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圆桌派》这个节目?

做个太阳暖珊珊


《圆桌派》这个节目我看得不多,但是,工作之前,我曾经是《锵锵三人行》的忠实粉丝,有几年,几乎一集不落。

由于这两档节目有着很高的相似性,我倒是愿意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圆桌派》属于清谈节目,从上到下让人感觉非常真正

这两档节目都属于清谈节目,也就是一壶茶,一张桌,三个或四个好友围坐在一起,讨论着天下大事、风花雪月、人生迷惘、悲欢离合。

在《锵锵三人行》的节目中,常驻嘉宾主要有梁文道、许子东、查建英、孟广美、马家辉等,时不时的还会请到一些明星,比如袁立、喻恩泰等。到了《圆桌派》中,主要嘉宾则变成了梁文道、马未都、蒋方舟、许子东等,偶尔也会请姜文、徐静蕾、柯蓝等影星。

我觉得,两档节目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节目的制作和主持、嘉宾都非常真诚。

节目剪辑少,大家有一说一,不装也不藏

这种真诚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节目原汁原味,不加以剪辑。

《锵锵三人行》这一点尤其明显,当时节目里面的嘉宾从说话到行为都非常随便,节目组没有做特别的规定,不论说什么,节目都是一刀未剪。我甚至还在有一期节目中,看到许子东偷偷在底下看手机。

《圆桌派》节目制作更精良,但是剪辑的痕迹也非常少。大家说话也非常随意,很多地方都是片段式的(比如我在看关于睡眠那一期的时候,窦文涛说,《百年孤独》的作者叫什么来着,他就说现代人类都有一种时疫病。旁边许子东说,加西亚·马尔克斯),这种片段式的随意,恰恰能够让人获得一些片段式的感悟

(其实现在很多节目就是太正经了,非要做得很完善,让自己高大上。比如,有的节目为了讲清什么是时疫病,往往会从马尔克斯生平或者《百年孤独》讲起,人们自然失去了兴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别人的话我都会认真倾听

第二个是嘉宾和主持人,都很实在。有些事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他们从来不说大话,故意把自己包装成上天入地无所不知的人。这点非常重要,这样人们更会认同他们。

我们现在很多所谓的“公知”,偏要把自己伪装成什么都知道的。但你怎么可能都知道?即使是像梁文道这样每天只睡四五个小时,且都用来看书的人,都还有很多自己知识的盲区(梁文道以前有个绰号叫“知道分子”)。

现在很多所谓的“公知”,即使对某些问题不清楚,不了解,也会天南海北,假大空的宣讲一通,这样的人往往会让人觉得厌恶和反感。一副盛气凌人,我就是比你们这些观众强的感觉,自然让观众喜欢不起来。

《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的嘉宾从来不这样。我不知都就是不知道,我会主动问你,虚心学习。

此外,嘉宾之间的默契非常好,每个人都非常虚心的静听别人的陈述,几乎不加以反驳,也不会插话。我觉得这是做一档谈话节目,彼此之间最基本的尊重。

现在很多节目,甚至日常工作生活中,在你还没有陈述完的时候,别人就打断你的话,扯到别的地方自说自话去了,让人非常不爽,也容易彼此成为意气之争,因为没有人自习听别人的论述。

主持人窦文涛对把握全场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这里面,值得一说的还有主持人窦文涛。窦文涛的主持风格既有趣,又幽默,同时也能兼顾所有嘉宾的感受,问的问题也能击中每个嘉宾了解的领域,让所有人都有话可说。最为一个经常客串主持的人,这个功夫我是非常敬佩的。

综上种种,我觉得以前的《锵锵三人行》和《圆桌派》是一档非常成功的节目,虽然话题都看上去非常高雅,非常文艺,但是大家都能把话说到实处,让所有人都能听得懂,有切身感受。因此,它才能斩获那么多观众和粉丝。


兮兮说事儿


很多人可能不明白,为什么在这个快节奏,商业化,重包装,小鲜肉横行的年代,几个老男女坐在一起喝茶聊天,然后就可以把钱赚了?

实际上,从专业角度上讲,就是有这么几个老家伙,他们确实有实力坐着聊着就把钱赚了。

一、关键人物窦文涛

说窦文涛是中国最牛的主持人一点也不过分。1989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在广东人民广播电台工作了7年,在此期间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全国广播电视十佳节目主持人、金话筒奖,这些都是中国新闻人的最高荣誉。也就是说他在出道早年其实就干得很好了。

1996年3月,作为国内新闻人的精英加入凤凰卫视,到香港工作,主持《相聚凤凰台》、《时事直通车》、《锵锵三人行》、《文涛拍案》、《滔滔不绝》等。

一个出生于大陆,经过了高考严格选拔,接受了重点高校专业新闻培养,然后又常年在特区,与世界接轨的新闻人的经历是极其宝贵的,像拥有他这样的履历的人屈指可数,而从1989年到今天,一历练就是近30年。

风格上,作为一个极其专业而优秀的主持人,窦文涛的特色并不是突出自己的个性,而是非常低调,懂得如何恰如其分的开启话题,接嘉宾的话,适当捧起嘉宾,让节目效果达到最佳,这是一个主持人的最重要的素质。

如果说以前的节目里,窦文涛都是给别人打工,那么《圆桌π》是他在新闻界,主持界,媒体界打拼了一辈子,自己为自己做的节目,有更多决策权,可谓是万事俱备,不欠任何人的风。

二、牛逼嘉宾关系硬

曾经我和一个知名节目的导演聊天说起,如果在中国有这样一个节目,邀请到窦文涛做主持,马未都讲文化,梁文道说哲理,蔡康永把三观,那么这个节目就牛爆了。正说着就出了个《圆桌π》。

到现在除了还没有请到蔡康永,《圆桌π》的嘉宾模式是中国最牛的主持人窦文涛做主持,中国最牛的文化人马未都,还有其他各领域著名的文化人和科学家比如说陈晓卿,徐静蕾等说科学文艺;梁文道,许子东等代表老腊肉说人生哲理;而还有一个蒋方舟负责吸引网上吐槽火力。其实他们所有人不管是什么人设,自身在专业领域都很牛很牛,包括了各行各业,各年龄段,覆盖各粉丝群,拥有各种话题性。

要知道,这些嘉宾不管是为了钱来也好,还是为了关系来也好,能凑一桌,分享自己的故事,就一定会爆发巨大的潜力和碰撞出闪耀的火星,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都太富太有内涵,眼光和见识总能给人启发,引起共鸣。一般人和一般的节目是攒不起这样的局的。

不同的主场嘉宾和客场嘉宾能来给窦文涛这个节目捧场,足以见得干了大半辈子的最牛主持人在业界的号召力。

其实在这里还想给蒋方舟鸣不平,不管她在现实生活中是个什么样的人被多少人污蔑为凤凰女,心机婊,但是在《圆桌π》上的表现,根据她这个年龄,其实已经相当不错了。要知道同期还有一些年轻嘉宾和这帮老家伙在一起聊的时候,谈吐举措都不是很得当的,而蒋方舟最后的呈现出来的效果是恰到好处不温不火的。有时候真的觉得中国有些人为什么那么狭隘,就容不得看不得自己的同胞好,而但凡是舶来的就使劲跪舔。

三、话题人文关怀深

作为职业的新闻人,主持人,制作人和他的老伙伴们带领的创作团队,对中国当下社会的一些话题和问题的矛盾把握非常准确,而老江湖窦文涛很知道那些话题该说,哪些不该说,什么时候可以点到为止,度把握得非常好。

节目内容上只要和梁文道沾边,档次就不可能低,因为梁文道可以算是在哲学,社会学,文学,新闻学领域融贯中西,有真才实学的一个学者,说他是中国的福柯可能都不过分。

梁文道

福柯

四、表面低调其实高调

窦文涛可能人到不惑之年以后,少了年轻时候的激进,多了一些睿智,所以他给自己的人设是有点痞,什么小时候看女军人啊,什么摸女同学啊,张口就来。就是一副我是流氓我怕谁的造型,然而这种人设和他媒体界大佬的身份明显是不符合的,所以,其实是为了现场气氛和效果。

以前在电视时代,梁文道主持的一些节目往往放在深夜,表面上看这是人们最不关心,最不火爆的时段,然而实际上,凌晨和深夜,是万籁俱静,人们感情上最脆弱,内心最空虚的时段。往往这个时候很多触及心灵的话题很容易打动观众。所以说,可能八九点一个很火的剧确实可以迅速圈粉,但是风头过了以后,很快就会被这个快消社会忘记,然而梁文道多年来不温不火的深夜聊天,不但圈到了很多高素质资深粉,而且他们绝对是死忠粉。

《圆桌π》的低调其实表现的是高调的自信——你爱看不看,你爱喜欢不喜欢,我们就说我们的,敢有这种自信,是因为他有牛逼的制作人,牛逼的主持人,牛逼的嘉宾,牛逼的话题,牛逼的节奏把控,牛逼的情怀......这是多年工匠精神酝酿所成的精华。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所有这一切元素长达几十年的积累,让梁文道自己的节目《圆桌π》横空出世了,真的很为这样一个有追求的新闻界前辈感到开心,也为长期被小鲜肉刷屏,精神极度匮乏的观众开心。

祝《圆桌π》越办越好!


HannibalLecter


这两天又看窦文涛的《圆桌派》第二季第一集,嘉宾是马未都、柯蓝、蒋方舟,主题就是“出身:家庭决定你多少?”

马先生是收藏大家,“空军大院”子弟,是出身较好的一方。

这期节目中,马先生表达的观点主要有:

1.承认军队的待遇远远高于地方。

2.人的性格不一定来自于后天,性格来自于遗传。

3.出身的问题来源于新中国成立时的“社会重新洗牌”,出身好的人只是受益的一方,这并不是由他们自己决定的。

4.“老炮儿”等这样的人,混不吝,做事方式是"不计成本"。

我的感受:相比于柯蓝敏感甚至于反感别人提及她的出身,马先生比较淡然,但是也能从他的言语间感受到,他也是不情愿的——只不过看开了,你愿意说就说,但我不会接你的话茬,承认我的成功于我的出身有关。

柯蓝是名主持人。演员明星。其祖父是新中国开国54位上将之一钟期光将军,所以柯蓝是标准的新中国贵族,是属于出身很好的一方。

柯蓝的观点是:

1.出身不能成为一个人的借口,出身只能证明他的家庭教育,一个人的成功取决于他的见识、阅历。

2.出身虽然好,但心无大志,所以不会成功;而出身不好的人,虚荣心成为了一个人的驱动力。

3.人追求的理想是不同的。

我的感受是:

柯蓝非常抵触别人提及自己的出身。节目中,窦文涛提及柯蓝的爷爷是新中国开国54位上将之一时,我截了一张柯蓝的表情。

柯蓝一直避谈出身带给她的好处,一直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窦文涛表达的观点或挖的坑有:

1.小地方的人有一种自卑感,不太愿意当众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性格。小地方的人循规蹈矩。

2.大地方的人有一种混不吝的特点,名人、大地方的人有一种“人物感”或“中心感”,习惯向别人撒娇,需要哄着。

3.(给柯蓝挖坑:柯蓝说,家里所有的东西全是公家的,没有私人的,然后窦文涛挖坑说的话)

那你们会不会因此认为整个社会也是你们家的。

4.(窦文涛说,举的例子来自于《寒门再难出贵子》)出身不同的小孩在工作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

(1)干部家庭的小孩,嘴甜,热情;

(2)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冷淡、清高,让人不太喜欢;

(3)农村来的孩子,到单位的时间最早。

5.有点鼓吹“血统论”“出身论”。(收到马未都和柯蓝的围攻)

我的感受是:窦文涛老是想表达一个观点就是大地方的人(主要说北京)比较混不吝,小地方的人(比如他自己来自于河北)比较自卑、小心谨慎。

蒋方舟是有名的才女神童作家。

她的观点有:

1.她自己是凤凰女带来的自卑感促进她一路成长;

2.小时候的环境是一种失败者的氛围,失败者的氛围意思就是闽运已经被确定了的生活方式。

3.自卑养成一种“讨好型人格”。

4.混不吝,是一种“占用公共资源不害羞”。(我最佩服这句话!太精辟了!)

我的感受是,蒋方舟一肚子的话不敢说,挑着捡着说的几句话已经这么精彩了,要全说出来那就太棒了,就是肯定就无法播出了。

最后,这四个人都已经是这个社会上的成功人士,是这个社会的既得利益者,有些话能说,有些话不能说,有些话的拐着弯说。


达达05


我是冲着窦文涛才看《圆桌派》的,基本上还是秉承《锵锵三人行》的谈话风格,但是明显收敛了很多,话题也偏向简单肤浅,嘉宾更是如此,话到嘴边留下好几句,毕竟毕福剑的例子摆在那,谁还敢乱说,有些话说的自然不敢那么直接和明显。尺度比《锵锵三人行》小了很多。但是《锵锵三人行》被停播了,不知道窦文涛心里怎么想,反正我是感觉挺遗憾,挺可惜的,一个人能坚持做一个节目那么多年,确实很不容易,只是它停播了。之后窦文涛主持《一路书香》,我看了两期就看不下去了。只有《圆桌派》还能看下去,一个没有表达自由,思想自由地方,很难孕育出什么好东西,更不会擦出什么火花,《圆桌派》的嘉宾的整体水平也比《锵锵三人行》差了很多,明显不在一个档次上,虽然梁文道、许子东和马家辉也会去做嘉宾。套用窦文涛在《锵锵三人行》里的一句话: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是我允许你有表达自己意见的权利。可惜很多人不同意别人的意见,就让别人闭嘴了。



顺便说一下,我更怀念,也更喜欢《锵锵三人行》的老背景,新改版的背景总感觉多了几分俗气。




《圆桌派》对于《锵锵三人行》的老观众来说可能节目水平和质量有所下降,但是对于新观众来说可能还是不错的,观众的年龄、看视频的习惯、文化水平不同,个人有个人的喜好也不同,喜欢看就看看,不喜欢看就忽略,仅此而已。但是,《圆桌派》还是值得看的。


行远健身


《圆桌派》是扩大版的《锵锵》。可惜办了十几年的节目就停了。锵锵节目请到的嘉宾档次挺高,就是通过这个节目我才认识到马未都、许子东、李玫瑾、曹星原等嘉宾。窦文涛是一个很会聊天的人,会把话题铺开来,也能拉回去;即能给嘉宾挖坑,也能给嘉宾打圆场;经常打打擦 边球之类的。他自己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善于露“拙”。

他的节目比较轻松,嘉宾也放得开。举一个例子,《舌尖上的中国》前两季的陈晓卿导演,他本人并不是一个很善于言辞的人,我觉得。因为我看过他在《开讲了》里的演讲,并不是很能说的一个人,还有点紧张。但在《圆桌派》关于美食的两集中,非常幽默和风趣。其中讲到美食与人情感的故事的时候,窦文涛及时补充故事的起因,怕大家误会。不过,他挖坑的时候也不少。

今年的《圆桌派》看了六集,感觉选题不算特别好,有趣的也就只占了一半。不知道为什么。


工科老女的留言菲语


当有19岁高龄的《锵锵三人行》被掐死之后,似乎带着一种宣示和抗议的意味,窦文涛贾其余勇,改头换面,拉出了一支四人小分队,男温女雅,衣着光鲜,继续鼓噪于竹窗雅舍之中。

最大意义上,《圆桌派》可视为《锵锵三人行》的今世重生。作为《锵锵三人行》的老听众,善祷吾所慕之余,对于窦老的“死灰复燃”,自然是会及时跟进,同时不忘尖酸的本性,时刻寻求伏线,挑剔他破绽的衣角。


虽然差不多就是原班人马,但是《圆桌派》和《三人谈》的最大不同,在于精神实质的抽换。

最初开播时的《锵锵三人行》,还是只是一档以讲荤段子为主的节目,被嘲笑为“发廊小姐准时收听”的格调,但它起色后,实已发展成一群知识分子“月旦天下是非”的议场。也就是说,它表面上虽也是闲人闲话,但实质是时事评论、社会观察、政俗讽议,讲冷话的也有,说俏皮话的也有,但内里有着一派“天下多少事,尽付笑谈中”的豪情,唇枪舌剑,一路风雨,一些上流人士的责任和担当,伴着那些爱思考存良知的人们,十多年来知己知彼,如磋如磨。

现在的《圆桌派》,骨子里已经消解掉了《三人行》的重量,“家事国事”没有了,“吟风弄月”的轻浮和陶醉,弥漫在圆桌所有红男绿女的脸上。燃一炷香,沏一壶茶,几位老友,茶余饭后,谈天说地,闲聊人生,活色生香,一切门外的泥垢挣扎似乎都风淡云轻了。这些装点,表面上是快餐社会中的一股清流,但它的精神实质,是过去帮闲文人的遗风,是红尘嚣嚣中纨绔子弟什么都玩过后的自矜自伐。

可以说,《三人行》是有着知识分子式的“清议”面目的,而《圆桌派》确实只是盛世文人的“清谈”,是绕了一圈,回到了《锵锵三人行》开始时的自我麻醉。所以,相较《三人谈》而言,《圆桌派》与其说是升级了,不如实话说是堕落了。

从“自由谈”到有“派头”,从聊台湾选举、乡镇冲突的匹夫横议,到凑“舌尖中国”、酒香饭局的盛世点缀,《圆桌派》与其说是被迫锋芒收敛,不如说是知识分子巧妙遁词的再一次施展,说的严重一点,便是“临阵脱逃”,窦文涛便是“逃兵”。


从清朝的文字狱之后,中国文人就不敢做野史了。后来《锵锵三人行》一类的“野节目”,也慢慢地被纳入此列。不必神经过敏,我们也是知道说话之难的,尤其是说实话,说不同的话,说逆耳的话,说难听的话。

用过去那句著名的老话讲,从《锵锵三人行》到《圆桌派》,其夺胎换骨后的血肉模糊,所指给我们看的,正是近20年中来国大陆知识分子“从孔融到陶渊明”的被凌迟、被改造之路,更是用余息告诉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还永远身带嫌疑,不能开怀喘气之痛。

所以,《圆桌派》精致是更精致了,桌上“加多宝”的位置都换上了茅台名酒,“王化”真是盛行了呀,草野小民,生逢盛世,逖听欢呼,闻风鼓舞。小心谨慎是小心谨慎了,但也如履薄冰了,这是一群伤兵从舆论的前线撤回,在独善斋谈狐说鬼瞎扯,每个人的强颜欢笑中都透着一股厌世艳俗之疲态。《圆桌派》的人们,学乖了,胆战了,努力着当好一名合格而高雅的中产阶级新晋或上流社会绅士,是具浮沉自如之感了,但华丽而空洞,亮出的舌苔空空荡荡。

我想,一定还有无数的老观众和我一样,并不会为《圆桌派》的花里花哨而感欣慰,内心仍与粗衣布服、蓬头垢面的《锵锵三人行》心意更相通吧——虽然我们都清楚,窦文涛和他的《圆桌派》也是不得已而然,他又不是佛家,可以有另一乾坤能去。就事论事,这么“责备贤(闲)者”,倒是冤枉的,但谁让他起点就这么高了呢!


虽然站着说话不腰疼,无关痛痒、劈头盖脸地将《圆桌派》的“多谈风月”与“莫谈国事”数落了一通,但平实而论,作为清谈节目的《圆桌派》,依然代表着国内同类节目的高标。

只是,作为《锵锵三人行》的老粉,对于《圆桌派》完全的轻浮、世故、圆滑、清谈的转向,不免感到些许的遗憾。而从《圆桌派》的经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被任何势利收编或改造的结果,前拖后曳,都要很大的牺牲,免不掉要付出剔肉去骨的代价。说起来,好像又在絮叨提倡什么犯忌的迂论,然而事实是如此的。

至于它现在,不管是怎样的天经地义,怎样的骈四俪六,怎样的崇论宏议,怎样的谈资可喜,都已经不是过去“三人行”的内胆,也不是过去的老司机窦文涛了。但需要特别落一脚注的是,我非议的重点,不是《圆桌派》本身,而是迫使《锵锵三人行》不得如此附魅的力量。

2018,11,20,晚闲谈

感谢大佬们赐阅。会勉力每天都写三两篇随感。欢迎关注、点赞、留言批评——虽然我是不会改的

刘愚愚


国内综艺节目中,播到第二季,口碑不降反升的,不多。

评价人数只有几千,评分却在8分以上,低流量高口碑的节目,更不多。

这两点,《圆桌派》都做到了。

这是一个神奇的节目。

主持人是老腊肉直男窦文涛就算了,两季嘉宾没有一个小生小花。

布景简单,没有LED和大屏就算了,总共就一个房间、一张桌子,外加一炷香。

嘉宾们只顾着自己high 聊,动不动说出一些很文(nan)艺(dong)的话,但没有一句能上热搜、上头条的。

那,口碑都是从哪儿来的?

从节目里来。

第二季的第一期节目,讲的是出身,请到的嘉宾是马未都、柯蓝、蒋方舟。

几个人都是窦文涛的老友,但有区分度:马未都、柯蓝都是从小在北京长大;蒋方舟呢,被窦文涛调侃为“湖北襄阳一枝花”,家人都是铁路职工。

而窦文涛对自己的认定,一直都是从小城市石家庄走出的主持人,所以姿态上把自己划到了跟蒋方舟同一阵线。

划好阵线,不是为了针锋相对,而是以自己为例子,来摆事实讲道理。

窦文涛抛出问题:一个人的好处,和觉得你自己不好的地方,跟家庭出身有多少关系?

蒋方舟接招,给自己戴了个“凤凰女”的标签:出生在小地方,爸爸是铁路乘警,妈妈是铁路子弟学校的老师。

体制内的生活,在小范围里坐井观天,或许是一种幸福,一跟大城市迎面撞上,就看出落差来了。

小城姑娘蒋方舟去广州的亲戚家,姨姥姥把家里孩子不要的衣服,都搬出来让蒋方舟捡。因为耳聋,很大声的说:翻吧翻吧,尽情翻吧!

二三十年前,很多小城市的工薪阶层,过的都是这样的生活,但这并不是马未都、柯蓝过的生活。

马未都就说,他母亲从来不穿北京产的鞋,最次也是穿上海和广州的鞋。

即使在蒋方舟成长的年代,这也算是相当中产的生活了。出身对人有没有影响,相信观众已经有各自不同的判断了。

更重要的影响,是心态。

蒋方舟的“讨好型人格”,窦文涛在北京孩子面前会羞怯,都从出身上找到了根儿。

马爷神补刀:河北的问题就在于,它是烘托北京的。

窦文涛发散:优越感,带来了混不吝的放飞自我。

蒋方舟升华:这种放纵性情,其实是对占用公共资源的不害羞。

这个过程,很像排球场上的一传→二传→进攻,一环扣一环,没了谁都不行。

柯蓝呢?跟陆亦可一样三观超正,随时出来纠偏。

这种打配合的结果就是:看似每个人都在扯闲篇儿,但都通过自己的表达,让答案自己跳了出来。

从节目第一季追到番外篇《圆桌女生派》,再追到第二季,你会发现: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扰,不管是明星、作家还是演员。

节目里的每个嘉宾都没有光环,只有素颜。

所以没有人设,只有真人;没有高潮,只有机锋。


《圆桌派》没有“演”,所以热度和传播率很难更上一层楼,但是内容都立得住。我的朋友陈先生说:可能中产阶层更愿意看《圆桌派》,因为清清淡淡不吵不闹没有撕逼,看了还能有点思考。

口碑和流量,都是好东西,就看大家怎么选。

其实,节目的气质,很大程度上是由做节目的人决定的。《圆桌派》其实是窦文涛的旧节目《锵锵三人行》Plus版。

窦文涛自己说过:锵锵是新闻,圆桌是生活;锵锵是公共,圆桌是私房。

舞台上的话,是说给别人听的。深夜里的私房话,才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体己话,它可能有点糙,但不会美化,不打高光,因为不需要。

窦文涛不是科班出身的主持人,也不一定是最适合谈话类节目的,因为他太不合乎标准了。

标准的主持人,或像倪萍一样以情动人,或像何炅一样什么话都接得住什么场子都能接。之前看到一个报道,《快乐大本营》的二十年特别节目,给何炅感性、眼红红的时间,只有10秒钟,时间一到立马就要切换回大家熟悉的快乐家族领队。

这对窦文涛太难了,一个经常被扣上“炮轰”标题的主持人,不会说车轱辘话。

时不时动作夸张得像表情包。

插科打诨的时候,不是老熟人,可能都兜不住。

对丁璇女士,他的态度不是讽刺,而是戏仿。这其实是有风险的,拿捏不好尺度就会引起争议。窦文涛把原话说出来,把判断留给观众自己。

即使是跟靠“说话”吃饭的同行比,他也算特立独行了:鲁豫的专长是抛砖引玉,让嘉宾说出自己的故事;金星有三宝:催婚、催生、问别人怎么好上的;蔡康永会引经据典,有温情也有冷箭。

窦文涛呢?直不楞登得像孙悟空。这几年可能年纪大了,不怼人了(加上睡不好),火气褪掉了,也还是个直线型思维的真·直男。

但,一个健全的市场,一定是既有静水深流派,也有直抒胸臆的人。

有的节目给你深夜鸡汤,有的节目给你苦口良药。选择的主动权,在你自己手里。看什么样的节目,成为什么样的人,同样是自己的选择。

给自己一炷香的时间,看一期能引起思考的节目,才不会耽于声色。


桃红梨白


话痨神婆窦文涛,时而挖坑,装傻,蔫坏!

假和尚梁文道,全程理性思维在线,性感!

酸教授许子东,自带名人名言BGM,单纯!

颜值担当马家辉,插科打诨搞气氛,智慧!

舌尖导演陈晓卿教你怎么吃;

老戏骨何冰助你辨识好表演;

阅尽千帆马未都陪你吸猫;

睿智陈丹青解惑上班与工作;

笑谈有作家,画家,音乐家,

往来是模特,主播,女导演,

可以砭时弊,侃八卦,

可以拌饭,安眠……


它还有一个念广告都害羞的主持人,

这样的节目且看且珍惜……

不说了,我去等第三季→
以上。


豪猪娱乐


很偶然的机会,看到有《圆桌派》这样一个谈话栏目。第一季最开始吸引我一道门是栏目的开头短片,好奇的人可以现在就去打开第一季看一看,一档栏目,怎么做,能称得上从头到尾一丝不苟的精致。

每集时长大概在半小时左右,主持人是《锵锵三人行》里的窦文涛先生,看完第一季的前四集之后,这个栏目大概的样子是:既高雅的起来也通俗的下去。

窦文涛在这里,与在《锵锵》里正襟危坐的样子不太一样。

首先,每一集里谈话或者说聊天的话题设置,更加贴近社会生活、热点事件,不同于《锵锵》里新闻评论员似的镜头设定,这里的窦先生多了一些人间烟火气。

其次,《圆桌派》里,窦文涛和受邀嘉宾的状态非常像周末休闲时,约了三五好友来到家里,围坐在一起,沏上一壶茶,焚一支幽静清雅的香,就桌面上的问题,轮流发表自己的观点见解,每个人都带着自己从事的职业、过往的人生经验,就同一个话题,侃侃而谈,气氛并不紧张,也不总是显得肃穆庄重。

再者,《圆桌派》根据不同话题设置,邀请的几乎是与之有深度相关联系的文化、文艺界人士,这些座上宾不一定有乌压压的拥趸,却可以称得上是相关领域里首屈一指、有建树、有思想的人物,他们身上不一定要有相同的特征,但在窦文涛的勾兑下,各自都能表达出一些非陈词滥调的想法火花,仅这一点来说,《圆桌派》就很值得被珍惜。

截至目前,《圆桌派》已经做到第三季了,不管是收藏家、主持人、作家、音乐人、明星、娱评人、演员等等身份角色的人,能够在半个小时的时间里,给观众一些带着思考新鲜度和温度的内容,很棒。

2018-02-24 22:05

——衡·Isabella


吾腔调


对于综艺节目《圆桌派》,相信很多观众不会陌生,这档节目脱胎自凤凰卫视的谈话类节目《锵锵三人行》,其实内地很多观众不太熟悉这档节目,当这档节目宣布停播的时候,很多观众才知道这档优质的节目,原来三个老男人聊天是这么有趣。《锵锵三人行》停播后,窦文涛在优酷做了一档《圆桌派》,节目形式和之前的《锵锵三人行》一样,不同的是,节目人数由三个人变为了四个人。这档节目目前已经播出三季,每季在豆瓣的评分都高达九分以上,这在内地的综艺节目中实属罕见,究其原因,无非有两点,一是节目每集的内容都是社会热点,很接地气,另外就是灵魂人物窦文涛的魅力,这个男人可以让四个人的聊天井井有条,让观众看的很舒服,这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

不管是在《圆桌派》还是《圆桌讲究派》,嘉宾都有一个人,那就是马未都,这个头发花白其貌不扬的男人可来头不小,年轻的时候马未都在军队大院长大,据他所说,饿肚子那是不可能的,后来马未都做过编辑和作家,现在最为人所知的头衔是古董鉴赏家和收藏家,和王刚用锤子砸赝品不一样,马未都是一位真正和古董有着特殊感情的人,最近他的新节目《博物奇妙夜》也正在热播,豆瓣评分高达9.1分,说明人家马未都是真正有能力的人。作为《圆桌派》的嘉宾,据说马未都在上节目前很少背稿子,一般都是即兴发挥,讲起故事来那是一个接一个,毕竟人家的阅历摆在那,背稿子这种事,那是不存在的。

这档《圆桌讲究派》已经播出一集了,对于这档只有两集的节目来说那真是看一集少一集,所以,folks,抓紧时间看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