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珍:提升民营企业自发性有效需求才是解决民企融资难的根本|财富管理周报

王玉珍:提升民营企业自发性有效需求才是解决民企融资难的根本|财富管理周报

Golden Quote

王玉珍:提升民营企业自发性有效需求才是解决民企融资难的根本|财富管理周报

——王玉珍

支持民营经济发展、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已经成为国策。自从高层重申关于非公有制经济“三个没有变”的重要论断,再次宣示“我们党在坚持基本经济制度上的观点是明确的、一贯的,从来没有动摇”之后,关于所谓的“民营经济离场论”和“新公私合营论”的论调黯然离场,大力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各级政策制定者和理论界的广泛共识。

其中,对于民营企业来讲,最大的利好莫过于银监会最高负责人关于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十二五目标,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就表示,银保监会将从“稳”“改”“拓”“腾”“降”等方面入手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初步考虑对民营企业的贷款要实现“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

有人因此认为这将是民营企业融资的春天,毋庸置疑加大贷款对民营企业的投放确实会解决民营企业的短期资金急需,对目前民营企业的融资难确实有一定的缓解作用,但是单纯地增加贷款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也许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融资难一直是民营企业发展中始终相依相伴的问题,解决民营企业的融资难自然对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已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在目前阶段如何提升民营企业的有效资金需求才是解决融资难的根本因素。

第一、过去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本表现是:有效需求满足过度,无效需求难以满足。

探讨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大家一般会认为是民营企业的资金需求得不到满足从而影响和制约了民营企业的发展。但如果我们深入分析就会发现,我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环境和现实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首先,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是有效需求满足过度,无效虚火性需求难以满足。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认为曾经的民营企业融资难是一个伪命题。因为大量融资难的民营企业都是中小企业或者小微企业,而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必然面临融资的难题,这是历史的经济规律,更是世界性的经济现象。

一是小企业的融资难是与其融资需求相比较的。各国小企业的发展告诉我们,部分小企业就应该用自有资金发展而不应该通过融资发展,小企业的发展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由于其发展的多样性和特殊性,应该通过自我投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实现长期发展,在运作机制、管理机制、市场适应性相对成熟的基础上才应该有融资发展的需求,而我们很多小企业从一开始就缺乏自有资金,希望在自己没有钱的前提下仅仅通过融资实现创业的融资需求是不现实的。

二是众多小企业面临资金不足和市场竞争不足,而淘汰是必然的现象。小企业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小企业出生的快、竞争性强、消失的也快,据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美国大约62%的企业寿命不超过5年,只有2%的企业存活达到50年,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不到7年,大企业平均寿命不足40年;中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2.5年,集团公司的平均寿命会达到7到8年。有报道说,中国每年有近100万家企业倒闭,美国每年倒闭的企业大概也有10万家。小企业由于市场的多变性必然会有淘汰率较高的风险,因此,很多新的小企业跟随太阳的上升而出生,也有一批小企业会随着太阳的落山而倒闭,跟这些企业能不能融资无关,这样的企业即使能得到融资支持也只能是延长了存续时间而已,改变不了这些企业倒闭的命运。所以,简单地把这些小企业的倒闭和经营困难归结为融资难是本末倒置。

三是一些小企业的融资需求是不合理的甚至是无理的。所有的融资行为都是为了解决企业发展的融资需求,而不是解决企业的生存性融资需求,这是一个识别是不是真正融资难的根本标准。有一些小企业所谓的融资难是为了解决小企业的出生和生存问题,有的自以为有能力创业,就天真地认为应该得到融资支持,比如猪圈里造飞机、水沟里炼钢、菜地里造船,融资支持这样的创业行为有什么意义呢?有的小企业的产品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经营困难,不但要求融资支持其苟延残喘,而且要求应该不要利息;有的制定不切实际上的大目标却要求给予融资支持实现其扩张的“王国梦”,如有的企业刚开了一家店不到三年,本来经营的挺好,却想在三年内实现开100家连锁的梦想,要求给以融资支持,这样的融资支持只能是助长这些企业死得快。

因此,民营企业融资难的矛盾是融资能力满足不了融资需求的矛盾,这个虚火性的非有效性的融资需求是根本满足不了的,也是不应该给予满足的。

其次,民营企业融资难的同时,另一表现为有效需求的过度满足或者满足无度导致民营企业的投资无状。

小企业无效融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的同时,对于民营大企业和融资却表现为融资的过度,或者说是有效需求的满足无度,从而导致大的民营企业拥有的资金量过大,从而导致过度投资或者资金严重过剩。

一是通过上市大量过度圈钱行为时有发生。公司上市本来是企业资本和资金的有效补充方式和途径。但是也有一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将上市融资变成圈钱的方式,上市融资的资金并没有实际的用途或者难以全部有效使用,导致大量的资金闲置。从我国上市公司的情况看,尽管大家认为在上市的问题上民营企业受到了不公正待遇,但是民营企业上市融资数量已经超过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据大成企业研究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2017年民间投资与民营经济发展重要数据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11月30日,全部上市A股总数达3444家,总市值60.98万亿元。其中,民营上市公司数量2101家,总市值21.42万亿元;数量占比61%,市值占比35%。而且民营企业上市步伐加快,每年新增的上市公司中民企占比都在80%以上。2017年前11个月新上市公司中民营企业有359家,占86.7%,民营企业占A股上市公司数量的比重也进一步提升, A股市场已经成为民营企业的重要融资力量。在今年A股市场融资十分从严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通过上市公司通过新股IPO、增发和配股三种方式进行的股权融资仍然规模不小,Wind数据显示,今年共有219只个股成功完成股权融资,共募资3739.95亿元,其中新股合计募资516.22亿元,增发融资3103.55亿元,配股融资共120.18亿。

二是通过大量的发债融资实现资金的快速集聚。通过债券市场发行债务也是企业正常的融资方式。但是通过债务融资的资金是有成本的,也应该有正当、合理的用途。但有些民营企业的融资却不一定有明确的用途。表现为债券的融资量比较大。据鹏元研究报告指出,2010年以来,我国债券市场得到了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通过债券方式进行融资的规模也明显增加,2010年至2018年8月,我国民营企业累计发行包括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可转债在内的信用债4980只,累计发行规模35283.4亿元。其中,2016年民营企业共发行各品种信用债1130只,发行规模10609.76亿元,分别为2010年的17.1倍、27.7倍。今年以来虽然出现了前紧后松的局面,但是在政策支持下,后半程的民企发债不断活跃,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民企在银行间和交易所共发行了1445只债券,主要包括公司债、企业债、可转债、中期票据、短融、定向工具、资产支持证券等各种类型,而实际发行了8676.87亿元,其中民企发行的ABS规模最大,合计发行了654只,募资3317.6亿元,短期融资劵共发行314只,实现融资2025.5亿元。还有一些未公布发行规模的债券在准备发行,全年预计的实际发行金额不小于2016年的发行规模。

三是民营企业融资量过大导致资金闲置,进而大量进行投资和以理财产品进行套利。由于企业上市融资的规模和债券发行的规模超出企业自身的能力,因此大量的资金难以实现真正的投资,导致大量资金闲置或者资本市场套利。据21世纪经济报道,2017年有826家上市公司参与购买理财产品,累计购买规模7429.8亿元。不论参与上市公司数量、购买理财产品数量,还是购买理财产品规模,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约34.7%、11%和36.8%,均有较大提升。一方面说企业的融资难,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上市公司资金大量闲置而导致资金套利,这里反映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经济逻辑和政策逻辑呢?

当然,企业购买理财产品的资金有其合理的因素,如企业从资本市场募集的资金、增发的资金短时间内可能不一定全部使用或者是由于募集资金对应的项目由于各种原因进展没有达到预期,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让闲置资金产生收益是无可厚非的。但总体而言,如此大量的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却是极其不合理的:

一方面说明上市公司过度地利用了资金市场筹集资金,有的上市公司在募集资金时对资金对应的项目缺乏可行性论证,资金到手后没有办法及时使用,只能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进行套利;有的通过资本市场甚至银行借贷手头握有大量募集资金后,却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使资金大量的闲置,只能选择这种急功近利的投资方法。那么,这种状况既浪费了资本市场的募集资本功能,浪费了资金的整体募集效率,因为毕竟资本市场和整个社会的融资规模能力是有限的,大量的没有实际用途的资金募集必须是对其它急需资金的项目是一个资源挤占,造成大量的实体经济难以得到有效的资金支持,这也应该是企业融资难的一个原因。

另一方面是企业对银行的资金套利行为。我们知道,2017年以来银行的资金面明显偏紧,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不断走高,个别银行的理财产品年化收益甚至一度突破7%,这个收益率比那些上市公司募集资金的成本还要高,企业从资本市场募集资金投向银行理财产品,中间赚取资金价差收益。更有的企业因为可以从银行获得低成本的信贷资金,再用这些信贷资金购买其它银行较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从中套利。

当然,企业作为经济主体进行资金逐利本来是正常的,但是在大量的企业出现融资难的情况下,企业大量的资金购买银行理财产品的行为无疑是值得反思的。

四是部分民营企业贷款过多,过度举债造成债务危机。有的企业融资难,有的企业过度融资。但是融资过度的结果并不那么美好,债务危机才是过度融资的直接后果。目前来看,已经有一些民营企业正在为以前的过度融资行为买单。

有报道,2018年的“五一”前后,已经先后有山东天信集团、珠海中富实业资金链断裂,而浙江盾安集团、南通涤诺集团陷入债务危机。出现资金断裂和债务危机的根源不是由于融资难,而是以前的政策宽松的时候融资过度。浙江知名企业盾安集团在传出债务危机时,公开信息显示,当时各项有息负债超过450亿元,其中包括120亿元的待偿付债券。根本原因就是在公司借助大量的金融杠杆,拼命融资,钻期限错配的空子,赚取股权投资收益和贷款利息之间的差额,从而在后续融资难以为继时必然出现债务危机。而另一地方民营企业涤诺集团也由于过度举债出现债务危机。

同时由于过度负债,今年5月30日,*ST吉恩、*ST昆机正式进入退市整理期。进入2018年以来,债务违约现象时有发生,从年初至6月1日,已有总计184亿元的22只债券出现违约。在违约债券的主体中,5家上市公司均为非国有企业。据Wind 数据显示,2017年报中有13家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超过100%,这当中民营占到了8家。

过度负债、过度融资说明并不是融资难,而是融资太容易,是面对有效需求能力的过度融资。融资难的是那些本身资金无法满足那些发展能力不足、市场潜力不大、盲目扩张的资金需求;融资难的是原有规模内资金能够满足,过度扩张的需求难以满足;融资难是因为日常性资金需求能够获得满足,而内生性有效性的资金需求难以满足。

第二,目前的民营经济融资难的根本表现是融资的内生性有效需求不足。

现在的民营企业融资难情况则不一样,民营企业自发性资金需求不足,也就是说,以前的融资难是由于民营企业扩张的冲动过大而导致的无效虚火性需求难以满足融资的需求,而有效需求却存在融资过度的问题。而现在则是生存性资金需求难以满足,而有效性发展和投资的需求严重不足,因此,现在的融资难存在融资难和不愿意融资并在。而不愿意融资的融资难才是我们发展民营经济最可怕的。

一是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不强成为目前民营企业融资的主要矛盾。

由于当前宏观经济下行压力的存在,市场需求乏力、产能过剩仍较重,未来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民营企业不知道向哪里投资导致投资意愿下降;同样,民营经济发展遭受市场需求不旺、成本上升较快的压力,资本、土地等市场要素成本过高及各种投资税费支出加大,民营企业作为规模小、投资资本低的特点决定了投资成本压力上升造成的投资愿意萎缩。

据有关调查显示,64.2%的民营企业认为市场存在不确定性,信心不足;51.8%的企业认为各种要素成本高、负担重;48.0%的企业认为转型升级困难,没有合适的投资方向;32.7%的企业认为在垄断行业及公共领域,市场准入门槛高、困难多、阻力大。

同时,在民营企业已经出现了竞争力下降、利润增速下滑、投资意愿不强等因素的情况下,我们的各种调控措施、金融秩序整顿、金融去杠杆的政策措施,强化了对资管业务、理财产品、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管理,对部分民营企业由于信用风险攀升而导致再融资难度加大。而提高污染排放标准、淘汰落后产能、健全环境保护督察机制、强化考核问责等重要举措,对相当一部分是民营企业以前存在的管理不规范、违规排放问题突出、设备落后的企业形成了强力冲击。

央行数据公布,2018年10月份的社融规模增量创2016年7月来新低,M2持平6月,创下的历史最低增速,这意味着企业不敢借钱发展,投资意愿严重不足。

二是银行贷款的加大投入难以刺激民营企业的投资意愿。

最近对于银行业和民营企业来讲,最大的利好莫过于银监会最高负责人关于对民营企业贷款的十二五目标,继11月1日最高领导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就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壮大发表重要讲话后,11月7日,中国人民银行党委书记、中国银保监会主席就表示,这是给民营企业家吃了“定心丸”,也是给金融机构和金融管理部门吃了“定心丸”,银保监会将从“稳”“改”“拓”“腾”“降”等方面入手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伴随着对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加大支持的政策导向,各银行也纷纷加大对民营企业融资的支持力度,各项支持措施纷纷出台。目前中国建设银行出台《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通知》,提出了进一步加大支持民营和小微企业发展的26条举措和工作要求。有人认为这是建行的“26条”,同时还有中国银行“20条”、中国工商银行“10条”、中国农业银行“22条”等等,银行支持民营经济的发展已经形成铺天盖地的政策格局。

但是单纯地增加贷款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放,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民营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对融资的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最新的央行数据显示,2018年10月份的新增企业贷款从 9 月的 6808 亿下行至 1503 亿,新增居民贷款则从 9 月的 7529 亿下降至 10 月的 5636 亿。10月新增非金融企业贷款只有1503亿元,其中企业中长期贷款为1429亿元,更是创2年以来新低。企业贷款的增长降低说明企业对发展和扩张的投资需求降低,特别是企业中长期贷款偏弱,说明目前的贷款增长乏力不仅仅是银行发放贷款的意愿问题,而是企业的贷款意愿降低的问题,那么要强行加大贷款的支持力度就只能是降低贷款标准,将来有可能造成更大的资产质量压力。

三是目前的融资难是企业生存性贷款的需求难以满足。

目前企业的融资难,是企业维持目前的生存的资金难以满足,而生存性的资金难以满足却是最大的不确定性未来,因为这些生存性资金需求有多少是将来一定要淘汰而成为沉没成本的资金需求,有多少是可以进一步支持的资金需求,面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未来发展的不确定性,特别是未来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国内经济和环境政策变化的不确定性,这些生存性的资金需求有多少是值得融资救济的呢?这是目前融资难最大的难点。

只有进一步清晰和明确民营企业的投资方向、发展战略导向和未来产业发展的方向,才能够解决民营企业目前生存性融资难的根本问题,否则就是从切一刀异化为一刀切,不是切一刀的完全不支持,就是一刀切的全部支持,其后果可能都是政策初衷所不愿意看到的后果。

四是民营企业资金拖欠造成的紧张并不是加大融资就可以解决的。

无论是从体量规模、产业链角色、生产端的位置和资金链的能力上看,民营企业都是弱势的一方,有人说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完成了产业链的分工,也意味着我国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并不具有在一定的领域的强势地位。而在经济下行、市场环境不利于发展的情况下,这种弱势地位和角色造成民营企业的大量资金被占有。这是导致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重要原因,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给民营企业融资力度再大,除了能加大民营企业的融资成本之外,对民营企业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

目前虽然民营企业到底有多大规模的应收账款并没有准确的数据统计,但是有分析报告数据显示,仅中小板上市企业应收账款规模近万亿,而A股中中小板的919家企业中910家是民企。

根据Wind数据统计信息显示,截止目前,910家中小板企业,共涉及欠款9789.01亿元。应收账单金额与营业收入的比例中欠款超过营业收入的民企共计86家,约占9.4%;欠款占据营收一半以上的企业高达286家。其中著名的企业比亚迪应收款达到546.02亿元,金螳螂应收账款203.84亿元。亚夏股份应收账款是营业收入的1.86。2018年前三季度,中小板的910家企业总营收为3.24万亿,但应收账款规模却近万亿比例高达30%!

如此大规模的资金侧露,不是加大银行贷款和融资支持力度就能够解决企业的资金困难,而是要从根本上解决民营企业的资金侧露源头,控制资金侧露的流量才能确保民营企业资金真正在企业经营管理中。

第三,纾缓民营企业资金紧张局面的政策措施不要成为民营企业的唐僧肉

曾经很多人都强烈地提出呼吁,民营企业不能成为唐僧肉。但是目前各级政府纾缓民营企业资金紧张的政策措施,却有可能成为民营企业的唐僧肉。

最近,关于国家和一些地方政府为上市公司解困的消息不断地见诸报道:

10 月 18 日,北京市海淀区区属国资和某证券发起设立了首期规模 20 亿、总规模 100 亿的基金,将通过受让不超过上市公司 10%的股权,帮助民营科技上市公司化解股票质押风险。

北京的证监局也召开了某园林控股股东债权人会议,建议 17 家券商、8 家银行、2 家信托暂时不要强制平仓、司法冻结。

杭州成立了专项基金向辖区内的境内民营上市公司提供低息或无息贷款。

河南地方国资也先后入股两家上市公司。

有报道,10月13日,深圳市政府拿出500亿发放委托贷款给上市公司,用于救助企业流动性,150亿已经到账深圳中小担,100亿高新投。据说,还有接盘基金和债转股基金也要成立了。

这些措施无疑对解决上市企业特别是民营上市企业出现的资金紧张困局有很大的稳定作用,但是,政府为企业解困的资金要防止成为民营企业的唐僧肉。

据报道,博天环境刚获政府的1亿纾困资金,即进行清仓式减持,11月19日晚博天环境发布公告,公司前三位大股东将于公告披露之日起15个交易日后的6个月内总计减持不超过公司股份的31.35%,这意味着在未来6个月三位大股东可能清仓减持所持有的全部公司股份。这也将导致政府救困资金面临巨大的不稳定性和风险。

民营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力量,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对我国GDP贡献率高达60%以上,提供了80%的城镇就业岗位,吸纳了70%以上的农村转移劳动力,新增就业90%在民营企业,来自民营企业的税收占比超过50%。

支持和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已经成为目前重要的经济发展任务和责任,但是支持民营企业的发展需要更高层级的制度设计,也需要民营企业自身强化自己的发展能力,解决民营企业的有效发展能力,这才是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

我们期待您的来稿

王玉珍:提升民营企业自发性有效需求才是解决民企融资难的根本|财富管理周报

欢 迎 订 阅

深刻|思想|前瞻|实践

专注于经济金融政策解读与建言的

智库型全媒体平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