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之战关乎国运,刘备为何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猛将?

MiDream-末世


先来看夷陵之战的背景

1、218年,刘备听从法正建议,攻打汉中,但被夏侯渊据守,双方相持;

2、防守襄樊的曹仁为缓解汉中夏侯渊的压力,计划攻打荆州的关羽,但因叛乱而中止;

3、219年,刘备用法正的策略击杀夏侯渊,占领汉中;

4、219年7月,刘备称汉中王;关羽发动襄樊之战;12月,关羽兵败被杀;

5、220年10月曹丕称帝;

6、221年4月刘备称帝,当年七月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攻打东吴。

从上述的背景可以看出221年刘备称帝后,面临两大选择:

1、为汉献帝报仇,攻打曹魏,这是国事;

2、为关羽报仇,攻打孙吴,这是私事。

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208年刘备占据荆州、214年刘备占据益州、218年刘备占据汉中。这说明刘备对巴蜀的统治才刚开始,巴蜀需要得到休养的时间。治

理巴蜀,也是刘备和诸葛亮的头等大事。


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等人去进行夷陵大战:

1、蜀汉君臣大部分反对刘备为了报关羽被杀这个私仇而攻打东吴。在他们看来,蜀汉只有两件事要做,一是诸葛亮所进行的治理巴蜀,这是百姓休养生息的大事,如刘备自己所说的:

“丞相亮其悉朕意,无怠辅朕之阙,助宣重光,以照明天下,君其勖哉!”;

二是如赵云所说的灭曹才是正事:

“国贼是曹操,非孙权也,且先灭魏,则吴自服。”

2、如同魏国侍中刘晔所言,刘备不得不为关羽报仇,否则刘备安身立命的名誉必然受损:

“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於终始之分不足。”

刘备不为关羽复仇,后世还能传唱桃园三结义吗?

刘备是不得不报仇攻吴。但刘备为关羽报仇是私仇,并非国事,不能要求不赞同的大将去参加。

3、刘备并非《三国演义》中那个文质彬彬的书生形象,带兵打仗是刘备一生的追求和爱好。刘备,和他的先祖刘邦一样,都被很多人误解,认为他们都不是有能力带兵的将领,但实质上无论刘备,还是刘邦都是一流的将军,只是更多人关注他们的非军事才能一面,形成刘备仁义、刘邦小人的偏见。

4、诸葛亮、马超、赵云、魏延等人都有要务或不能去的理由。220年,法正、黄忠去世;诸葛亮在221年刘备称帝后任职丞相,整天忙着治理巴蜀,比刘备还要忙;魏延镇守汉中,不可能调离;赵云因为劝谏刘备不要攻打孙吴而被刘备留在江州督军;马超负责安抚蜀汉西部的羌人,走不开。

如果法正还在,将能补充智囊团,为刘备提醒。

小结下:

诸葛亮等没有参与夷陵之战的最直接原因就是——很忙,没有时间,走不开。除了赵云之外,诸葛亮、魏延、马超等都忙着治理巴蜀。间接原因是蜀汉最大的事情是休养生息,以便攻魏为汉献帝报仇,这才是最大的国事。为关羽报仇是私仇,不能为了私人恩怨而忘记国家大事。

当然,还有人们总是忘记——刘备也是一个优秀的将军,才能不比关羽、马超、魏延等人差。刘备因此率兵作战一点问题都没有。

诸葛亮不再刘备身边,不是夷陵之战刘备战败的根本原因。大家之所以认为夷陵之战是因为诸葛亮不在,主要是认为刘备军事能力不足,看不透陆逊的计谋。

但刘备即便看穿陆逊的计谋,也未必会退军。这就涉及到刘备为什么拒绝孙权求和的原因。这一点刘晔说得很清楚:

“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馀。”

刘备之所以发动夷陵之战,并非仅仅是为了给关羽报仇,更在于打破人们认为蜀汉是一个弱国的偏见,打出蜀汉是强国的形象,即“威武自强”。

因此,刘备大举进攻孙吴,就是有意和孙吴进行主力决战,打响蜀汉的名堂,威震曹魏和东吴。这也能给蜀汉更多的空间和时间。


夷陵之战为什么失败

夷陵之战失败的原因,一般都是认为陆逊坚守险隘,以逸待劳击败刘备。但这仅仅是表面原因。

先来看夷陵之战的卫星地图:

根据《三国志 先主传》中:

“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

可以得出:刘备分兵两路沿江而下,自己亲率江南一路,江北交给黄权率领。

上图中,黄色是黄权军所在;绿色是刘备军所在,长江中的紫色线则是在夷陵之战中发挥关键作用的东吴水军。

在夷陵之战中,陆逊的火攻并不是胜利的关键,东吴水军断绝蜀汉南北两军的呼应才是关键的。

在南宋和蒙古决战的丁家洲之战中,贾似道也使用陆逊的水军隔绝南北军的招数。见下图:

夷陵之战战术和丁家洲之战的战术是不是很相似。刘备在夷陵之战之所以失败,就在于蜀汉没有水军,即便有,也无力对抗成熟的东吴水军。蒙古之所以在丁家洲之战击败南宋,是因为蒙古有回回炮这个科技优势来阻止南宋水师起到阻隔南北蒙古两军的作用。

蜀汉的水军,因为关羽的失败而溃散了。而巴蜀并无水军的习俗。而能产水军的荆州又被东吴占据。

如果蜀汉有能和东吴对抗的水军,刘备完全可以分兵顺江而下攻打荆州的江陵,而不是和陆逊抗拒半年。只要刘备分兵攻打江陵等荆州地区,陆逊只有决战或退兵两个选择。因为一旦刘备攻下江陵,陆逊等东吴军归路被断,死守就没有丝毫意义。

从刘备经营荆州多年的历史来看,加上刘备仁义的形象,攻下荆州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刘备死守夷陵的原因只有一个——没有水军!这才是刘备夷陵之战失败的根本原因。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7月,刘备整合各路人马,正式出兵伐吴。这是一场国运之战,按理说应派出最强阵容,当时关羽、张飞、黄忠已死,赵云、马超、魏延算是蜀军最知名的将领,但刘备一个都没带。

一、刘备带了哪些人

刘备对夷陵之战具体的部署是:刘备亲自率4万人马由成都出发东进,任命吴班、冯习为左右领军,相当于前敌正副总指挥,任命张南为前锋,偏将军黄权以及赵融、廖淳、傅肜、杜路、刘宁、陈式等分别统领各部;车骑将军张飞率所部1万人马由巴西郡的阆中南下,两支人马相会于江州,即今重庆市,但张飞还未动身即被叛军杀害。

吴班是国舅吴壹的族弟,也深得刘备信任,冯习是南郡人,追随刘备由荆州来的益州,当初的地位与魏延差不多,现在进步也很快。赵融等人都是带兵的将领,但事迹不多,在后世的名气也不大。

除此之外,此次随刘备出征的还有:尚书令刘巴,侍中马良,太常卿赖恭,光禄勋卿黄柱,少府卿王谋,大鸿胪卿何宗,太中大夫宗玮,从事祭酒程畿,从事王甫等。

二、为什么没带魏延

刘备称帝前先在汉中称汉中王,之后要留下一员将领镇守汉中,当时大家都认为应该留张飞,就连张飞也这样认为,结果刘备提拔了魏延,让魏延在汉中留守。

汉中的重要性不亚于荆州,魏延是一员猛将,很有作战经验,对刘备也非常忠诚,这是刘备亲自挑选的人,从魏延镇守的情况看,也较为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汉中方面始终没有发生过警讯。显然,此时把魏延从汉中调走是不明智的,刘备让魏延继续留在了汉中。

三、为什么没带马超

马超投奔刘备以后,刘备待他很优厚,给他的官职也很高,一度超过了关羽,成为蜀汉武将之首,刘备称帝以后,关羽被拜为前将军,关羽这才重回武将之首,免强超过了马超。

然而,马超在蜀汉的日子并不好过,他平时很小心谨慎,刘备也没有让他掌实权的打算,他的职务顶多是个挂名,而马超的名气慢慢也淡了,在征吴这样的战事里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马超大概这个时候身体不太好,也许是心情太压抑,所以马超虽然年龄不算太大,夷陵之战时还不到50岁,但身体状况却不佳,刘备是221年发兵伐吴的,马超死于222年,年龄和身体状况也是刘备没带他出征原因。

四、为什么没带赵云

赵云也不在此次东征伐吴之列,有人认为这说明刘备对赵云不信任,尤其此次东征赵云又提了反对意见,刘备有意疏远他。

另一种看法认为,蜀汉能独挡一面的大将目前看只有赵云、魏延等人,魏延守汉中不云不了,但益州也要有大将留守,所以赵云没有参加东征。

相比较而言,后一种看法更靠谱,因为刘备随后命赵云留守江州,这个任务也很重要。


南门太守


先简单介绍下夷陵之战

发动夷陵之战的主要原因就是有两点,关羽被杀,同时丢失了荆州这块战略要地。

蜀军这边,刘备亲率大军讨伐,主要将领有冯习、张南、傅肜等。

吴军这方,陆逊率军应战,主要将领有孙桓、朱然、潘璋、徐盛

结果:蜀军大败,元气大伤。东吴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实力也受到损伤,最后以双方停战议和终结。

如此重要的一场战斗,为什么蜀军没有大将参与呢?

我们来逐一分析一下

为什么没带诸葛亮,在我看来主要有这两点原因。

首先,刘备本人就是一位非常优秀的统帅,冯习、张南也不是泛泛之辈,再加上张飞的协助,在刘备看来取胜并不是问题,没想到还没和刘备会师,张飞就被杀。

其次,诸葛亮除了是军师,同时还是蜀汉的丞相,刘备外出,家中必须有人稳定局面。

说完诸葛亮,再说说赵云

夷陵之战前,赵云曾极力劝阻刘备不要兴兵伐吴,《云别传》中曾有记载:“先主不听,遂东征,留云督江州”。说明赵云和刘备在伐吴的意见上持相同态度,所以赵云被派去镇守江州。

再说魏延,更是镇守汉中要地,抵挡曹魏,分身乏术。而据说马超此时已经重兵缠身,夷陵之战刚结束,马超就病逝了。


一点点历史


夷陵之战是刘备的复仇之战,目的就是恢复东吴背盟之后占领的荆州,为关羽报仇。有人认为没有带诸葛亮为军师、赵云魏延大将,是刘备的失策,但是其实仔细分析当时的局势,发现这也是刘备无奈之举。

首先,当时的刘备不再是当初小打小闹,人在哪,全体军队和手下都在哪儿的流寇,而是坐拥东西两川的汉中王。刘备倾国远征,成都总要有重臣来坐镇。这个重臣,在当时非诸葛亮莫属。于是诸葛亮是不可能跟着刘备远征的,而是辅佐刘禅监国,留在了成都。

至于魏延,他所镇守的汉中是两川的门户,极其重要。汉中若失,则两川不守。当年刘备拼着家底,也要和曹操争夺汉中,正是因此。所以带走谁也不可能带走魏延。不然曹魏若是乘虚来攻,就会失去了自己的根本。

而赵云对于伐吴的意见和刘备不同,曾经力谏刘备不要伐吴而伐魏。刘备还因此发过脾气。对于如此重大的军事活动,带一个思想还没有拐过弯的大将,恐怕是不能发挥他的全部实力的。所以刘备留赵云看守江州,牢牢的守住大军回撤的道路,也算是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

而马超确实当时是闲职,不过马超自从投靠张鲁之后,早已不复当年之勇,在汉中之战中表现非常一般,后来身体多病,故而刘备也没有带他。

其实刘备在夷陵之战中带的,都是蜀汉第一梯队的新锐和第二梯队的继承人,文有马良和黄权,武有冯习、张南、傅肜等等。这些人在夷陵之战死的死,降的降,导致后来诸葛亮北伐无人可用,才是夷陵之战最大的损失。


经史通义


夷陵之战是否关乎国运,至少在开打之前是看不出来的。而真正关乎蜀汉国运的战争其实是汉中争夺战,

所以从刘备心里上,夷陵之战只是一场有关复仇及夺回荆州的局部战争,压根都没特别重视对手。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这些大将呢?

在进行汉中争夺战时,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这些人几乎都参与了,诸葛亮负责在成都督运粮草,张飞、马超属于一路,负责断曹军后路。黄忠、赵云是一路,后来在汉水附近与曹军对峙。而汉中争夺战打到了蜀汉男子当战,女子当运,全民皆兵

的地步,因此,汉中争夺战才是蜀汉的国运之战。

后来,曹丕称帝后,刘备以给关羽复仇的名义发动夷陵之战,在发动战争之前,刘备是经过充分考虑的。此时曹魏皇帝为曹丕,东吴为孙权,东吴大都督吕蒙已死,在刘备眼中,环顾天下,他怕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曹操,现如今曹操已死。曹丕、孙权在刘备眼中根本不值得重视,因此,刘备才放心的发动了夷陵之战。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时,已经占领了整个益州和汉中地区,因此在人员布置上有了很大的调整,所以才有了新的人员调配。我们来一个一个说。

刘备出战需要带一个军师,当时带的军师是刘巴。那么刘巴这个人怎么样,能胜任吗?诸葛亮曾经对刘巴有过这样的评价:运筹策於帷幄之中,吾不如子初远矣。这里的子初就是刘巴,由此可见,刘巴出任军师是很合适的,至少在诸葛亮眼中是这样。

那么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诸葛亮呢?其实诸葛亮也算是参与了。诸葛亮和刘备在每次战争中向来是这样的分工,刘备负责前线打仗,诸葛亮负责后方运粮。例如成都争夺战,汉中争夺战,而此次的夷陵之战也是这样,因此,不能说诸葛亮没有参与,只是在大多数人眼中,诸葛亮应该以谋士兼军师的身份出现在刘备身边罢了。

再说赵云,刘备为什么不带上赵云呢?关键原因在于赵云不支持刘备发动这次战争。在刘备决定伐吴时,赵云力谏刘备说:曹丕篡汉称帝,是国贼。应该先征讨曹丕,魏国投降,则吴国自然俯首称臣。怎么能够舍本逐末,东向伐吴呢?

刘备心里很不高兴,但是赵云毕竟是自己的心腹爱将,不带他参与是不可能的,于是赵云被刘备安排去督管江州,江州濒临吴蜀两国的边界,以作后援。

刘备是仅仅只对赵云这样吗?不是的,和赵云享受同样待遇还有黄权,黄权同样也不支持刘备伐吴,黄权对刘备说:吴兵悍战,现如今顺江而下,水路易进难退。请让末将为先锋,为您开路。刘备不从,但是也没有放弃黄权,而是

让黄权督领江北驻军,北上防范曹军去了

从这里看出,刘备用将,只用听从自己话的将军,不听话的都调去从事配合事宜。算是刘备刚愎自用,骄傲轻敌的表现,不过刘备用赵云镇守江州算是歪打正着,后期正是赵云率军支援,救了刘备一命。

再说魏延,刘备为什么不考虑带上魏延呢?在刘备拿下汉中之后,关于汉中太守的职位有两个人可以考虑,一个是张飞,一个是魏延。刘备考虑到张飞性格粗暴,总是鞭挞下人,因此启用了更为慎重和同样勇猛的魏延。而张飞去了巴西郡,随后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召张飞前去。

因此,在刘备心里,张飞和魏延只能去一个人,既然魏延已经督管了汉中,防范关中的曹军,那么就只有派张飞去了。可惜的是张飞出发前被手下害死,出乎所有人意料。

最后说马超,马超投靠刘备时几乎是孜然一人,但是马超的名声很响。马超最大的作用就是吓唬刘璋,迫降和成都。马超后期在汉中争夺战中表现并不好,甚至还不如张飞。

究其原因,马超原来的部众都丧失在关中和汉中,在投靠刘备后,马超一直小心翼翼,不敢发展和培植自己的势力,生怕刘备怀疑自己做大,而刘备也有让马超做冷板凳的意图,因此,夷陵之战,刘备并没有带领马超。

还有一个原因,马超在汉中之战后,悲愤于马氏家族丧命于曹魏,而自己屈身于刘备帐下,复仇无望,于是身体抱恙,状况堪忧,不能再胜任领军出战之职。一个没有斗志和身体不好的将军,刘备是不会带他的。

最后正面回答问题,夷陵之战开打前,刘备考虑的意图只是打一场局部战争,目标是夺回荆州就可以了。诸葛亮参与了战争,职责是督管后方粮草。赵云因为反对刘备伐吴而被刘备安排到江州负责接应,而魏延因为要在汉中防守曹军没有参战,马超则是因为遭到刘备猜忌和身体状况不佳而无法参战。如果这些人都参战了,刘备至少不会败,关于这一点,我是肯定的,你同意吗?


每日趣评


关于这个问题,我想说,真实的战争,不是说书人嘴里的武将单挑!理解了这一点,咱就可以聊聊这个话题了。

咱先说马超,他是不适合去夷陵这种战场的,因为他的优势,不在于他本人有多么厉害,而在于他带领的西凉骑兵。汉朝因为长期的对匈奴和羌人作战。西北这一线的百姓,都习惯了战争,尤其是马上作战。在凉州这边,最强的是皇甫嵩和董卓等人带领的凉州官兵,其次便是马腾带领的羌汉起义军,马超便是后者的接班人。当初杀得曹操割须弃袍,主要原因就是西凉铁骑战斗力的强悍。

但马超和他的西凉铁骑,在夷陵这个地方很难发挥作用,因为这里是多山林、多水泽之地。那个时代的骑兵,主战场是在华北、西北、中原这些平原或是高地。所以你看庞德,是马氏的部下,按说英勇善战,可一发大水,就被轻松捕捉。

相对而言,魏延的适用范围就大许多,魏延是中原人,却在南方长期工作,譬如长沙,又在刘备西进四川的战争中立功不少,所以他可以去夷陵。但问题是当时他被派去镇守汉中,何等重要,岂能随便调动?

那么赵云呢?很遗憾,虽然演义里赵云很牛,但历史上的赵云主要是个单打独斗型的将领,譬如生擒夏侯兰、长坂坡救阿斗、不许孙尚香带走阿斗这种。当然他其实也有带大兵团作战的能力,只是刘备没有发现而已。而且在此次出兵之际,赵云还站出来反对刘备,所以刘备断不可能用他。

于是便剩下了诸葛亮,但结论还是不行。因为刘备当时刚平定巴蜀没多久,人心并未十分稳固,如果刘备和诸葛亮一块出来,万一出内乱咋整?你让阿斗去搞定吗?

实际上,最好的办法,倒是刘备留下,让诸葛亮和赵云这个组合去攻打东吴,倒是会效果好太多,只是凡事没有后悔药,说了也白说。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话不多说直入正题:

先从技术层面分析一下刘备为什么不带诸葛亮、赵云、魏延、马超等人。

首先是诸葛亮,刘备出征东吴之前,诸葛亮劝刘备登基为帝,此时诸葛为丞相、录尚书事,注意哦,诸葛此时最主要的任务是管理政务,调整赋税,充实军资,而不是单单一个军师。

然后是赵云,刘备伐吴时,赵云是鼎力反对的,赵云上谏说:“国贼是曹操,并不是孙权,灭了曹魏之后,东吴孙权自然会臣服。虽然曹操已经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夺皇位,引起公愤,应该利用此民愤,先攻占关中,占据黄河、渭水上游以讨伐逆贼,那么关东义士必裹粮策马以迎王师。不该放置曹魏,反而先打东吴。而且与东吴的战争一旦开始,就不易停止了,伐吴并非上策。”但刘备拒不听谏,执意东征,留赵云都督江州。

然后是魏延,刘备称帝时,魏延为镇北将军,此时已经镇守汉中两年多,汉中是什么位置?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张飞应当担任汉中太守,张飞也觉得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而刘备却提拔魏延为汉中都督、汉中太守,此时魏延是实打实独当一方的大将,根本抽不开身。

然后是我们可怜巴巴的马超,马超后期死的时候在《三国演义》里只是一笔带过,马超虽然勇猛,但是人品着实不敢恭维,马超反曹时,导致全族二百余人被曹操斩杀,包括其父马腾,二弟马休,马铁等人,投奔张鲁之前其妻儿子女也被部下全部斩杀,投奔张鲁之后也一直被人排挤,最后不得已才投了刘备,话说马超刚投刘备的时候,刘备很厚待马超,但马超怎么说也做了半辈子诸侯,所以经常直呼刘备的表字,导致关羽非常愤怒,请求杀了马超,刘备劝解说:“马超穷途末路来归附我,就因为直呼我的表字而把他杀了,以后怎么面对天下。”张飞也劝解:“这样的话,用礼仪做给他看,他就明白了。”次日请马超来的时候,马超环顾身边座位,不见关张,却看到关张持刀直立于刘备身旁,从此再也没有直呼刘备的表字。叹气说:“我才知道为什么我会失败,直呼主公的表字,差点被关张杀了。”而马超降刘后,最主要的作用就是震慑羌人,这也导致马超最后抑郁而终,年47岁。

再从刘备第一视角看一下为什么不带这些人。

夷陵之战开始之前,刘备手下还有一员大将张飞,只是还没开始就被其部下所杀,再看双方兵力蜀汉约四万多、五溪蛮夷约一万共计五万余人,而东吴也约五万多人,但是蜀汉集团此时兵势强盛,东吴并不敢缨其锋芒,而刘备自赤壁之战后,基本上所指挥的大战,都以胜利告终,先是抢夺荆州南部四郡,入川之战拿下益州,北夺汉中,击败曹操等一系列胜利,让刘备自信心开始膨胀,自己无疑是一位成功的统帅。正史记载,从刘备一生12胜3平8败,几乎所有大战小战,都是其亲自指挥,因此征吴对刘备来说不过又是一场平常战役。

况且虽然没带诸葛亮,但还是带了一些军师参谋,其中就有庞统的弟弟庞林,益州的程畿和黄权,荆州的马良。只不过黄权和庞林因为驻北岸,归途隔绝,黄权不得归,无奈之下率部降魏。程畿和马良都在夷陵之战中战死。手下大将也还有冯习、张南、傅肜、沙摩柯等人,反观吴国,刘备连曹操都能赢,还会把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放在眼里,尤其是陆逊,此时不过刚出道,完全是靠关系上位的。加上刘备征战初期,打了一个漂亮仗,气势强劲,陆逊只能一退再退,扼守要地、坚不出战,表现非常弱势。

因此夷陵之战在刘备看来,怎么打都不会输,更不会产生这么严重的影响,自己去打,足矣。


本初娱乐


刘备恨不能一口吃了孙权这个背盟的小人,他打着为关羽张飞报仇的大旗兴师伐吴,当然想集全蜀汉的精锐力量,但是还有一个曹魏政权在北方虎视眈眈,刘备不可能倾巢出动。蜀汉政权还是要有人主持运转的,不支持刘备讨伐东吴的异议人士,刘备也不想带,所以夷陵之战,诸葛亮、魏延和马超等人缺席了。

诸葛亮是蜀汉的丞相,刘备亲征,诸葛亮留在后方主持日常工作。前方打大仗,后方要有能人保证政府有效运转为前方提供粮草军器,这是必须的。诸葛亮的担子其实也很重,保证后方安稳的前提下为前方大战提供支持,这工作也不是谁都可以胜任的。

诸葛亮其实不太赞成刘备伐吴,他不太会冲在前面作为刘备的军事助手,他知道无论蜀汉和东吴打得怎么样,从大局上看都是输。这浑水还是不趟的好。

对不热烈拥挤伐吴的人,刘备也不会把他们放在首发阵容中。无论从工作需要还是个人情感上,刘备都不会带诸葛亮讨伐东吴,而对恳切劝阻伐吴的赵云,刘备完全是从感情上就不想带,那就让他负责押粮运草吧。你赵云是有本事有经验,但死了张屠夫不吃带毛肉,关兴、张苞这些新生代已经越长起来了。

其实这里面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刘备当时自我膨胀。刘备在汉中击败一生中最大的敌人曹操,从曹操嘴里强夺汉中,他以为他的军事能力已炉火纯青。而当时劝阻伐吴的臣子们却认为他是被怒火烧着了脑子,他也因此杀了、贬了一些反对伐吴的臣子。

汉中是蜀地的门户,也是夺取关中的跳板;汉中是刘备奋力夺取的,记载着刘备的荣耀;汉中更承载着刘备重温刘邦故事的理想。这样重要的地方,刘备让倚重的大将魏延镇守,所以身负防守曹魏重任的魏延不能参与伐吴。

马超死于公元222年,夷陵之战也是222年,刘备伐吴时马超应该有病在身,而且那时马超因彭漾的事情已不为刘备信任。当然,以为自己指挥艺术如火纯青的刘备,被看不起的陆逊火烧迦营七百里,这个锅马超也不用背。


龙久于池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称帝,同年七月,刘备发动侵略东吴的夷陵之战,此时距关羽去世大概八个月。古人行军打仗,爱讲个出师有名,但凡发动战争,一定要说兴仁义之师。刘备入侵东吴,打的旗号就是为御弟关羽报仇雪恨。其实刘备的用心,不过是要重新夺回对荆州的控制权,争夺战略要地荆州南部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和武陵。荆州处于东吴都城建业的上游,控制了荆州,就是扼住了东吴的咽喉。

夷陵之战,双方共计投入了十万的兵力。在演义中,刘备率兵七十五万,加上南方蛮兵五万,号称八十万大军,有点夸张了。实际上经过汉中之战,蜀国的军事力量已经被消耗得差不多了,刘备之所以在关羽死后用了半年多的时间准备,就是因为兵力不足。刘备派遣将军吴班、冯习作为先锋,率领4万多人打头阵,夺取峡口,攻入吴境,占领湖北秭归一带。为了防范曹魏乘机袭击,刘备派镇北将军黄权驻扎在长江北岸,又派侍中马良到武陵活动,争取当地部族首领沙摩柯起兵协同蜀汉大军作战。全部兵力算起来,刘备投入了大概5万多军队。

孙权听说刘备入侵,心里面很慌。为什么慌呢?因为刘备刚刚在汉中之战击败了曹操!刘备和曹操刚正面,居然赢了!刘备入川之前,孙权虽然在赤壁之战也击败过曹操,但是毕竟不是亲自和曹操刚正面。刘备长驱得胜之兵,一路势如破竹,孙权一开始是想讲和的。于是派遣诸葛瑾到刘备账下讲和,因为条件谈不拢,刘备断然拒绝。

刘备为什么这么刚呢?其一,入侵东吴,刘备早有此心。夷陵之战前,诸葛亮和赵云都不同意伐吴,刘备独断专行,一反对诸葛亮言听计从的常态,是因为他老了。要知道刘备已经六十岁,几个儿子又不成器,此时不伐吴,此生都没有机会了。其二,东吴杀关羽夺荆州,刘备师出有名。吕蒙夺了荆州之后,不久即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能力有限的朱然继任。东吴名将,周瑜、鲁肃、吕蒙相继早死,刘备这边,诸葛亮、马超、魏延、赵云正当年,这让刘备看到了千载难逢的机会,刘备入侵东吴,是欺东吴无人。

因为《三国演义》无法逃出儒家的范畴,作者一向偏袒作为汉朝正统的蜀汉而贬抑东吴和曹魏。夷陵之战,东吴抗击蜀国的主要指挥官陆逊、孙桓、朱然、潘璋、徐盛等人,其实都是历史上勇谋兼备的名将。西蜀入侵的军队,主要指挥官为刘备、冯习、张南、吴班、陈式、傅彤、沙摩柯,以及在背面防备曹军的黄权,马良代替诸葛亮充当军事顾问。

夷陵之战被称为三国时期影响历史走势的“三大战役”之一,其他两大战役是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东吴方面的战将,好歹在正史和演义中都有点名声,为什么西蜀方面的战将,怎么连名字都没听说过?刘备举倾国之兵,发动对东吴的侵略战争,誓要夺回荆州,为关羽报仇雪恨。为什么用的将领全是无名之辈?当时西蜀尚存的名将有马超、魏延、赵云、马谡,以及用兵如神的军师诸葛亮,为什么刘备都不用?(备注:夷陵之战前,关羽身死,张飞被杀,黄忠病逝,五虎上将止余其二,马超、赵云。)

且看演义中刘备的安排,就能窥知一二。先主看毕,掷表于地曰:“朕意已决,无得再谏!”遂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黄权、程畿为参谋;马良、陈震掌理文书;黄忠为前部先锋;冯习、张南为副将;傅彤、张翼为中军护尉;赵融、廖淳为合后。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以来,无论是占领荆州,还是进取西川,夺取汉中,诸葛亮出谋划策,刘备一向言听计从。这一次,关羽被杀,荆州被占,诸葛亮和赵云能忍,刘备不能忍。君臣之间第一次出现了分歧,诸葛亮和赵云能忍,是因为他们两竭力主张北伐曹魏,然后蚕食东吴,即使荆州丢了,还是要坚决贯彻隆中决策。刘备不能忍,因为他时日无多,必须夺回荆州,把北伐中原的赢面扩展到最大,同样也是为了坚决贯彻隆中决策。目的一致,方式不同。

刘备不用诸葛亮,主要原因不是意见不合,而是蜀中方定,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叛乱。夷陵之战刘备战败,退守白帝城,一病不起,刘备死后,西蜀南方的部落纷纷造反,为了平定南方,诸葛亮率领赵云和魏延花了五年的时间。刘备不是不想用诸葛亮,而是诸葛亮和刘备,必须有一个人坐镇成都,因为成都是从刘璋手里抢来的。刘备和诸葛亮一起离开成都讨伐东吴,蜀中必乱。所以刘备命丞相诸葛亮保太子守两川,不得不如此。

赵云在演义中被列为五虎上将是夸大其词,蜀国镇守一方,能够单独指挥大兵团作战的上将,其实只剩下马超和魏延。刘备安排骠骑将军马超并弟马岱,助镇北将军魏延守汉中,以当魏兵,魏延时任汉中太守,和张飞是一个级别,马超都要给他打辅助。刘备不是不想用魏延和马超,而是汉中也是从张鲁手里抢来的,而且是和曹操抢。如果魏延、马超撤兵,曹魏部队必然南下,汉中丢失,成都也就岌岌可危。尤其是襄樊之战间接导致刘备的假儿子刘封和上庸守将孟达投降曹魏,刘备不得不防。

至于赵云,刘备并非没有用,而是另有安排。反对伐吴的赵云其实参加了夷陵之战,虎威将军赵云为后应,兼督粮草。赵云勇冠三军,忠勇兼备,为什么不作为先锋打头阵呢?这就显示出了刘备对赵云的了解,也是为什么赵云难以指挥大兵团作战的原因,因为赵云和诸葛亮一样,平生谨慎,办事靠谱。行军打仗,并不能保证一定取胜,必须留一条退路,刘备信任赵云,安排他作为后应。战争后期,东吴转守为攻,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一败涂地,几乎全军覆没,赵云率领后军及时接应,刘备方才曹操赤壁之战惨败一样逃得性命。

如果夷陵之战东吴没有陆逊,如果刘备没有连营七百里,如果刘备在击败曹操后没有骄傲,如果阿斗能够扶起来,足以镇守成都,如果诸葛亮、魏延或马超任何一个人能够分身指挥作战,历史或许就此改写!如果夷陵之战刘备取胜,他一定会沿长江流域挥师东进,东吴或许就此灭亡,三国之争,将演变成刘备和曹丕争夺天下,如此,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司马晋国。可惜,一切的一切,刘备生了一个操蛋的儿子。


END.

温酒读三国,煮茶看水浒。我是博书君,欢迎关注!


博书


自负,轻敌,呕气这才是夷陵之战,刘备不带诸葛亮以及赵云、魏延、马超等猛将的原因。



的确,为了保证后防的安全,诸葛亮在成都坐阵留守。为了防备曹操侵入,魏延在汉中无法脱身。赵云不同意出兵伐吴,马超不被信任,这些都算是刘备不带他们的表面理由。

但如果刘备不是自认为有能力打赢这场战役,他能不多带几个得力之人去吗?坐阵成都有儿子刘禅在,诸葛亮可去;意见不同刘备说了算,赵云可去,不信任的人带在身边更放心,马超可去。可我就是不带他们,以我刘备征战多年的经验,有张飞,傅彤,冯习等人帮忙,我就有能力打赢这场战役。

所以说夷陵之战,不带他们的原因是自负。


轻敌也是不带诸葛亮等人的原因。

孙吴当时没有得力的帅才,吕蒙新亡,陆逊刚刚崭露头角,徐盛,朱然等人不过是匹夫之勇,在戎马一生的刘备眼中,这些人根本不是自己对手,既然孙吴没有人能抵挡自己,带这么多人何用?

所以说,轻敌是夷陵之战不带诸葛亮、赵云等人的第二个原因。

诸葛亮是文臣之首,赵云是最得力的武将亲信,连这两个最得力之人都不赞成我刘备出兵伐吴,刘备很生气,后果很严重。既然孙吴没有人能抵挡,我又有能力打赢,那我就不带你们,自己去,打赢了让你们看看。

所以呕气是夷陵之战不带他们的原因之三。

刘备一生,战败过许多次,但都挺过来了,如果不是这三个原因,刘备又怎会在夷陵之战惨败后郁闷而亡呢?



关注晨雨,阅读精彩问答,随手点赞,更觉手留余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