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在山东土话中叫什么?

玲珑剔透77364482


老家就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山东聊城,从小在老家依偎伯母长到八岁,儿时的记忆印象颇深,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肚子都吃不饱,娘(伯母)精打细算,勤俭过日子,常把野菜树叶搭配着有限的粮食制成食物,一家人赖以充饥。一年难得吃几次饺子。只记得过年吃饺子,我们那还有老人去世,按老人年龄包多少饺子的风俗,然后近门也会端几碗饺子去祭奠,主家会留下一碗饺子。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美其名曰饺子,其实就是薄薄的面皮,随便弄些青菜馅,放些盐,油调拌一下包住而已,就连过年的饺子也是有点肉末或炼过油的油渣渣,大部份是萝卜菜,过年看着娘自己赶皮自已包小包,弯弯的小包一圈圈摆在圆圆的面拍上(把茭草杆用针线绳穿连在一起制做的使用家什〉


感情新君


山东地广人多,所以往往同一种事物用方言都有好几种叫法,就拿饺子来说吧,大约有以下四种叫法:

1箍扎(读音gu zha),胶东半岛一代将饺子叫做箍扎,包括潍坊地区的安丘、诸城、昌邑、高密以及整个青岛地区。所谓“余做不如惬着,好吃不如箍扎” ,应该说自古以来“箍扎”就是上八仙的美食。

2包子,覆盖面最广的一种叫法,为了和真正的包子区分,人民将饺子叫做小包子,而真正的包子则叫做大包子。地区包括济宁、泰安、淄博以及潍坊北部等地。当然这也是最土的一种叫法,所以现在的年轻人中已经听不到这种叫法了。

3扁食,这个叫法倒是很形象的概括了饺子的外部特征。但是本人要强调下,南方和北方的扁食不是一种食物,南方的扁食其实就是馄饨,而北方的扁食则是水饺。这个称呼应该源自山西,明初山西往山东大量移民,于是这个称呼也移民来到了山东。

4水饺,这个标准的称呼对山东人民来说就是舶来品了。原来在老一辈人当中并没有这个称呼,后来随着普通话的普及以及各种音像影视的传播,这个时髦的叫法就被年轻让们采纳 逐渐取代了原来的方言称呼。现在的年轻人已经基本统一用水饺这个称呼了。

最后就是饺子了,在山东来说 ,这基本只是个书面用语,本人从未见过有人在口语中用这么拗口的词汇。


林屋公子


俺老家就是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山东莘县,从小在老家依偎伯母长到八岁,儿时的记忆印象颇深,三年自然灾害时期,肚子都吃不饱,娘(伯母)精打细算,勤俭过日子,常把野菜树叶搭配着有限的粮食制成食物,一家人赖以充饥。一年难得吃几次饺子。只记得过年吃饺子,我们那还有老人去世,按老人年龄包多少饺子的风俗,然后近门也会端几碗饺子去祭奠,主家会留下一碗饺子。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美其名曰饺子,其实就是薄薄的面皮,随便弄些青菜馅,放些盐,油调拌一下包住而已,就连过年的饺子也是有点肉末或炼过油的油渣渣,大部份是萝卜菜,过年看着娘自己赶皮自已包小包,弯弯的小包一圈圈摆在圆圆的面拍上(把茭草杆用针线绳穿连在一起制做的使用家什〉



自己忍不住缠着娘也要包,记得娘说:小包不怕丑,来回三遍走。意思是包饺子要来回捏三遍,只要不露馅就好。现在想来,娘包饺子也很慢,一只饺子来回捏三遍呢!也难怪一年难得吃几次小包,怎能练出快手呢!这算是幼时最好的美食了。长大成家后,娘来我家,我总爱给娘包几次饺子吃,看我包饺子很快,一捏一挤,娘会高兴的说,俺妮真马利儿,包的小包又快又好看!可惜娘早已去世,我再也无法对她老人家尽孝了!现在的饺子丰富多样:



猪肉,



牛肉,羊肉,



鱼肉,鲜虾,



吃腻了肉馅,又吃野菜馅,三鲜馅,






可以说各式饺子应有尽有,饭店就有百饺宴,我常对孩子们说,现在食物太丰富了,生活太富裕了,天天都像过大年!哦,差点忘了主题,我老家那里饺子叫小包,也有的叫扁食!村里有人绰号叫扁食,小时候不知道啥意思,大了才知道原来扁食就是饺子!


哈哈😄


素彩生活


水饺在胶东各县市的叫法也不一样。比如栖霞叫水饺是“馉馇”,而蓬莱南部叫“馉了”。其中发音的时候,后面的“了”字很短很轻,几乎就听不出来。


给各位分享一下一个关于“馉了”的小笑话:

一天一个小伙子进城下饭馆,张口跟服务员要一盘馉了。连续叫了两三遍,周围吃饭的人窃窃私语,意思是笑话他说话太土,不会说饺子。

饺子端上来后,小伙子故意找茬嚷道:我要的是馉了,你这是饺子啊!

服务员纳闷了,你说馉了,意思不就是要饺子嘛!

小伙子说不对,你这样的叫饺子,我说的馉了是捏的时候边上有褶的!一边说,一边看嘀咕他的那些人。

原来,在胶东老一辈的人,包饺子不是像如今这样双手对着捏,而是把边捏好后,再捏上褶儿,俗称“老婆馉了”。



胶东民俗通


听到这个问题,我就来兴致了,因为我老家不是山东,现在居住在这里,第一次听到饺子的叫法,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不知道所有地区的叫法是不是一样,我所在的是山东潍坊,他们管饺子叫——故着。


我第一次去男朋家,是因为来山东水土不服,感冒严重,男友爸妈得知后担心男友上班照顾不好我,就非叫着去农村老家调养,推辞不过,就去了。


男友妈妈很热情,做了各种好吃的,炖了鱼,排骨,炒了一桌子菜,快吃完的时候,突然说“侯航吃故着”,我不明白什么意思,还以为她说我的肚子吃的鼓起来了,我刷一下脸红了,连忙把衣服整理了一下,屏住了呼吸收了收肚子,不敢喘气了,最后借着上卫生间,脱离了窘境。


当我再次回到餐桌前的时候,他们已经笑得快岔气了,男友一手捂着肚子,一手拉我坐下,说:“你刚才听懂我妈说话了?”我脸越发红了,他说:“哈哈哈,你是不是理解成你吃的肚子鼓起来了?我妈说的是,晚上给你包饺子吃,我们这里管饺子叫故着,晚上叫侯航,你个傻蛋。”


我觉得既搞笑又丢人,地域差异真的是太大了,有太多话听不懂啦,不过现在还好点,已经在这边近3年了,基本的都能够听懂,不过还是说不来。


陌上花开玄鸟归


我们山东潍坊市区叫扁食



花好月圆37098186


我是鲁西南菏泽人,我们那把饺子叫做“扁食”。



一路向西226540831


饺子可以说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美食之一了,但是山东各地对于饺子的称呼还都蛮有意思,我自己了解的大概有以下这么几种。

【包子】

额,确实没错,在济南和淄博等地区人们就是把饺子叫做“包子”的,而对于外地人们通常认为的包子,叫法是“大包子”、“大菜包子”已做区别。如果俩济南、淄博人的对话是“今天回家包包子吃吧。”,那么说的一般就是包饺子;而当他们说“今天吃大包子吧。”,这就不是说吃的饺子很大,而是说吃通常意义上的“包子”。是不是有点绕,你们自己捋一捋。

【扁食】

在济宁、菏泽、临清等地区人们多称饺子为“扁食”,据说最早“扁食”是指得跟饺子形式有点像的锅贴,因为其形状而得名,相传始于元朝。后来因为运河开修,临清、济宁在当时都是河运重地,也受当时的元文化影响,这一称呼也保留下来。

【箍扎】

这个称呼是最奇怪的了,是烟台、威海等地对饺子的叫法。因为在古代这些地方属于古莱国,与山东省其他地方对比有着比较不同的生活和经济环境,所以猜测语言上也融合、保留了一部分古莱语的词汇。无论是“箍”还是“扎”都是这些地方比较常用的、形象的词,人们形容“人挤在一起”就会说“箍扎在一堆”。

以上是我个人了解到的内容啊,欢迎小伙伴们补充和指正。关于饺子从古至今就有很多叫法,比如:牢丸、饺饵、粉角等等,如果你的家乡对于我们常见的美食有什么特别的称呼,欢迎评论里告诉我们啊!

对于美食、健康有兴趣的小伙伴可以点个关注,以后一起分享相关的有趣内容哦!


哑巴美食家


酤子。应该是山东烟台地区的叫法吧?山东方言很杂,很难说清?我记得小时间老家蓬莱老人,把包水饺说成包酤子。(字只代表谐音字)人们常说:“饺子喝酒,越喝越有"。所以我把它写成这个字了。






Alin94890740


北方人是个节日就要吃饺子,过年要吃,冬至要吃……尤其是面食为主的山东,饺子更是饭桌上常见的主食。

我是潍坊安丘人,离青岛比较近,土话方言与青岛经常有相似的地方。我们从小到大都叫饺子叫“顾扎”(guzha),中学求学在外,回到家母亲就一定会包顾扎犒劳下我。家里客人多的时候,一包就包好几盖垫。

不知道你们那儿用不用盖垫,盛饺子神器,包好了放进去不沾,下熟了放进去清爽不坨。

工作在济南,婆婆家是聊城东阿。东阿话与济南南部的方言很相似。

有次婆婆说要包包子,结果擀了小皮包起了饺子。我惊诧之余,才明白,婆婆代表的聊城人和大多数老济南人都把饺子叫“包子”,我纳闷:那包子叫啥,岂不是混了?婆婆:那是大包子。

同样,我也在成为济南媳妇的同事那儿证实了,老济南"包子与大包子"的故事。

婆婆没有用盖垫盛熟饺子的习惯,嫌不好刷,宁愿放在盘子里又湿又坨……

不过在济南,我也从不会主动叫饺子叫“顾扎”,土味太浓,估计没几个人会懂。我查了下这个奇怪称呼的来历,还有个有趣的小故事呢:

古时候有农妇在案板上咕咕咚咚剁馅,孩子问母亲“咕剁”什么,母亲答:包咕剁你吃。

文献也有“顾扎”的记载,但写法是“馉饳(duo)”宋孟元老《东京梦化录》:旋切细料馉饳儿"。胶东一带还保留"馉饳"叫法。

有了出处,以后也能理直气壮地大叫:包顾扎、吃顾扎啦!

你们那儿土话叫饺子叫什么?奇怪吗?(qing)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