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系循化藏族与撒拉族世代团结的许乎文化

许乎,藏语译音,意即值得信托的朋友或交往,语含亲切。在我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特指藏族和撒拉族之间世代传承的一种跨族交往关系,是维系藏族和撒拉族之间几百年友好关系的一座看不见的精神桥梁。其主要表现在,他们相互之间彼此信任、生产生活上的相互帮助、宗教信仰上的互不干涉。这是藏族和撒拉族先民们用真情和汗水浇灌出的一朵民族团结的鲜艳花朵,其文化边界早已跨越了撒拉族和藏族两个民族,而延伸到了循化各个民族之中,成为循化独有的文化现象。

这是高原大地上的另一种黄河的涛声,也是难以割舍的一缕珍贵乡愁,其现实意义、文化意义非常深远。

难忘语言架起的团结桥

在循化,说起许乎关系,撒拉族人和藏族人会觉得没有什么新奇。笔者在与《民族画报》编辑一同采访街子镇牙门曲乎村八十多岁的韩哈尼非老人时,他看看我们有点质疑的样子,就一口气说了一大段藏话,然后给我们翻译出汉语大意,说这是藏族歌曲中的一段。听得懂藏语的一位撒拉族朋友说,他对藏语和藏族习俗的熟练就跟本族一样,没有任何隔膜。老人说,每年夏天,他有事没事都要去本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一些许乎家里走走。盘脚坐在帐篷里,喝奶茶、吃糌粑、说藏语,这一切对于他来说,就像回到了过去的岁月。

想当年,他们一家人为了逃避马家军抓壮丁而远走恰卜恰,在一户藏族人家的帐篷里得以安身立命,从此顺利地渡过了难关。这一晃就是十多年,直至新中国成立后回到循化故土,从此与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岗察、尕楞以及黄南等地,有不下四五十家难分难离的许乎。现在,一旦他张口,各地许乎就会开着拖拉机或骑着摩托车为他送来牛羊、酥油、曲拉等食物。同样,各地许乎来到了街子,有事没事就一定会来他家喝茶、投宿。

他说,生活中少了藏语,少了与许乎的交往就跟奶茶缺了盐一样,一下子就寡淡乏味了。说着,他又把这一句格言翻译成藏语说了一遍。站一边陪我们采访的村委会主任补充道:这老汉嘴里的谚语丰富得让藏族同胞都赞叹不已啊。

这里的撒拉族人如此精通藏语,那么,藏族人会不会流利地说撒拉语呢?

他们的回答是:何止会说,有些简直到了出神入化的水平!最为典型的是,清水乡的阿玛岔村以及专塘村的藏族同胞,无论男女都会说一口地道的撒拉语。这是因为,他们的周围都是撒拉族,上学、做生意、结伴出门、种庄稼等都离不开撒拉族。说及这一切,专塘村68岁的藏族老人公保仁青说,我们彼此之间许久不见时还想得不行,这时候,我们表达想念的方式就是互相拥抱。

公保仁青老人说,我年轻的时候,一旦没事了就去孟达大庄与撒拉族朋友们一起玩耍,一起唱歌,饿了就随便到他们家吃饭。我对孟达每户人家的特色茶饭都了如指掌。也熟悉谁家有几只羊、几头牛,牛长什么样子,谁家需要柴禾等等。就因为这样地熟悉,我跟撒拉族的生意从来是水到渠成,不费周折。

说着说着,老人们为我们唱起了撒拉族民歌《阿丽玛》:“头上戴的是纱绒的盖头,身上嘛穿的是尕黑裌裌,脚上穿的是尕花鞋……”

回味着这熟悉的旋律,我们忽然想起了撒拉族民间歌手韩占祥老先生。他不仅是一位撒拉族歌手,而且对藏语歌曲也有着非常精到的掌握。上个世纪70年代末,在北京十世班禅大师的家里,他演唱的几曲藏语歌曲把大师带到了遥远的故乡。韩占祥从此与大师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在撒拉族与藏族之间架起了一座崭新的桥梁。

且听民间延续着的友谊

我们在循化县尕楞乡比塘村采访时,在村支书卡娘的家里看到了一个具有穆斯林风格的礼拜毯,就问及这毯子的来历。卡娘书记告诉我们:我们跟撒拉族打交道打了几十年。尤其是到了夏天,撒拉族朋友每每来到我们村庄附近的山林里野炊时,我一直乐于为他们搭帐篷、买活羊,提供必要的服务。就这样,我们之间越来越熟悉,他们也从不把我当外人。就在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撒拉族朋友来我们家唯一的不便之处就是没有一条礼拜的毯子,我就到西宁买了一条回来。

在尕楞村,我们看到了家家晒粮食的场景,就与村巷里的许多人说起今年的收成。彭毛措老人有点激动地说,在过去,我们种粮时就会考虑着撒拉族许乎的需求,因为他们大都住在黄河沿岸,土地紧缺,常常粮食不够吃;而这几年,许乎们大都富裕了,他们就开始回报我们过去的关怀。

我们让老人举几个例子讲讲。她说,在村里,我拥有的撒拉族许乎最多。我们跟街子的海里路家有来往,关系如同一家人。还跟查汗都斯下庄的埃布等好几户撒拉族人家来往频繁。在甘都,我们也有许乎。平时,我们去西宁或其他地方办事时,就顺路到他们家吃饭、寒暄。他们来到我们这里做生意时,我们也一样地热情招待他们。这几年,我们的甘都许乎因为做生意顾不上土地,就让给我们来耕种。我们去种地时,还一如既往地在他们家住宿、吃喝。

说起粮食的故事,退休在家的撒拉族老干部马光辉更是难忘藏族许乎在他家生活困难时给予的无私关怀。

那时,他才十一二岁,父母早逝,家中断炊,他首先想到了道帷乡铁尕楞村的许乎热杰才旦。走十几里山路来到许乎家里,一说自己的不幸,原本也快揭不开锅的热杰才旦,毫不迟疑地背上二十多斤青稞,把马光辉送到白庄,然后才交给他背回家里。

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生产队刚刚实行生产责任制时,马光辉因为上班,再加上孩子们小,每每不能按时耕种、收割。这时,老许乎热杰才旦夫妇又悄悄来到他家干这干那,从来没有误过农时。

如今,退休赋闲的马光辉听说热杰才旦的儿子李加太夫妇因打工荒芜了土地,就特地赶到铁尕楞村了解情况,并嘱咐李加太不能忘了先辈的教导。马光辉认为,他是有这个责任和义务的。因为,他们之间已经相互走了五代人。每一代人,在生活上相互帮助,在精神上相互抚慰,一个“穷”字使他们的心始终贴得很近、很紧。而如今,大家都过上了好日子,不再为吃穿和柴禾而担忧了,然而却不能为此疏远。所以,时不时地,他总要请许乎们聚聚,要么在县城,要么在村里。这几年,他热衷于许乎孩子们的学习,每每有谁考上大学时,带了红包送去他的关怀。这使他们之间越走越亲,让后代们也感觉到了许乎之间亲情般的温暖。

为许乎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在长久的历史进程中,循化虽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接地带,但终因大山和黄河的阻隔,信息不灵,交往不便,大多数人的生活半径很小。再加上黄河沿岸撒拉族地区人多地少,藏族地区山大沟深,这使他们在生活中不得不相互依赖。撒拉族的粮食、柴禾不能自给,藏族的山货以及畜产品得不到及时的交易,这使撒拉族和藏族之间在发展地方贸易中结成同盟,形成了经济上的互补、文化上的互照,族际交往中的许乎关系。

我们在来塘村感受了一股扑面而来的春风。这个村是一个纯撒拉族村庄,原先有四十多户人家,如今只有二十来户了。村庄因为偏僻,始终留不住老师,这使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深处的撒拉族村里连个写信、读信的人都没有。

可不能再耽误下一代了。1990年,藏族青年完玛仁增主动请缨来到这个村庄,克服道路不通、语言障碍等种种困难,在这里一干就是28年。如今,这位藏族老师已经为村里输送出了100多名学生,其中4名还考上了大学。教育架起了新的时代桥梁,为许乎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

关于许乎文化,循化著名企业家韩兴旺有着不同于别人的理解。他认为,许乎文化是一种由感恩和大爱浇灌出的民族团结之花,在今天应当开得更加娇艳。他说,人不能忘本,人要懂得感恩。在过去,藏族无私地帮助过撒拉族;今天,撒拉族就应该帮助藏族!何况,实现小康,共同富裕,我们责无旁贷。

让循化各族人民记忆尤深的是,韩兴旺曾一次性资助过300多名藏族大学生,每人一千元或两千元不等。这两年,藏区群众每有请求,他即慷慨解囊。表现出了一位撒拉族企业家的社会责任感。

如今,在党和政府的引导下,循化各民族相互携手、共同团结进步,书写出了新时代许乎文化的崭新篇章,循化当之无愧地成为青海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文/图桑吉马有福王国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