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yuanyuanaiyl


问题:既然古人说的不是现代普通话,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

前言

这个问题问的是押韵,首先,古诗是一种押韵的文体。除了个别现代诗以外,诗都是押韵的。但是有不少古诗今天读起来却不押韵。

一、那些不押韵的古诗词

上学的时候,最奇怪的就是苏轼《念奴娇赤壁》,为什么读起来不押韵呢?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还有岳飞的《满江红》: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其实这些词都是押韵的,例如满江红这个词牌有仄韵、平韵两体,岳飞的《满江红》也是入声韵,在词林正韵中,押韵【第十八部】歇、烈、月、切、雪、灭、缺、血、阙。

读起来怪怪的还有: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是翻译过来的汉语,其发音当然也是押韵的。敕勒歌是一首换韵的古诗,当时的诗歌是以口语押韵,后来的人依据口音编制了韵书,这首诗前半首押“马”韵,后半首押“阳”韵。

二、为什么古诗词用今天的普通话读起来依然押韵呢?

为什么古诗今天读起来大部分是押韵的,这就要感谢那些编制韵书的人了,自从隋朝人(早一点的魏晋时期也有一些影响不大的韵书)制定了比较完备的韵书以后,诗人作诗一直延续着使用韵书的传统。

特别是科举考试以官方的韵书为标准,考诗赋的时候,押韵和平仄都要依照韵书,否则被称之为落韵,例如这首唐朝钱起的试帖诗,通篇押韵九青:

湘灵鼓瑟    

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冯夷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潇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其实是诗韵的发音与生活中发音有很大不同的清朝,考试的时候依然如此,下面是一首五言八韵16句的试帖诗,如《阴阴夏木啭黄鹂》(李惺,嘉庆丁丑翰林)

长夏千章木,浓阴百啭鹂; 双襟黄似绣,一带绿成帷;

叶暗伫踪久,枝高送响迟; 舌尖风剪剪,身外雨丝丝;

坐宛遮云母,歌能斗雪儿; 好音难自閟,炎景不曾知;

杨柳三义路,樱桃四月时; 幽情烦鼓吹,写出画中诗。

第十句,歌能斗雪儿,儿,普通话发er,有的方言发ni、yi,就是近似于古音的发音。倒数第二句,幽情烦鼓吹,吹,这里是仄声,与今天的一声也不同,这也是用的古韵书的发音。

其他的字我们读起来都是比较符合今天的 普通话了。

结语

我们今天读诗依旧押韵,是因为我们的传统一直没有被割裂, 我们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民族自信,能够折服和融合外来文化。所以历朝历代的诗歌所用的韵书经过多次改变,没有脱离传统的音韵系统,一直传到了今天,切韵、唐韵、宋朝广韵、平水韵、清朝佩文诗韵.......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我估计四川人会说四川话最押韵,河南会说河南最押韵,广州会说粤语最押韵。

其实很简单,流传下来的一定是押韵的,不押韵的基本上被淘汰了。

下面这首古诗就会改变各位三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金典之句是:低头思故乡。但铺垫之句是:举头望明月。

但李白开始写的是举头望窗台(还是窗户),后来被后人改成墙,山,最后才改成明月。所以这诗才有两个明月。这就是诗歌,诗歌是不断变化的,为了更好,更押韵,所以不断更新。


yyyysssswwww


要弄明白这个问题,先要知道什么是普通话。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官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 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标准汉语。说白了,普通话也是汉语言的一部分,是现代人为规范了的汉语言。古诗词当然也是汉语写的,同是汉语读起来押韵有什么奇怪的?相反倒是应该奇怪为什么好多古诗词用普通话读起来不押韵!那主要是因为经过几千年的演化,好多字的读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普通话的推广取消了古汉语的入声字,使许多押入声仄韵的古代名篇现在读来也不押韵。如柳咏的《雨霖铃》、岳飞的《满江红》。再举一个平韵的例子吧:

风卷江湖雨暗村,四山声作海涛翻。

溪柴火软蛮毡暖,我与狸奴不出门。

如果读之前不知道作者,你会不会觉得这首诗更像是哪位新手的信手涂鸦?事实上他是宋代著名诗人陆游的名篇《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第一首,第二首相信许多人都读过: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九品墨香


这个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吧

1.所谓韵是指一个音节中声母、介音以外的部分,如ang、iang、uang是三个韵母,但同是ang韵。

2.所谓押韵,又作 压韵,是指在韵文的创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都使用韵母相同或相近的字或者平仄统一,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这些使用了同一韵母字的地方,称为 韵脚。

所以毋庸置疑,押韵的本意就是为了使朗诵或咏唱时,产生铿锵和谐感。

3.古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诗词需按照严格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绵密的章法、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

古诗词必须满足一定的韵律要求,也就是说古人那些诗在古人读起来是音韵谐和的。这些韵律要求被人编成了韵表,比如最有名的平水韵,就是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此时所谓的押韵就是指后人以此为准,在写诗填词时的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

最后回答题主的问题,题主问题中所说的读起来依然押韵应该指的是押韵原本的含义,也就是普通话读古诗发出的声音音韵谐和。

接下来的解释就简单了,这是因为中华文化的传承是没有割裂的,自秦书同文车同轨以来,各地方言虽然发音不尽相同,但文字都是相同的,而发音虽然不尽相同但也具有很大的相似性,因此古诗用方言读起来肯定也是会有韵律谐和之感,普通话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自然很多古诗会读起来押韵。

但遗憾的是,古汉语中有平上去入四声,而在普通话中只有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入声已经消失,被派入到三声中去了,因此很多古诗尤其是押入声韵的古诗读起来已经没有那么铿锵谐和了,当然有很多方言中仍然保留了入声,且发音也与古汉语更接近,典型的如粤语,所以有些诗词,尤其是那些押入声韵的诗词,用粤语读起来依然铿锵有力,激情满满,有兴趣了解更多知识的可以关注一下我的头条号。


藏头诗评


逍遥赋

刘晓林

击水三千,振翮九万,庄子言鲲鹏也。江海虽大,当穷际涯。苍穹虽渺,亦有畛域。然宇宙疆限,孰能作精微之辩哉?

心是主人身是客,古今一同。山隐沧桑水隐柔,春秋有异。四海瑰图,王孙未能尽览。六尘纯情,渔樵岂可俱尝?寻良方以启真空,伴高士以通妙有。刹那天开,花枝春满。疑睹之虚幻,诧闻之恍惚。笑与万类,语与百属。梦与千载,游与亿秋。若此者,逍遥也。

云上天阕,书外寻书。心内方壶,身外化身。非无视所处,实遵循所思。俗雅同在,宏微并行。谙现实之混混,究法理之凿凿。任海雨天风,一苇独行。披星戴月,千帆齐发。移三山五岳于双袖,囊八索九丘于六神。自造清凉,无佛无我。訇然中开者,与天为徒也。

天马行空,弗避庙堂。稊稗藏道,犹思江湖。著华章于点室,写妙卷于疏窗。平视巨擘以携时贤,常挽支手以参前修。或啸傲于贵胄,或抱拥于青褐。卧轩吟诗,花开花落。振袖拂星,云卷云舒。入世出尘,一呼一吸。菩提自植,自观自在。

神定,春夏秋冬不昧。心安,东南西北皆好。九天居士巳月援翰,瞬时以成《逍遥赋》。理绝百代,意凌千载。吞吐《南华》,戛然高迈。


刘晓林九天居士


其实唐以前的古人,不参加科举考试的文人。他们用不着按官定的诗韵去作诗,那时的诗韵叫《广韵》。以后有了官定标准,大家当然以什么【平水韵】、【词林正韵】来作诗、填词了。所谓无规矩,不能成方圆也!但是大多数人还是按自己的家乡话去作诗填词的。特别是用韵方面。请看王力的《诗词格律》p148,:"其实在某些词人笔下,第六部早已与第十一部相通;第七部早已与第十四部相通。其中有语音发展的原因,也有方言的影响。”。应该阐明的是,对于当年(民国前)用什么语言去朗诵诗词,根本就没有人去争论。也从来没有人去争论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有一出改编自琼剧的粤剧,名叫《搜书院》。里头有一首《风筝词(临江仙)》:不羡红丝牵一线,扶摇直上遥空。几曾愁梦绕芳丛。栖香心宛转,写影骨玲珑。 信道黄花难比瘦,无端轻落泥中。拚将弱质斗西风。命虽同纸薄,身肯逐飘蓬。 。你可以用“粤,客,潮,琼”四大方言去朗诵诵,那有一丝不顺。其实,人家写的时候根本也没有想过要用普通话去朗诵。

普通话之所以能朗读古诗词。只能说明普通话继承了汉语的绝大部份的古音及各地方言发音原则。(入声字除外)在公共媒体上,特别是中央台的节目,用普通话去朗诵是必须的。因为首先要让全国受众听得懂。就算岳飞的满江红,您读不出入声,咱们南方人也不会苛求于这些大腕们。因为关键是只需明白领会该阕词的精神实质即可。在业余场合,笔者曾多次向北方同志强调,遇到古诗词押入声韵的字,只需发成短促的“去声”,时值在半拍,相当于【促音】。所以实质上,普通话不是万能的。她只适合于现代语言。而用于朗诵古诗词,应该稍加变通,方能尽善尽美!至于用什么腔调朗诵最为动听,我认为以传统戏剧的韵白为好。在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专此,三榴 谨识。


三榴斋主


真正合辙押韵的应该是粤语,用粤语 念古诗 就是古人念诗或词的腔调~


驍睿随億


诗的巧妙就在用词上,古人造词的时候早把平仄弄好了,只要按词顺序写的诗横起合不合平仄都念得通,你若把词弄散了颠倒写起那就真要合平仄才行!押韵只是尾字的问题,普通话只是对少量的字改变了读音,在唐诗很少与普通话不合音的,就有也是似音,当然念去押韵,不过细根本区别不出来,


蓝天白云126978817


提問者應該不知道“押韻”為何物,以為能用口讀出來的就叫押韻?原諒我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