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的好坏看什么?

钱宝昌


书法作品的好坏优劣有如下几个方面,第一,看格调高低,也就是说是不是继承了传统,又展示了自己的文化修养和个性。一些江湖体,拖个大尾巴,没有任何笔法传承,还沾沾自喜,俗!一看就是没格调的。而下图董其昌的就很有格调,深得传统笔法,而表现出自己飘逸散淡的个性。


第二,看笔力,看线条。笔力是书法作品的艺术生命力,没笔力的作品就会索然无味。“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就是对书法作品力度的形象化写照。而用笔和线条又有很大的关系,不会用笔的人线条自然写不出力度,中锋自然找不到,笔尖也立不起来。

第三,看局部。看笔法,结构,墨法。看看有没有笔法,笔法的应用有无难度。看字的结构有无变化,是否体验了中国审美文化。看有无墨色变化,变化是否自然。

第四,看是否气韵生动。这个非常重要,气韵神采是一个人才华和精气神的体现。即使是严谨的正书,如果是好作品,也会体现出气韵来,使人焕然一新,如沐春风。气韵的产生又依赖于前面讲述的笔法,章法,笔力,线条,结构,墨法。可以说是一副作品好坏的关键。


蝉山写书法


书法的好坏看笔力。

书法尽管风格,流派众多,结体、章法、用笔难分优劣。但是有一条共性的规则,可以适用于鉴别所有书法的优劣。那就是笔力。



什么是笔力?笔力就是掌控毛笔运行的能力。体现出来在作品中的点画,具有韧劲的,便是具有笔力的。韧劲越强,笔力越强。粗非重,细非轻。折如指节有筋皮包裹,肥不显膘,瘦不露骨。疾徐快慢,因势赋形。迟涩、爽逸,挥洒自如。此为上。


如果是不能迅速准确的运笔,却还偏爱迟缓的书写,强说是涩,实则为拙,学习书法的朋友一定要分清迟涩和迟缓间的区别。迟缓为能力不足,故行笔迟缓,形雍神痴。迟涩是涩力,有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渗透感。

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结体会因时俗,各人的审美观点不一样而不能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用笔的法则是死理。有没有下过功夫,就能够在作品中反映出他的笔力多少。从笔力上就可以分出作品的好坏。



子衿书法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孩子的问题一般,但是问到骨头里了。不是书法美的问题,是哲学辩证的深刻。范冰冰美还是你妈妈美?你爱谁?

悟空问答也是服了,老百姓活不下去了,都是大神的世界,我才疏学浅,回答不了。

但是我愿意倾听大神们的注解。

我就做一个安分守己的群众演员。

补充一点,整一套百科全书来回答就算了,大家都挺忙的。

附图,朕前年撸的。您凑合看吧,最近撸的让我删光了,手机空间不够用。







大瘾斋


要看一幅书法作品的好坏,我个人的总结是以下四点:

看气势,看韵律,看章法,看功力。


每每走进书法展览中心,第一眼看到的,当然是整幅作品的气势。无论是雄浑厚重,还是俊逸纤秀,亦或肃穆端严、摇曳华彩,都从整幅作品的气势中体现出来,也给人一种即刻定格的直觉观感。

其中,也可看出一个作者的学识和修养,都体现在整幅作品中,无不渗透出一种抑制不住的气概。

看韵律,不仅看整幅作品的内在联系与牵带,还要看其联动效果和书写节奏——好的作品,可以令人感到既活络又勾连,通篇表现出一种律动的节奏态势,浮光掠影,宛走游龙,令人浮想联翩,随之心也翩跹。

看章法,当然可以令人赏心悦目为佳。这个不必多说,因为章法的谋篇布局,往往带有其师承的脉络,一望即知其所出何处。凡熟知各类法帖者,都能从中找到根源。

看功力,这个需要定睛细瞧,小火慢功,慢慢品咂:先看体式结构,再看笔力运移。从结体之中找到合理的拆解、支撑,是否达到了增一分则长、减一分则短的最佳组合状态,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体如悬崖置屋牢;

再看笔力的强弱、宽蹇。如果笔力不逮,打眼过后便是窟窿,黑洞洞不见色彩;而如果内力中显,霸气外露,则每一行笔都可见云霓岚霭、刀砍斧劈,蕴籍内敛,功力凸显。


龙吟148119260


好的书法作品,应该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能雅俗共赏。应该有法有度,不脱离规矩,布局美观,经得起细品推敲。有自己的风格,最好有自己的诗赋,才会有文化内涵,有艺术生命力。

我不是书法家,只是喜欢写字,字属于业余水平吧。但,我不象有的人,胸无点墨,只会拿几幅前人作品装腔作势,大谈笔法格调。你没有自己的作品,就不要空谈文化格调,你书奴也算不上。以下诗,联,字均为本人作品。





鉴水渔翁


一幅好的书法要有基本功作为支撑,下笔章法布局合理,所谓书法家一定有先模仿后创新的阶段,如果一味模仿,脱离不了他人的风格是书奴,写得再好也是人家的,有自己风格的才叫书法,说的容易,做到很难,书法没有㨗径可走,用时间出成果。


青石5340


首先说明,下面这篇是我原创,略有修改。原文曾经发在新浪博客和凯迪社区以及博客中国。

书法的“功”与“性”浅识

明代祝允明说:“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 据我的理解,功,基本功,功力。

功,握笔运笔、提按顿挫、永字八法,行气章法,谋篇布局。这是基本的,必须的,至于功力深厚,需要时间,需要许许多多的实践和见识,是欲速则不达的。

性,性情,性灵。

前者相对较易,后者很难,很多人终身不能到达。 没有情感和思想的字是机械的,无法完成深度的审美交流,而一味任情适性则极易失去书法书写的本质,书法的情必须要由书写来表达,否则就是图画。在这一点上很像写格律诗,格律诗所谓“四声八病”,那是不能犯的,同样,书法所谓“蜂腰鹤膝钉头鼠尾布算……”也不能犯,更不能大刷小做,西方现代派绘画一般!

当然,和写格律诗一样,如林黛玉所言,只要意思极好了,偶尔犯规也是可以的,这是物极必反,而不是无知妄为。

性灵,是脱离物质世界的,头脑里的仙境,用书画来表达,而用书法表达最难。 “性灵”的解释很多: 1. 指人的精神、性情、情感 2. 性情 3. 智慧,聪明。 而愚以为,关键在“灵”,即灵气。

我曾经说,“文学无非是对这个世界的一片误解的奇观”。 作家是不懂得物质世界的,在这一点上,作家连一个市井小民也不如。而作家艺术家在形而上的层面获得心灵的无限自由。

书法史上有两个举足轻重的疯子。

“俗书只识《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 这是宋代书法家黄庭坚赞扬五代时书法家杨凝式的诗句,杨风子者,杨疯子也,据说他是因逃避迫害而装疯。 这诗大意是说,很多人学习王羲之,不能入门,而杨凝式似乎与书圣的心相通,下笔便有《兰亭序》的神韵。

杨凝式在书法史上历来被视为承前启后的人物,苏黄米蔡“宋四家”都深受他的影响。

另一个是“疯癫”到杀妻的徐渭,传说别人访他,不愿见的,他就紧推柴门,高呼:“徐渭不在!” 有人概括徐渭的凄楚生平是“一生坎坷,二兄早亡,三次结婚,四处帮闲,五车学富,六亲皆散、七年冤狱,八次不第,九番自杀”。

徐渭最擅狂草,用笔纵横散乱,常人很难看懂。 他“超越了时代,开启和引领了晚明尚态书风,把明代书法引向了新的高峰”。

由于“疯子”们对世界的认识与众不同,所以他们的遭遇自然与众不同,由于遭遇与众不同,越发加深他们对世界独特的理解和人们对他们的不理解。 于是他们在这里开辟出一条心灵的蹊径,曲径通幽。

所谓正常人,所谓聪明绝顶,往往就有人写“聪明字”、“文人字”。但无论如何,“性”必得用“功”来表达。作家要有语言的功力,书家、画家要有书写绘画造型的功力。

有些人“画字”,“性”是有了,“功”却是没有的,因为失去了书法“书写”的本质。

要有“功”,又要戴着镣铐跳舞,仅仅用书写的手段来抒发性灵和情感,确实很难,所以苏东坡说,“书贵难”。

奇葩网红一样吸引眼球的,有些人是没有书法的“功”的,他们急功近利急于出名,所表演的是浮躁的心态而不是扎实的功力、高雅的审美趣味和丰富深刻的情感。

书法说到底不是用来现场表演的,书法是很个人的、很内在的事。

至于那些当街表演的穷人,他们是用深厚的功力而不是用奇怪的书写方式来征服观众的,所以他们应该另当别论。他们的表演出于无奈,在乞丐一般当街表演的时候,他们心中难免万丈狂澜,而不是丑书表演者们的空虚无聊没话找话。

文学艺术最怕没话找话。


大悔忆智冰


这是个千古常谈的问题。看一幅书法的好坏,其实首先是从其观赏性为出发点,但却有一定之规。因为,一切美的东西、事物都是有统一标准和结果的。如品画,赏诗、品菜,品茶,观赏球赛,无论你会否绘画作诗做菜制茶踢球,只要你了解了审美品鉴的内涵要义,都是可以赏析出其中美丑优劣之道的。至于那些说”你说我不行,你上啊!你说我的不好你会吗?”的人们,是一种强辞夺理的护丑心态作崇而已!

言归正传。书法是一门国学,它除了是中国方块字或潦草字之外,涉及到中国古文字书体,文诗史哲绘画等多个方面的修养积累,既需要具有对书法技能的认知了解(并不一定需要掌握),还需要从这些国学修养积累中产生联想和内涵互通的气息与借鉴。基本具备了这些素质涵养,你才是一个合格的赏析者,否则都是乱喷或不够中肯准确的赏评。

一看单字书体结构。清代书家朱履贞《学书捷要》说:书之大要,可一言以尽之。笔方字圆。方者,折法也。点画波撇,起止处是也。方出,指字之骨也;圆者,用笔盘旋空中,作势是也。圆出臂腕,字之筋也。这里告诉我们,单字要有筋骨力道和气势,所谓颜筋柳骨始从中来。字体结构还必须准确。这是字的生命力和形态美的基本表现;

二看线条笔画。笔画轻快,运笔运墨技法娴熟不呆不滞,流畅舒展,无拖泥带水,干脆利索,错落有致或均匀有致,或富于张力或富于灵动,如藤如蛇或如桩或若处子或若脱兔;

三看横直布局。是否通畅呼应,气息相通,均匀对称,具有谋篇布局的美观合理性,似行云若流水,或凌而不乱,大气超然或文静娟秀,或古朴卓然.。。。。。。此即文化内涵风格;

四看通篇意境。做到笔与意合,意与篇合。譬如避免以绵软纤柔的字体笔法去书写一幅大气磅礴或煞气厚重的内容或以狂草书写一帧任命书委任状,有失严肃庄重。即要有贴合内容的书体表现力;

五看意境寓意暗合。或文或诗或史或哲或画等等。即精神内涵的表现力。汉代扬雄在其《法言》中说:书者,心画也,心诗也。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基本是书法单字或书幅赏析的大致要略。





风从东方来163590821


我认为书法好与坏没有一定标准,但要符合人们的审美情绪:

一、雅俗共赏

二、符合法度

三、不肆意妄为

四、经得起推敲




铁林书院


书法好坏看哪里?

简单看“笔法”,也就是笔功,线条是否有力,结字是否合理。

深度看“心法”,也就是整体法度,气象。这才是经典与当代好书法的区别!

书法是书者内心写照,笔法在如火纯清,如果品行不正,缺乏内涵,其作品整体就无大气而言。

如何提高自己鉴赏力,还是要多看名帖,历史名家名帖只需背几十贴在心上自然能品书法。否则理论再好也是枉然。

我这样说辞,头条并不欢迎,上次品田字之文还被封,但我说的句句符合大家书论!非我独创。

不注重心法修为,只巧淫笔法,是“匠”,不是“家”。

意犹未尽多唠叨几句:

末流书法整体气象多“浊”,或丑,或媚;不耐看,品之无味。

上品书法整体气象多“清”,或拙,或秀,或威……;气象万千,越看越有味,并深受感染。

我现实生活中见识一些“书痴”长者,长年浸淫笔法练习,却忽视内心修为,不知不觉中已经犯了功利禁忌,落入俗品。

我不是要冒犯他们或者不尊敬他们写这些字眼,而是希望年少者对书法有更深的认知,我们的书法传统才能更好继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