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知足而常乐”,古人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怎样解读它们的辩证关系?

行云143367587


我对古人讲的话,是这样理解的:

古人云,知足而常乐。其意思是指人的欲望而言。人有一定的欲望,对生活有合理的需求,是没有错的。是知足范畴之內的。在自已能力的许可情况下,容易知足而得到快乐。相反,人的欲望是无穷无尽的,那种超出自已的能力,不可企及的欲望,为追求更多而给自已带来的巨大压力,能让自已快乐起来吗?

古人又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什么意思呢?是指人在忧患之中,头脑是清醒的,亦是冷静的。生活目标也很明确。有一种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理之思,并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不容易迷失自已,轻易犯错而损害自巳。死于安乐,是指人生顺境,有充分的物质条件,在社会上有一定的名望。所以对自已不设限。客易盲目乐观,迷失自已,乐极生悲,闯下难以挽回的损失及灾祸。不入死局而何为?

所以,古人云,知足常乐也好,还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也罢,是古人通过自已和他人的人生的遭遇,挫折与失败总结出来的人生大智慧。非常值得我们现代人加以借鉴和采纳。



世外易者


“知足而常乐”这句话重在讲一个人在正道下努力追求名利时要量力而行,对所获得的成果要满足,这样内心才会快乐。不要超极限的盲目妄为,过份的贪婪只会徒增烦恼,得不丧失。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讲人生于世的一种忧患意识。人生在天地之间,为生存要与天地争物,与人争利。所以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关注天地气候变化和社会发展趋势。若只顾眼前的享乐而不思进取,看不清各种潜在的危机,一旦灾害来临便无法挽回,以至陷入生存危机。

两句话中虽有一个“乐”字,旦表达的意思是完全不同的,因此,二者之间不存在辩证关系。


墨核子


解读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说明。其一,初级层次方面,就是说,小范围方面,由于计划要进行某项工作或活动,由于事前的谋划不精细,目标未达到最大,或尽善尽美,或实现了一小部分,在个人的意识里产生了缺憾,非常惆怅,但为了安慰无法满足的心理状态,用知足者常乐的精神安慰剂安慰自已,以平息这种缺陷。这种情况是适用许多文化层次比较低的人群,但也不尽全面。其二,高级层次方面。也就是大范围方面,象满清政府,闭关锁国,陶醉在唯我独尊的梦幻统治里。还有南宋小朝廷政府等许许多多的例子。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是知足而长乐的延伸,也是最终结局。是知足常乐的高级阶段。一个是原因,一个是结果,中国伍仟年的文化历史长河中,就象三国时期诸葛亮忧患意识特别强,明显国力疲惫不堪,兵微将寡,国家土地,人口,位置十分不利,但他六出歧山,为蜀国力争生存空间,以支撑国家延续多少年,他一去世,刘禅在安乐中亡了国。落下了“乐不思蜀”的笑柄。历史上的北宋,近代的大清政府都是从知足者常乐到忧患中而安乐死的结果一一亡国。因此伍仟年文化的结晶,它有强大的生命力,才得以经久不息,永远流传。因为他是思想的高度总结,也是朴素的唯物辩证关系的高度体现。永远不会过时,对现代国人还有非常好的教育意义。就如同常言说的“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个人没有忧患意识,家庭不可能走的长远,国家没有忧患意识,可能就要遭受强敌入侵,导致亡国。在现今和平环境,国人更应警惕战争,珍惜无数先烈用宝贵生命换来的幸福生活,让忧患意识伴随左右,直到永远。


陇上藏园


知足而常乐是说,人要懂得知足,不要太贪婪,不过份的去强求,保持良好的心态。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字面意思:忧愁患难的处境可以使人发奋而得以生存,安逸快乐的生活可以使人懈怠而导致灭亡。指时时警惕,才能杜绝祸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患:忧愁祸患。安乐:安逸享乐。也指仁人志士为国家、百姓的忧患而奔波劳碌,为国家、百姓的安乐而奉献生命。

其大意为:在忧患为求生存,可以迫使你想方设法应对眼前难关,问题来了,你自然就习惯了对付,不会被打倒;而假如一直沉浸在在安逸与享乐中的话,危险一到,就不知所措,极有可能被困难吞噬。


妊媑檤遠



慈音1


在“知足常乐,能忍自安”、“知足有足,常足矣”、“知足常足,终身不辱;知止常止,终身不耻”等古语中,关于“知足常乐”所反映的意思大致如下:

知足指的是珍惜生命及一切来之不易的东西,而不会凡事太尽,当心“福若受尽缘必孤,势若使尽祸必至……”;知足指的是口渴时看到桌上的半杯水感到庆幸,而不会嫌弃杯子不满;知足指的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时,能够明辨轻重缓急,而不会因小失大,舍长求短;知足指得是宽厚待人,能够用人之长,避人之短,而不会求全责备;知足指的是“知止当之,留有余地”,而不会贪得无厌,见利忘义……

常乐指的是“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俢养”,即自知满足则心常快乐,常乐指的是懂了“人世间的很多事情不可能完美无缺,太阳也有黑点(耀斑)”,乐观积极地看世界、看自己;常乐指的是懂了“人世间的很多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或许步步为营才能步步为赢;常乐指的是知足中快乐的同时,也要在“知不足”中清醒,并在“不知足”中自我勉励、自我完善,以不断获得满足感;常乐指的是“你的幸福我知道,我的幸福我也知道”,但我不会将薪比薪、自寻烦恼,而是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使心理平衡、心安理得…;常乐指的是善于以史为鉴,揆情度理,坚信“有志者 事竟成…,苦心人天不负…”。越是困难的时候,越是要回顾从前的成就,展望前景的光明……。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常怀忧盛危明之心,不为苟且便安之计”、“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等古语中,关于“安乐逸豫”所反映的意思大致如下:

“死于安乐”中的“安”,主要指安静舒适、安闲自在和安然无恙、安居乐业等,而其中的“安”字也不乏偏安一隅、苟且偷安之义;“死于安乐”中的“乐”,主要指赏心乐事、富贵安乐和与民同乐、嬉戏娱乐等,和纵欲作乐、吃喝玩乐等,而其中的“乐”字也不乏寻欢作乐、骄纵享乐之义。逸豫——犹如安乐,闲适舒缓之状。

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生于忧患”的大体意思是 逆境更易成就人才事功,相对于顺境来说,逆境更能锻炼人,使人们坚强起来,并且思危奋进,自强不息……对于国家而言,内忧外患更能激发国人凝心聚力,艰苦奋斗,更好地发展壮大本民族,保卫建设自己的国家;“死于安乐”的大体意思是安闲逸豫的环境,将会使不少人滋生奢侈享受的欲望,并为此追逐权力金钱去实现腐化堕落的生活,从而走上犯罪道路…,国家也是如此,一旦“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国民习惯了坐吃享福,贪图安逸,不思进取,甘心落后,寻欢作乐,纵欲成灾,这样下去,轻则国弱民贫,重则导致亡国、失家、丧身……由此可见,这种毫无无忧患意识、危机意识,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的“安乐”,与以上知足常乐的“常乐”如:生活上多一份知足,精神上多一份快乐、以知足知不足的态度,安分守己、安居乐业等,二者的本意还是有严格区别的


来取笑


知足而常乐,并不是说让我们只安于现状而没有追求,人生最大的快乐是体现自己人生价值和创造价值,如果一味停滞不前,不积极向上,这样的人生是平庸的人生,人生,可以平凡但不可平庸。所以要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得有自己的目标与方向,无论走到哪一步,尽心去实现,哪怕跌倒了,也不该萎糜不振。所谓知足,无非就是不被贪婪与欲望牵着走,当你没有能力驾驭快乐的时候,便是不知足。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痛苦与烦恼并不是我们自身引起的,而是来自于外界的影响,比如攀比与随波逐流。很容易就陷入苦恼之中,被痛苦牵着走,所以心魔来自于不知足与外界的影响。我们得正确对待每一阶段自己认真、努力、追求来的成果,这样才能知足常乐而不是超出能力的好高骛远。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两种解释:一、人生来就应该多磨砺,因为人生要经历许多我们无法预测的灾难,很少有人的一生能一帆风顺。如果一味的享受安逸,等到困苦来临时,却没有克服的能力,那么真正打垮你的就是你的娇生惯养。

二、就是人的惯性问题,当我们习惯了磨炼,习惯了吃苦耐劳和拼博精神,这种习惯会养成一种坚强的意志力,不会轻易受外界影响,遵重自己的内心一路积极向上。而如果习惯了过安逸地享受,这种安逸与享受也会成为一种惯性,这种惯性会摧毁人的意志力和自控能力,让你变得越来越奢糜,从而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

所以,知足,尽自己的能力追求自己所需要的。常乐,享受自己努力的结果。不贪婪、不被欲望牵着走就是快乐的。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谁的人生都不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吃苦、受罪、磨炼也是一种成长一种收获,别太贪恋于安逸,这样很容易摧毁我们快乐的人生和把集团利益推向失败的深渊。


国学分享


少欲就是知足,求不得是诸苦之一,世上百分之九十的烦恼来自于攀比,攀比而得不到就会苦恼,因为少欲求就能不攀比,不攀比就能少烦恼,没烦恼自然就快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人处事处人要三思而后行,事情要往坏处想好处做,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兢兢业业未雨绸缪,如此才能少灾少难少麻烦,平平安安过一生。


东篱南山534


知足者常乐:懂得珍惜眼前条件,认识到现存的就是宝贵的,以现有生活条件为满足者,则没有奢侈思维的烦恼,能时常保持快乐心态。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说,有优患意识,能居安思危者,则有望生存于复杂的社会环境。反之,只知道安享福乐,没有远虑和忧患意识者,则将好景不长,难以生存于复杂的社会环境。


看透古今


这两组话,它的含义根本不一样!知足者常乐是指人有了就得知足,不要去做异想天开的事,象贪污为法的人都教不知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上可指权贵,下可指小民!若人生在内忧处患时代!你就要有担当,有责任,不然你死的时候就带上遗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