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盤活涉農資金為脫貧攻堅“加速度”

今年以來,贛州市興國縣統籌整合財政涉農資金,最大限度滿足全縣脫貧攻堅各項建設任務完成的需要,為全縣高標準高質量地完成脫貧攻堅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逐步形成了“一個脫貧項目、一筆專項資金保障”的新格局。

“資金池”放大扶貧資金使用效益

“想要富,先修路。一年來,村民感觸最深的就是硬化路的延伸為大家帶來了極大的便利。”興國縣北勝村村支書邱日漢表示。北勝村是貧困村,由於地處偏遠山區,生產生活條件一直較為落後。現在,基村裡礎設施和村容村貌得到很大改觀,群眾生活水平得到較大改善。

北勝村的變化,得益於興國縣“資金池”的設立。興國縣積極探索,在扶移辦設立“統籌整合財政涉農扶貧資金核算專戶”,由縣財政局將統籌整合範圍內的各級財政涉農扶貧資金統一歸併至該核算專戶。所有項目的資金需求從“資金池”撥付到項目實施責任單位,由各項目責任單位組織項目實施、竣工驗收,有效地解決了項目推進慢、資金撥付慢的問題。

“資金池”的設立,不僅簡化了該縣資金劃撥審批程序,加快了資金撥付進度,更保障了項目實施進度,提高了扶貧資金使用效益。

“項目池”確保扶貧項目精準實施

“為推進整村脫貧,我們村今年申報了26個扶貧項目,已經全部批覆了。目前項目開工率100%,有22個已經完工。如期脫貧肯定沒問題。”興國縣梅窖鎮黃沙村村支書範仁貴信心滿滿。

為解決扶貧攻堅項目工程數量多、規模小、實施地點分散導致的時間緊、任務重、組織難度大的問題,興國縣各鄉鎮根據脫貧攻堅的實際需要,自主確定項目上報。項目審核通過後,由縣裡明確統籌整合財政涉農扶貧資金項目計劃、項目實施責任單位,建立“項目池”。“項目池”所需資金全部從“資金池”撥付。

“綠色通道”為脫貧攻堅“加速度”

“在鄉鎮公共資源交易站撤銷之後,此前的招投標項目無法及時完成項目招投標,極易延緩項目進度。為解決這一難題,我縣創新性開通了招投標‘綠色通道’,提高了鄉鎮實施項目的自主權。”興國縣扶貧移民辦主任廖順堯說。

興國縣按照“特事特辦、急事急辦、規範運行”的原則,結合脫貧攻堅整改,制定了脫貧攻堅工程項目“綠色通道”實施方案,規範了脫貧攻堅項目招投標程序,並下放脫貧項目招投標權限。對於施工單項合同估算價在200萬元以下、貨物採購單項合同估算價在100萬元以下、服務採購單項合同估算價在50萬元以下的項目,由鄉鎮按“三重一大”決策方式,研究選擇具有相應資質的施工單位和供應商,從而保障了鄉鎮實施項目的自主權和積極性,加快了扶貧項目推進速度。

為使扶貧攻堅項高效推進且能規範運行,興國縣進一步規範了項目管理廉潔紀律要求,確保涉農資金“聚得攏”“用得準”“管得住”。同時,組織財政、紀檢監察、審計部門開展扶貧資金專項監督檢查,建立不定期檢查監督制度,並引導貧困人口主動參與監督,構建多元化資金監管機制,確保項目資金安全高效,助推脫貧攻堅“加速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