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

程老师侃史


僧格林沁是满清旧军队最后的名将,他的死代表满清旧军队的完全没落,故而有“重要转折一说”。其实称为一个“ 标志”更恰当。

僧格林沁是蒙古亲王,长得身材高大,精力勇猛,战场上勇猛突进,朝廷上与慈禧太后关系也不错。麾下有大队蒙古铁骑。

众所周知,满清入主中原,最早的核心主力是满八旗。但进入中原花花世界数十年后,满八旗就彻底堕落腐朽了,于是只能依靠绿营兵。但又过了百余年,绿营兵也开始腐化。

到清末时候,满清旧军队中,真正最能打仗的也就是僧格林沁的蒙古军队了。僧格林沁手下不光有蒙古铁骑,也有些汉人的悍将。比如太平天国降将陈国瑞,是一个土匪,但打仗确实勇猛,深受僧格林沁赏识。同时,僧格林沁虽然为人暴躁,但是与士兵打成一片,深受士兵爱戴,北方的忠于清廷的市民也把僧格林沁看成国家栋梁。

僧格林沁的主要战功,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

1853年-1855年,僧格林沁率领清朝最后的主力大军,携带者咸丰皇帝赐予的努尔哈赤宝刀,与太平军北伐军展开多次激战,最后全歼北伐军,生擒统帅林凤祥、李开芳。

1958年,面对英法联军压境,僧格林沁坚持全国抗战。1859年,僧格林沁至天津督办大沽口和京东防务,整备炮台,并下令炮击悍然入侵的英法舰队,击毁英军战舰3艘,毙伤数百人,取得大沽口保卫战的胜利。但在1860年的八里桥之战中,僧格林沁遭到惨败。

此时,除了清廷最后的支柱僧格林沁外,另一支崛起的武装力量是南方汉人的团勇,如曾国藩的湘军,左宗棠的楚军,李鸿章的淮军等。两边之间存在竞争关系,彼此明争暗斗。尤其李鸿章,为人颇有心机。旧军队都感受到淮军的咄咄逼人。

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僧格林沁主要负责北方镇压捻军,1860-1865年间多次击败捻军。但在捻军神出鬼没的战术下,清军也损伤惨重。尤其太平天国覆灭后,部分太平军加入捻军,为捻军提供了军事核心和战术策略。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被捻军诱至山东曹州高楼寨,陷入重围,坠马被杀。

僧格林沁被杀后,满清的旧军队中再无一根擎天玉柱。满清的军事全面让位于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统帅的近代化军队。这也可以标志着中国军事从古代向近代化方向发展。


(欢迎关注巴山夜雨涮锅,更多精彩话题共赏,也欢迎在评论区发表您的看法)


巴山夜雨涮锅


僧格林沁的是清末非常重要的军事人物,不仅仅是说他本人,而是说他带出了一批猛将。在很大程度上了恢复了一部分八旗军的战斗力。

僧格林沁手下的多隆阿率领1万八旗打败了陕甘数十万回军,金顺作为副司令和前敌总指挥参加了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战役,多隆阿,都兴阿,西凌阿等人还在湖北摧毁了太平军英王陈玉成的主力。

而在高楼寨一战,损失了太多勋贵军官,可以说这是八旗军创办以来一战损失军官最多的一战。满洲镶黄旗翼长恒龄、齐齐哈尔副都统舒伦保等等都战死了,而且还死了很多开国功臣的后代。

僧格林沁率领的部队包括东部察哈尔三盟蒙古军,黑龙江吉林八旗军,还有西方人训练的汉人步枪队。结果,僧格林沁自认为部队精锐,一味追击,最后的步骑万人全部陷入包围圈。

在狭窄地形上,数万捻军手持几米长的长杆长矛一顿攒刺,在上万捻军骑兵配合在在狭小地形完全击败了蒙古军和八旗军骑兵。苏克金、舒通额、恒龄,舒伦保,舒通额,全顺等人全部战死,其中都统级别的就有4个人。

这造成的严重后果就是八旗军,硕果仅存有作战能力的中级以上军官,基本在这个包围圈里面全灭,也就是后继无人了。而且,黑龙江,吉林八旗马队在清朝看来非常珍贵,本来就分了1万人跟着左宗棠去西北各省转战,最后一直到新疆,就剩下这些也都损失了在了高楼寨。

据称在战场上,华丽丽的单眼双眼三眼花翎就装了几个大篓子,缴获战马数千匹。最后,只能征调黑龙江八旗西丹马队了,也就是未成年少年组成的骑兵队伍。

后来就是清朝失去了对北方的控制,只能提拔湘淮军将领到北方驻防。从此湘淮军掌握了南方和北方的所有防务。

其实算起来清末八旗军历次战争也损失了很多人,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损失了1000多人,在第2次鸦片战争的大沽口炮台,石缝炮台,张家湾和八里桥又损失了数千人,在对太平天国战争,捻军战争又损失1万多人。

最后在高楼寨又损失了6000-7000人,最后的一支八旗军部队在金顺带领下,在西北五省转战十年,战斗艰苦,也损失过半。从此,八旗军已经不能作为一支主要战斗军团参战了。


深度军事


为什么说僧格林沁的死是晚清军事史的重要转折点?重要的原因在于两点,第一,僧格林沁把满清最后的王牌——2万余满清铁骑消耗殆尽,导致清廷无嫡系军队可用,才被动启用汉人和汉军;第二、僧格林沁的死,导致晚清军队出现“保守”思想,所有军队不以大胜仗为目的,都以保全自己的军队为根本!

僧格林沁作为成吉思汗兄弟的26代孙及蒙古贵族,在与英法联军的战争中,由于情报失误,导致满清铁骑顷刻覆没。自此,横行于世的满清铁骑退出历史舞台。而法军仅阵亡3人,英军仅阵亡2人。

僧格林沁的失败,导致了皇帝外逃,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京城抢虐。咸丰将其一撸到底,失去了实权,最后悲催的死于一16岁的土匪手中。从风光无限,到失去军队,被朝廷排挤,再到枉死麦田,让大清将领认识到一个道理,失去军队,就失去了一切。此后,满清与列强的一系列战争,清军将领为了保存实力,往往打几枪就跑路。

这从侧面也说明,一个重要的军事将领,他的遭遇,将动摇整个朝野,影响其他将领的决策。


知史局


晚清同治四年(1865年),满清世袭罔替铁帽子王僧格林沁率兵追剿捻军,被捻军重重包围,被一个叫张皮绠的捻兵斩于马下,僧格林沁之死的历史意义不只关系到他个人,而是构成晚清历史的一个军事转折点。

捻军骑兵将领任化邦,李鸿章称他今日第一等骑将好汉。

因为僧格林沁一死,清朝八旗武装没有了能够真正担当的主帅,此时的绿营兵因废弛腐败而开始了裁撤淘汰。去年1864年太平天国被攻陷后,曾国藩的湘军就开始逐步解散,但此时的战局无人控制了,于是曾国藩的湘军马上奉命北上对付捻军。

清朝最后一位八旗名将僧格林沁,图为内蒙古通辽市僧格林沁博物馆。

另外李鸿章的淮军、左宗棠的楚军在1864-1865年间平定南方太平天国残余后,清朝开始倾全力对付捻军,于是李鸿章淮军北上,左宗棠楚军往西。此时的八旗兵和绿营兵正在裁撤淘汰,比如八旗兵转为了预备军,由国家养着成了游手好闲的纨绔兵痞,而绿营兵则改行成了各地的警察,俗称“巡防营”。至此,满清的军事力量全部由湘军、楚军、淮军等地方团练组成的汉人武装和主力。

北洋新军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近现代化军队。

此时的湘军、淮军、楚军虽然只是装备了火器的古代军队,任然腐朽落后,而且在对外侵略时屡屡败仗,但是队伍依然健在并没有崩溃,而且汉人控制的满清朝廷的格局已深深构成。如果当年僧格林沁不死,清政府肯定不会把军权掌握在异族人手里,曾、李、左在各地办的团练武装要么被编入八旗绿营,要么解散,因为太平天国刚刚剿灭时,曾国藩就开始遣散兵勇自己也逐渐卸权了。而汉人掌握军权后一直得以延续,到后来胡燏棻在天津练新兵,袁世凯成为了北洋新军领袖,军权还在汉人手里。


图文绘历史


僧格林沁是蒙古科尔沁郡王,后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被清廷封为亲王,其人骄横跋扈,暴虐愚顽,属非常典型的满蒙亲贵。他麾下的蒙古三盟骑兵剽悍善战,曾是捍卫大清帝都北京的首要武装力量,被清廷倚为长城。然而,自咸丰十年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在抵抗英法联军的战斗中却屡战屡败,面对拥有热兵器的西洋军队,能征善战的蒙古人开始转向能歌善舞。咸丰十年11月,僧格林沁奉命率部开赴山东剿捻,同治元年又奉命总督山东、河南军务,势力已达皖北,开始与在此剿捻的曾国藩部湘军有了实际接触。

这时,清朝的正规军绿营已基本被太平军摧毁殆尽,僧格林沁的满蒙骑兵部队便成为清廷用以监视并抵制湘、淮系地方军阀势力的惟一可以依赖的一支武装力量。然而从战斗力到作战经验来看,僧格林沁远不是曾国藩、李鸿章和湘、淮军的对手。但骄横跋扈的科尔沁亲王从不把曾国藩放在眼里,他非常嫉恨与蔑视曾国藩和湘、淮军,动辄上奏告黑状、弹劾曾,无故寻隙欺压,甚至故意怂恿反复无常的苗沛霖率团练向湘军挑衅,有时还突然攻击湘军。

僧格林沁唆使太平军降将陈国瑞杀害淮军李昭寿(也是太平军降将)的部将,并将其功窃为己有,事后反诬李昭寿部将抢功杀人,上奏清廷要求严办。李昭寿部当时归曾国藩统辖,曾国藩顿感僧格林沁故意打狗欺主,嚣张太甚。僧格林沁唆使部下在皖北向湘、淮军屡屡寻衅,曾国藩皆不敢置辩,他忍气吞声,处处退让,内心却异常恼恨,双方积怨越来越深。

湘、淮军本是地方军阀,门户之见很深,不愿听从他人指挥,又听说僧格林沁凶残戾狠,待部下犹如奴隶,曾鞭笞湖北的两位提督,因此遇到僧格林沁的部队作战失利,都袖手旁观,不愿出兵救援。清廷曾经下令将湘、淮军刘连捷、刘铭传部划归僧格林沁指挥调遣,到河南协助蒙古骑兵剿捻,曾国藩却借故拖延,二刘也望而却步,拒绝北上。骄傲自大的僧格林沁也不愿湘、淮军来援,他认为湘、淮军战力低下,于是上奏阻止; 僧奏曰“皖军为上,豫军次之,楚军为下”。皖军是安徽道员英翰等人组织起来的地方部队,豫军是张曜、宋庆纠集的河南固始练勇 。这些杂牌军欺负百姓还行,平时连苗沛霖、李昭寿的乌合之众都打不过,更别提能和身经百战的湘、淮军比了。

僧格林沁一向嫉妒曾国藩兄弟立下的攻克天京、镇压太平天国的盖世奇功 ,他这样讲,不过是故意贬低湘、淮军,不愿意承认他们是维护清廷统治的中坚力量,所以极力诋毁、轻蔑之。僧格林沁反对湘、淮军北上,正中曾国藩下怀。他命刘连捷退守皖北,刘铭传回到原来的驻防地,湘、淮军袖手作壁上观,静等僧格林沁败亡的消息。

僧格林沁骄狂愚顽,湘、淮军冷眼旁观,这时机对捻军来说可谓极其宝贵。同治三年冬天,捻军在邓州唐坡伏击僧格林沁的部队,僧格林沁轻敌冒进,被打得大败亏输,他仅率数十骑逃出战场,窜入邓州城里,才免于被全歼的的悲催命运。不久,捻军围攻南阳,再次挫败僧格林沁。同年底,行踪飘忽的捻军在河南鲁山大败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阵毙蒙古悍将恒龄、苏伦堡。僧格林沁屡吃大亏,气的暴跳如雷,恼羞成怒的他以救援不力为由杀了部将富精阿,以泄其愤。捻军和太平军不同,以骑兵为主,打法机动灵活,非常适于在北方平原地区作战,很少和敌人纠缠打恶仗、死仗,尤其擅长打伏击战、运动战。捻军先后在叶县打败了河南巡抚张之万的军队,在汝宁包围了团练大臣毛昶熙的练勇,并乘机在当地大肆招兵买马。

补充了兵员、扩大了队伍后,捻军渡过黄河进入山东西南部。僧格林沁报仇心切,一心要找捻军主力决一死战,他率蒙古马队跟在捻军后边日夜狂奔,穷追不舍,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竟然驰骋了3、4千里地。捻军利用僧格林沁求战心切的急躁心理,故意避而不战,每日驱驰1、2百里,领着清军来回兜圈子。捻军士兵每人配两匹马,经常替换乘骑,因此速度大大超过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捻军利用速度优势,经常可以乘隙稍事休憩,而清军则日夜兼程,人困马乏,疲惫不堪。

骑兵尚且如此,跟在后面的步兵就更苦不堪言了,他们用两条腿跟着四条腿的马儿跑,有时几天都疲于奔命,水米不进,被累死、饿死不少,非战斗减员十分严重。僧格林沁急欲报仇,他常常率少数骁骑脱离大队人马,跟在捻军后头衔枚急追,为捻军聚歼这支凶悍的蒙古骑兵部队提供了难得的机会。

捻军见时机难得,当初制定的计划已初步实现,便在前面布下了天罗地网,专等僧格林沁自投罗网。同治四年4月底,捻军派小股骑兵将僧格林沁诱入早就布置好的埋伏圈内,准备关门打狗,将其一举歼灭。

捻军设伏的地方在今天的山东曹州(今菏泽)西北方向一个叫高楼寨的村庄里。僧格林沁稀里糊涂地闯将进来,却被捻军团团包围。彼时,数万清军步骑被远远甩在后边,僧格林沁身边只有陈国瑞等少数几个将领和数千骑兵跟随。结果除陈国瑞带伤侥幸逃脱外,其余的全部被歼灭,不可一世的科尔沁王爷僧格林沁被一个年仅16岁的捻军小兵张皮绠杀死在麦地里,真乃见惯大风浪的人却在阴沟里翻船。

僧格林沁败死,彪悍的蒙古马队覆灭,令清廷大为震恐。当初,慈禧太后本想让僧格林沁单独率满蒙骑兵将捻军镇压下去,以提高清廷的威望,以掣肘并打压新近崛起的最大地方实力派曾国藩、李鸿章的湘、淮军事集团。后来发现他仅凭一己之力对付不了捻军时,又想让湘、淮军助剿,并有驱使湘、淮军拼命,让僧格林沁收功的险恶用心。无奈曾国藩老谋深算,湘、淮军借故拖延、观望不前,僧格林沁又恃勇排斥,想独占大功,清廷被迫撤销了此计划。捻军从河南转战山东后,清廷以及曾国藩都察觉到僧格林沁已中计入套,如不改变对敌之策,难逃彻底败亡的厄运。怎奈刚愎自用、狂妄横蛮的僧王一心要和捻军决战,已经丧失了理智,拒绝了一切劝谏,遂至命丧高楼寨,全军崩溃瓦解的可悲下场。僧格林沁和他的蒙古马队覆亡后,清廷手中唯一的一支可以依赖的武装力量灰飞烟灭,只好利用湘、淮等地方实力派来对付捻军、抵御外辱。僧格林沁的败亡,也让湘、淮系地方军阀无所顾忌并乘机坐大,逐渐拥兵自重,尾大不掉,成为既维护又威胁清廷统治的主要力量,也是民国前期各路军阀的鼻祖。

【写作不易 严禁搬运】【插图源自网络】




铁马冰河wu


清朝立国初期,我们熟悉吴三桂、孔有德,也熟悉豪格、鳌拜、多尔衮、岳乐;雍正乾隆年间,我们知道年羹尧、岳钟琪,更知道福康安、阿桂、海兰察;但到了道光年以后,八旗大将,我们就只知道一个僧格林沁了

,其他的则是曾国藩、刘铭传、左宗棠、石达开、李鸿章等等汉家军队,八旗绿营还有人,可能打的会打的,没了……

僧王,大清八旗军最后一面旗帜,无论满蒙汉哪个旗

1853年,太平天国北伐军近逼北京,僧格林沁临危受命,率军出征,而后接连胜利,不仅击败北伐军,更是打出北僧王称号,和南方曾国藩遥相呼应,时称南曾北僧,成为八旗军一面大旗

僧王,不失英勇,但性格骄纵,看不起汉人。1864年,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后,曾派遣湘军一部,北下归僧王指挥,可僧王搁置不用。1865年5月,僧王陷入捻军节奏,高楼寨一战,麾下7000多蒙古骑兵尽数被灭,本人也被诛杀于不远的吴家店

大清以骑射立国,僧王麾下蒙古铁骑,更是天下无敌,估计临死前,僧王不这么认为了。毕竟,时间过了两百多年,身披铁甲的巴图鲁们之前没能挡住八里桥速射枪弹,之后也没挡住捻军张宗禹的连番算计。僧王的时代过去了,死在一个捻军小兵手里,很憋屈,曾经的南曾帅北僧王,就剩下一曾国藩,大清军队,改制了

……

僧王之死,有两个意义

第一,标志大清军队近代化改装,再无阻路,洋务运动快速兴起

第二,标志大清八旗军成为历史,大清皇权再无威慑之力,革新开始了

僧格林沁死了,旗子倒了,晚清军史当然迎来转折


灵石蕴珠宝


如是说曾国藩创立湘军对抗太平天国运动,标志着清朝汉人武装力量的崛起;那么僧格林沁之死,标志着清朝八旗武装力量的崩溃。

清朝自立国以来,实施满蒙共治的政策,也就是说在满清统治者眼中,蒙古人算是自己人,而汉族人则是被统治的那一群人。而清朝的统治者最为倚仗和信任的军事力量,其实是满蒙军事联盟。

僧格林沁,可以说满蒙军事联盟中最后一个名将。


其实,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弱的不行,只是这层窗户纸一直没有被捅破而已。知道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八旗兵的战斗力再一次刷新了下限,让清朝统治者意识到八旗兵的战斗力已经不行了,必须得让汉人武装力量来对抗太平天国。

但即便是到了这个时候,汉人武装力量依旧没有足够的影响力,曾国藩的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在剿灭了太平天国之后,还是要无奈的裁撤人员。


因为在此时的满蒙军事联盟中,还有一位叫做僧格林沁的悍将,他带领下的八旗兵又恢复了一定的元气,成为清朝统治者所倚重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清朝统治者才有底气去裁撤湘军和淮军,因为他们认为僧格林沁会带来八旗子弟找回先祖的荣光。

然而,僧格林沁勇则勇矣,却恃勇少谋,最终被捻军诱敌深入,斩杀在战场上。

僧格林沁之死,意味这满清军事联盟中一位能打的悍将也没有了,满蒙八旗作为一个军事集团已经事实上不存在了。而当时的清政府内忧外患,内有捻军作乱,外有列强入侵,无奈之下只能启用湘军和淮军。

后来左宗棠收复新疆的核心军队,便是来源于湘军;而李鸿章的淮军更是一跃成为清朝的国防军,北洋水师也便是其一部分;而湘军淮军之后,袁世凯的新军崛起,后来民国初期的大军阀,基本来自袁世凯的新军。


胡史乱翔


“宁遇阎王,不遇僧王”。说僧王是清王朝的护国柱石完全没毛病。众所周知,清朝在建立初期建立了满军八旗、蒙军八旗和汉军八旗,这是清朝打江山的资本。后来随着八旗子弟的腐化,又建立了绿营常备军。绿营常备军和八旗军相比,先天不足、后天也不足,也面临着更替。

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就是在这一时期,随着清朝唯一的名将——曾经力擒李开芳、林凤祥的僧格林请被捻军击毙,清朝再无自己可以倚重的力量,只能放开闸门,让曾国藩去筹建湘军、李鸿章筹建淮军、左宗棠筹建楚军。大力发展地方团练,这些团练大多是乡党之人,淳朴勇猛,有的还配备优良火器,有厘金作为军费储备,所以战斗力较强。

也是至此之后,满汉易位,越来越多的汉人大臣成为疆臣,并入住中枢。军阀武装成为尾大不掉之势,从湘军、淮军到北洋军阀,这一局面延绵百年。


青年史学家


僧格林沁的死标志着清王朝重塑中央军努力的失败

我就从清王朝军事体制变迁来谈谈吧。

1、清王朝中央军的衰落

知道清史的朋友都知道,清王朝的军事体制为“满洲八旗+绿营”。绿营基本是守备队、治安军层次。小一点的问题可以解决。

大一点的问题就是驻防八旗解决;再大一点就是京营八旗解决。可以说京营八旗是作为清朝最强大的军事打击力量而存在

所以在看康熙、雍正时期的历史会经常看到史料,类似于奉命大将军康亲王杰书统帅禁旅南征耿继茂。注意几个点:大将军、亲王(宗室)、统帅京营八旗。这就是八旗军征伐的情况。

(八旗军与清朝征伐体制)

到了乾隆时期这一模式已经靠不住了,毕竟生活水平提高、安逸,搞文化去了,战斗力严重下降。怎么办?

还有塞外的兄弟:黑龙江马队、吉林马队、归化城八旗就应允而生。作为八旗的补充力量这些人还可以,经常大鹏展翅,海扁准噶尔。“索伦营”也被称为清朝的战斗民族。

所以八旗的模式还维持了。到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时候。

如果你注意到浙江战场,扬威将军奕经率领精锐部队在浙东反击战全面溃败。这就没戏了。八旗真的成了渣,得努力整合

2、太平崛起与新式力量产生(重建)

对这一阶段感兴趣的朋友基本知道,太平军崛起,绿营兵、八旗兵都不能打,湘军淮军崛起。

其实这只说对了一半。

我们还得从太平军北伐谈起。太平军北伐打到了天津静海,在河北前后折腾了两年多才被灭。

咸丰组建了专门的司令部:京城巡防处。对大半个北中国进行了动员,最盛时,仅正规军就有14.9万。

(太平军北伐与清朝北方军政力量重组)

其中有战斗力的就是僧格林沁所统帅的三万多部队,其中不少是骑兵。虽然混杂了一些:京营的、黑龙江、吉林的、蒙古的。没办法,这已经很不容易凑出来了。

这支部队的战功,歼灭北伐的太平军;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对抗太平军;在战后,南下剿灭捻军张洛行。是咸丰、慈禧初期能做到直接控制的打击力量

3、八旗之花凋零在高楼寨

高楼寨不算大规模会战,但对清王朝的意义是重大了。新建中央军的核心统帅死了。其所统领的部队再难凝聚一块。

朝廷只能依赖湘军淮军。慈禧在之后的岁月里,巧妙的在此之间平衡。

到了戊戌变法后,慈禧抓住机会组建武卫军,但也只是昙花一现。

历史注定大清药丸。

(落日余晖)

参考文献:

茅海建:《天朝的崩溃》

陶短房:《1856纠结的大清、天国语列强》

《太平军北伐史料选辑》、《清文宗实录》

卓海波. 僧格林沁若干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

胡耀先. 僧格林沁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军事活动[D].内蒙古大学,2006.

李惠民.关于太平天国北伐战役的战俘问题[J].清史研究,1997(04):102-108.

李惠民.太平军在北京[J].近代史研究,1997(03):42-52.

张守常.太平军北伐军人数考[J].近代史研究,1991(01):80-95.

朱光华:有关太平军北伐的新史料——清京城巡防处及其档案述略


一枚明粉


僧格林沁未必是清朝最后的猛将,但他却是大清皇帝最信任的将领。自僧格林沁意外被杀以后,清政府再也无人能够担当大将,彻底的失去了自己的铁拳。

清政府统治的核心就是几百万的旗人,所以在当时各个城市都有满城,为的就是在关键时候这些人能够支持清政府。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以后,八旗子弟由于腐化堕落,已经不堪大用了。因此慈禧太后打破了“重满抑汉”的用人制度,重用以曾国藩为代表的一大批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汉族士大夫,让他们组织团练,镇压太平军。当然,事实也证明了慈禧的这个做法是非常正确的。

不过清政府还是非常担忧的,毕竟如果手里没有信得过的人带领军队,谁心里都不放心。清政府可是“马上得的天下”,自然懂得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这个时候僧格林沁的重要性便显示出来了,他是道光皇帝姐姐的过继儿子,同时也是八旗之中唯一能够真正担任统帅的人,非常受皇帝的信任。僧格林沁有多受皇帝信任呢?举个例子,道光帝死的时候他是顾命大臣之一,咸丰皇帝亲自将清太祖努尔哈赤用过的宝刀授予僧格林沁。这份恩宠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

当然,僧格林沁的表现也是非常好的。当时太平军中的林凤祥、李开芳率军北伐,威胁京畿重地,正是僧格林沁率军打败了他们,并且生擒了太平天国的名将林凤祥、李开芳。这一仗也使得僧格林沁名扬天下。

之后,僧格林沁开始镇压捻军。捻军和太平军还是有一些区别的,捻军中的很多人都是大地主,有着牢固的社会基础,并且捻军有着强大的骑兵部队。这使得捻军的行动非常灵活,往往能够出其不意的以优势兵力消灭清军的部队。

僧格林沁手下有着当时最强大的骑兵部队,所以他自然是看不上捻军。在高牌楼之战中,僧格林沁被包围。当时的捻军并没有找到僧格林沁尸首。这个时候出来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兵,手里拿着顶戴花翎,他说他打仗的时候看着一个当官的受伤坠下了马,逃到了麦田里。于是他悄悄跟上去,结果了这个大官。这个他口中的大官就是僧格林沁,他当时才16岁。

我们知道电视剧中反派死于话多,这个16岁少年后来和别人吹牛的时候无意之中说了出来,于是引起了丁宝桢的注意。丁宝桢从他家中找到了僧格林沁的朝珠,于是这个少年便被凌迟处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