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的211本科毕业生能有多少人?2018年的就业情况如何?

晨晨老豆


2017年大学毕业生数量是795万,2018年大学毕业生数量860万左右,可以说又是最难就业季!但再难,我们都要就业。一定要乐观看待这个问题。

下面我也谈几点个人的观点:

1.每年都说就业压力大,但每年大家都有工作,只是期望值变了,曾经想去房地产万科的,去了顺丰快递,曾经想去北京银行的,可能去了农村信用社,曾经想留北上广深的,可能去了西部支边了。

职业这个东西,不是说非进工厂,企业,公司就算就业,其实做一个小店的售货员也是职业,只是期望值变和收入发生了变化。

这几年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率高于高职高专。人工智能的大力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岗位,诸如财务、会计等一些高程序化的职位将被部分取代,市场上目前愈加需求各类技术性强的人才。

今年我有机会到深圳去看了一下,参观了一下大疆无人机公司,这就是一家科技含量较高的现代化公司,好多年轻人都是冲着这家公司未来发展去就业的。可能在深圳不算最好的公司,但是比较有潜力的公司,所以年轻人们愿意去那里工作。其中我问询了一下,有一位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毕业的女孩,他到无人机大疆公司做销售工作,实际公司给他的条件相对其它研究生也不算太好,但是她到了以后,十分开心。一个是有落户的条件,其次是政府给补贴2万块钱,最最关键的是他体会到了这个公司的创业激情,使她决定留下来。

2.其次是要定位准确。在找不到符合自己期望的一个好工作岗位的时候必须及时止步,试着找到一个和自己专业相对而言对口的专业和岗位,也比较合适,同时一定要放下你的预期望值。匆匆忙忙进入职场,有时也不见得出彩,我有一个江苏的朋友,刚就业在移动公司干,体制内的平稳,让他极不适应,于是也跟着别人学点生意经,倒腾点服装,由于头脑灵活,没几年干的有模有样,于是辞职,专业搞服装,后来建了服装厂,专搞外贸业务。有的时候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3.一定要清晰地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合理利用招聘网站和校园招聘会,主动出击、精准投递简历。同时,适当降低求职期望,早点入职。

我有一个个表弟,他是能源类专业毕业的,他的毕业以后,比较理想的去处就是电厂,但是他认为电厂和设备打交道,与他的性格不太相符,于是他第一时间投递了一家民营的电力设计院。由于工资水平不是他期望的,他还有点犹豫,后来他果断下定决心到了那个设计院,通过两年多的学习以及和社会各类人打交道,他个人能力提升特别快,尤其在专业方面,已经能够独当一面,成为一个设计小组的负责人。

人生就是一场马拉松,开跑时,别着急,盯准目标,均速前行,开始太快了,后面就跟不上了,开始太慢,后面就上收容车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所以职业选择也要盯准了,不行还可调整吗,与其苦苦寻找自己期望的好工作,不如沉下心来先就业,扎实基础,提升实力,找准机会再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电力那点事


在我国,最受家长重视的考试,应该就是高考了,因为高考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孩子未来的前途,这年头社会竞争力这么大,没有高学历,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简直难如登天!但是现在我国就业形势多么严峻,稍微好点的工作,动不动就要求985,211大学毕业生,原因无非就是大学生数量太多了,供过于求!根据教育部相关信息显示,2018年大学毕业生数量860万左右,又逢最难就业季!

据有关资料显示,这一次的秋季招聘竞争力之所以会这么大,主要原因除了人多,860万毕业生可以说是几年之最,除了这一原因,企业大规模的缩招也是就业困难的原因之一,因为我国目前各大企业都正处于“寒冬”时期,不要说不少中小企业发展困难,就是万科,万达等企业现在也是举步维艰想要盈利很费劲,所以在这种情况下,用人成本必须下降,不然后续的发展都成问题!

根据秋季校园招聘市场上反馈出来的信息,金融业和互联网行业过去都是招聘大户,今年也都缩小招聘规模,过去985毕业生很少能够看上月薪7000以下的岗位,现在月薪7000的岗位都能够收到不少985大学的毕业生简历,有的HR直言:现在的985毕业生,已经快成白菜价了!除了这些企业招聘,我国今年国考的招聘人数也让人关注,今年国考招聘1.45万人,比过去较少了一半,真的是让人不寒而栗!

不少人大学生可能会想,不就是一个秋季招聘吗?有什么大不了的,今年招的人少,明年的春招肯定会好点,等到明年春招再努力找工作吧!可是,根据往年的惯例,春季招聘中有大量考研失败,考公务员失败的同学参与,岗位如果不是特别多,那么竞争力会更大!老师建议大家:应届毕业生找工作不要太挑剔,骑驴找马,先稳定下来一份工作,再慢慢的寻找更好的!你觉得现在就业市场怎么样?大学生是不是越来越不值钱了?


奕然礼记


2018年,211和985本科毕业生没有太大变化,依旧保持在65万左右!


潇潇雨歇349


2018年就业是历史最难,高校毕业生人数历史最高。


80闲话


人才培养,没有与社会发展需求很好的结合,一定程度上造成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