫!


鐵匠論書畫


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寶哥哥打小便有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兒,為世俗所不容;寶釵勸其走仕途之路,也只不過是遵循了俗世的道德準則罷了,何錯之有!

警幻仙姑亦曾以情慾聲色警其痴頑,規其入正路,以圖光耀門楣,可嘆此痴兒竟不得悟。


寶玉的好基友臨終前曾懺悔道:

以前你我見識自為高過世人,我今日才知誤了。以後還該立志功名,以榮耀顯達為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秦鍾已悔悟,可惜太遲。

能被寶玉引為知己的人,自然都是些志同道合的,不屑於仕途之事的。比如林黛玉,自幼不曾勸他去立身揚名等悟,所以深敬黛玉。倒是寶釵輩有時見機導勸,他反倒生起氣來,只說:

好好的一個清淨潔白女兒,也學的釣名沽譽,入了國賊祿鬼之流。

在二爺眼中,凡讀書上進者,皆為祿蠹之流,勸人從事仕途經濟學問、應酬世務的話皆為混賬話。就因為寶釵講了他不愛聽的話,反倒和寶姑娘生分疏遠了。


《紅樓夢》開卷第一回,作者自雲:

今風塵碌碌。一事無成,忽念及當日所有之女子,一自細考較去,覺其行止見識皆出於我之上。何我堂堂鬚眉,誠不若彼裙釵哉?實愧則有餘,悔又無益之大無可如何之日也!

所謂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云身後有餘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一旦啃完了老本,再無籌劃進益之舉,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窮困潦倒之時,哪兒還有什麼自我可言!自身能否生存下去都成問題,慢說與家國何益了。呼喇喇大廈將傾,寶玉能奈何?自顧不暇,也就只能隨那世外之人歸彼大荒了。


續書言及,賈家子孫得了功名,蘭桂齊芳,家道復初。且不論其是否違背原書宗旨,心平氣和地想一下,重振家業的話,貌似只有仕途經濟這一條路可走了!

列位看官,您道寶釵所勸寶玉之事,對耶?錯耶?


陌上花開643297


“柴鵬程的航海日記”與你一同讀懂《紅樓夢》

薛寶釵勸賈寶玉考取功名走仕途之路錯了嘛?

很多人就這個情節,認為賈寶玉《紅樓夢》是反封建,反科舉制度的急先鋒。說實在的,我特討厭別人用反封建來評論《紅樓夢》,覺得就是在給《紅樓夢》戴高帽子。 對於一部作品的評論,一句反封建就能概括了,這三個字太神奇了。到底怎麼是封建,父母包辦婚姻嗎?科舉制度嗎?所謂封建,原來指的是封地建國,也就是說,皇帝給他的子孫或功勳卓著的大臣封王,封了王就得劃給一部分土地,這個王才能夠受賦稅,賴以生活啊!這就是封建的本意。可是現在都用濫了,把迷信,包辦婚姻,科舉制度都算在封建裡面,其實,封建和這些真的是風馬牛不相及。具體到《紅樓夢》上,薛寶釵勸賈寶玉認真讀書,通過科舉,進入仕途,賈寶玉強烈反對,人們也認為是作品有反封建的思想潮流在裡面,這是沒有看出作者的本意。

《紅樓夢》是一部明末清初時期歷史故事的寓言小說,作者以薛寶釵代指滿清,林黛玉代指南明,史湘雲代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順。我們熟讀《紅樓夢》的朋友都知道,第一個勸諫賈寶玉讀書科舉的是史湘雲。為什麼?因為史湘雲勸諫他的時候,正是大順時期,史湘雲的意思是不要在試圖恢復過去的朱明,應當順勢而為,科舉進士,與大順效勞。賈寶玉不高興,說“林妹妹就不這樣說”是啊,林黛玉是南明,南明正在勵志復興,哪裡還有時間進行科舉啊。

在批賈寶玉的那兩首《西江月》中說,縱然生的好皮囊,腹內原是草莽。這裡的草莽,即曹、莽,曹,曹操,莽,王莽,指的是賈寶玉是個反叛的意思。

《紅樓夢》就是一部賈寶玉反對大順,滿清,最後不得不向滿清低頭的歷史,可是由於作者寫的太隱晦,人們都把它當做了富家公子風花雪月的淫蕩故事。乾隆皇帝讀出來了。可是,我們生活在當今時代,不能讀懂,是我們的悲哀,也是《紅樓夢》的悲哀!


柴鵬程的航海日記


作為表姐,看姨媽的唯一依靠這麼不長進,而且,又是母親有意當女婿的人,規勸一兩句也是好意。

她也曾規勸過林黛玉,也幫過史湘雲和邢岫煙。都是好意。

在她規勸後發現賈寶玉不合意。之後,她就藉機出了大觀園。她並不想當寶二奶奶。林黛玉給賈寶玉當寶,薛寶釵是不稀罕的。

可惜南安太妃沒看中她,賈蘭又差著年齡輩分。其實,若是嫁個甄寶玉倒是很不錯的。

可惜了,她哥哥殺了人,王熙鳳說可以幫薛家“撕樓官司”,薛姨媽就稀裡糊塗的嫁了女兒。所以,薛寶釵才心裡暗暗埋怨母親辦得糊塗,只是無能為力而已。

既然已經嫁了,而且賈家已經不行了,薛寶釵只能想法子督促賈寶玉上進。不得已給賈寶玉定了個舉人的目標並想法子留下一子。

所以,賈寶玉出家後,別人都哭的不行,而薛寶釵卻不很傷心,因為她對賈寶玉早就死心了,該打算的也都打算好了。以她的能力與才華,與李紈一起,撐起二房這個家,應該沒問題。

若是現在,薛寶釵早就自己清華北大了,哪用督促賈寶玉?以她的本事,給賈寶玉當廢物養著也養得起了。

生不逢時啊!


手機用戶59820217299


這個事情很難說,難說處在於,這世上有些事兒原本無對錯可言。從現實角度看,當然沒有錯,書裡一開始就表達了作者深刻的悔意,覺得自己有負父兄教導,耽誤了好時光,致使碌碌無為窮愁潦倒,而閨閣中歷歷有人,見識皆在自己之上。

這倆結合起來,可以看出作者或寶玉對於自己沒有仕進不是不後悔的。現實在那裡擺著呢,在家境好的時候,你可以放任自己擁有自由而無用的靈魂,家裡真有什麼事,還是那些遵循俗世道路的人,更能獲得救贖的機會。就像書中的賈蘭,當初寶玉對他的愛學習也是很不以為然的,到最後呢,“桃李春風結子完,到頭誰似一盆蘭”,即便他和他的母親可能也沒有長壽,但也總比極度落魄被窮病追擊要好一點。

所以,這樣看來,寶釵是對的。然而,如果寶玉真的聽了她的話,也不過複製又一個賈蘭而已,如何能有這樣一個賈寶玉,而既然紅樓夢是自傳體小說,如果寶玉聽了寶釵的話,我們也就看不到這樣一本紅樓夢了。

書中黛玉支持寶玉的選擇,寶釵屢屢規勸,這其實,是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之爭。素質教育更注重個人靈性的養成,應試教育更注重實用性,很難說孰是孰非。畢竟,活在這個世上,太不安全了,靈性如同瓷器,美麗而易碎,需要呵護,除了極少數人,絕大多數人都要依靠應試教育給予的生存能力,所以寶釵無對錯。


閆紅說


寶釵勸寶玉仕途經濟,並沒有錯。仕途經濟,是人在社會上的生存必須解決的問題,過去社會分工也沒有現在這樣細化,不是走仕途就得走經濟這條路,走仕途,那是對社會公共事務作出自己的貢獻,做經濟,販夫走卒、木工、瓦工、打鐵磨豆腐的,各樣工種,那是直接創造價值,兩者都因此獲取一部分報酬養活自己和家人,說到底一句話,就是您得對社會有所貢獻,大家都像賈寶玉一樣不付出,坐在家裡啃老,只要自己吟詩作對、風花雪月,那哪裡來的風清氣正、五穀豐登呢?實在話,沒有作仕途經濟的人,賈寶玉出門連個馬路都沒有走了,誰幹?如果在外面被偷了搶了,也只好拉倒,沒有地方說理去,吃飯也吃不上,不作農業經濟,哪裡來的糧食和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