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而不死是为贼”,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9小时之外


生活在距今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的大圣人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可以说是一位遵道重德的模范,他在语录体散文著作《论语》中,有许多关于伦理道德的言论,这些言论流传到现在,依然指导着中华民族所有人的行为规范。

《论语·宪问》中有这样一句话: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这句话的意思为,原壤(孔子朋友)叉开双腿蹲坐在地上等待孔子到来拜访。孔子登门后,看到原壤竟然如此没礼貌地接待他,就说到:你年轻的时候没有礼节和孝悌的观念,浑浑噩噩长大后,你一事无成,所以你就没有心得体会来教育后人,你这样苟且活着,跟害人虫又有什么两样。说完,孔子用拐杖敲了一下原壤的小腿。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七个字,所引发的争论经久不衰,被历朝历代学者从不同角度解释过其意思,但一个个学者的观点似乎无法让所有人信服。

反驳最激烈的是相当一部分人认为这句话对老年人不够尊重,只片面地揪出老人所犯下的错误,而抹杀了老人曾经所做的贡献。

要理解“老而不死是为贼”,就必须从关键字“贼”字入手。一是要了解“贼”字在春秋末期的意思究竟是什么?

二是要了解“贼”字在那时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因为我国许多汉字历经数千年演变后,其本来含义已经变得模棱两可,甚至面目全非,有些褒义变成了贬义,有些贬义则变成了褒义。若从现代字义来理解,就未必正确。

另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原壤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与孔子的关系到底处在什么样的程度?只有掌握了这些事实,方可对“老而不死是为贼”做出客观公正的解释。

“贼”字在现代释义里,共有7种意思,其中6种为贬义,只有1种是中性词,跟“非常,相当,很”等字词意思一样。在6种贬义里,有一种意思是“狡猾、奸诈”,如果用在不同语境中,“贼”字甚至还能跟“机灵、聪明、智慧”等词划等号。这种用法常常在北方一些方言中出现,如,某人夸奖别人家孩子时会说:你家孩子贼得很。对方家长听后肯定会笑得合不拢嘴。因为在这种语境下,“贼”字的含义明显趋向于褒义。

南北朝儒家学者皇侃(488年——545年)在其著作《论语义疏》中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他说,原壤能作为孔子的朋友,不是简单人物,也不是孔子说的那样不可理喻,他是一位不拘小节的圣人。

如果皇侃的观点成立,那么,“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就完全发生了变化,这句话的性质也就完全相反了,不是对原壤,或者不懂礼教的老人的一种指责,而是对他们洒脱不拘,漠视礼教制度的一种褒扬,这是一种大智若愚精神的体现。


鸿鹄迎罡


老而不死是为贼。老而不死,是指人已经到了什么活也干不了,甚至于不能自理,行动艰难,这个老,没有具体年龄界限,60岁以上至10o岁左右,己到死亡的边缘而不死,还要努力求生,吃药治病,要人侍候,不甘心死,这叫,偷生,苟且偷生,为活命而活,不是为福而活,这就失去了人生的意思,本该死的人而不愿死,不想死,这种求生欲望就叫偷生`偷就是贼,如同盗贼一样,盗贼偷财物,老人偷生命,偷寿命。这就没意思了。可以讲,这种偷生也是溅命,毫无价值。过去有道是\\人老受辱。人年纪太老,不但干不了:,还要拖累子孙后代,应该自觉无颜。这种无颜指的是人已老到不成样子,还要住院开刀什么的这种老人就叫偷生。不能讲老人虽然百余岁,却还能生活自理,并且还能干点活做的老人。而是指人老己不行,不能自理还想活命的那种人,叫偷生贼。不过对待自己的父母,祖父母不能有这种想法,更不能叫偷生贼,。这要靠自己本人老了要知趣,不要强求长寿。人总有一天要老的,人太老还要求治病花大钱也不值。是这个意思。我们不要理解反了。


吴定律


“老而不死是为贼”有三种解释。

第一种是原出处,孔子与原壤的对话中出现,原壤是道教中的人物,讲究随性,不拘泥于形式。而孔子注重礼仪,当看到原壤用手敲击其母棺裹并哼唱,而且两腿叉开表现非常不雅时,说出:“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里贼指的是原壤是个货害。

第二种指的是人老了以后,没有劳动能力了,每天白吃白喝,像贼一样不劳而获。

还有一种解释,人老了不死,会从儿孙处偷来寿命。

后两种只谬论和一些误传,莫当真。

这句话之所以这么火,和这几年网上有关老人的负面新闻有关,有人甚至在网上语言攻击老人变坏了。对此我只想说,老人中也有素质低的,但只是个别人。人随着年龄增长,心态也在变化,人老了心态却返小了,老小孩一词也就是这么来的,生活中的表现肯定和三四十岁年青人不一样,应理解一下。对那些整天在网上对老人语言攻击的人,我劝你要积点口德,免的自己年老色衰时,被年青人……


醉卧听雨轩


老而不死是为贼”出自孔子学生与后人编纂的《论语.宪问》,乍看之下,令当今不少愤青精神为之一振,但孔子原意思恐怕令大多数人失望了。

《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言下之意是说,孔子去拜访他的朋友原壤,原壤不但没有以该有的礼节接待他,反而是双腿叉蹲等他来。孔子怒骂道:你这老家伙,小的时候就不讲究兄友弟恭等礼仪,等到长大了到现在又无一可以留给后人传颂学习的地方,现在还为老不尊,真是害人害己啊。”

大家知道,孔子是我汉人几千年文明礼仪的化身,对于原壤这样的,自然是孰不可忍。

但是,回过头来,我们仔细分析,这里面有故事,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么浅显。

翻阅相关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原壤这个人,在当初他的母亲去世的时候,别人都是哀嚎痛哭,他则不一样,拿起碗就着筷子,打着节拍人家就手舞足蹈唱起来了。于是我们回想,想当年庄子老婆死的时候,也是鼓盆而歌。显然,孔子这位朋友有点意思,他的所作所为或与庄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再参考原文“夷俟”二字。古时候人坐姿与现在不同,特别是春秋时期,大家都是席地而坐。古时候人在正式场合坐姿是两膝着地,屁股是坐在小腿背乃至脚踝上的。而原壤这种则是两腿交叉,臀部着地而坐,说白了就是道家还有佛家的打坐一样,称之为夷俟。


我们设想孔子曾经师从老聃(老子),而孔子何人,大思想家与教育家,可谓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之人,如果原壤真是那种不学无术之徒,他应该避之唯恐不及,又怎么可能亲自上门去拜访?

民国的钱穆先生分析的就很合理,据原壤所作所为,与庄子都惊人的类似,其当为道家逍遥派人。他打坐,母亲死了不哭反而歌,正是逍遥派顺其自然,超然物外的表现。

春秋是百家争鸣的时代。儒家讲究往外在去济世,道家讲究的是救人先救自己,往精神境界去探索。

显然“老而不死是为贼”这个故事不是我们想当然理解那样,也不是白话注释那样,他应该是代表着春秋时期,两种学术思想的对立交葛与碰撞。原壤此举应该是道家无为的表现。


不书公子


这句话出自《论语·宪问》,而且它是半句话,原句如下

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其实这句话不难理解,难理解的事需要了解原壤的身份和孔子说这句话的环境。

我们先看看不同版本的翻译:

杨伯峻《论语译注》

原壤两腿像八字一样张开坐在地上,等着孔子。孔子骂道:“你幼小时候不懂礼节,长大了毫无贡献,老了还白吃粮食,真是个害人精。”说完,用拐杖敲了他的小腿。

钱穆《论语新解》

原壤蹲着两脚(不坐不起),以待孔子之来。先生说:“年幼时,你守逊悌之礼。长大了,又一无称述(来教导后辈)。只是那样老而不死,这等于如人生中一贼,(说了)把手中所曳杖叩击他的脚胫。”

李泽厚《论语今读》

原壤踞着双腿,接待孔子。孔子说:“小时候不谦逊,长大了无作为,老了还不死,这叫做祸害。”用拐杖敲他的小腿。

杨朝明《论语全解》

原壤分开双腿坐着等候孔子到来。孔子说:“年幼的时候不讲谦逊和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夸口的成就,到老了又不赶紧去死,这就像是贼一样害人。”一边说一边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我们不论哪种翻译比较好,反正意思就是孔子骂原壤老不死的。原因就是原壤不遵礼,岔开腿等孔子。我们都知道孔子是非常尊礼的人,按照儒家的标准,当家里来了客人,身为主人要迎接的。如果是尊贵的客人,要热情的趋赶过去迎接;低一等的客人,也要这站着迎接。而原壤等孔子的时候,竟然是岔开腿坐着等,这在孔子那里是最不合礼法的,所以孔子才会骂他,并用拐杖敲原壤的腿,让他坐好,坐得符合礼法。

但是,孔子可是圣人,为啥要因为原壤没坐好就骂他呢?这里面其实是有很多故事的,也就是前面说的,孔子说这句话的环境。

原壤,生卒年不详,历史上只记载是孔子的朋友,而且是那种从小长到大的朋友。《礼记·檀弓下》记载说:原壤母亲死的时候,就是孔子帮忙料理的后事。但是原壤呢,竟然跑到他妈的棺木上唱歌跳舞去了。而孔子看见了也当没看见,从旁边悄悄的走了。为什么孔子看见了又当没看见呢?刘宝楠在《论语正义》这样解释:原壤在他妈的棺木上唱歌跳舞,是罪大恶极的,已经不能拿礼法来衡量了,所以孔子就没搭理他,因为孔子是圣人,知道这样的人是可能被说教的。

而原壤岔开腿等孔子这次,应该发生在孔子给原壤他妈料理后事之后。这一次,孔子觉得他这个岔开腿等人这个习惯是可以被说教,可以被改正的,加之原壤上次在他妈棺材上唱歌跳舞的事,孔子就破口大骂了他。

但是,我们不可忽略的事,孔子和原壤是好朋友。这样的破口大骂,有恨铁不成钢的也有玩笑的成分的在里面,我们绝对不能断章取义,将其中的半句话拿出来脱离当时的语境来说。这就像,你一个好朋友整天嚷着说要减肥,结果就是不运动,还零食不断。你也许会说:“吃吃吃,就知道吃,怎么不把你撑死”。这样大概能和孔子骂原壤的话等同。

另外,按照黄侃《论语义疏》的观点,原壤是一个“方外之圣人也,不拘礼教”的人。那么我们可以这样想象,在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孔子作为“方内圣人”,用自己礼教的观点,去说一个礼教之外,放浪形骸的人,本来就是不对的。


安意如


“老而不死是为贼”,很多人简单的理解为:老了不死就是小偷。

这话出自《论语-宪问》,南宫寻欢自幼熟读论语,正好可以论说一二。

作为万世师表,孔子温润和善,推崇尊老爱幼的主张,怎么会骂老年人呢?



原来,这话是孔子说给他的老哥们原壤的,故事背景如下:

原壤母亲去世,孔子带着无限哀思,前去吊唁。而不孝子原壤却叉开双腿,逍遥自在的坐着,呆萌的看着孔子。

面对如此情境,孔子极其不平,心想:你老母去世了,你不哭不闹不上吊、不跪不拜还偷笑。这世界怎么有如此不忠不孝、无情无义的劣徒?就这样的人怎么还把你当了大半辈子的朋友?

想着想着,孔子都快气炸了。德高望重的孔老夫子,实在控制不住了,举起手杖直接朝原壤的小腿就干上去了,边打边骂道:你这混球,小时候不孝顺父母,长大了一事无成,这么老了还不死,简直就是祸害世界,残害自己。

论语原话如下:

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

特别解释一下,贼在上句中作动词用,是残害、祸害的意思,所以,整句不能简单的从字面上去解释。

我们可以想象孔老师当时有多愤怒,才能对老友说出如此虐心的话。但大道有公,不得不承认,孔老师当时的怒火烧得有点熊,并不是真理之火。

原壤是道家人物,跟庄子一样,追求自然与逍遥,活得是相当洒脱。道家认为,生死有命,一切都应顺应自然法力,人死了就是重归自然,尘归尘土归土,不必拘泥于那些形式主义。

而孔老师作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倡导忠孝节义,特重孝道,父母去世,应该什么都不干,守孝三年再说。

儒道两家思想冲突由来已久,庄子也曾嘲讽并批判过孔子和他的儒学。

所以说,信仰不同,不在一个频道,是无法公平交流的。

但不管怎么说,尊老爱幼是必须的。


南宫寻欢


"老而不死是为贼” 意思是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出处:《论语·宪问》:“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原壤:人名,孔子之故人)

《四书》解释:原壤叉开双腿坐着等待孔子。孔子骂他说:“年幼的时候,你不讲孝悌,长大了又没有什么可说的成就,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说着,用手杖敲他的小腿。

《四书》的解释“老而不死是为贼”译作“老而不死,真是害人虫”,有违儒家“尊老敬长”思想。为什么人老了就应该去死,不死就是害人虫?何况孔子比原壤更老,岂不是说自己更该死吗?所以这决不是孔子说此话的本意。

“老了还给别人做坏榜样却不去死,真是个害人贼啊”我觉得这才是孔子的本意,即:人老了更应该给别人做个好榜样。这样丝毫没有不“尊老”的意思。

由孔子“以杖叩其胫”可知,原壤犯的错误是在腿上。那时没有凳子,都是席地而坐,地上有个席子或小垫子。正确的坐法是:跪在地上,屁股坐在小腿上,这种坐法比较文明,讲究,表示对他人的敬重与礼节。


而普通不讲究的坐法是,屁股直接坐在地上,两脚伸在前边。这种坐法显然比前者舒服多了,但被认为是随意的,傲漫的,很不礼貌的行为举止。于是,孔子进来之后,直接用手杖敲了一下他的小腿,意思是说:小腿别乱伸,没教养!

要知道先秦是而特别讲究礼法的时期,孔子本身就主张“不学礼,无以立”,这么看重礼节的人看到原壤的熊样,立马大动肝火而且丝毫不给情面的破口大骂甚至杖敲。


其实孔子对原壤这副模样咬牙切齿是有原因的,因为原壤是孔子的老相识,孔子跟原壤的关系在《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孔子之故人曰原壤,其母死,夫子助之沐椁。原壤登木曰:“久矣予之不托于音也。”歌曰:“狸首之斑然,执女手之卷然。”夫子为弗闻也者而过之。”

这段记录说的是原壤的母亲去世时,棺材都是孔子帮助整治的,可他居然敲着他母亲的棺木唱歌!


这简直是丧心病狂,孔子当时无视了他,但是作为一个推崇礼节尤其是孝道的人,内心肯定嫌弃恶心他的这个老友。现在又看到他坐没坐相的样子,孔子就再也忍不住骂上了。

因此不能断章取义的理解孔子说的“老而不死是为贼”的意思。


第一,孔子说“老而不死”是针对到具体的个人的,这个人就是毛病多多的原壤,而不是泛指老人。

第二,“老而不死是为贼”是有前提的,前提就是“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 ”,也就是从小不讲仁义道德,长大也没作为,老了还没有长者风范的人,可不就是浪费社会资源、浪费国家粮食的混蛋么?

第三,如果听到有人用“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调侃自己,是指老人年纪很大了还健在,阅历丰富,经验智慧等方面都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贼精贼精的,千万别理解错了。更不能随意在老人面前说这句话,以免引起误解,伤了感情。


有书共读


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言论出自孔子之口,其本意是说的“老而无德”,人越老德行越差仗着自己年龄大就天不怕地不怕,仗着自己年龄大就德行品性败坏。

这句话在以前可能说出来,人们不是很好理解也难以理解,但放在现在就像一个预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老年人犯罪率迅速上升记得听过一篇调查报告,说的是日本是全世界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但是日本的老年人犯罪率也是最高的国家之一。“老而无德”人越老越糊涂、越老越不懂事、越老越不懂得德行的重要性。

分析起来其实这是一种老年人心理问题,想着自己马上就入土了,还在乎什么名声和威望、还在乎什么德行怎么自由怎么来,怎么舒坦怎么来所以各种欺男霸女,欺凌弱小的事情在老人身上上演。

就比如咱们所知道的碰瓷,有句话叫做“现在的老人扶不起”真的是扶不起只要你帮忙怎么着都会赖在你身上,最终让你家破人亡砸锅卖铁,我记得有句话叫什么“不是坏人少了,而是坏人变老了”很简单但是道理很深刻“老而无德便是贼”

在比如新闻上听过很多案例,地铁上公交上“老年人猥亵妇女”的案例频发,很多人仗着自己老了就不要脸了,就算被抓住你能拿他们怎么样?不是还有句话叫做“尊老爱幼吗?”难道你真的会上去揍老头一顿,不可能吧?

所以“老而不死是为贼”也可以理解为“老而无德便是贼”这样来想,来分析我们就不难理解孔子当时说这句话的意思了,或许那个孔子那个时代也有这样“为老不尊”的“贼老头吧”

本人一点拙见,不喜勿喷但如果有其他别的看法,也希望大家可以相互探讨、论辩!


心灵禅师


因工作关系接触较多老人,谈谈“老而不死是为贼”的当下主要表现。

1.老而不尊。公共场合依老卖老、抢霸资源、行为过激、毫不知耻,给社会不良影响。如此偷了公德。

2.老而自私。一味用孝顺、敬老等道义绑架儿女、亲友、公众,强行侵占他人生活,全然不顾儿女、亲友、公众为难之处。如此偷了他人生活。

3.老而昏聩。处事不公、不义、不明、不清,对子孙重男轻女,对老伴弃如弊履,对保健不遗余力,对骗子深信不疑,对自己充满自信。如此偷了自已还不自知。

常言道,老有老样。老人经历过人生高峰,晚年安享自已奋斗成果,理所当然,自主自理最为关键,有房有钱有圈子有乐子是基本条件,重情重义、守信守法才得尊敬。


钟山68


大跌眼镜了,这句话是圣人孔子对弟子原壤说的,幼而不孙,长而不束,老而不仕,是为贼,以杖叩其胫!

大意是小时候不恭顺,长大了不谦逊,老年了不当官,是个大坏蛋,说完还用拐杖敲打他的小腿。

有意思的是,人们的想象力无穷大,把这一句话引申为老了不尊守规矩,违反社会公序良俗,就是个强盗,无耻之徒的贼!

让人震惊的是,有人研究文字,探秘出来孔子竟然是原壤的生命,后者是其私生子。因为孔子为原壤母亲治丧,还亲自为其擦浴净身,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了,只有丈夫,儿子才能为母亲,妻子净身沐浴。

因为生前母子俩得不到承认,原壤站在棺材上,大声唱你有狐狸精的面容……,孔子装听不见,也不敢接话,以后才对他教训了一下,呀,古老的历史,多少迷?好想穿越了,问一问孔夫子,此话怎么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