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钗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真的错了吗?

笑天说诗词


此事本就无所谓对错,只不过是宝钗表错了情,因为她跟宝玉完全是三观不合。

每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可能是不一样的,作者塑造的贾宝玉,恰恰就是有别于常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宝玉和宝钗,一个要出世,一个是入世,他们俩怎么说到一起去?完全是道不同不相为谋!

据说现代男人都有一个通病,因为怕回家老婆唠叨,所以下了班磨磨蹭蹭不想回家。宝钗和宝玉是什么关系?不过是表姐弟关系而已,宝钗就开始唠叨那些宝玉完全不爱听的东西,宝玉每次见了那些都想逃的东西,他能给宝钗好脸吗?抬起脚走路算是有涵养的。

宝钗平日里奉行藏愚守拙的原则,偏偏她对宝玉没有如此,她言辞恳切,其心天地可鉴,熟料世事就是那么地不如人意。一个人如果对你最基本的人生观不认同,那你的初衷再好,也难为他人接受。

如果说宝钗真的有什么错,她错在不该爱上宝玉,可是,在那样的年代,她又有多少可以选择的余地呢?从这个角度来说,宝钗是悲哀的,她空有一腔凌云志,错将柔情付流水。

我是苏小妮,喜欢我的回答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苏小妮


从当时人的价值观来看,宝钗规劝宝玉并不算错。那个时代,人们普遍追求的是光宗耀祖,封妻荫子,宝钗规劝宝玉,正是立足于生活,立足于世情而做出的正确之举,也是所有的所谓贤妻良母应该做的,符合王夫人,甚至所有的母亲的期许。



宝钗做的不错,却与宝玉的价值观南辕北辙,宝玉是一个被宠养的孩子,从小锦衣玉食,金尊玉贵,没有经历过世事艰难,没有体验过人情冷暖,因此会对荣华富贵,权力金钱视为平常,如果他也如刘姥姥,板儿,贾芸一样,贫穷过,被侮过,困顿过,他不会对宝钗的劝告嗤之以鼻。



有人说,之所以视金钱为粪土,因为本身有金钱,这话可能偏激,却也不无道理。当宝钗劝宝玉走仕途之路时,宝玉之所以抬腿就走,当宝钗借香菱学诗再次劝宝玉时,宝玉之所以漠然以对,因为他从来不曾缺少过金钱,也不需为仕途发愁,正如贾赦所说,他们那样的人家,还会少了个官做。



宝钗劝宝玉读经济文章不错,走仕途经济不错,但却错了不懂宝玉所处的环境, 如果贾府不倒,仕途经济于宝玉只是探囊取物,唾手可得,他如何会看重,会追求。这也许就是门弟不同而造成的思维差別吧


萍风竹雨123


《红楼梦》开篇第五回便是宁荣二公的英灵托咐警幻仙子警醒不愿读书进取的贾宝玉,警幻仙子放下原来接绛珠仙子回“太虚幻境”一游,改成了托梦贾宝玉游“太虚幻境”。

从贾宝玉个人来说,他肩负着整个家族振兴的希望。从整个社会来看,对那一个世代来说仕途经济学问都没有错,到什么时候社会都需要有良好的社会管理、正常的秩序、兴旺发达的生产,文明社会人民的幸福生活从都离不开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

如果用世俗眼光来看待“男一号” 贾宝玉,《红楼梦》开篇就有有这样一段话: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然而《红楼梦》却又是宝黛钗湘等花季少年男女之间一部纯洁的感情史和青春期成长故事,诗意盎然、充满天真烂漫和人性的光辉。宝黛钗湘等少男少女间不仅仅有纯真的青春期恋情,也有彼此之间的关怀爱护、同情理解、纯洁友情、温暖和陪伴。

《红楼梦》大观园就是一个纯洁美好的青春王国,在《红楼梦》之前的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应该还从来没有过一部这样着重描写主人公们美好青春年华的小说吧。

《红楼梦》通过以贾府为代表的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的兴衰荣辱与沉浮,涉及到中国封建时代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突出表现了作者对儒释道中国传统文化深刻领悟,和人生宿命的终极看法。

《红楼梦》中也并没有题主所谓的“反对仕途经济”,而是一个不顾“仕途经济学问”专以情圣自居的纨绔子弟在面对家族败落的无奈时所做出的“青春忏悔录”。

作者追忆青春岁月美好时光和生命中曾经出现过的美好少女们,忏悔自己曾经犯过的种种无法弥补的错误对她们美好生命所造成的伤害、甚至是毁灭。

《红楼梦》作者带着自己内心无法释怀的撕裂与伤痛,“为闺阁女子立传”追忆她们的种种美好、聪明才干和不幸遭遇。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楼梦》具有了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反对封建包办婚姻和封建时代的“男尊女卑”思想的积极意义。

其实宝钗和黛玉都不反对宝玉读书进取,贾宝玉出身于官宦世家,家族中并没有善长于商业的传统,贾宝玉本人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商业天赋来,贾宝玉不走仕途之路靠什么安生立命呢?

基本上说,自古以来就很少有人单纯靠做“文青”能够谋生的,在封建时代就更加没有了。

黛玉有恋爱天赋会说话,总是默默地用行动支持宝玉读书,却从来很少挂在嘴边对宝玉直接说出来读书进取的话。

黛玉从不踩宝玉的“痛脚”、不说“混帐话”保护青春期判逆青年的自尊心很招宝玉的喜欢,是在爱情竞争中胜出的一方。可是宝玉评价林姑娘从来不说“混帐话”作为宝玉本身的怪癖一定会迅速流传出去,给黛玉的形象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让贾府长辈们把对宝玉不思进取的失望心情摄射迁怒到黛玉身上,使得黛玉被定位为成天与宝玉闹腾严重影响宝玉“读书进取”,对贾府接受“宝黛姻缘”人为制造了更大的障碍。

宝钗几乎是个面面俱到的人,她对贾府里的每一个人的好似乎都可以分析出背后功利的目的来。 薛家投靠借住在贾府,贾府上上下下的人 当然都可以是宝钗“讨好”的对象,就连曾经的“情敌”黛玉也与宝钗结为了姐妺。

贾府中宝钗唯一得罪过的人就是贾宝玉了。 宝钗对宝玉是真心实意的,不然也不会明知道宝玉最烦“混帐话”还会去当讨人嫌劝他,而不是为了讨好宝玉有意避开“混帐话”少说或者根本不说。

其实宝钗对人的态度是“内外有别”的,对于凤姐和宝玉这样在她心目中的“自己人”,宝钗拿凤姐来垫垫底调侃一下、对宝玉这个亲二姨弟兄该劝的时候“忠言逆耳利于行”说话也就不避违什么,那怕是“中二病患者”贾宝玉听了会不高兴。

可见薛宝钗真的是没有林黛玉那样的恋爱天赋,规劝贾宝玉读书进取的时候直来直去,不懂得保护正处在青春期敏感又逆反的少年宝玉,也不会像黛玉那样的示弱,让“富贵闲人”贾宝玉也获得保护女性的成就感。 在贾宝玉心目中,黛玉就成了“知已。

薛宝钗比不上林黛玉可爱真是理所当然的,薛宝钗劝宝玉走仕途之路不是错了,而是方法太笨了而已。


阿丹151014015


这个问题值得好好说说。

在我看来,宝钗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也错,也不错,看从什么角度来说。

1.“随分从时”的宝钗,按照当时社会的正统观念,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合理且正确,没有错。

宝钗的特点是藏愚守拙、随分从时,王熙凤评价其为“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可见低调谨言是宝钗的习惯。这就意味着,如果非要开口进行交际,谈一些大众认可的“正能量”话题总是没错的。在当时那个环境里,一个男子正常的成长途径就是读书科考求取功名,走仕途之路几乎被默认为唯一的正道。那么宝钗向宝玉进行规劝,这种做法简直不要太随大流,可以说相当普通。宝玉性情乖僻,听了这样的“混账话”拔腿就走,那只能说明宝玉没礼貌,宝钗的做法本身是没有什么错可言的。

2.善于揣摩人心的宝钗,没有明白宝玉对这个话题的抵触程度,规劝起到了反效果,这是宝钗行为方式的失败,是错。

宝钗失策的一点,是低估了宝玉这个“混世魔王”对仕途之道的反感,没有讲究规劝的方式方法。比如在大家坐下来聊天的时候,忽然来这么一句,或者在宝玉被贾政批评之后,再来加这么一句,宝玉肯定听不进去,而且会增加他的逆反心理。

宝钗本来善于察言观色,应该懂得在恰当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委婉表达。比如有一次她议论某些男子读书之后变坏,还不如不读书,这就说得很好。如果顺势说正确运用仕途之道做个好男儿,估计这样的话传到宝玉耳里,他也比较容易听得进去,毕竟有一回他也向袭人发了一通反对“文死谏武死战”式迂腐的议论,说明他其实不是不关心经世济民这样的话题,而是另有自己的见解。

可惜宝钗操之过急,在规劝方式上没有处理好,结果起到了反作用,这对于聪明的宝钗,不能不说是一个教训和错误。

3.具有师长心态的宝钗,规劝乖张任性的宝玉走仕途之路,是对宝玉和贾府前途的关心,出发点具有善意,没有错。

宝钗身为大姐姐,总是不自觉地好为人师,规劝这个,教育那个的。其实好为人师并不是一个好的品性,但是站在当时社会规范和家族期望的立场来看,宝钗规劝宝玉走“正途”,几乎相当于今天规劝一个逃学少年好好读书,不但出发点没有错,而且称得上苦口婆心,很为宝玉和贾府着想。诚然,宝钗规劝宝玉,跟她潜意识里把自己的未来跟宝玉绑在一起有关系,谁不希望自己未来的男人上进呢?但是客观来说,以宝钗当时客居的身份,她完全可以不用劝宝玉,不必惹宝玉生气的。但她忍不住劝了,尽管出自私心,但也不能不说包含着对宝玉的关心。虽然这份关心没有被宝玉接受,但宝钗的心意总是没有错的。

4.旧式女德典范的宝钗,不懂尊重个性与自由,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暴露了她狭隘且落后的价值观,是错。

最后终于要说到,这个问题对错的核心在哪里。所谓“仕途之道”,即使在今天也被很多人视为正途。换言之,宝玉放在今天,身上的标签也仍然会是一个不求上进的纨绔子弟。但我觉得,如果这样否定宝玉的话,也就否定了《红楼梦》作者所传递的价值观。《红楼梦》的意义在于通过对宝黛爱情悲剧的描画,歌颂了远远超越时代的人性、自由至上的价值观。

我在之前的回答里多次提到,宝玉和黛玉是当时那个环境的“异类”,他们心心相印,因为他们都具备不被当时的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价值观——其实到今天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和不认可。宝玉是世家子弟,读书什么的也是很严格的,他怎么会不知道那种价值观的核心?他反感仕途之道,正是因为他反感当中蕴含的腐朽本质。同样,黛玉也是“从心出发”的一个人,对自由和个性被禁锢的痛苦感受尤深,所以能够理解宝玉。

用今天的语言来说,他们都是信奉“爱”多于信奉世俗的规范,他们向往灵性的愉悦更甚于世俗的“成功”,所以经济仕途之道对他们没有吸引力。他们作为个体,本可以选择不走这条他们不感兴趣的路,但是社会强大的约束力迫使他们面对的事实是:如果不选择这条路,就要接受无休止的“矫正教育”,就要被打上不务正业、不走正途的标签,就要接受批评和指责的眼光。这其实也是一种“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力”,在今天崇尚尊重个性、尊重自由的环境里,称得上是某种程度的恶了。

所以,宝钗对宝玉的规劝,实质是一种对宝玉精神和理想的不理解、不认同和不尊重。从这个角度来说,她是不对的。

参见之前回答过的相关问题:

中,为什么宝玉反感“文死谏,武死战”呢?

《中的黛玉从来不说“混帐话”,你觉得黛玉真的不愿意宝玉“读书进取”吗?》

《如果贾母硬要贾宝玉娶了林黛玉会出现什么结果?》

以上是头条号“海阔天空诗酒花”的回答。欢迎在今日头条APP关注“海阔天空诗酒花”,图文、问答、视频,海阔天空随便聊。


海阔天空诗酒花


在《红楼梦》里,贾宝玉是“潦倒不通事务,愚顽怕读文章”叛逆子弟。他有诸多的奇思妙想和为世人所不能容的想法。

他吃人家嘴上的胭脂还是小事,然而他不愿走科举之路倒是令一些人不能接受,毕竟在那个时代还是被“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思想左右着。

宝玉的不求功名很多人自然觉得奇怪,甚至对于贾府来说是不忠不孝了。

记得在正文里,宝钗有一次规劝宝玉要以求取功名为要,而宝玉霎时变了见色,摔门而出,把宝钗一个人晾在了那里。



而相反,林黛玉却从来不劝宝玉这些,可能因为林黛玉的性情,不愿意支持贾宝玉围为官作宰的。以至于贾宝玉说:林妹妹有过这样么?她要是这样,我早和她生分了!这话恰巧被黛玉听到,自此便以宝玉为知己!

我们再来说说宝钗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真的错了吗?

我觉得谁也没有说宝钗这样做不对,在当时的大环境下来说,男子走仕途之路是正确的,也是不需要谁规劝的。宝钗的做法无疑是正确的。


而宝钗规劝宝玉走仕途之路可能因为两个原因:一是真心为了宝玉好,因为他们都逐渐长大了,再不是小时候那样嬉戏打闹了,应该考虑到这些问题了。二是宝钗也可能是为了自己的后半生着想,王夫人等人的意思宝钗可能略知一二。

宝钗和黛玉的性情本就两样,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黛玉是个理想主义者,而宝钗却是一个女强人!


对此,你还有哪些看法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铁匠论书画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这宝哥哥打小便有千奇百怪口不能言的毛病儿,为世俗所不容;宝钗劝其走仕途之路,也只不过是遵循了俗世的道德准则罢了,何错之有!

警幻仙姑亦曾以情欲声色警其痴顽,规其入正路,以图光耀门楣,可叹此痴儿竟不得悟。


宝玉的好基友临终前曾忏悔道:

以前你我见识自为高过世人,我今日才知误了。以后还该立志功名,以荣耀显达为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秦钟已悔悟,可惜太迟。

能被宝玉引为知己的人,自然都是些志同道合的,不屑于仕途之事的。比如林黛玉,自幼不曾劝他去立身扬名等悟,所以深敬黛玉。倒是宝钗辈有时见机导劝,他反倒生起气来,只说:

好好的一个清净洁白女儿,也学的钓名沽誉,入了国贼禄鬼之流。

在二爷眼中,凡读书上进者,皆为禄蠹之流,劝人从事仕途经济学问、应酬世务的话皆为混账话。就因为宝钗讲了他不爱听的话,反倒和宝姑娘生分疏远了。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作者自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自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哉?实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也!

所谓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又云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一旦啃完了老本,再无筹划进益之举,原有的格局被打破,穷困潦倒之时,哪儿还有什么自我可言!自身能否生存下去都成问题,慢说与家国何益了。呼喇喇大厦将倾,宝玉能奈何?自顾不暇,也就只能随那世外之人归彼大荒了。


续书言及,贾家子孙得了功名,兰桂齐芳,家道复初。且不论其是否违背原书宗旨,心平气和地想一下,重振家业的话,貌似只有仕途经济这一条路可走了!

列位看官,您道宝钗所劝宝玉之事,对耶?错耶?


陌上花开643297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与你一同读懂《红楼梦》

薛宝钗劝贾宝玉考取功名走仕途之路错了嘛?

很多人就这个情节,认为贾宝玉《红楼梦》是反封建,反科举制度的急先锋。说实在的,我特讨厌别人用反封建来评论《红楼梦》,觉得就是在给《红楼梦》戴高帽子。 对于一部作品的评论,一句反封建就能概括了,这三个字太神奇了。到底怎么是封建,父母包办婚姻吗?科举制度吗?所谓封建,原来指的是封地建国,也就是说,皇帝给他的子孙或功勋卓著的大臣封王,封了王就得划给一部分土地,这个王才能够受赋税,赖以生活啊!这就是封建的本意。可是现在都用滥了,把迷信,包办婚姻,科举制度都算在封建里面,其实,封建和这些真的是风马牛不相及。具体到《红楼梦》上,薛宝钗劝贾宝玉认真读书,通过科举,进入仕途,贾宝玉强烈反对,人们也认为是作品有反封建的思想潮流在里面,这是没有看出作者的本意。

《红楼梦》是一部明末清初时期历史故事的寓言小说,作者以薛宝钗代指满清,林黛玉代指南明,史湘云代指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我们熟读《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第一个劝谏贾宝玉读书科举的是史湘云。为什么?因为史湘云劝谏他的时候,正是大顺时期,史湘云的意思是不要在试图恢复过去的朱明,应当顺势而为,科举进士,与大顺效劳。贾宝玉不高兴,说“林妹妹就不这样说”是啊,林黛玉是南明,南明正在励志复兴,哪里还有时间进行科举啊。

在批贾宝玉的那两首《西江月》中说,纵然生的好皮囊,腹内原是草莽。这里的草莽,即曹、莽,曹,曹操,莽,王莽,指的是贾宝玉是个反叛的意思。

《红楼梦》就是一部贾宝玉反对大顺,满清,最后不得不向满清低头的历史,可是由于作者写的太隐晦,人们都把它当做了富家公子风花雪月的淫荡故事。乾隆皇帝读出来了。可是,我们生活在当今时代,不能读懂,是我们的悲哀,也是《红楼梦》的悲哀!


柴鹏程的航海日记


作为表姐,看姨妈的唯一依靠这么不长进,而且,又是母亲有意当女婿的人,规劝一两句也是好意。

她也曾规劝过林黛玉,也帮过史湘云和邢岫烟。都是好意。

在她规劝后发现贾宝玉不合意。之后,她就借机出了大观园。她并不想当宝二奶奶。林黛玉给贾宝玉当宝,薛宝钗是不稀罕的。

可惜南安太妃没看中她,贾蘭又差着年龄辈分。其实,若是嫁个甄宝玉倒是很不错的。

可惜了,她哥哥杀了人,王熙凤说可以帮薛家“撕楼官司”,薛姨妈就稀里糊涂的嫁了女儿。所以,薛宝钗才心里暗暗埋怨母亲办得糊涂,只是无能为力而已。

既然已经嫁了,而且贾家已经不行了,薛宝钗只能想法子督促贾宝玉上进。不得已给贾宝玉定了个举人的目标并想法子留下一子。

所以,贾宝玉出家后,别人都哭的不行,而薛宝钗却不很伤心,因为她对贾宝玉早就死心了,该打算的也都打算好了。以她的能力与才华,与李纨一起,撑起二房这个家,应该没问题。

若是现在,薛宝钗早就自己清华北大了,哪用督促贾宝玉?以她的本事,给贾宝玉当废物养着也养得起了。

生不逢时啊!


手机用户59820217299


这个事情很难说,难说处在于,这世上有些事儿原本无对错可言。从现实角度看,当然没有错,书里一开始就表达了作者深刻的悔意,觉得自己有负父兄教导,耽误了好时光,致使碌碌无为穷愁潦倒,而闺阁中历历有人,见识皆在自己之上。

这俩结合起来,可以看出作者或宝玉对于自己没有仕进不是不后悔的。现实在那里摆着呢,在家境好的时候,你可以放任自己拥有自由而无用的灵魂,家里真有什么事,还是那些遵循俗世道路的人,更能获得救赎的机会。就像书中的贾兰,当初宝玉对他的爱学习也是很不以为然的,到最后呢,“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即便他和他的母亲可能也没有长寿,但也总比极度落魄被穷病追击要好一点。

所以,这样看来,宝钗是对的。然而,如果宝玉真的听了她的话,也不过复制又一个贾兰而已,如何能有这样一个贾宝玉,而既然红楼梦是自传体小说,如果宝玉听了宝钗的话,我们也就看不到这样一本红楼梦了。

书中黛玉支持宝玉的选择,宝钗屡屡规劝,这其实,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素质教育更注重个人灵性的养成,应试教育更注重实用性,很难说孰是孰非。毕竟,活在这个世上,太不安全了,灵性如同瓷器,美丽而易碎,需要呵护,除了极少数人,绝大多数人都要依靠应试教育给予的生存能力,所以宝钗无对错。


闫红说


宝钗劝宝玉仕途经济,并没有错。仕途经济,是人在社会上的生存必须解决的问题,过去社会分工也没有现在这样细化,不是走仕途就得走经济这条路,走仕途,那是对社会公共事务作出自己的贡献,做经济,贩夫走卒、木工、瓦工、打铁磨豆腐的,各样工种,那是直接创造价值,两者都因此获取一部分报酬养活自己和家人,说到底一句话,就是您得对社会有所贡献,大家都像贾宝玉一样不付出,坐在家里啃老,只要自己吟诗作对、风花雪月,那哪里来的风清气正、五谷丰登呢?实在话,没有作仕途经济的人,贾宝玉出门连个马路都没有走了,谁干?如果在外面被偷了抢了,也只好拉倒,没有地方说理去,吃饭也吃不上,不作农业经济,哪里来的粮食和蔬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