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黔东南贵州画个圆《十八》走进尧上仡佬族文化村


我们走进了仡(ge)佬(lao)村,迎面就是他们的节日舞台广场。尧上仡佬族文化村位于贵州省石阡县坪山乡佛顶山村尧上组,文化村座落在佛顶山脚,包溪河畔。

尧上仡佬村全貌。尧上仡佬族文化村是一个依山傍水、竹林掩映的秀丽村庄。属坪山乡。全村面积3.8平方公里,居住着67户300多人。

包溪河上玩水的仡佬族儿童。

仡佬族村民热情好客又能歌善舞,整个民族文化村无论从服饰到建筑、从餐饮到习俗都明显而完整地保留着仡佬族特色,民族文化十分浓厚。在村中,我们听到了当地仡佬族村民在唱歌:情妹下河洗衣服,打开花窗探情郎...很动听。

2007年10月,尧上仡佬族文化村荣获了“中国乡村旅游最佳民俗文化飞燕奖”称号。图为纪念邓姓氏三兄弟地标。

尧上村的邓氏宗祠。相传六百多年以前,一个红西的邓姓父辈三兄弟名为邓大县、邓大州、邓大府,经过长途跋涉。他们来到佛顶山脚下的包溪河畔,见到这里土地肥沃,山清水秀,是一个过好日子的地方,于是决定居住下来。在耕作之余,用祖传的手艺将这里的黏土捏成碗盘盆罐,建成窑子烧制成品后运出去卖。

凡购瓷器的人都以去“窑上”找邓师傅而形成习惯叫法,“窑上即“尧上”,由此而形成永久性的地名,如今尧上村的人多数都姓邓,建博物馆和三足鼎立地标自然是为了纪念先辈们的创业之功,现在祠堂成了民俗陈列馆,收集了人文自然资料标本。


去向村里的石板路。石板青青,小路幽幽。

仡佬族的居住依地形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大多同宗聚族居住,一个宗族的各个家户毗邻建房形成村寨。

住房构造形式及建筑材料,则视其经济条件、人口多少,地理环境而有所不同。

居住在丘陵河谷、平坝地区的仡佬族,多依山傍水建房,房屋一般较高。

居住在高山的仡佬族群众,通常选取向阳避风处建造,房屋大多比较低矮。

往往注重房屋地址的选择,有“山管人丁水管财”之说。

百年老屋展示牌。

百年老屋为穿斗式悬山小青瓦木构建筑,有300多年的历史了,是邓氏先祖居住老地。

抹灰房脊的葫芦宝鼎造型和脊吻的雀鸟造型,无不彰显其仡佬族文化内涵。

建筑房屋时,房屋的高度喜欢选取尾数为八的尺寸,以中柱为例,取一丈六顶八,其余依次类推,其实是选取谐音,表达对家庭的美好愿望。

房屋的式样有独间、二间、长三间、长五间、两重堂、三重堂、三合院和四合院等。除独间、二间外,其余的房屋都是以位于正中间的一间作中堂,设家龛,专门用于祭祀、会客,一般不铺设楼板。

舂。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棺材,亦称寿棺、枋、寿枋、老房、四块半、十大块,是承载人类遗体的柜子,通常在葬礼中使用。装着遗体的棺材称为灵柩。棺材可以由不同的物料制造,最常见的以木制造,一般有柏木、松木、楠木、柳木、桐木。亦有以铜、石等制造的棺材。仡佬族的丧俗还不同程度地保留了传统丧葬的特点。


仡佬族葬式独特、繁多,各地不一,岩穴墓、石棺、石板、竖埋、倒埋是仡佬族的传统葬式,“击鼓而歌,男女围尸跳跃”是仡佬族的传统丧仪。

现在新建的房屋多是用现代的水泥钢筋和砖混建筑了。

一般仡佬族的住房,有木结构的“穿斗房”,有石结构的石板房,还有茅草房。穿斗房以木做梁架,厚木板装镶作壁。石板房用石筑墙体,薄石板盖屋顶。茅草房多以板筑泥墙,屋顶盖茅草;也有的木构架梁柱,用竹编为骨,外面涂泥做墙,屋顶盖茅草为房

仡佬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有的也信奉佛教。仡佬族有自己的语言──仡佬语,目前只有千余仡佬族人还会说这种语言。因为居住分散,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多数仡佬族人会说汉语、苗语、彝语、布依语等多种语言。下一站,我们将去游览楼上古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