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将真能挥着几十斤的兵器大战一整天吗?

元池喜


这是没打过仗的文人凭想象吹牛的,这根本不可能!按着现有已出土的文物记载,最重的武器是一根28斤重的狼牙棒,这是明代时期的武器。而往前再追溯上去,像薛仁贵的方天画戟重量则是21斤;岳飞的大铁枪则重22斤,这都已经是极限了。其他时候,一般锏鞭之类的重量大约在13斤14斤左右,这是纯铁的,比如秦琼尉迟恭的武器。而像普通的大刀大斧大约在18斤19斤左右,比如关羽徐晃的武器。

决定武器重量的除了人的体能以外还得考虑战马的负载能力。古代时候武将都有骑马,这种马大部分是蒙古马,蒙古马属于中小型的战马,按着马匹的负载这种马本身负重能力就很小。蒙古马平均体高120-135厘米,体重267-370千克。驮载使役载重量为战马体重的25~30%为宜,按极限值来计算得出马匹的最大负载重量为90~120公斤。也就是说,武将自己的体重加盔甲加武器最重就不能超过240斤。我们看看关羽身高2.1米,比姚明还矮一点,按着当时的条件计算关羽的体重肯定不会低于200斤,再加一把19斤的兵器,堪堪够用而已。比如,我们去翻来三国志看,关羽都不穿盔甲的,他穿战袍,因为盔甲有五六十斤重,穿上去马驮不起来。


优己


不止几十斤...你看演义小说里面......数据简直要爆炸。

三国时代还算温柔,关王刀82斤,丈八蛇矛63斤。

到了隋唐时期,第一条好汉李元霸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双锤800斤......裴元庆双锤要轻些......300斤,秦叔宝的金装锏就差远了,60斤。

到了宋代,岳云也用双锤,可能是小号的,只有80斤。

水浒里的鲁智深去铁匠铺打禅杖,开口就要个整数!一百斤的。被老板质疑以后,马上说:“关王刀82斤,俺便不及关王?”最后老板好说歹说跟他打了个62斤的水磨禅杖才算了事。


演义说了这些,可都是说书人嘴里跑的火车啊,哪里是真实的呢?

(图为天津出土的一柄重109斤的大刀)

根据出土文物和文献记载,我国常用武器都已经按标准制式制作,战场上使用的刀枪都有长短重量标准。环手刀,枪矛,都只有几斤;重一些的铁锏骨朵一般也都在10斤之内。这是总结了实战经验之后的举措,也是为了最大限度上发挥军兵的实力。再者,两军交战,更多靠军阵队列,两人单挑那是少之又少的情况。

重,不一定好,也不实用。几十斤的武器在实战中出招慢,难以格挡,一招过来就只能被对方攻击。

那么民间确实有一些很重的武器流传,这其实是为了健身和习武练习之用。明清时期,武举考试过去的策论,即军事理论考试被取消。只剩下气力和武术的选拔,导致应试者专注练习力量加之明清时期说书和小说流行,李元霸800斤大锤这种故事就满街流行了

明末大将刘挺就用一把60斤大刀,这有据可查,其实更多只是装饰炫耀之用。但结果实战效果很差,自己也是死于乱箭穿身,为这个相信小说演义的武将画上了悲剧性的句号。


文史小茶馆


客观公正的讲,这个问题还真的是有可能的,但是兵器的重量要有一个严格的限制。听我细细道来。

首先说明的是,挥舞几十斤的兵器是有可能的,比如吕布的方天画戟四十斤。

但是过于沉重,比如关羽的青龙刀八十二斤,就量变引起质变不合适了。

我们先来看一下,都有哪些大将的兵器特别沉重。隋唐系列的演义小说中,李元霸双锤八百斤,还有宇文成都的凤翅镏金镗三百二十斤,等等,纯碎是小说家对武将的生猛造势,想想过过瘾就行了。再看一下传说中的霸王项羽呢,据说他的霸王盘龙戟一百三十斤,这个也只是民间相传罢了,根本不足取信。

再看《三国演义》中,关羽的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典韦一双铁戟八十斤,个人认为,这也是夸大其词,甚至说句不客气的,这都是罗贯中出于对这几个武将的特殊偏爱而吹出来的。

保守的讲,像关羽、典韦这种猛将,让他拿起八十斤的铁器应该不成问题,但是随意舞动可能不太方便,如果当初随身兵器,就更加的负重不堪、反受其累了。

在冷兵器世代,不管是步兵还是骑兵,他们的比拼,第一看的就是力量,其次才是灵活的技巧。这就是为什么,小说中的猛将,他们的兵器一般都有骇人听闻的重量,比如李元霸、典韦等;只有武将的力量不突出时,才去描写他的轻盈灵活,比如罗成、赵云等。那么作为第一因素的力量,要配备怎样重量的兵器,才能发挥出最大对阵效果呢?记得曾经看到过一篇论文,其中有一个论证的观点就是,人类负重铁兵器的上限是四十七、八公斤,要想有一个灵活而又威猛的战斗效果,那么兵器最好不要超过十七公斤。太重了的话,比如八十斤,不但笨重难以施展,而且可能两下就把自己累的大喘气了;太轻了的话,比如三五斤,又不能利用兵器充分传递、爆发自己的力量。个人认为,《三国演义》中,吕布的方天画戟四十斤,相对来说是比较客观真实的,既能爆发力量,又能施展技巧,对一个力量型的猛将来说,是一个比较合理德配置,这也是为什么他是三国时期公认的第一猛将。



再说一下所谓的“大战一整天”,其实这里对“大战”有个偷换概念的问题。如果让任何一位猛将,诸如项羽、吕布,舞动四五十斤的兵器连续“单挑”一整天,那是绝对不可能的。但是,这个词换成“大战”就不一样了,因为在古代的战场上,他们在行军作战时,是有喝水饮食、休息准备、驻扎安歇等等一些列情况,并非一整天的都在厮杀;即便是开战了,这些主帅、主将很少真的冲锋在前,更几乎没有上去单挑拼命,大多都是坐镇指挥之类的,所以几乎不存在连续舞动兵器一整天的情况,即便是真的上阵杀敌,也会有战马帮助承重,或者有从将贴身不离左右,不会挥舞着兵器与人昏天黑地的厮杀。

所以说,在古代的勇猛大将手中,挥着三四十斤的兵器,作战一整天甚至三五天,都是有可能的。


凤凰西游


还是我来给出正确答案吧,终结此题!很简单,大将上阵杀敌的时候都是骑着马的,如果他的兵器很轻的话,人加上铠甲加上马的重量,高速冲锋时加速度,一起算上,冲击力是非常惊人的,当兵器撞击到敌人时,武器轻了很容易断裂,或者长久使用容易变形。第二是力学,举个例子,1吨的汽车能把人撞飞,人却不能把1吨的汽车撞飞。也就是说高速冲击互撞时,哪个重量大,哪个占优势。大将的兵器很重,撞击时只需要把兵器伸出去,一人一马加上兵器的重量可以轻松撞杀敌军步兵。步兵被击中肯定会有反弹力,而大将的兵器如果都有100斤,100斤的武器前冲时的自身惯性就可以完全抵消步兵身体的反弹力,这样大将受到的反弹力会很少。举个例子,你拿棉花扔玻璃瓶子,棉花被弹飞,因为棉花的重量没有反弹力大,棉花会被弹飞。而如果你用10斤的石头扔玻璃瓶子,肯定瓶子被弹飞,因为石头的重量和加速度产生的力量超过了瓶子的反弹力。那么这时候瓶子的反弹力会导致石头往后移动吗?不会的。同理,当大将拿着100斤的大刀在马上冲击,刀锋冲击在士兵身上时,只要掌握技巧,加上自身长期训练,大将受到的冲击力是极小的,这样才有体力长时间作战。有时候大将对敌方大将,都是高质高速,如果兵器碰到兵器,那就是哪边重哪边占便宜了,所以大将的兵器都会考虑到这些原因,不会特别轻,除非长枪一类的灵活型兵器。最后我们来说说体力的问题。由于电视剧和电影上的误导,让大家以为古代的大将对大将都是原地不动的互相砍,极其消耗体力,事实上不是这个样子的。双方距离很远,互相冲过去,迎面交接时马并不会停下来,马会继续前冲,大将只有在交接的一瞬间有机会出击,如果没有击中或者决出胜负,那么大家等于互换了位置,A冲到了B原先的位置,B冲到了A原先的位置,这就叫一个回合。再粗俗一点讲,可以把站位大概理解为英语字母“X”,一个人左上冲向右下,另一个人从左下冲到右上,迎面冲锋,中间交叉的地方就是大将交汇时施展武艺的时候,不管中间怎样,双方等于互换了位置。那么从这里可以看出,所谓的大战几十回合,其实并不是特别累,因为不需要大将一直挥舞兵器,一个回合只需要动一次兵器出击,也就是说大老远冲过去,动手挥刀一次,然后把马收住,再调转马头,准备好,等对方也调转马头准备好,然后再来第二个回合,这个过程通常需要1分钟以上!你要考虑到,大军交战,双方会有一段距离的,这个距离至少也会有一百米,因为双方都需要助跑,甚至会有几百米距离。那么大将肯定会站在自己人这边,大将从这边冲到那边,然后停止,控制马匹掉头,再从那边冲到这边,这也就是说挥舞兵器的频率非常低,1分钟1次最多了,所以跟大家印象中的100斤不停挥舞是完全不一样的,所以体力好,又武艺相当的,可以大战几百回合,不用担心兵器太重累死了。我甚至猜测,兵器在没有挥舞的时候,大将都是把兵器巧妙的担在马身上的,这样就更加省力了。所以古代武将格外重视一匹好马,至于兵器锋利程度都是其次,毕竟一人一马一兵器,高速冲锋时那么大的冲击力,随便一切出去,只要中了,不死也是重伤。赵云骑着马的时候可以在长坂坡七进七出,就是因为古代步兵经历过战争都知道步兵挡骑兵是几乎是没有胜算的,一般为了保命都是闪开,因为你不闪开,马上的大将把兵器一伸过来你可能就人头不保了!有人会问为什么小兵在闪开的同时不戳武将一枪呢?那么你应该了解下古代一匹好马的速度,当人骑在马上的时候,开始跑的时候马会吃力,速度慢,因为有负担,但是一旦跑起来,人的体重就增加了马的惯性,就会产生加速度,越跑越快,大将的好马都是千里挑一的,并且严格训练,所以加速度冲刺基本都能达到每小时50公里以上。你想想,如果一个人骑着摩托车,以每小时50公里的速度朝你冲过来,车上的人伸出3米的大刀朝你划过来,这个人还是经常这么砍人的惯犯,技术熟练的很,你敢冒险冲过去捅他一下吗?而你躲开的一瞬间,这么快的摩托车早就冲出很远了。所以在长坂坡的时候曹操下达了不许射箭的命令,赵云才可以七进七出。另一个细节就是糜夫人把刘禅托付给了赵云以后就跳井自杀了,为什么她不坐赵云的马一起走呢?因为赵云的马已经跑了很久了,体力严重下降,这时候再坐两个成年人一个孩子,肯定跑的更慢,一旦马跑的慢了,就有很大几率被步兵捅到,而且赵云有铠甲,糜夫人没铠甲,步兵肯定优先捅糜夫人,糜夫人肯定无法活着出去,所以糜夫人托付了阿斗以后才投井自杀!跑题了,回到正题!讲完了大将在马上用重兵器的原理,轻了容易折断或变形,抵消反弹,重了并不太费力,咱们再来讲讲大将没有马的时候重兵器的影响。大将一般至少是千里挑一以上,有些是万里挑一,一个清朝多少人口?每年也才一个武状元,那是多少挑一?所以大将的体力是极好的,不是什么你邻居二大爷能挑重物不停歇走多少里路,或者路边挑夫一次可以挑几百斤能比的,根本不是一个级别!!!古代能挑几百斤的能人每个县都有,但是每个县都能出大将?举个例子,古代有个魏武卒很出名大家应该都听过,选拔极其严格,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总负重约80余斤,半天能走一百多里!而且走完还能立刻投入剧烈的作战!也就是说负重80斤半天走一百多里只是热身运动。而这样强悍的魏武卒,一个魏国就能挑出5万人之多!可见古代人的体质什么概念?你能想象士兵都能做到这种程度,万里挑一的大将的要求是怎样的?所以大将本身的体质就不是我们能够想象的!再从另一个武术角度来讲,其实重/长兵器并不是大家想象中的用胳膊去抡的,而是用腰力去带动的,一旦带动起来依靠惯性和走位,速度也是很快的。加上大将每天刻苦练习,名师传授的武功和技巧,所以效果也是难以想象的。说个题外话,大家听过泼水不进吧?我认识的一个老人,他说亲眼见过我们当地一个人,都说他刀法快,有天他就表演,穿一身白衣,别人冲他泼墨汁,他用刀法护身,墨汁泼完,身上还是白的。具体的招式应该叫“缠头裹脑”,是一个最普通的刀法招式,在战场上躲避弓箭用的。所以有些东西练到极致还真的是难以想象的。重点说一下,大将的重兵器其实是极其依赖马匹的,如果离开了马匹,就算重兵器玩得再溜都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古代一打仗动不动就是几小时,一天的,所以就有了另外一个细节——不管多牛逼的大将,重兵器练的多么出神入化,腰里都是要再配一把腰刀或者是宝剑的!所以别以为大将有重兵器就一定全程只使用重兵器!!没有了马,他们也是会乖乖使用轻兵器来节省体力的!最后说一句,当大将没有了马会怎么样?关羽走麦城,中了绊马索,也是只能say goodbye!好了,还怀疑重兵器的真实性吗?手打不易,点几个赞吧,哈哈。下面放图给大家看看古代重兵器的末端(不算兵器的握把)



床上的关羽


这是小说家言,常理没可能。

其实用鼻子想想都能想明白,咱们常练健身的去健身房做一套器械,举10公斤、15公斤的哑铃或者20公斤的杠铃,就算是经常玩器械的老铁们,您们能玩多长时间?估计连续不断地动作半个小时,就气喘吁吁,得停下来歇着了吧?饶是巨石强森或者泰森那种超级壮汉,也没法一天不停地拿着哑铃做动作——更何况重型冷兵器的发力要比哑铃、杠铃这种健身器械复杂的多,更容易导致肌肉疲劳。如果现代经过科学合理营养与力量训练、天赋异禀的运动员与格斗高手都无法做到拿着几十斤的兵器操练一天,那么古代营养不足、训练也不甚系统的战将基本没可能做到。

实际上,对古代战将尤其是掌控数万人部队的高级指挥官来说,对于协调、控制能力的要求要远远高于对于单兵格斗能力的要求——古代战争都是战阵战争,在通讯基本靠吼、传令基本靠走的情况下,怎样有效统辖数万人马有序进退、有效攻防,怎样冲锋的时候不乱套、撤退的时候不践踏、驻扎的时候不炸营,是比怎样舞着大刀、挺着长矛上阵杀敌更重要的问题——当然也有例外,在斜线战术(也就是古代中国的雁形阵)大行其道的时代,战将也有可能选择亲自率领一部分冲击骑兵攻击敌军的一翼,以确保一部分部队战术的灵活性。譬如亚帝在高加米拉大战、秦王李世民在虎牢关之战中都是如此。但在这种情况下,战将选择的主要武器也都以轻便实用、攻击距离长的原则为主,譬如亚历山大大帝就和其直属的伙伴骑兵一样,只手持骑枪实施冲锋,古代中国的战将则往往手持马槊实施冲击,另外还有可能携带破甲锥用于击穿重甲、携带战刀用于近战防身等等,但是这些主副武器的重量都不重,普遍在几斤到十几斤上下——太重的话人的体力受不了,而且使用起来灵活性太差。


军武次位面


答案是不能,也许可以短暂使用,大战一整天肯定不能,又不是超级战士,不用管人体常识。

我是关羽,当年和兄弟刘备,张飞结拜后,琢磨着弄点趁手的武器,就去了铁匠铺。

"老板,给我打把刀,多少钱啥。"

"好嘞,客官,多重啊。"

关羽摸了摸口袋,这还是兄长卖了几个月的草鞋,兄弟们辛苦几月赚来的钱,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是个七八斤,老板可要实在,用点好料,刀要锋利点。"

"放心,我这是祖传的手艺,横刀打的好,总共╳╳钱,先交押金╳╳,一个月后来取,交剩下的,不好不要钱。"

我拿着凭证,慢慢的走远了,接下来的几个月不能喝酒吃肉了,要省着点花,把兄弟们的钱还上。



我本是山西人,因为在老家犯事,逃到幽州涿县(现河北),这边话勉强听得懂,物价有点高,希望老板可以给我打把锋利的刀,天下不太平啊。

一个月后,"客官,你的刀看看,十七八斤,耍耍试试。"

我拿到手上,差点砸到脚,"不是七八斤吗?"

"是十七八斤,客观可不要污蔑我缺斤短两。"

原来搞了个乌龙,河北有矿,武器的价格相对便宜。

我拿着新出炉的武器,和兄弟们聚集,天下,我关羽来了,就是武器有点重,唉,还是要多锻炼,不能因为省钱不吃肉啊。



因为作战勇猛(武器给力,祖传手艺不错),我很快就传出了名声,经常听到下面人议论,"听说了吗,我们关老大,一把大刀,三十七八斤,在战场上一刀就把敌军砍下来了。…"

南征北战,我的刀是越来越"重",不过看着敌军一看到我拔刀就吓跑了的样子还是非常值得,震慑敌人啊。现在刀已经传到"八十二斤"了,看着我左右不一样粗的手臂,偶尔的肌肉拉伤,这个逼还要装下去。

小妞写了一个关羽大刀记,博人一笑。

根据现在出土的武器,有几十斤重的,但是定制,精心打造的,多用于仪式中,实用价值不高。

各种演义中,知名的大将武器的重量有虚假的部分,当然不排除有大力士,能拿动上百斤的武器,和能流畅使用是两码事。武器越来越重,有震慑敌人的作用。

也许有人可以短暂使用,但在战场上不会是主流武器,人受的了,马也受不了啊。

武器花费贵啊,老话"穷不学武",穷人学武,消费不起。

电视剧中会出现:几个下人吭吭哧哧的把主人几百斤的武器抗过来,完全是为了突出效果,吓唬人的。

战场还是以弓箭,枪刀矛为多。演义中的故事一般会加上几个字

"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谢谢。



农村妞说事儿


不用几十斤重的兵器,有兴致可以自行做个小小试验,拿起你手中的水杯,沿肩膀方向水平举起,坚持十分钟......

1分钟之后,你的手轻轻晃动。


2分钟之后,晃动幅度加大。


3分钟之后,杯口开始歪斜。


4分钟之后,你的手腕会感觉很酸痛。


5分钟之后,你的手腕会感觉很沉重。


6分钟之后,你已经控制不住手腕的痉挛。


7分钟之后,你的整条胳膊不再像是属于自己。


8分钟之后,你的手臂早已不是水平状态。


9分钟之后,杯子的重量使你忍不住骂我。


10分钟水平状态坚持下来,你是英雄!

英雄,让我们回到古代,不用上战场,先来从事一下我国人民的传统劳作项目——耕田,假如你手持的是一把锄头,大概三四斤重,匀速轮起来吧,看能坚持多久。

正常情况下,不考虑你的手心被磨破皮带来的困扰,再加上匀速的频率本身也是一种休息,你能坚持两个小时,好吧,你是大英雄!

大英雄,你经历了重重艰难险阻,终于过关,可以走上战场了!我们部队两三斤重的枪棒都很适合你的SIZE。

什么,你确定要换上82斤的青龙偃月刀吗?

还是800斤一对的擂鼓瓮金锤?

百八十斤的兵器偶尔当健身房的杠铃练练倒不是不行,您要非拿它当兵器挥舞五百回合,壮士,前面有处将冢风水又好又有折扣,欢迎随时前来入驻!


历来现实


其实真的不要用自己的无知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很多人说什么古人的身体素质比不上现在的军队,因为营养跟不上;说古代的兵器重量有点吹嘘,度量衡什么和现代也不一样;其实古人的身体素质并不比我们差。

我说个简单的例子,我爷爷那个年代的人,爷爷之前是推车卖缸的,出发的时候基本上是放3-5个缸(根据大小),他要推到方圆20里的以外的地方,说朝五晚九一点也不为过,运气好能卖完,运气不好还剩下一两个。爷爷说他哪里是走路啊,全程是起跳的,累了就歇个一两分钟,这样的操作现在我们能行吗?要说爷爷的上一辈肯定比我们更能吃苦,体力更好。

言归正传

其一:说这个只是为让让你们想下自己的爷爷奶奶他们,古代人比他们还要苦,说营养不如现在,营养这个东西怎么定义呢,说什么古代没有鸡肉、鱼肉、牛肉什么高蛋白质的食物,难道古代人没吃的?他们这些东西吃的并不比我们少,他们打猎或者自己买、抓,弄到什么吃什么,很多人都是大口吃肉大碗喝酒,营养这一说基本是扯淡。

其二:说古代兵器重量吹嘘,这个确实有,但是有这个问题别人也不傻,古人的兵器或者铠甲,很多都是经过现代人测量的,不能像小说里那么夸大,但是绝不是现在的你我能做到的,几十斤的兵器和几十斤的铠甲估计都是标配了,记得《三国志》《孙子兵法》里就说到过,作战方法改变时,有必要卸掉身上的辎重,卸下来的辎重最起码有三四十斤,并不是空穴来风。

最后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比如项羽、岳飞、还有近代的为抗曰名将孙连仲,这些人在战场上都是能打几天几夜的,但是不能说不歇一下,打战也要有章法,突破不了肯定会撤退,再次进攻。还有一点是得益于战马,一个有素质有功底的将军在战马上杀敌一天是没有问题的,都是生死大战,根本没有喘息的机会。

记得清朝的武举都还有一个项目就是要挥动武器,这些武器有80斤、100斤、120斤,但是那时候已经成为了考试的标准,不会用来打战,这里可以看出古代大将的兵器和对战也并非空穴来风。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


羽评郡主


古代的兵器,尤其是马上兵器,诸如矛、槊等长兵器,多采用金属头与木杆的结构。其重量,不会超过三、四十斤,并非很多小说、演义中所描述的动辄七八十、上百斤。

但因其长度较长,通常都在两米开外,甚至有的能达到四米左右。真的使用起来,其费力程度,丝毫不比数十、上百斤的短兵器,如锤,逊色。

纯金属打造的兵器不是没有,不过绝大多数都是作为礼器使用,鲜少会用在战场交锋。

至于说挥舞几十斤的兵器大战一整天,也基本不太可能发生。

古代大将,多骑马。骑兵作战,主要依靠的是战马的机动性。兜回辗转,反覆冲杀,才是骑兵的主要作战方式。

骑兵一旦困陷于一地,其战斗力远不如步兵。骑兵困陷于一地,也很少还会有继续使用长兵器的。



故而即使真的在血肉磨坊上鏖战一整天,古代的大将也不太会使用到那些重大三四十斤开外的长兵器。


历史天天谈


这是真的,但是倒没有小说中说的那么神奇,而且古代的重量单位与今天的也不一致。

鲁智深打造禅杖想依着关老爷的刀造一把,先不说关羽到底用不用刀,其实鲁智深肯定不知道三国时候的“斤”与宋代的“斤”其实并不统一。三国的“一斤”大约250克,宋的“一斤”大约600克,也就是鲁智深想造的禅杖其实已经到了49千克了。与其说鲁智深没想到,不如说《水浒》作者没想到。

那么古代的大刀到底多重,举个例子,被称为最恐怖武器的陌刀来说,现在的重量算大约22斤,陌刀队的士兵都是千里挑一的壮汉才能使用自如,这已经是非常重的了。

所以我觉得挥舞20多斤(现在的斤)的大刀是没问题的,如果超过30斤确实只能出现在小说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