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个“不知”?

侯挺


我们形容某人愚笨颟顸或者不了解具体情况时,常用这样一个词“一问三不知”,“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不知呢?

其实所谓的“三不知”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国荀瑶率领军队讨伐郑国,齐军出兵援郑。齐军谋士荀寅向主帅报告说:“有一个晋国的人告诉我,晋国准备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要将我们全部消灭。”主帅听了勃然大怒,训斥道:“国君早就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兵卒,不要害怕强盛的军队。你说的这个消息不知真假,就是真的有一千辆战车,我们也不害怕。你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我要向国君弹劾你。”听了主帅的话,荀寅羞赧而退,后来他自我反省说:"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荀寅所说的“始中终”就是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他这段话意思是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起因、发展和结果都要考虑到,而我一无所知就急于报告,难怪会受到批评。

所以说,一问三不知是从《左传》中总结出来的一个成语,表示对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一无所知。后来这个成语还有延伸,表示明明什么都知道却要装糊涂,含有装憨卖傻、明哲保身的意思。


民国年间那些事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义对于今天的职场人士非常有警示意义,它告诫我们在做事情,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对事物发展的开始,发展与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可以行动。

相应的,“三不知”就是不知道事情的开端,不知道事情的发展,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1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同“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简单来说,故事是这样的,公元前468年,晋国攻打郑国,齐国担心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支援郑国。

有个名叫荀寅的下属冒冒失失的向陈成子报告说:“有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骂荀寅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 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

荀寅挨骂之后反思自己,报告情况的时候太鲁莽:“君子之谋也,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用今天的话来说: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始)、中间的发展(中)、最终的结果(终)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可以向上级报告。今天我对这三方面全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难怪被领导修理。

所以“ 三不知”就是指对于事物的开始,发展和结果都不了解。

2 随着时代的变迁,一问三不知在今天又有了更加丰富的含义。

第一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工作不称职的时候,可以说这个人一问三不知。

第二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时,也可以用这个成语。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红楼梦》中王熙凤跟平儿评论一些住在贾府里的人,谈到林黛玉和薛宝钗时说:“一个是美人儿灯,风一吹就坏了;一个是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张口,一问摇头三不知’。”其实,薛宝钗并不是什么都不知道,她是什么都知道,但是比较世故和谨慎,不随便说话而已。

在你的身边,有一问三不知的人吗?他属于哪一种三不知呢?如果是薛宝钗那一种,你要当心了。


铁锤历史


平时我们经常会说“一问三不知”这句话,那么这“三不知”具体指的是什么大家知道吗?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其实出自《左传》。相传公元前468年,晋国的苟瑶率大军攻打郑国,齐国非常害怕晋国强大后对自己造成威胁,于是便派名将陈成子带兵暗中帮助郑国。

有一天,一名属下向陈成子报告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说,晋军打算出动1000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准备将我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之后勃然大怒,骂道:“出发前国君有令,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兵,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就算出动了1000辆战车,我们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无疑是涨敌军威风。灭我军志气,回国后我要报告国君。”

该下属自知失言,于是感慨说: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再向上报告。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急着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必然是没有好结果的。

一问三不知,现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

三不知”指不知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大多在警示的语境下使用。比如,人们常说:“一定要好好准备,不要到时候别人一问三不知。”另外,一问三不知也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的意思,有明哲保身的意味。

在生活中,其实我们也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在没有好好准备的情况下,确实容易被人一问三不知。这种时候无疑是令人尴尬的。所以,做任何事情前一定要做好万全的准备,多储备一些知识。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别人也很难信任你。

生活中可能也会遇到一些总爱装糊涂的人,你问他什么问题,他都是一问三不知。总喜欢藏着掖着,那么这样的人,最好不要深交。

看了以上这些,是不是觉得汉语真的是博大精深呢,很多典故都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要记住:知识就是力量。多学一些,总是有好处的。

——END——

大家是否知道这一典故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哦。

职场技能掰开揉碎讲给你听,欢迎关注【霸王课】头条号,一起加速成长,成为一名优秀的职场精英~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不妨点赞、转发、收藏一下。

霸王课


一问三不知”本来意思是指一个人对一个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统统不知道。别人什么都不知道,当然问不出所以然来。

它还有一层延伸意思,跟装聋作哑、明哲保身等成语的意思有相似的地方。被问者担心言多必失,给自己引火上身,他故意装糊涂,不愿透露风声。

“一问三不知”的出处来自于公元前400年前后的战国初期,由鲁国人编撰的编年体文学类史书《左传》。此书大约18万字,记叙范围在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68年之间,记录内容包括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军事、民俗等领域的方方面面,以及一些重要历史人物故事,大部分事件为春秋时发生。此书也被誉为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现代人研究春秋时期的重要文献。

古代谋士形象

《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春秋末年,位居北方的晋国、郑国和齐国相互接壤,都是邻居,但他们为了各自利益,相互之间分分合合,见风使舵。其中,晋国是三国中最强大的一个。

公元前468年,晋王命令38岁的谋士荀瑶(公元前506年——公元前453年)率领大军去攻打郑国,10万大军浩浩荡荡向郑国边境逼近。郑国的邻居齐国听到风声后,比郑国人还着急,他们担心晋国下一步会进犯齐国,于是,齐王派田成子领兵援助郑国。

荀寅

正当齐国和郑国联军跟晋国军队针锋相对时,一个叫“荀寅”的谋士站出来向田成子献计。荀寅原本是晋国贵族,只因为遇到政治迫害,不得不投靠了齐国。

荀寅说:我的一个旧部偷偷告诉我,晋国这次为了取得胜利,一口气出动了1000多辆战车,要彻底把齐国打垮。

田成子

田成子听完心里一凉,但他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说:我这次出征前,齐王说了,不论晋国有多么强大,哪怕他们出动10000辆战车,齐军也要正面迎战,哪怕战斗到只剩下一兵一卒也不能苟且偷生。更不能把兵力浪费在追杀晋国小部队上面,以免因小失大,跟齐国大军正面交战才有可能扭转战局。你刚才说那样的话什么意思,分明就是灭自己威风长他人志气么?回去后我一定要把你的话上报给齐王。

荀寅听后,觉得自己多嘴了,但说出的话如泼出去的水,已经无法收回。他就说:聪明人做一件事时,心思细密得滴水不漏,他会把起因、经过、结果三方面全盘考虑周到后,才制定最终计划,最后才向大王献计。而我仅仅知道有这样的事,对起因、经过、结果都没有想好,你就着急向大王打报告,世上哪有像向你这样胡乱拍马屁的人?

田成子听完荀寅的话,觉得说得在理,当下表示不急于向齐王报告,为了这次战争,大家都应该从长计议。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春秋时期,谋士的地位很高,作用也非常大,在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和战争中,谋士往往能起到决定作用。实际上,谋士是宰相或军师的前身,自汉代后,谋士划分更加细致,从武的谋士叫做军师,从文的谋士称作宰相或丞相。在现代,谋士身份是参谋长。


鸿鹄迎罡


我们小时候老师或者父母或多或少的都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哎,怎么一问三不知呢?”当时还纳闷我只不过是一道数学题做不出来怎么成“一问三不知了呢”,我记得我当时就说的是:“不知天,不知地,不知人,三界嘛,哈哈。”有没有同感啊,那么到底什么是一问三不知,又是什么意思呢?

其实呢“一问三不知”是汉语中的一个词汇,我们都知道我们的祖先从生活中的点滴中总结了很多词汇,经过了几千年的词义演变,现在“一问三不知”词汇的主要意思是:无论怎么问都说不知道。而“三个不知”指的是:事情的起因,事情的经过和事情的结果。而这句话还有一层隐含地意思就是:装糊涂,即使知道也说不知道,假装不知道的意思,亦有明哲保身的意味。那么“一问三不知”的由来和原型故事又是什么呢?

其实这句话最早出自《左传》,即《春秋左氏传》也叫《左氏春秋》,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朝以后才正式称之为《左传》并流传至今。这本书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中的第一部详细记录事件的编年体史书,而这本书的作者具体是谁也不得而知,但相传是春秋末年时期鲁国(现山东中南部,河南东部)的左丘明所著,本意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悼公二十七年)。

而我们题目中的“一问三不知”就是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这一篇章。背景是为:时年晋荀瑶(春秋晋国执政卿士,智氏家族领主,又称智瑶)带领晋国的大军讨伐郑国,齐国军队前去增援援郑国。齐军中荀寅(春秋时晋卿,即中行文子,又称中行寅)进谏但并未被主将采纳,随后他自我反省总结,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这既是这句话的最早出处。所以“一问三不知”就是从荀寅当时所说的话语中概括总结出来的。它的原意是对某一事情的缘由开始、过程发展、最终结果都不知道,当时的本意是用来表示对实际情况一点也不知道,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所涉及的始、中、终三个阶段和三个方面都不知道,都不知情,并没有其他引申之意。

而随着历史的更迭,朝代的演变以及文人骚客在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思想进步,使的“一问三不知”有了一些引申的含义。

在历史的更迭中逐渐的用“三不知”指对事件的“内情”一无所知,也有时指在装糊涂,在打太极。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这里是”用“三不知”来刻画人物在面对事件时的慌张和冒失。而《金瓶梅》里有一段是描述西门庆的,是为“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这里的“三不知”用来表示很突然、片刻间一下子还没做好准备的意思。”而到了近代,“三不知”除了是表示对事件所有的一无所知外,随着民国初年白话文的兴起,以及各种文化运动各种思想潮流的井喷式的爆发,“三不知”又多了一层装糊涂,明哲保身的意思。我记得在看某部关于清末民初的电影时,里面军阀混战,一位军阀抢了另外一位军阀的军火,另外一位知情的军阀在面对询问时摆出了一副“一问三不知”的态度与做法。这里就是在装糊涂,在明哲保身。

以上就是“一问三不知”这句话的由来,含义发展和典故。在为您长知识的同时希望能传播出去,让更多的朋友了解,知道。如有不对的地方,我们共同学习进步,欢迎指正。


流苏里


小时侯,我们经常会听老师要求,复习功课,不然,老师课堂提问了,"一问三不知",同学们的目光,会让自己很难为情;


长大了,应聘工作,总是提前做准备,了解应聘中相关资料和基本要求,唯恐考官提问时,"一问三不知"。


实际上,心中还从来没细想过,"一问三不知",究竟是哪三个"不知"


看到这个问题,我认真地查阅了相关资料,终于搞清楚,知道了正确答案,现在与大家共享。

"一问三不知",出自《左传.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译成现代文,意思是:聪明人,谋划一件事情,对其的开始、发展、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向上报告;


而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面急忙报告,难怪拍马屁拍到蹄子上,不会有好结果。


这里有个故事:


公元468年,晋国的荀瑶,率兵攻打郑国,齐国为了防止晋国强大,就派陈成子带兵援郑。


两军对垒时,有一个叫荀寅的人,报告陈成子说:"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晋军打算派一千辆战车来袭击齐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听了大怒,骂道:


"出发之前,国君有令,不要追零星的千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国出动1000辆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刚才的话,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回国以后,我要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感慨说:"君子之谋,开始、中间、结果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向统领报告,今天我三不知就急忙来报告,统领不骂死我才怪呢!″


"三不知"是指:事情的起因不知、经过不知、结果不知。


"一问三不知",是一个汉语词汇,平时经常会被使用,现在也指怎么问都说不知道,对内情一无所知。

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


比如小说《二刻拍拍案惊奇》卷三中:"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


"一问三不知",现在还被指有装糊涂,假装不知道,明哲保身的意思。


比如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去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


古代文化中通俗词汇很多,让我们成为有心人吧,多去探清它们背后的故事,以便让人们能够更加准确地去使用,并发扬光大!


幸生


“一问三不知”是指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都不知道。

1 “一问三不知”这个典故的溯源:

《左传,哀公二十七年》中记载,晋国的荀瑶率兵围攻郑国,齐平公怕对齐国构成威胁,派陈成子率军援救。

荀瑶见陈成子部队军容整齐,担心打不过遂命使者前去游说,谁知被陈成子识破,荀瑶更是犹豫不定。

晋国使者走后,有个叫荀寅的部将报告:“有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营门,准备把齐军全部消灭。”

陈成子正颜厉色道:“即使晋军派出一千辆以上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会报告国君。”

荀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什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

君子谋划一件辜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才会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7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后人遂根据此话概括出“一问三不知”一词。

《左传》中所说的“三不知”很明白,是始、中、终三阶段三方面都不知道。

邓拓在他的《变三不知为三知》一文中,对“始、中、终”做了很详细的阐述:

“‘始’,

就是事物的起源、开端或创始阶段,它包括了事物发展的历史背景和萌芽状态的种种情况在内。

‘中’,就是事物在发展中间的全部过程情形,它包括了事物在不断上升或逐步下降的期间各种复杂变化过程在内。

‘终’,这就是事物发展变法的结果,是一个过程的终了,当然它同时也可以说是另一个新过程的开始

所以“ 三不知”就是指对于事物的开始,发展和结果都不了解。

2 “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明代小说《二刻拍案惊奇》卷三说道:“桂娘一定在里头,只作三不知,闯将进去,见他时再作道理。”用“三不知”表示匆匆忙忙、冒冒失失。

《金瓶梅》十三回里有“那西门庆三不知正进门,两个撞了个满怀。”可见,“三不知”还有突然、一下子的用法。

清代无名氏所作《定情人》中写道:小姐一见彩云,就问她:“我刚与若霞说的几句话,怎就三不知不见了你,你到哪里去了这半晌?”而到现代,“三不知”就只是表示对情况一无所知了。

3 “一问三不知”在今天的新含义。

第一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工作不称职的时候,可以说这个人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的典故,它的原始涵义对于今天的职场人士非常有警示意义。

它告诫今天的我们在做事情,做决定或者向上级汇报工作的时候,必须要对事物发展的开始,发展与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才可以行动。

相反的,“三不知”就是不知道事情的开端,不知道事情的发展,不知道事情的结果。

第二个新含义:当我们形容一个人揣着明白装糊涂,不关心与己无关的事情时,也可以用这个成语。


有书共读


“一问三不知”新解。

一,我不知道“一问三不知”是什么意思、典出何处、高深寓意。我只知道有最新的解释“一问三不知”:问一个人你健康吗?

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健康。

他不知道自己遭遇到什么伤害吗。

他不知道自己的寿命几何。

几乎所有人!包括做着治病救人工作的医生专家,包括笔者自己。

这个三不知,真真太可怕。

孔子究天人之际,察万物机理,他的学生问他“你能谈谈死亡吗?”

他愣了一下说“未知生,安知死。”他说“我连吃喝拉撒活着的事都搞不定,我怎么知道死亡以后的事!”

所以,孔子都不知道的事,我们也不知道不丢人。

二,不过,三不知中,能说出一二吗?

尝试鼓吹下。

第一,自己是否健康?

一个人进入青年以后,发育结束,首先胸腺开始萎缩,就开始了衰老的征程。

这个时候,你就距离健康越来越远了。不过你什么感觉也没有。

进入中年以后,如果谁说自己和年青人一样健康,就等于你突然宣布说美国加上中国加上欧盟的财富都是你的。哼哼,除了你自己相信,那片天空飘过的浮云也不信!

第二,自己遭遇到什么伤害吗?

太多的人,到了发病才知道自己原来病了,才知道自己遭遇伤害已经很久了,才知道自己不知道伤害具体什么样!

尤其癌症。几乎所有人确诊以后不停问自己、问医生、问苍天”为什么是我!?”

你早该知道伤害怎样围绕着你!

没有伤害,就没有疾病。

第三,你能活到哪一天?多少岁?

排除意外事故,天灾人祸,每个人“寿终正寝”就是理想生命终点。

什么时候是最契合的终点?

可以给出以下建议——

!已经不能自理生活。

!已经疾病无可逆转。

!已经失去全部生存价值。

好了,“正寝”可矣!生无可恋!!


春雷滚滚2


“一问三不知”这个典故出自《左传.鲁哀公二十七年》::晋荀瑶带领大军伐郑,齐军前去援郑。齐军中荀寅进谏不被主将采纳,自我反省,他说道:"君子之谋也, 始中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大概说的是晋国的荀瑶带兵讨伐郑国,齐军去援助郑国,齐军中有一个叫荀寅,曾经是晋国人,现在投奔了齐国,他向齐军谏言到:“一个在晋军那边的人告诉我,晋军派出一千辆战车来攻打齐军,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齐军将领不听他的意见,认为即便敌人再强,也要迎战,并斥责了荀寅,荀寅自我反省道:“聪明人谋划意见事情,会先预料到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果三个方面,而我三个方面都不知道,就去进谏,当然不会得到想要的结果了”

所以一问三不知,三个不知是指事情的开始原因,发展的过程和最终可能会演变成的结果,最开始指的是这三个阶段的不知道,当然这也是所有事情一定会经过的三个阶段,但是到了后来,一问三不知也逐渐变成了指对一件事情,所有的内情完全都不知晓,在之后还有指其实已经知道了一件事情的内情,但是出于一些原因,有意的装糊涂,假装完全不知情。

所以在今天,一问三不知,除了指不知道事情的开始,经过和结过,也有指对一件事情完全不知道内情,或者是故意装糊涂来达到明哲保身的效果。


玄坤


总的来说,一问三不知,是对不懂,不知,一知半解者,知其一不知其二者,知一二不知其三者,均可论之为一问三不知。

常言说棋看三步,人知三问,才算是有一定的水平。更具体来说,人最怕问三个为什么,如,即知道事情,还要知道事情发生的原因,还要知道事情的后果,或是知道原因产生的原因。这样,问题的难度就很大了。

随便的一题,为什么天会下雨,因为空气湿度大,温度低,气体分子变为液态,再问气体分子为啥会变为液态,那又得进一步的知道物质三态变化方面的物理知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