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豬肉在餐桌上是怎麼逆襲羊肉的?

妖鬼雜談錄


“民以食為天”飲食文化我國五千歷史中一道靚麗的風景線。五穀,六畜作為民間種植,飼養的基礎,也被看作一個時代百姓是否安居樂業,朝代是否興盛的標誌。“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的字眼一直是我華夏文明最美好的祝願之一。我國遠古先民以超高智慧和辨識度,從一堆雜草中找到,培育出稻、黍、稷、麥、菽。再從一堆動物中馴養出牛,羊,馬,豬,狗,雞。

“牛耕田,雞司晨,羊祭祀,馬託運,狗看門,雞打鳴”的分工也隨著古代社會的發展,逐漸凸顯。

但是六畜作為食物,並不是像現在一樣想吃就吃,想買就買,也就古代達官貴族能夠經常享用,貧苦百姓估計一年也很難見到肥美的肉食。春秋戰國牛耕經濟出現以前,牛,羊,豬都位列“大牢”,牢就是關畜生的圍欄,六畜的圈。大牢就特指宴享,祭祀的時候三道主要食物。我們在影視劇中經常看到祭祀豬頭,羊頭,牛頭的場景。


最開始種植經濟不發達,牛作為以樹葉,草為食物的牲畜,成為排名第一的主要肉類。隨著農耕經濟發展,鐵器牛耕出現,牛逐漸成為耕田的工具,歷朝歷代都有禁止殺牛的法令條紋。羊和豬作為主要肉類的地位超過了牛,但是牛肉的受歡迎程度依然不減,提起牛肉最出名的吃牛肉句子估計就是“八百里分麾下炙”燒牛肉了吧。


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南下,“胡食”以羊肉為主的習慣逐漸的影響了中原,尤其在擁有鮮卑血統的唐朝建立以後,羊肉成為最受歡迎的肉類。



到了明朝時候,經歷元末動盪,元朝政權被推翻。明朝三個盛世,洪武之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推動者明朝經濟的發展繁榮,百姓安居,人口增長迅速。尤其仁宣盛世時候,政治寬鬆,息兵養民,農田得到開拓,種植面積增加。豬作為容易飼養,肉又多,成本小,豬的糞便相比羊來說更能作為作物生長的肥料。尤其到了清朝時期番薯和玉米的大量種植更好的解決了人們食物的問題,而且為豬提供了飼養材料,豬則負責提供肉和肥料。可以說互惠互利,一舉三得。豬在明清時期,打敗了羊成為餐桌肉類的霸主。




紅雨說歷史


先秦時期,古人就已經蓄養了六畜:馬、牛、羊、豬、狗、雞。並長以六畜興旺來形容國富民安的盛世之景。六畜和江海湖河中的魚類共同構成了古人的肉食鏈,而牛羊豬三者又獨佔鰲頭。

  古人雖然很喜愛豬牛羊肉,但限於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生產能力,也只能在節日的時候才能和豬牛羊肉們來個親密接觸。

  牛肉當時貴為大牢之一,但自從春秋以後農耕經濟的發展,牛作為勞動工具的地位得以加強,歷朝歷代都三令五申禁止宰殺耕牛,所以牛肉默默地退居到了肉食二線。

  豬羊也是大牢,在人們餐桌上地位一直難分伯仲。進入魏晉以後,人們漸漸減少了家豬的飼養規模,羊肉便開始統治中國人的餐桌。又經過唐朝百姓的大力推廣,吃羊肉一直是人們的時尚。

  到了明代,在耕地面積逐年減少人口不斷增加的中國,為了滿足日益膨脹的糧食需求,家豬糞成為農耕經濟的最好肥料,對糧食增產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而且蓄養家豬比養羊的成本又低了許多,家豬的繁殖能力又遠遠勝過牛羊,所以明朝的百姓們順應時勢,開始大規模蓄養家豬,使得豬肉一舉登上中國人食肉鏈的霸主地位至今也難以動搖。


王巧軍


因為發現了閹割之後豬肉基本沒有騷味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