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些年輕醫生選擇轉行,你覺得原因是什麼?

毋忘在莒77


“快樂的小大夫”為您解答。歡喜關注

目前是有一些年輕醫生轉行,我身邊也有這樣的醫生。和他們聊天,轉行的原因大多是這些:

1、醫生辛苦還收入少。醫生的辛苦無容置疑,特別是年輕醫生,每天起早貪黑,還要值夜班, 節假日基本沒有休息,只要病房有患者,都要到醫院查次房。這樣大的勞動量,往往卻是醫生中收入最少的。剛畢業的上班的年輕醫生往往需要家裡填補。

2、壓力大。目前的醫患關係緊張,治療患者小心翼翼,唯恐出現問題,家屬不滿意。經濟壓力更大,同齡人往往都買房買車結婚生子,而醫生可能還在上學規培,一切都完事了,收入卻少的可憐。晉升壓力大,醫生要想順利晉級,一般不是做好醫生工作就行,還要學文章,申請課題,考試,甚至有的還需要考研考博。身體壓力不堪負荷,一般在這樣的勞動強度和壓力下,很少有鍛鍊身體的時候,休息吃飯不規律,請假難,身體狀況堪憂。

3、培訓時間長,成熟晚。本來醫生上本科就是5年,加上現在的規範化培訓,又3年,現在又來了專科培訓,又2年,當上所謂的年輕大夫都30多了。就這樣,真正的獨立上崗,很多人還是不信任。加上現在規範化培訓,真的還有待提高,學的東西很多還要到工作崗位上進一步學習。但時不我待啊。

4、挫敗感強。都說醫生是個高尚的職業,救人一命職業成就感油然而生,那只是一會兒,但是如果有一個患者救不過來,不要說患者家屬找你,你自己的職業挫敗感會讓你很長時間緩不過來。我有以為老師因為一個患者手術後死亡,之後就徹底的不幹臨床了。

……

可能還有很多原因,但這些基本都包括這些。

我現在帶學生的時候,都事先問一下,你真的想做醫生嗎?如果還有別的想法,儘快轉行,這個行業如果吃不了苦,扛不住呀,忍不住寂寞,受不了委屈,不能不斷的學習,請早點轉行,因為做不到這些,你做不了一個好醫生,甚至醫生你做不到頭。

“快樂的小大夫”每天為您推送健康醫學知識,分享病例,不要忘記點擊右上角關注呦!


快樂的小大夫


眾所周知,醫生這一行業是一個長線專業,即能夠獨立行醫且擁有一個差不多餬口的收入的時候,往往已年逾不惑,而在此之前,年輕醫生的收入及其微薄,每個月的收入並不能夠支撐家庭的開銷,且工作時間常,工作強度高,壓力極大。很少能抽出時間來陪伴自己的家人。

且前些年主流媒體的不負責任的報道,造成了最近這些年醫患矛盾日益加深,殺醫、傷醫時間屢見不鮮,甚至有一些高考填報志願的孩子直接過濾掉醫學相關的全部專業填報。

筆者是一個年近40歲的醫生,我身邊的一些同行以及過去的一些同學有一些已轉行做其他的職業,其勞動強度遠遠低於我,且收入也遠高於我。能夠支撐我們繼續幹下去的只是一個信念,有些時候,患者以及家屬的一句暖心的話,便是支撐我們繼續當好醫生的強大動力。


劉華放大夫


不適合做醫生。


張強醫生


造成年輕醫生轉行的根本原因,我簡明扼要的談談自己的看法。

1,做醫生的門檻越來越高,普遍從本科生提高到碩士研究生以上,還要經歷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

2,做醫生的收入與付出,越來越不成正比,加班工作不享受雙薪待遇。

3,做醫生的執業風險較高,殺醫傷醫事件的出現,讓年輕醫生心寒而卻步。

4,做醫生缺乏應有的職業榮譽感,整個社會對醫生的職業認同度偏低。

5,做醫生需要長期的臨床經驗積累,以及連續不斷的繼續醫學教育,年輕醫生不吃香。


Joe周其鋒


問:你覺得醫生收入高嗎?

答:收紅包,怎麼不高。

問:你希望以後你的孩子成為怎樣的人?

答:有錢。

問:那以後你會讓你的孩子去學醫嗎?

答:不會,不想他們成為那樣的人。

問:為什麼不會,醫生收入不是很高的嗎?

答:……

問:昨天網上報道有人殺醫生了,你怎麼感覺?

答:開心。

問:為什麼呢?

答:因果報應,收了那麼多紅包,該死。

問:如果醫生都殺死了呢,或者都不幹了,那以後你生病怎麼辦?

答:不會全都殺死,不會全不幹。

問:我是說如果?

答:那我自己看。

問:你覺得自己會給自己看嗎?

答:會。

問:都會哪些?腹部手術可以給自己做嗎?

答:……

問:你週末休息嗎?

答:休息,至少休息一天。

問:醫院週末都接診,所以醫生也在上班?你每天晚上可以睡覺嗎?

答:誰晚上不睡覺。

問:醫院急診室24小時的,所以醫生都在值夜班?

答:幹不了辛苦就別當醫生, 醫生就是要為人民服務。

問:辛苦的幹活,你覺得收入應該高嗎?

答:……

紅包,呵呵

我上班這些年,收過的紅包不少,都是過年的壓歲錢

人們吶,你們快醒醒吧,醫生護士到底做錯了什麼?他們不辭辛苦的解除你的病痛,治療你的創傷,為什麼,不能尊重一下他們,不求多客氣,至少不要惡語相加,甚至動手動腳。

患者的一句暖心話是支撐醫生的信念,而患者的無理取鬧和拳腳相加可能就是斬斷那信念的鍘刀

為什麼年輕醫生要轉行,為什麼?


醫路向前巍子


醫生的專業水平要求越來越高,一些醫生在問診過程中,不敢確診或誤診給醫院造成了很壞的影響,也給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甚至性命的代價。

舉兩小例:

有一患者開始肚子疼,因為是公費醫療被地方醫院收住治療,X光、CT、B超做了個遍,然後對患者家屬說:來遲了,你們對上人太不負責了。家屬問是什麼病?醫生:腸子上問題,還不懂嗎?基本就是癌!這句話可把患者一家人嚇的不輕。再看患者一天比一天嚴重,已經是萬分痛苦的程度,就這樣在醫院治療了十餘天每天治療費千餘元一點效果未見。患者家屬提出轉院到大醫院查查,地方醫院一百個不同意,說他是公費治療必須在本院,到外地治療一律不予報銷藥費。又住了幾天。後來患者疼痛的經常昏迷,已經不行了只靠止痛藥維持。家屬自己找來救護車強行將患者轉院到某部隊醫院,經連夜檢查確診為嚴重的穿孔性腸炎,立即手術。近二十年了,該患者今天還健在。看看這個地方醫院的牆欄裡,二甲醫院,先進的醫療設備一應具全,高職醫生排成隊。一個簡單的腸炎被誤診了。拖延成了穿孔性腸炎還沒查出來是什麼問題。

第二個病例:一鄰居感覺吃飯食道有點不舒服,到醫院看醫生,貫用程序進行了一系列儀器檢查,結果被確診為食道癌,要求趕緊住院治療。患者嚇的像死人一般不吃不活,一家又被嚇的天昏地轉。後來想起來到某部隊醫院查查,結果被部隊醫院醫生確診為輕微的食道發炎,得知不是食道癌,患者當時在飯店裡就吃了一大碗乾飯,後來只在藥店裡買了些消炎藥一切問題解決了。

可以肯定的是,這些患者如果繼續在地方醫院治療必死無疑甚至是傾家蕩產家破人亡。


冷語祥子


作為一名畢業一年的醫學生,對這個問題簡單提幾個自己的看法:

  1. 高不成,低不就。把這個放到第一位的原因,是因為自己本身就是這種人。畢業期間尋找工作,自己看好的醫院最低博士起步;而那些招碩士的醫院自己又不看不上。所以,畢業兩三個月了,終於決定考博士,再晚三四年出來接受社會的改造。


  2. 醫學生就業壓力實在太大。本人地處省級市,就今年的招聘形式來看。一流醫院妥妥博士起步,稍微好點的醫院也是博士優先,差點的市級醫院還可能找點碩士。5年本科,3年碩士,畢業出來手拿著學位證書,發現這個城市基本上容不下你。
  3. 醫療大環境太差。現在醫療環境太差,傷醫、殺醫事件頻繁發生,不少醫生不是被別人殺死了,就是被自己殺死了。自己在臨床3-4年,親眼目睹科室的主治醫生每天工作12小時以上,基本上沒有自己的時間,沒有自己的生活。
  4. 家庭環境所迫。可能自己的家庭條件稍微好些,所以我才慢慢找工作,甚至準備明年考博繼續深造。但是,大部分家庭,辛辛苦苦養你20多年,希望你研究生畢業了能掙錢。所以,身邊的有些同學隱藏自己心中的驕傲,選擇次點的醫院,或者醫療相關的行業,先養活自己,再談理想。
  5. 其他行業也能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隨著自媒體的發展,現在有很多地方可以用到自己的專業知識。不單單在醫院救死扶傷,可以來到網絡做醫學科普,可以自營公眾號講健康觀念傳給大家。這樣,可能更自由,或更掙錢。

下水道研究僧


我認識一個醫生,他從醫科大學畢業後就在某醫院工作,從住院醫起兢兢業業工作了近二十年。這二十年間手機24小時開機,隨時有手術隨時回院不管是半夜還是年節;孩子都上學了,可他帶孩子出去玩的次數一隻手就能數的過來;院裡的大手術困難手術他都搶著上。即便是這樣,幹活的時候醫院隨時叫他,可是露臉的時候就只能是專家了,哪怕是他跟了幾年的患者,手術時也會臨時把他換掉。長此以往,在他工作滿二十年那年,他申請調職做了醫務,他說這樣至少能多陪孩子了。


Jenny172826757


人在做選擇時,“趨利避害”是重要的原則之一。

現在很多年輕醫生選擇轉行,我想大概有以下幾個原因:

1.高風險,低收入

由於醫患關係緊張,現在臨床一線醫生的確面臨著很大的風險,醫療糾紛不斷,且常常危及到了人身安全。工作時勞動強度大,常常早出晚歸,工作中也是提心吊膽,對未來有一種強烈的不確定感和不安全感!

加之正常收入和其它行業相比較,與自己多年的就學培訓所付出的嚴重不符。

2.生活質量不高

年輕醫生因常常在臨床一線值班,無論門診還是病房幾乎都是處於“超負荷”狀態,每天接觸的都是愁眉苦臉的病人和家屬,對自己的心身健康極為不利。每天早出晚歸,很少像同齡的孩子一樣去享受生活,享受人生。

3.外界誘惑增多

很多年輕醫生看到自己的同學改行後不論是從事醫藥代表還是從事醫療器械銷售,其經濟回報率和生活質量要遠遠大於自己這種踏踏實實做臨床的,面對種種誘惑,他們不得不向現實低頭。

4.價值取向多元化

今天的年輕人不像我們那一代人,黨叫幹啥就幹啥。他們對人生,對社會,對現實都有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活得也比較自我中心。“做自己想做的事”,“為自己活”幾乎成為了他們的口頭禪,在此認知的前提下,什麼誓言,什麼不忘初心,統統都被他們所拋棄。

其它諸如因“拼爹”而改行,或因父母擔心孩子從醫風險太高,女朋友不同意等,在此就不一而論了。


心理醫生張彥平


我覺得原因很多,儘管我國每年有60萬醫學生畢業,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還不到10萬人,影響年輕人轉行的因素在於醫學執業起初薪酬低、醫路漫長又難,其中“醫勞”、“醫鬧”及醫患關係矛盾等成為了關鍵因素。醫生職業在國內變成了一種高風險、高門檻卻低報酬的尷尬現象。

高門檻下的殘酷:高文憑敲門磚和低通過率執業

儘管很多年輕人有一腔熱血,想奉獻自我,但是現實卻很殘酷,高門檻的醫學從業之路成為一座攔路大山,沒有碩士、博士學歷進不了省級,地市級醫院也要碩士學位,而本科生只能跑二甲醫院,鄉鎮級醫院倒是收專科生,但人家卻不願意去。醫學生都想去三甲醫院,但是三甲醫院重點科室門檻高,且醫生執業通過率只有3成,所以望而卻步。

高風險下的擔憂:醫患關係緊張,傷醫屢見不鮮

今年7月份天津武警後勤醫院的女軍醫遭到暴力殺害事件,讓不少醫生不寒而慄。雖然國家加強了對“醫鬧”的整治,但是傷醫事件屢見不鮮。而且看病難、看病貴依然未解決,患者埋怨醫生、媒體譴責、鍵盤俠黑醫等等,醫患關係不見明顯降溫,擔憂害怕也正常。

低報酬下的尷尬:大多數醫生年薪不足10萬

據悉,超過一半的醫生收入與期望不一致,年均薪酬只有9.55萬,而與相對應的卻是絕大部分醫生存在“過勞”現象,加班是常事,沒有休息是常態,如兒科醫生,一天上十幾個小時大有人在,所以導致很多年輕人傾向於薪酬較高的其他醫療行業或職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