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龙高呼建立“欧洲军”,特朗普为何敢于说“不”?

马克龙高呼建立“欧洲军”,特朗普为何敢于说“不”?

美欧关系近日再生“嫌隙”。11月初,法国总统马克龙参加一战结束百年纪念活动时强调,欧洲必须建立一支“真正的欧洲军队”以捍卫自身安全,抵御来自俄罗斯甚至美国的威胁。美国总统特朗普反唇相讥,告诫欧洲应先想想如何更公平地支付北约费用,不要总指望美国给予补贴。18日,马克龙访问德国时与默克尔总理再次谈及建立“欧洲军队”一事,他在当天于德国联邦议院发表演讲时,呼吁建立一个更加一体化、强大且独立的欧洲。

欧洲强调安全上“战略自主”并非新鲜事,特朗普上台后,欧洲人更加意识到战略自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英国“脱欧”也在一定程度上解除了欧洲战略自主的传统阻力。两年来,欧洲已朝这一目标迈出步伐,“永久结构性合作”和欧洲防务基金是积极进展,且均是务实倡议,旨在应对欧洲安全协调性差的问题。这些举措都是政治上可行、经济上划算、战略上必要的倡议。马克龙对“欧洲军队”的呼吁虽只是愿景,但其象征意义不容小觑。

但欧洲想实现“战略自主”远不是说说那么简单。

几十年来的路径依赖使欧洲不愿走出“舒适区”,成员国之间对“战略自主”的理解也存在巨大差异。东欧国家忧惧俄罗斯,愿意付出任何代价将美国留住。欧盟其他成员国对欧洲安全自主的理解更深刻,但这些国家也有不同:德国两边下注,一方面认为谈论安全自主为时尚早,继续寻求美国保障,另一方面未雨绸缪加强能力建设;法国和英国则认为战略自主能增加对美谈判筹码,因此法国极力主张要在欧洲防务中拉住“脱欧”中的英国。

马克龙高呼建立“欧洲军”,特朗普为何敢于说“不”?

美国对欧洲“战略自主”的表态也模棱两可。特朗普的政策十分清晰,不愿再为欧洲安全掏钱,但愿意将安全保障变为“有偿服务”,美国不愿意看到欧洲借“战略自主”发展自己的武器。特朗普政府尽管对北约多有批评,但尚未转化为实际行动,美国对欧洲安全投入实际上不减反增。如果欧洲“战略自主”意味着欧洲“独立”,美国的态度将更难预见。

从政策宣示和实际行动看,2017年6月,特朗普首次表态支持《北大西洋公约》第五条即集体防御条款的承诺,随后在多个场合重申这一立场。2018年7月北约峰会通过《布鲁塞尔峰会宣言》及《跨大西洋安全与团结共同宣言》,美欧共同协调对俄罗斯的立场。美国还加大了对美欧安全机制和北约的投入,加强了对俄罗斯的威慑及全球军事战略部署。比如,2017年底,美国政府决定向乌克兰出售包括反坦克导弹在内的致命性武器,2017、2018连续两个财年增加欧洲安全保证倡议资金,2019财年该项资金预算再次提高。

可以说,“爱恨交织”贯穿着跨大西洋同盟关系的历史,且不仅仅体现在安全领域,特朗普时期更在其他领域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新变化。

在经贸领域,美国以强势姿态促使欧洲让步。在关税问题上美国频频向欧洲施压,不单是将关税视为缩小贸易逆差的手段,还将其与多个问题挂钩,比如,要求欧盟在对华经贸问题上向美国靠拢,要求欧盟在多边场合不反对美国的行动或者至少保持沉默,要求欧洲盟友承担更多北约军费,等等。

马克龙高呼建立“欧洲军”,特朗普为何敢于说“不”?

在全球治理和多边外交领域,美国的单边主义与欧洲的多边主义针锋相对,矛盾在短期内集中爆发。2018年以来,美国高举关税大棒,威胁对各国发动贸易制裁,藐视世界贸易组织,破坏欧盟推崇的全球经济治理机制和准则。特朗普政府无视欧洲盟友反对,宣布退出伊核协议,威胁对与伊朗开展业务的欧洲企业进行“次级制裁”。在全球治理的其他领域,美国坚持“退出主义”,与欧盟的“制度主义”反差强烈。

不难看出,此轮美欧关系变化涉及方方面面,不是停留在单一的安全、经济或全球治理层面,而是历史和现实政治共同作用的结果,是美欧在冷战后遵循各自发展轨迹做出选择和调整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此次美欧关系的变化并非只是西方内部的争吵,而是具有全球性、系统性、历史性特征。

二战以来,美欧关系曾历经数次考验,均得以修复。但特朗普执政以来的美欧关系变化却与以往不同,影响之深或远超其任期。美欧关系稳定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双方对跨大西洋关系核心问题的回答。对美国而言,美欧关系的核心问题是其有无必要关心欧洲,以及欧洲的情况与美国是否相关。对欧洲来说,核心问题为美国是否仍是可信赖的领导者。二战迄今,正是美欧对各自核心问题的肯定回答,确保了“爱恨交织”的美欧关系依然稳定,美国学者卡根因此将这种默契称为“大交易”。

种种迹象表明,当前美欧双方对核心问题的肯定回答似乎开始动摇,而一旦“大交易”逐渐垮塌,跨大西洋同盟关系将面临退化的风险。

(原文发表于《瞭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