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人」岳陽市云溪區鄧愛明,靠科學致富帶頭人!


「農人」岳陽市云溪區鄧愛明,靠科學致富帶頭人!

鄧愛明,岳陽市云溪區陸城鎮鋼鐵村村民,1967年10月生,高中文化,中共黨員。2015年,創辦了愛美松家庭農場,2016年成立鴻康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現有流轉土地面積700多畝,其中水田110畝、60畝池塘、530畝山地。他利用水田進行稻蝦共作、池塘進行蓮魚蝦共養、山地種林,林下養雞、種花生、栽西瓜。漁池,湘蓮池釣魚鉤蝦、賞荷採蓮搞休閒,年銷售收入100多萬元,是全村有名的致富能手之一。

一、敢於擔當,舍業為家創新篇。

1984年高中畢業後,鄧愛明便跟隨表哥到長沙從事沙發、沙發彈簧製造工作,一個月三四百元的工資對於當時來講確實算的上是一份非常不錯的收入。然而,那時家中父母年邁,弟妹又小,加之還有一位殘疾姐姐,家庭情況確實太過困難,自己一個人的工資收入根本解決不了這麼一大家子的實際困難。他一邊努力工作,一邊思考著如何改變生活的現狀。1986年,在長沙工作了2年的他為了改變家庭生活現狀,更好的照顧親人,毅然捨棄了那份收穫頗豐的工作,回到了家鄉陸城鎮鋼鐵村,開始承包集體土地,從事農業生產。起初他承包了村集體荒蕪湖叉100多畝,經過改造後以一年養魚一年種植水稻的輪作方式進行經營,通過自身一雙勤勞的雙手,每年純收入1-2萬元左右,家庭貧困生活逐步得到改善。但他並沒有安於現狀,他堅信自己在農業生產上能幹出一番事業。於是在2003年,他又一次承包了村集體荒山530多畝,他將荒山開墾出來,一次性引進栽種了300多畝果樹——布朗李,經過4年的精心培育,正當他為自己的付出準備收穫時,意外發生了,由於自己的盲目性,沒有充分了解布朗李的特性,適合於廣西恆溫條件下種植的布朗李並不適合在湘北地區種植,湘北多雨和高溫的氣候讓本是高產、品質好的布朗李出現掛果少、爛果多的情況,這一次讓他一下損失了20多萬元。望著滿山鬱鬱蔥蔥的果樹,鄧愛明深刻地反思著,他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在農業上有所作為只會彎腰做事,不懂抬頭看路是行不通的,辛勤勞動的同時還必須加強農業政策、技術的學習。

二、勇於探索,多種模式創佳績。

為了達到高產增收,把自己的農業生產走規模化發展道路,帶動周邊農戶共同致富,他開始不斷強化自身的政治理論素質,努力學習黨和國家的惠農政策,有關法律法規及農業科技知識,提升自身服務本領。精讀農業科技書籍及其它類型的書刊,掌握了大量的農業種植、養殖技術,並且主動要求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育。2007年,在區農業部門的指導下,他將布朗李果園改種國外松3萬多棵,面積400多畝,並在林中套樣土雞,套種西瓜、花生,率先發起了林下經濟模式;2016年,他又將餘下的130畝山地全部栽種了油茶樹。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自身的勤勞於智慧,他承包的700多畝土地從事的農業生產正逐步走向規模化發展的道路:他將110畝湖叉通過改造,發展成稻蝦綜合種養模式,年收穫水稻11萬斤,龍蝦30000多斤,產值近60萬元;60畝魚池發展成湘蓮+魚+龍蝦套養模式,年產值30多萬元;400畝松林現已囤積木材1500多立方,並且明年可以開始割松香,預計年產值15萬元左右;發展的林下經濟更是年純收入達到40萬元左右;今年在兒子、女兒的幫助下,建立了農村電商平臺,將龍蝦、雞、雞蛋、湘蓮通過網絡銷售到省內外,銷售額達到了20多萬元。

三、飲水思源,周邊村民交口贊。

鄧愛明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勞和智慧,還離不開黨和政府的關懷和國家惠農政策的幫扶。早在2004年,就被云溪區政府評為“十星級農民標兵”;2012年,由於他種植規模大,經驗豐富,示範帶動作用強,經陸城鎮政府推薦,被評為“岳陽市先進種糧大戶”;2015年,經區農業部門遴選,他被選送到大荊參加全市組織“農村基層黨員無職幹部”培訓班,同年更是參加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並被評為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優秀學員,在岳陽職院脫產學習了15天;近幾年來,他還一直是我區的農業科技示範戶,在輻射帶動的同時也得到了農業技術指導員和專家的一線指導。

一人富不算富,全村富才是他真正的理想。為了實現村民共同致富2016年他註冊成立了鴻康油茶種植專業合作社,吸收當地農戶120戶,其中30戶貧困戶,種植油茶1000多畝。輻射帶動稻蝦綜合種養1000多畝,在農業部門的關懷之下,組織成立了“基地+農戶、產品+訂單、回收+銷售”的發展模式,和 “統一價格、統一品牌、統一銷售成員產品、統一採購配送農業投入品”的運營模式,並建立了現代服務網絡。2016年實現銷售收入287萬元,盈餘資金85萬元,2016年盈餘返還55萬元,按成員與本社業務交易量(額)的64.7%返還。並且還把他所學到的技術毫無保留地傳授給需要幫助的農戶。在他的幫助下,老婆多病,兒子讀書,靠自己在外打零工賺點錢免強能維持生計的陳嶽平,通過兩年的稻蝦共作,蓋起了一棟兩層高的樓房。還有丈夫去世,兒子遭遇車禍的貧困戶徐美蘭在他的幫助下,改水田為稻蝦共作,山地種植油茶,茶樹下養雞,日子也過行越來越紅火。象這樣得到他的帶動下發家致富的有三十多家。

這些年來,在他的帶領下大多數農戶走上了科學致富的道路上,他不但體現了一名農村實用人才帶頭人,還折射出了一名共產黨員的光輝,也使他成為了當地農民心中的致富帶頭人。當人們問他成功的秘決是什麼,他堅定的回答:是靠科學技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