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应该如何定位?怎样走出教育的误区?

竹海飘雪


对于一个人的最终社会成就,最大决定成分在于学校,如果一个人的知识层次不高的话。所以认为这个人的最终社会成就不高,我们可以从我们现实社会中的一些情况发现在我们现在的一些互联网大佬,往往都是一些成绩优秀的人,或者是一些情商较高。

但是又有的人可能会感觉到,在我们周边每个人的成功仿佛都来源于家庭的支持,这里面就出现了一个简单的两极分化,这个两极分化如何认识呢?

我觉得如果做成一个很大的成就,肯定靠的是后期的一个团队,肯定靠的是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交能力。

但是对于大多数普通的中国人来讲,如果像衣食丰富,如果将家庭收入比较多的话,还是靠着家庭一代一代的支持。

基于这一点,我们有理由认为学校教育主要应当是满足人的一生中知识层次方面的需求,而家庭教育主要应当满足于家庭风气的传承,家庭道德的传承以及个人道德的养成。

当我们发现一个家族中出现了成批的人才的时候,我们就会感觉到一个家庭的教育对于孩子对于一个群体的影响是无穷的,而学校的教育最多只是在知识层面上有着较高的作用。

正所谓小富靠勤,大富由命。所以我们认为一个人如果出现极大成就的话,是学校教育的结果,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讲,那么就是依靠家庭的实力了。

以上观点只是个人的一些看法,可能存在不成熟的地方。如果您有什么更好的建议,可以一起来分享交流。


谈笑有白丁往来无鸿儒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先引用马云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中国的教育问题,缺少的不是教,而是缺少育。中国的教很强大,但中国的育却很欠缺。

何为教?智力的培养,知识的传授,能力的提高。何为育?品德的上升、素质的提高、情商的培养。

因此,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学占了大部分,却往往忽略了育人的功能。而家庭教育而言呢,有的家庭也是过于重视对孩子的教,而轻视了育。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那是由于我国的国情所决定的。什么国情?我国的教育资源有限,城乡分配不均衡、地区发展不均衡,学段发展不均衡,这样各种发展的不均衡,导致僧多粥少,为了能够获得迈进高一级学府的大门,只能是万人挤上独木桥。通过硬邦邦的应试教育的方式来选拔人才。

这样就有一个衡量的最基本标准——分数。一切唯分数而定!如此,家长会不想尽一切办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绩吗?学校不想办法去提高孩子的成绩吗?只有提高成绩,提高总分,上了理想学校的分数线,孩子才有可能继续深造的机会,否则向前发展的机会都没有!

因此,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重视对孩子的教,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但是“育”真的不重要吗?我认为是非常重要的,至少要比教重要的多!可惜,在现实面前,很多人却不重视对孩子的育。

俗话说:“一个德盲要比一个文盲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更大”。这也就是“不怕流氓会打架,就怕流氓有文化”。一个高智商的人犯罪,危害往往是巨大的!

对此,作为父母该怎么做?

从小就要教育孩子待人接物的文明礼仪、尊重宽容诚信的做人品质、自立自强自信自尊的优秀品质,以及孝敬老人,尊重长辈,与人为善,敬畏生命……等人格魅力。

作为老师该怎么做呢?

无论什么样的课堂都要融入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班主任要认真设计好自己的德育班会课;学校要组织好德育培养方面的教育活动等等。

我经常给学生说的几句话是:咱们分数可以低人一等,但做人不能低人一等!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实际上,大家想想,一个人的情商高了,素质高了,他的智商会低吗?他的学识会低吗?


教育苦行僧


🌹有了孩子不教育→当初为什么要孩子?没把儿女教育好→怨什么天地?骂什么老师?

🏤教育基础→在家庭;成才与否→在父母!没有沃土→难出好苗;缺少阳光→籽粒难成!

👨‍👨‍👧父母是→最早最先的老师;幼小的孩子→最崇拜父母。大人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就是在给孩子上课。家长的兴趣爱好,接人待物等,分分秒秒熏陶感染着孩子。

🏤家中聚众酗酒、耍钱赌博、撒谎撂屁、骂大街、怨社会、不懂装明白、吹五作六……天哪→孩子前程咋望矣!

📚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继续。孩子上学了,家长应与老师沟通,协手给力。把学校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

👨‍👨‍👧良好的家庭教育→为儿女人生的最初和永久做了奠基!


笑看东篱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家庭教育为本,学校教育是末。本是树根,末是树稍。当下教育最大的误区是本末倒置。

孩子入学以后,到高中毕业,除去睡觉时间,大概在校时间占70%,在家时间占30%。您认为对一个孩子来说,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对他生命重要性占比应该是多少?我粗浅地认为,虽然孩子大概在校时间占70%,在家时间占30%,但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生命重要性占比是70%,学校教育只占30%。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永远的老师。《说文解字》对“教”的解释是:上所施,下所效。对“育”的解释是:养子使作善也。从“教育”二字的本意即可看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孔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可以理解为质朴,也可以理解为素质;文,可以理解为文采文饰,也可以理解为知识技能。野,鄙野。 史: 本指宗庙之祝史,或在官府之掌文书者,这些人往往显得虚伪正经,故"史"意指虚浮,虚伪。彬彬:这里指文和质均匀配合,相得益彰的样子。 大意可以理解为,孔子说:“质朴胜过文采,就显得粗野,文采胜过质朴,就显得虚浮。质朴和文采兼备,然后才能成为君子。孔子又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所以孔子是把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素质教育放到第一位的。这是孔子在2500多年以前提出的教育之道。

但当下环境,我们的教育,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都有些偏重于“文”,“素质教育”有待加强。“文质彬彬”是我们教育的目标。其实一个人立于天地之间,不光“文和质”要平衡,譬如“道和术”、“德和才”、“感性和理性”、“情商和智商”等也都要相得益彰。这些教育课题,我们更要认知其本与末。

通过下面第一张图,我们就能明白其实家庭教育才是根本。以当下教育体制大体而言,家庭教育的本位以教“质”为主,以教“文”为辅,而学校教育的本位以教“文”为主,以教“质”为辅。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道为术之灵,术为道之体;以道驭术,以术得道。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 “正直中和之谓德,聪察强毅之谓才”。 民间有段顺口溜:有德有才是尚品 , 有德无才是正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对德与才有精辟的论述: “正直中和之谓德,聪察强毅之谓才”。 民间有段顺口溜:有德有才是尚品 , 有德无才是正品 ,无德有才是毒品, 无德无才是废品 。这几句话非常贴切的说明了德和才的关系。

家庭之中多讲情,少讲理,因为讲理讲不清,呵呵。学校之中既讲理,又讲情,理者,礼也。通情才能达理。一般而言,人无感性不可爱,人无理性不可敬。孔子“时然后言,人不厌其言;乐然后笑,人不厌其笑;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所以应该感性的时候就感性,该理性的时候就理性。但人毕竟是感情动物,理性虽重要,也要符合人性。

情商决定人际关系,智商决定专业水平。自从情商一词出现以来,人们就开始了对情商与智商哪个更重要的比较。从功能上来讲,智商反映了人的智能水平,情商则反映了人在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以及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然而,有很多的事例表明,情商比智商更重要,更能决定人生的命运。例如,自恢复高考以来,全国共产生了三千多名高考状元,状元智商绝对高,但到目前为止,却没有出现一个中科院院士或行业领袖。

通过以上比较,我们发现这些教育科目的根本点,譬如质、道、德、情商等主要是在家庭教育中完成的,甚至是在七岁以前,所以我们才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所以相对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根本,学校教育虽然非常非常非常重要,但家庭教育更重要,孩子越小,越是如此。了解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可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又更多,家长就应该和老师密切合作,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性,因材施教。

下面第二张图这个三角大概能说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家校关系对一个孩子成长空间的关系和意义。在这个图中,A代表孩子,B代表家长,C代表老师,H的高度代表孩子的成长空间。AB代表家庭教育,AC代表学校教育,BC代表家校关系。

孩子的成长是教育的目的,想让H↑有如下两种途径:

1,H↑ = AB↑ + AC↑ 即孩子的成长需要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提高。

2, H↑ =→BC← 即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合作,志同道合。

老子《道德经》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是对这两点最好的解释。H↑ = AB↑ + AC↑,孩子、家长、老师都需学习,都需增益,即是“为学日益”。

可是当下社会的状况是家庭教育增益很少,或没有增益,如果家庭发生变故,甚至倒退。于是就出现了下面第三图的情形,即“文胜质”,因为家庭教育没跟上,孩子不能得到正向的成长。反之,就会出现“质胜文”, 孩子也不能得到正向的成长,如下第四图。

H↑ =→BC←,孩子的成长需要家长和老师密切合作,减少隔阂,志同道合,结合孩子的资质、心性、兴趣爱好等,因材施教。(可目前“一锅烩”的教育方法确实很难实现因材施教。)当下社会,尊师重教做的很不好,师资队伍也良莠不齐,有些家长和孩子不能发自内心对老师生出尊敬之心。

如果想要做到H↑ =→BC←,需要做家长的放下心中的贪嗔痴慢疑等,也需要做老师的放下心中的怨恨恼怒烦等,精诚沟通,修心养性,共同为孩子修一条教育的阳关大道。《中庸》开篇即曰:“修道之谓教”。可以理解为父母老师的学习提高、修道行道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老子说:“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做家长的放下心中的贪嗔痴慢疑等毛病,做老师的放下心中的怨恨恼怒烦等毛病,损之又损,家长和老师都越来越优秀,越来越志同道合。上行下效,孩子自然得到正向成长,以至于无为,实现了“无为而教”。所以古人说: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教育孩子的同时,也实现了家长和老师的自我教化。若如此,则为理想状态,也是我们家长和老师努力的方向!

以上即为我对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一点浅陋之见,请各位家长及老师批评指正!






左洪烨


我试着回答,不对之处,敬请斧正!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从社会学及社会分工角度来差别表述的。学校教育的对象是学生,家庭教育对象的孩子,这两个对象即可集一人于一身,也可以分别对待。我想本问题所指对象应该是同一个人身上所赋予的学生或孩子的社会和自然属性时所受到的教育和教养的问题。对用一个未成年人体来说,学校教育偏重于对具有较强社会属性特征而言的学生的教育,家庭教育偏重于对具有较强自然属性特征而言的孩子的教养。之前,本人一些拙文对学校教育及家庭教养有一些不周表述,这里就不展开了。



我认为,家庭教育比较贴切一点的叫法应该是家庭教养。这比较容易跟学校教育有所区别,有所侧重,有所分工。一个未成年人,从他一出生开始就面临着各种成长过程的门槛,需要通过各种学习训练来一步步的迈过一个个门槛。这里从社会分工来说有个法定分界线,就是学龄。学龄前与学龄后。过去,学龄前孩子主要是通过家庭教养来陪伴着成长,后来有了托儿所、幼儿园对三岁到六岁的儿童开始了学前教育。而实际上,这个时候家庭教养与学前教育是并存的,家庭教养的比重仍然很大,家庭对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养成,良好个人素质养成,良好公民道德品格养成,起着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作用。这就民间说孩子有教养就是对家庭和孩子的高度肯定和褒扬。如果孩子被说成没教养,那是一种耻辱,是件家庭很不光彩的事。



我们现在的困惑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养都有些跨界干扰现象,有时还越俎代庖了。 有时学校教师把学生当成孩子来教育,想用母爱和父爱般的情感来加深师生之间的联系,好听一点说这是一种感情投资,不好听一点说这是感情贿赂;还有的学校教师热衷于把学校教育行为延伸到家庭,把家庭变成了校外学校。有时候,家长把孩子当成学生来教,重视智力蒙发,轻视德行养成;还有的家长把所有的教养责任都寄托在了学校和小学教师,还美其名曰这是对学校和老师的绝对信任。这些都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养的一种错位。当然,这样的错位的例子还有很多,不胜枚举!



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养理性归位,各自担当,协同司职,加强合作,共同把各自的事情干好,做实。形成家校携手同心合力把未成年人培育人和才的良好育人环境。


香山思学


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家庭教育指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及生活实践活动,对孩子施加影响的社会活动。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之下,一般来讲,缺少计划性和组织性!因为家长一般没有经过系统的教育专业的训练,他们对孩子的教育往往是凭感觉,因此教育的理性相对少些。

然而当孩子到了学校以后,教师就会发现孩子个性差异,智力差异及道德认知水平差异很大。为什么呢?

很多家长都感到很困惑,甚至把问题归咎于学校,归咎于教师。其实不然。

我认为很多差异的存在是由于以下几个方面:

1.基因差异。这种差异决定了孩子的智力潜能水平。有的孩子天生具有较高的数理智能,有的具有较高的语言智能,有的具有较高音乐智能,有的具有较高的运动智能等等。你不可能把莫扎特培养成牛顿,也不可能把牛顿培养成莫扎特!但是有智力潜能,不等于孩子一定会成功。因为智力潜能是需要开发的,而且开发智力潜能是有关键期的,而这个关键期主要在幼儿时期!而幼儿时期的智力开发是由家庭教育负责的!所以家长一定要注意这个时间节点问题!

2.个性差异。个性差异主要指在性格、品德、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存在的独特的特质!因此作为教师应该首先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然后制定计划,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教育,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3.道德认知水平差异。主要指对现实道德关系和道德规范的认识水平差异。比如说,有的学生不尊重师长,不尊重同学,而有的同学做得很好,这就是学生在对待师生关系,与父母的关系与同学的道德关系认识上存在差异。存在问题的学生往往是由于家庭教育出了问题。孩子在家里养成了唯我独尊,自我为中心的坏习惯,长期的坏习惯就变成了坏的品德。要改变不好的品德,就要改变不好的习惯;要改变不好的习惯就要改变不好的行为!要改变不好的行为就要改变不好的道德认知;要改变不好的道德认知,就需要家长、学生及教师的共同努力!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应该是起主导作用,同时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家长主要是配合监督落实教师制定教育计划!

总之,只有明确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自我教育的特点与差异,学校家庭及学生三方密切合作才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最终才能走出教育的误区


鸿雁RV


在幼儿及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辅。

家庭早期教育奠定了孩子的基础。孩子的性格习惯,思维模式,生活态度,学习兴趣,处理问题方法方式,人际关系的相处之道,这些决定了孩子以后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学习效果。

初高中阶段,学校知识教育为主,家庭和学校品格教育互为一体,互相依托。

孩子在初高中阶段,学习基本在于孩子自己对学习的理解和投入,学校教育在知识教育的同时,孩子品格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要同步发展,家庭教育在这个阶段应该侧重在于品格教育和心理健康。

无论什么时候,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是相辅相成,协作和谐的,是无法分清界限范畴的。


然则然则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定位其实不难,难的是明白了定位以后,如何做好。。。

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如何定位?

过去,我们习惯把老师的工作归纳为“教书育人”,放到今天看,如此定位已然不够精准了。

不谈老师的能力是否足以胜任对一个班几十个学生“育人”的工作,单说精力和时间,老师完全无法胜任“育人”这件事。

所以,学校教育的定位就是“教书”,再多一步,那都是附赠的服务。。。

当然有的老师,除了称职称责的完成了“教书”工作,还能依靠高尚的师德和强大的个人魅力对学生如何做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这些老师,值得所有人敬仰,感谢他们为学生付出的所有,虽然这些不全是他们的工作义务。

古人常说的,虎父无犬子,这虎父我们都知道他说的是孩子他爹。而“上梁不正下梁歪”里说的上梁也是丝毫怪不到老师头上。

毕竟,真正该为孩子做人负责,全都抗在父母身上,家庭教育的定位是“育人”。

关于走出教育的误区。。。

固然是有极少数的家长想把“教书、育人”这两件事一股脑的全都推给老师,但毕竟不想对自己孩子负责的奇葩是极少数。。。

现在的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都高,对于绝大多数家庭,其实不存在教育误区,更谈不上走出来。

关于家庭教育

对于家庭教育而言,育人永远难在尺度,没有哪个教育家能把“育人”总结的完美无瑕,家长也不是看完《傅雷家书》就会懂得如何培养出自己“傅聪、傅敏”。。。

家庭教育的难,恰恰是它有趣的地方,懂得享受的家长,会在摸索“育人”的道路上历练自己的心性。

时间越久越会明白,抚养子女的过程从来都不只是“育人”,更是一次奇妙的“育己”之路,陪着孩子一起长大,这个过程,就该是难并快乐着!

关于学校教育

如果家庭教育给家长的感觉是难,那学校教育给家长的只能是无尽的苦恼。

家庭教育难,只是一对父母对自己孩子的事,肯负责、肯用心,一定不会太差。

而学校教育,毕竟是以老师为主,站在配合的位置上,家长的角色其实很尴尬,老师一直做得让自己放心的还好。

稍微觉得不太合适的地方,可就犯难了。。。

  • 老师为什么这么做?

  • 是不是老师对孩子有啥偏见?

  • 是不是自己没打点好?

  • 自己该怎么和老师沟通?

  • 沟通了对孩子有什么影响?

优秀的家长可以左右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他们左右不了老师的思想和行为,苦恼大概源于此。

可能很多看似“教育误区”造成的家长、老师之间的矛盾也都源于此?

以上,拙见。。。


妙爸超努力


学校教育侧重文化教育,在传授文化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家庭教育注重孩子的品行教育;另外,还有社会教育,主要进行艺体教育,公益教育等。三个教育相辅相成,相互溶入,缺一不可。家长们要明白,教育孩子是自己的事,孩子的品德教育是家庭的事。学校老师要知道,不仅要抓好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更要在讲课中贯穿品德教育。社会培训机构要自觉,不要光顾着挣钱,还要有培育孩子的责任。



山东ADA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