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明朝無心開拓疆土?

四十方惑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倒數第二個大一統封建王朝,全盛時期的疆域遼闊,版圖約為1000萬平方公里。若用《明史》中的原話說,就是:“計明初封略,東起朝鮮,西據吐番,南包安南,北距大磧,東西一萬一千七百五十里,南北一萬零九百四里。”

但明朝後期版圖縮水嚴重,實際控制地域已經收縮回傳統的漢地,幅員也只有300多萬平方公里。因此,並不是明朝無心開疆拓土,而是後期失土太嚴重。


明朝的版圖一共有3個顯著變化的時期。第一,是明太祖到明宣宗時期,這一時期的明朝版圖基本符合明史描述;第二,則是明英宗到明世宗時期,這一時期的明朝版圖經歷了由全盛到衰落的過程;第三,是明光宗一直到明朝滅亡,這一時期的明朝版圖基本維持在“兩京13省”。

明朝的疆域是由“漢地+羈縻地區+衛所”的形式組成的,所以對邊遠地區的控制能力很弱,這也為後期版圖崩盤埋下了伏筆。明代全盛時期的疆域可分為6部分:傳統的漢地(兩京13省)、烏斯藏都司(西藏羈縻)、安南(越南)、奴兒干都司(東北羈縻)、關西7衛(西北羈縻)、三宣六慰(雲南外圍的西南羈縻)

在經歷了明成祖時代的東征西討以後,明仁宗、宣宗開始一昧追求穩定的保守戰略。明宣宗(宣德)在位時期,明朝國力雖然達到極盛,但為了減少戰事和維持統治,先後撤置了安南(越南)、奴兒干都司(東北),還停止了鄭和下西洋的活動,標誌著明朝由開放進取變成保守維穩。

明宣宗宣德8年(1433年)

明神宗萬曆10年(1582年)


而明英宗時期發生的“土木堡之變”是明朝由盛轉衰的折點,同時也是明朝版圖大崩盤的開始。明朝中後期,西南羈縻地區(三宣六慰)不斷遭到緬甸蠶食,至明末已經收縮回雲南。此外,明世宗嘉靖年間,明朝的關西7衛全部被吐魯番汗國奪取,帝國的西北地區已收縮回嘉峪關。

因此,並不是明朝無心開拓疆土,而是明朝後期版圖收縮極為嚴重。


歷史的荒野


明朝無心開拓疆土?嚴肅地講,明朝開疆拓土的雄心不亞於任何一個朝代。明朝的領土相比於元朝的確縮水很多,但第一,評價一個國家的領土大小不能全看國界,元朝大歸大,它對國土的控制力其實要遠遠弱於明朝,真要從實際統治力來看,元朝是遠遠比不了明朝的;第二,明朝雖然自朱元璋開始就列了十五個不徵之國,但這些國家元朝也沒有攻下來啊!明朝的領土與北元相加,基本就是元朝領土的面積了,而北元並沒有被列在不徵之國裡,有明一朝,明朝的北伐可是此起彼伏,試想一旦明朝真的收服瓦刺韃靼了,你還會認為明朝疆土小嗎?

先說說越南,明朝一直沒將越南真正當成自己的土地,派過去的官員也都將其任命當做流放,所以到了越南之後也很難行仁政,後來越南起義,明朝幾番征討之後還是承認它獨立了。要知道,越南可是屬於不徵之國的,這祖訓依然沒有攔住後人的擴張雄心。

而奴兒干都司,放棄也是無可奈何。朱棣大帝可是很看重東北亞的,不然也不會設奴兒干城,可是這裡畢竟太遙遠苦寒了,到宣德一朝,這一片從財政來看已經成了累贅,最終將官員治所內遷,但名義上外東北還是明朝的羈縻地。至於萬曆朝鮮戰爭,更是禦敵於國門之外,歷朝有幾個皇帝能做出來?怎麼能說明朝沒有開拓疆土之心呢?


亞歐研究寮


明朝無心開拓疆土?這話題夠牛皮哄哄啊,好像是說:我無心成為億萬富翁、我無心成為宇宙之主一樣……

你有這本事麼?!

啥叫無心,先得問自己有力不。有心無力,說了不是白說?

明朝疆域,就是孫文革命黨們鼓吹的“十八行省”,十八行省有多大呢?也就是清朝疆域的三分之一,現在外蒙沒了,大概相當於目前疆域的四成。

那麼,其他六成都是哪裡來的?除了清朝的陪嫁(東北),其他都是清朝打下來的!



(看清楚了,黃色區域就是你們親愛的大明的實際領土,也就是所謂的十八行省)

疆域問題,本是一個歷史的進程問題。但這問題的關鍵,一是講守土有民,二是講實質性控制,脫離這兩點,都是紙上談兵,風牛馬不相及。

舉個簡單的例子,說漢朝疆域很大,什麼西域都護府,就把西域一大塊扒拉進來了,其實不過是痴人說夢。

所謂西域都護府,說白了就是武裝使館,主要是護送商隊、維持漢朝在西域存在的,根本談不上守土有民,也談不上實質性控制。

試想,西域如此大的領域,就漢朝這麼點人、這麼點兵,能控制什麼?這個不需要很高智商就能想明白吧?

接下來,所謂唐朝如何如何,也是一個道理。至於明朝的什麼奴兒干都司之類玩意,更是等而下之。連致命的死敵蒙元都打不下來,還扯其他幹嘛呢?



如果用名稱開疆、地圖開疆,那還是趕緊宣佈:月球,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然並卵!說白了,你的能力有多大,手就能伸多長,扯其他都是沒用的。

別說東北、西域、藏區,這些區域在清朝之前,從來就沒有在中原王朝的實質性控制之下;

就是雲南、廣西、貴州乃至四川、湖南一些地方,也都土司這種獨立王國在統治,和中原王朝的中央政權沒有多大關係。

不然的話,清朝還用得著在這些地方搞“改土歸流”嗎?

就連被劃入十八行省的一些邊緣地區都沒有實質性控制,何談什麼拓展疆土呢?這不是黃漢明粉們成天的痴人說夢嗎?

將東北、西域、藏區納入實質性統治的,也就是從清朝開始,那是中國傳統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包括雲貴川桂的改土歸流,也是清朝才完成的。

一言而弊之,目前中國的疆域,就是清朝奠定的。說其他,有勁麼?不承認,有用麼?


坑爹史冊


如果我們生活在明朝,第一絕不對會認可“領土越大越好”這個觀念;第二也絕不會對天朝領土的邊界太計較。為什麼呢?因為作為天朝子民,中原、內臣、外藩有著明確的邊界,成為天朝領土是一項“榮耀”,我大明朝不需要邊疆,反而是那些邊疆希望“歸化”到我大明朝;其實,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你說琉球、日本、越南不是我大明朝的?他們都是我們的屬國,只是替我天朝守著那些彈丸之地而已。

其實相似的思想,在清朝也是一樣。雍正有句名言:“替朕永守之。”乾隆也拒絕過蘇祿國的歸化。為什麼呢?因為這些邊疆在天朝皇帝眼中其實是“負資產”,最好由他們自己人倒騰,不要拖累我們中原最好。所以清朝疆土廣大,其實是一個偶然。清朝皇帝剛好遇到了從宗藩體系到近代條約體系的轉型,通過條約將“國土”這個概念確定了下來。如果沒有西方文明的滲入,等到清朝自然衰敗,其領土也未必就能比明朝大多少——當然這只是假設,清朝對現代中國領土的貢獻,終究是不能抹殺的。如果沒有康熙、乾隆、左宗棠,以明朝的疆土來看,西北恐怕也不可能屬於中國。

當然,話分兩頭,明朝也不是沒有過擴張的念頭,比如永樂朝就南征過越南,不過最終還是讓越南獨立了,國勢如此,不容明朝不保守。如果當時真的能讓越南歸化,那今天的南方局勢,還真會是另一番景象了。


隱語


你這個問題很危險,搞不好會被所謂的明粉群起而攻之哦!

關於明朝開拓疆土的問題,靜夜史在先前的文章中曾多次分析過。作為我國曆史上最後一個漢人建立的大一統王朝,明朝同時也是一個非常有特點的朝代。主要表現為:

一是開局就已經達到極盛;

二是盛世之後就開始主動放棄大片疆土;

到明朝中期之後,大明王朝實際控制的土地面積僅有350多萬平方公里,即“兩京一十三省”。所以,明朝給人的印象就是無心開疆拓土,坐在祖宗的功勞簿上吃老本。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靜夜史認為有以下原因:

1、明朝的內向型經濟國策

1368年正月,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始了對元朝的決戰。

明朝進軍神速,幾個月時間就殺到大都城下,元順帝倉皇北逃,至此元朝在中原的統治宣告結束。

隨後,朱元璋發動了對北元的不斷打擊,極大地摧毀了元朝的統治力量,終於在1388年,由大將藍玉取得捕魚兒海之戰的大捷,北元徹底被消滅。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消滅了四川盆地的夏蜀政權、雲南的梁王政權、東北的哈納出大軍、收復了河西走廊,將勢力延伸到新疆東部、另外還降服了吐蕃諸部,繼承了元朝對青藏高原的管理。

明朝疆域,在朱元璋時期就達到了極盛!

這在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因為一般王朝建立初期,經過了長時間的戰亂,民生凋敝,百廢待興,一般王朝開國時期都比較弱,比如漢朝劉邦都湊不齊四匹顏色一樣的馬。所以一個王朝從這樣的狀況走向鼎盛一般需要幾代帝王,很長時間。其中漢朝用了5代帝王70多年時間,相對較短的唐朝也用了2代帝王十多年的時間。

在歷史上,有開國時期就很強盛的王朝也不是沒有,比如隋朝,隋文帝楊堅時期就達到了“開皇盛世”,但是這個成就的取得是在北周數十年的積累下達成的,而且北周到隋朝的傳續沒有經過大規模的戰亂。

所以,對比之下,就能看到朱元璋能力的強悍!

不過,作為開國之君,朱元璋的一系列政策勢必會影響到後續的發展,比如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就是“重農抑商”。

宋元以來,我國逐步走上了重商的道路,在這樣的政策影響下,中原王朝對土地的依賴性大大減小,雖然兩宋疆域不大,但是卻是歷史上最富庶的朝代。

但是,八輩貧農出身的朱元璋從小就對商人十分反感,這種情感在其登上皇位後影響到明朝的國策制定。

明朝建立後,重新拾起“重農抑商”的道路,對商業發展進行大規模的打壓,將農業作為立國之本。

這一舉措不能說壞,特別是重視農業發展有利於安撫底層農民,打壓商業有利於維護社會秩序。但是因為過度依賴農業,所以明朝的財政收入一直十分不理想。

再加上朱元璋輕徭薄賦,所以明朝的財政收入在歷朝中是非常低的。

我們知道,開拓疆土一般都是打仗,因為沒有人願意把土地拱手讓給你,所以需要搶。打仗就需要錢,而明朝沒錢!

過度重視農業的政策也深深影響到明朝後面的發展。因為這種情況下,經營長城之外的區域是一項非常燒錢的事,而沒錢的明朝不得不將大量邊疆衛所內遷,將大量羈縻之地放棄,這是明朝在盛世情況下放棄邊疆的原因!

2、以文制武的社會環境

如果說“重農抑商”只是讓明朝換了個行頭,那麼“重文輕武”就是讓明朝連性子也改了。

我們知道,宋朝推行“以文制武”,所以宋朝300多年始終不能剪除周邊少數民族政權你的威脅。不僅不能消除威脅,還時常被遼金蒙古等吊打,最後北宋亡於金,南宋亡於蒙。

但是你不得不承認的是,雖然宋朝對外比較慫,但是對內確實比較穩。兩宋300年,沒有出現過武將擁兵自重威脅皇權的嚴重事件!

這就夠了!

因為這正是朱元璋所需要的!

朱元璋戎馬一生,甚至“槍桿子裡面出政權”的道理,所以在登上皇位後,對武將相當忌憚,這就是後來朱元璋掀起洪武大案,處死很多功臣的原因。

在剪除了很多功臣後,朱元璋仿效宋朝制度,進行了分權等一系列的措施。在軍事上,將統管全國軍事的大都督府廢除,代之以中、左、右、前、後五軍都督府,每府各設左右都督。都督府負責軍隊的管理和訓練,但無權調動軍隊。逢有戰事,由皇帝親自任命軍事統帥,兵部發布調令,都督府長官奉命出征。

在文治上,朱元璋確立了八股文,擴大了科舉取士的比例,這導致文官勢力逐漸壯大。漸漸的,文官勢力壯大到可以壓制武將!

其實這都還不是很嚴重,“以文制武”影響最大的,當屬明朝的衛所制度。

明朝建立後,繼承元朝的“諸色戶制度”,即對民眾進行職業的世襲制劃分,這保證了社會的相對穩定。

在這樣的制度下,明朝創立了“衛所制度”,衛所制度是北周以來的“府兵制”的變種,軍戶就是衛所中主要的組成人員。

衛所中的軍戶,平時種地,戰鬥時拿起武器作戰。兵農合一,自給自足,挺好的,反正朱元璋挺驕傲的,他曾志得意滿地說:“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但是和優勢相伴隨的必然是不足。衛所制度是好,但是農民畢竟不如職業士兵地位高,這就導致了農民作戰積極性不強,戰鬥力自然談不上。

因為戰鬥力不行,所以明朝能固守就已經很好,談主動出擊那就是談談!

在“以文制武”的制度框架下,一般統帥都是文臣,有時候甚至是太監監軍,這就讓人很不爽了,先不說文臣太監騎在自己頭上作威作福,但看坐辦公室的文臣能不能打勝仗都是問題,憑什麼跟著你去送死?

最後,因為軍戶的地位低,雖然國家發給了地,給了牛,但是架不住軍事地主和地方官僚的侵吞啊,誰讓你地位低呢?

這麼做的後果就是衛所制度在朱棣之後就難以維持了,所以明朝不得不大量放棄衛所,疆域隨之縮水!

3、與眾不同的周邊政權

在先前的文章中,靜夜史曾分析過,宋朝之所以比較慫,除了自廢武功之外,還有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宋朝面對的周邊政權個個不是省油的燈,遼金夏蒙個個都完成了封建化改革,成為兼具遊牧民族強悍和中原王朝高度集中的複合制政權,強悍程度可想而知。

而明朝面對的周邊政權,似乎也好不到哪裡去!

首先,元朝北退後,史稱北元。作為一個統治了中原地區近百年的政權,元朝的綜合實力比遼金夏更加強大。作為曾建立地跨亞歐大陸的龐大帝國的繼承者,元朝比遼金夏有更多的機會接觸到各種先進文明,因此元朝比遼金夏技術更先進,組織能力更強!
明朝驅逐元朝後,高麗等國還奉北元為正朔,這就說明了很多問題。

而明朝面對的,就是這樣一個政權。

不僅如此,明朝在消滅北元的同時,還要面對元朝在西南、東北等地的殘餘勢力。

除了西南和東北,在西域,還有東察合臺汗國雄踞此地,而東察合臺汗國的西部,是虎視眈眈的帖木兒帝國。

作為蒙古政權的繼承者,他們的實力仍然十分強悍,這是明朝難以應對的!

不僅如此,從明朝初期開始,來自日本的倭寇就開始頻頻騷擾我國沿海,這是明朝國防的一項重要課題。

北方的蒙古和東南的倭寇,成為明朝不得不應對的危險局面。

而在明朝中期以後,西方殖民者也紛紛過來湊熱鬧,這讓明朝的國防壓力更加沉重,所以在這樣的情況下,固守都已經十分吃力,向外開拓真的是力不從心!

4、天下共主的危險意識

明朝作為漢人建立的王朝,也繼承了萬國來朝的藩貢體系。

在這樣的體系下,明朝統治者包括朱元璋也對領土意識相對淡漠。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1392年朱元璋賜地給李氏朝鮮。

朱元璋的賜地將歷朝歷代屬於中原王朝的鴨綠江以東的蓋馬高原地區劃給了李成桂,這一做法直接助長了李氏朝鮮的囂張氣焰,導致後面的一系列領土爭端!

這種不重視領土的做法帶來了一系列問題。雖然說:“祖宗疆土,當以死守”,但是明朝的皇帝放棄邊疆的羈縻土地沒有什麼心理壓力,因為明朝的宗主地位並沒有動搖,所以在面子上還是過得去的!

不僅如此,在1553年,葡萄牙竊據澳門時,明朝也選擇了接受,很多人說葡萄牙每年交租515兩白銀,不算是割地。但是這本質上仍然是喪權辱國,515兩不過是遮羞布罷了,疑問葡萄牙不會允許你515兩白眼去它的國土上租地!

明朝末期,荷蘭佔領澎湖和寶島,明朝同樣沒有作為,這讓明朝的疆域越來越小!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明朝無心開疆拓土?

首先,我來說明一下,朱明是開疆拓土的。

不過是地圖開疆,那些明吹髮揮了無窮無盡的想象力。

我們都說果粉最擅長的是地圖開疆,但是地圖開疆的祖師爺是那些明吹們。

因此,明朝並不是無心開疆拓土,而是他們本身就是地圖開疆。

因此,果粉明吹不分家。

地圖開疆的優良傳統是從明朝開始的,只不過這個優良傳統得到了常凱申的繼承罷了,因為常凱申也喜歡地圖開疆。




用戶76391435595


不是明朝無心開拓疆土,是現實格侷限制了明朝的領土擴張。

朱元璋

一,在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時期,對外擴張還是比較積極的,但是主要的出兵方向還是北方的北元蒙古殘餘勢力。明朝與北元勢力死磕了100多年,期間更是有土木堡之變的慘敗。土木堡之變後,明朝基本上在北方採取守勢。直到明朝滅亡也沒有徹底消滅蒙古勢力。


土木堡之變

明朝後期,東北女真崛起,應該說奴兒干都司並不是淪陷給了外族,因為建州女真本身是明朝管轄下的東北少數民族。

真正解決北方邊防威脅的,直到清朝乾隆時期滅準葛爾才實現,當然這裡不是討論的重點,一筆帶過。

二,朱元璋立國後,鑑於元朝討伐日本失敗的教訓,提出了"不徵之國"的戰略規劃,基本上包括了中國周邊的國家,形成了以明朝為中心,漢文化為代表的宗藩制度和朝貢體系,既然周邊小國服軟,奉你為大哥,你當然不能無故打他了,不然師出無名嘛。


朱棣

但是也有例外,朱棣時期,曾經短暫收復過越南,雖然只有短短20幾年時間,但是對明朝在西南方向的戰略產生了深遠影響,將雲貴川納入有效控制,設置土司間接管理,漢族大量移民。增強了明朝在這些地區的向心力,直到民國時期,抗日戰爭時期,雲貴川一直都是作為中國的大後方,為民族獨立做出了很大的貢獻,追根溯源,與明朝對西南方向經營是分不開的。

三,其實明朝最有機會擴張的方向是東南沿海,鄭和下西洋的壯舉證明了明朝海軍的潛力,不過,上至朱棣,下至鄭和,僅僅只是把下西洋的行動當做是宣揚國力的浮誇表現,如果他們有超前的意識,在大航海時代來臨前,抓住機會,說不定明朝會成為一個強大的海權國家,太平洋將成為明朝的內海。當然歷史沒有假設,這也不能怪朱棣和明朝,因為歷史的侷限性限制了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不能怪他們。就如同你帶著AK47穿越到古代去縱橫江湖一樣,是荒謬的。



歡迎討論,如果你覺得我說的有些道理,就加個關注吧!


歷史中穿越過來的俠客


【1】

從14世紀明朝建立,到17世紀明朝滅亡,在將近三百年時間裡,明朝其實一直處於一種被包圍的狀態。

明朝建立之時,雖然元朝沒了,但是北元還在,甚至北元的勢力並不輸給明朝,故此,明朝初年,鹿死誰手還是不一定的事情——也為此,高麗王朝在北元初年,一直尊奉北元為正統,直到高麗王朝滅亡為止。

之後的明朝,又和北元進行了幾輪交鋒,可謂互有勝負。

明朝曾對北元發動過捕魚兒海的戰役,而北元后繼者瓦剌蒙古,也曾活捉明英宗,甚至有一舉滅亡明朝的架勢。

這種明蒙戰爭,一直延續到明朝末年,林丹汗被皇太極逼死為止。

【2】

明朝的西部,西域,在整個明朝,主體上屬於漠西蒙古的統治。

對於北方的蒙古,明朝尚且無力蕩平,而西部的蒙古,明朝考慮到畢竟威脅不到明朝統治,因此,也沒有心思,去琢磨西征——當然,現在很多無良寫手寫地攤明史讀物說明朝對玉門關以西的土地管理如何如何,但是,說這話的也該看看,西域整體多大?明朝曾經控制那巴掌大土地,到底算啥比例?

【3】

明朝東方,是茫茫大海。

先是倭寇之亂,之後又是西洋人來搞殖民,這些,也都讓明朝處於無力招架的地步。

因此說,整個明朝三百年時間裡,始終處於被外敵包圍的狀態。


辰州觀海


本來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缺乏動力,看到一些人不合歷史事實或者對明朝歷史採取雙重標準評價,我就變得動力十足😄

1,明朝是我國曆史上少有的開疆拓土進取心比較強的一個朝代,而且是海陸兼備

先說版圖標準問題,世界近代史的開端是以1640年——1688年光榮革命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標誌的,而中國近代史是以1840年為開端的。

不管怎麼算,明朝都屬於古代王朝。 因此我們要以評判古代疆域的標準即漢唐模式評判明朝版圖,而不應該拿著近現代領土標準評判。

按照漢唐模式標準統計明朝版圖,最高可達1700萬平方公里,僅次於元朝,位居歷史第二!

就算按傳統的譚其鑲標準統計,明朝最大時也有1200多萬平方公里的版圖,在中國數十個王朝裡,位居第四!

這麼大的版圖,怎麼能說明朝無心開疆拓土?難道都是你打來的?

中國歷史上王朝數十個,大規模開疆拓土對並不多,對我國今天疆域有突出貢獻的並不多,也就是秦漢隋唐元明清七個朝代,明朝就是其中之一。

跟其他朝代相比,明朝開疆拓土方向更具有海洋性,即史無前例的向東南亞及西洋方向拓展。

其他朝代今天不說,單說明朝。明朝對中國領土的貢獻主要有:

改土歸流貴州,並大規模移民貴州和雲南,使雲貴永遠納入中華帝國核心版圖,讓中國有了一個穩定的戰略大後方。

將南沙和西沙萬里海疆納入版圖,至今還有永樂群島和宣德群島,以紀念這兩位皇帝的豐功偉績。

時隔500年將安南納入版圖。

在中南半島設置三宣六慰,佔有大半個中南半島,面積約130萬平方公里。

設立舊港宣慰司,將今印尼蘇門答臘島東部納入版圖,成為中國有史以來領土的最南端,首任舊港宣慰使為施進卿。 開拓海外,經營海洋的戰略眼光,符合人類由大陸時代進入海洋時代的發展趨勢。

在新疆地區設置亦力把裡衛指揮使司,將新疆及部分中亞地區納入版圖。

把西域納入漢朝的依據是什麼?漢朝在此設置了西域都護府。 把西域、回鶻、靺鞨納入唐朝的依據是什麼?唐朝在此設置了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安東都護府等。

把亦力把里納入明朝版圖的依據是什麼?明朝在此設置了亦力把裡衛指揮使司。 因為西域都護府也好,安西都護府也罷,都屬一個軍政機構的不同時期的名稱,同樣亦力把裡衛指揮使司也屬於明朝的一個軍事機構。

明朝軍隊編制實行“衛所制”,軍隊組織實行衛、所兩級。一府設所,幾府設衛。衛設指揮使,統兵士5600人。衛下有千戶所(1120士兵),千戶所下設百戶所(112士兵)。

設立奴爾幹都司和斡難河衛指揮使司,將東北及蒙古地區納入版圖,並在庫頁島進行駐兵,為中國歷史唯一。另外如一些史學家所言:

“元朝的後裔韃靼被清朝人別有用心的劃在了‘外國傳’,其實成吉思汗子孫的可汗稱號,是來自明王朝的冊封,瓦剌的三大部落封號也來自明朝冊封,兀良哈是明朝的都督,蒙古部落與明朝的關係,不是外國與中國的關係,而是中央政府與被冊封藩王之間的關係。”

1771年,蒙古土爾扈特汗渥巴錫率領17萬族人東歸,交給乾隆一件重要物品,表達歸附中華之意。這就是1409年明成祖朱棣冊封前土爾扈特部首領太平為賢義王的“永樂印”。送上此物,即表達歸附中華之意。

這個不為人所注意的情節,既意味著清朝從此繼承了明朝對土爾扈特的統治,也同樣揭開了素來不為人關注的明朝對蒙古部落的統治情況。有關明朝和蒙古部落的關係,很多歷史記載被清朝康雍乾皇帝藉著修《明史》的名義,刻意刪除了。

“明朝三百年,蒙古、新疆、西藏都是無可爭議的中國領土。現代中國領土版圖,是由明朝奠定,再被清朝一點點出賣成今天形狀的,這是最起碼的事實。”

設立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烏思藏都指揮使司 、朵甘都指揮使司、關西七衛等,將西藏、青海、克什米爾、不丹國、錫金國及新疆部分地區納入版圖。

有關明朝版圖問題,請具體去看我的頭條號文章。

2,回答幾個網友有關明朝版圖問題

1)明朝版圖評判問題

晚明萬曆時期版圖,約800萬平方公里

這位網友的錯誤之處在於雙重標準評判明朝版圖,作為古代王朝,明朝版圖由實際控制面積➕羈縻版圖構成,而不是隻看實控面積,就算按西方國家近代版圖理論,明朝版圖也是600多萬平方公里。

同樣的標準,在西方國家歷史地圖,清朝只有不到400萬平方公里(下圖)。

一些人說默克爾送的國禮,畫的只不過是清朝漢地15省版圖,這種解釋是錯誤的。

下圖是當時我國媒體對這幅畫的解釋,作為中國媒體,當然不能說清朝版圖就這麼大了,所以就用(內地十八省)來解釋。

其實這種解釋也不對,因為內地十八省或說漢地十八省是都不包含遼寧省的。

西方國家意思很明確,在他們眼裡,清朝實際版圖就這麼大。

這張圖也是西方國家繪製的清朝和日本的版圖,特地將清朝羈縻版圖畫為紫色部分,這也是符合歷史事實的。

我們自己畫的清朝歷史地圖,可以作為註解和說明,西方國家為什麼這麼畫。上圖是清朝郡縣制也就是實行總督巡撫統治的實控版圖➕未設置的羈縻版圖

上圖小字部分對清朝各地版圖屬性做了詳細說明 用(實控版圖)解釋可能更合適,也符合歷史事實。

其他諸如內蒙古、外蒙古、黑龍江、吉林、青海、西藏、新疆等地區都屬於羈縻版圖,類似於今天的高度自治區,雖不是實控版圖,但也是無可爭議的中國領土。

2)澳門絕不屬於割地,屬於無可爭議的明朝領土

這種說法貌似正確,其實胡扯。因為澳門雖然租給葡萄牙了,但中國是有主權的,除了交租金,葡萄牙人在澳門犯法是要接受《大明律》制裁的。

比如,1608年,澳門出現混亂,大明香山知縣蔡善繼獲知此事,單車駛澳,平息了騷亂。 事後制定了《制澳十則》,對違法葡萄牙人嚴厲懲處。葡萄牙人犯罪,可由葡萄牙人自行處置。牽涉華人的,需交中國官員審判。後來,常有葡萄牙人,被送去廣州審判打屁股!

而且,當今世界,美國、中國、俄羅斯等,在外國都有租賃海港或者基地,也沒聽說對方就屬於喪權辱國了。怎麼到了明朝同樣的事情,就變成喪權辱國了?

中緬友好合作項目

清朝中國人和外國人在租借犯法,清政府都無權管理和過問,這種租界都不屬於割地,澳門連租界都算不上,哪門子的割地?! 簡直是奇葩理論!

如果按照此人理論,晚清境內租界星羅棋佈,各國可派兵駐守,並擁有獨立司法權,不受中國約束。

帝國主義列強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重要地區的12個地方駐紮軍隊。

全國各地都屬於列強勢力範圍,外國可以在清朝,是不是都已經亡國了?

3)重農抑商政策並無導致明朝缺乏進取心

這又是一個奇葩理論!學過中國歷史的人,都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在中國2000多年的封建歷史中,“農本商末”觀念是中國傳統經濟思想主調,由此形成“重農抑商”政治方針是古代統治者慣行的基本治國之策。

秦漢隋唐元清等,其他朝代沒因為重農抑商導致缺乏擴充版圖的進取心,怎麼唯獨明朝就有了?只能說又一次的雙重標準看待問題。

自戰國時形成“獎耕戰”、“抑商賈”政策始,秦漢後“重農抑商”、“崇本抑末”漸成國策,到宋元“專賣”法,乃至宋元明“海禁”,清朝閉關鎖國均是重農抑商政策之表現。

重農抑商是中國曆代封建王朝最基本的經濟指導思想,其主張是重視農業、以農為本,限制工商業的發展。

從李悝變法、商鞅變法規定的獎勵耕戰,到漢文帝的重農措施,直到清初恢復經濟的調整,都是重農抑商政策的體現。

比如《史記·秦始皇本紀》載:“皇帝之功,勤勞本事。上農除末,黔首是富。普天之下,摶心揖志。” 所以,這種說法根本不靠譜,也屬於典型的雙重標準評判明朝歷史。

4)倭寇問題不是從明朝開始的

這個問題也很逗,錯誤一籮筐,一個一個的說。早在13世紀中國就有倭寇問題了,這和日本國情有關,特別是在14世紀初的元朝早期,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長期戰亂中失敗的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劫掠中國與朝鮮沿海地區。

另外,明朝中後期,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東來,海防壓力增大是不假,但是明朝很善於學習與經驗總結,所以才創造了大明對外戰爭300年獨孤求敗的奇蹟!不像清朝,雖遠必陪。

辛亥革命後,清朝版圖就剩200多萬平方公里了。此時的清朝風雨飄搖,你讓它去開疆拓土?因此批判清朝對於版圖缺乏進取心?

1912年,清末帝溥儀宣佈退位時,只剩下半個故宮了,明末帝崇禎自殺時,南方還有200多萬平方公里的版圖。

下圖是崇禎帝去世7個月後,南明還擁有的版圖。

再說了,歷朝歷代基本都是前期開疆拓土,後面版圖不斷丟失,你要求明末開疆拓土,這不是搞笑?

面對內憂外患,哪一個王朝末年不是苟延殘喘,還開疆拓土?


可汗說事


不是明朝不去開疆擴土,而是明朝為了邊疆穩固,確實放棄了元朝的大片土地。

現如今國內的史學界八蒙古人建立的元朝看成是中國曆朝歷代的一部分,而國外很多歷史學者並不是這麼認為,他們反駁國人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元朝的統治疆域超越了中國傳統意義上領土的範圍,認為元帝國是大蒙古的一部分,對漢民族的中原地區實行的是殖民統治。

而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統治只是為了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是一種復國行為。所以講當時朱元璋的目的只是把蒙古人趕回了大漠,謀求民族獨立,因而沒有完全消滅和佔領蒙古人的政權和領土。

朱元璋在世的時候,元朝被打到了北元,後來他兒子朱棣又派人深入草原大漠對北元殘餘勢力窮追猛打。而這一系列的軍事行為並不是為了開疆擴土,而是為了邊疆穩固。

朱棣把都城從南京遷到北京,就是為了“天子守國門”,而事實上整個時期的明朝都在遭受蒙古部落的騷擾和劫掠。甚至好幾次北京都差點被攻破,“土木堡之變”連皇帝都被做了俘虜,辛虧于謙力挽狂瀾,開展“北京保衛戰”,明朝才得以國祚延續。

而這些殘餘勢力佔領的大部分中原以外的北方地區分割了大部分的疆域勢力,所以導致只單單控制中原地區的明朝顯得有些“小巧玲瓏”。

而且那個時候也沒有現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概念,所以明朝也沒有打出統一的旗號,只是把大漠和草原以及西伯利亞、中亞地區看成自己的固有附屬國。

再加上明朝是漢人政權,是農耕文明。受傳統小農經濟的制約,更注重的是土地的耕耘。

因而,蒙古帝國統治疆域中的內外蒙古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對漢人並沒有太大的吸引力。這些土地要麼適合遊牧,要麼土地荒蕪貧瘠。

所以明朝統治者也不願意勞民傷財、窮兵黷武去佔領這些“雞肋”地區,只要這些地區是名義上的附屬,不惹是生非就行。明朝也不會派軍隊和官員對其實際控制。

我們現在看歷史書上的元朝疆域大的不得了,這都是當時成吉思汗的蒙古鐵騎太過生猛,所向披靡。把中原和西伯利亞的大片區域收入囊下,後來除元繼承的蒙古汗國之外還建立了四大汗國。這些土地同氣連枝,就組成了一個龐大的蒙古帝國,而現在一般講到元朝的疆域時,總會把他們混為一談,這顯然是有失偏頗的。

元朝的土地面積並不是很大,元史記載:北越大漠,西及流沙,南到大海。元朝皇帝自身所轄面積於今天差不多,新疆、中亞、俄羅斯由幾大汗國所屬,各方互不轄屬。

明朝的陸地疆域雖然較之元朝少了,但海域面積和海外附屬國卻是空前繁榮!鄭和下西洋更是給中國帶來了很多南洋的附屬國。

所以說明朝和朝之前走的是兩種不同的道路,一個陸上,一個海上。

正是由於先人的開疆擴土,才有了我們今天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最終確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