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三国曹丕没有向士族妥协,继续坚持曹操的唯才是举,那么后世将是怎样的景象?

看清看透这个世界


从三方面来看:

一是东汉的政治根基

在汉光武帝刘秀时就已经是靠世家士族来奠定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发展了2个世纪到东汉末年,早已树大根深,关系盘中错节,想要一时间拔掉,是不可能的,况且曹操也是靠士族的帮助下发家的,最有名的当数颍川荀氏、陈氏、钟氏、司马氏,他们在曹操的事业上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是曹操的唯才是举

曹操一开始时,坚持“唯才是举”作为选拔人才最重要的标准,认为某一方面的突出就可以任官,连打小报告的小人曹操也专门设置了“校事”一职,用于监视百官。而且曹操的领导班子可谓“鱼龙混杂”,有荀彧、陈群那样的世家大族,有像曹仁、夏侯惇那样的“皇亲国戚”,也有敌营投靠的张郃、徐晃那样的名将,在天下大乱之时,唯有曹操那样的胸怀和魄力,才使得“唯才是举”有一席用武之地,而且在曹操手里可谓用得出神入化,这就是士族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但是,到了曹丕时,天下已经趋于稳定,唯才是举也面临了很多问题,如曹操死后,青州兵就立马叛乱,说明了有统兵之才的人,不见得有能力搞管理。

三是曹丕的能力

曹丕是个人心胸极其狭窄的人,刚继承大统就开始清算以前他看不惯的人,把兄弟都调离京城,还下令终身不能进京任职,而且无论从军事才能,还是文学素养,都比不上曹操。所以曹丕是压不住士族的再次崛起,种种原因之下,已陈群为首的士族代表就选拔人才上草拟了九品中正制(早在曹操时就提出,但曹操不屑一顾),重新以儒学为主要标准来选拔人才,建立一套常态化的官员选拔制度。而这种制度在品评的时候容易受到地方大族的影响,那些出身贫寒但是身怀才学的人,很难被中正官关注到。但曹丕没有能力否决这些提议,或者提出更好的解决方法。

唯才是举也好,九品中正制也罢,都有各的优缺点,只能说是适者生存,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适合的制度。即使曹丕没向士族妥协,沿用唯才是举的政策,恐怕曹操时代的那些收编的军队,或者投降的将领在没有主心骨的情况下,造反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要知道曹丕还曾经羞辱过于禁,于禁在曹操时代可谓是立下过汗马功劳,不看佛面也看看情面啊。所以,我觉得曹丕继续沿用“唯才是举”,一没那样的胸怀用得好,二就算用好也不适合事宜,阻碍历史进程。


吃瓜的太史令


首先,在东汉世家门阀已经有了雏形,而这是在东汉建立之初就决定的。“位面之子”刘秀是在士族的支持下才成功干掉“穿越者”王莽的,所以东汉从建立伊始就是皇帝与士族共治。此后世家一直做大,一直兼并土地,荫蔽人口,到了东汉末年世家门阀已经初步行成。

到了三国时期,由于战乱,世家遭到了一定的削弱,而曹操为了平衡压制世家,重用寒门法家,终其一生都在打击士族的势力,但这时的世家已经尾大不掉。



我们知道,曹操终其一生都未篡汉自立,而曹丕继位后野心勃勃,一心想做皇帝,而这就必须得到士族的支持,所以才有了九品中正制的出现,而这也终于释放出了门阀这头怪兽。


那么如果曹丕继续重用寒门,还会有司马懿的篡位么?还会有五胡乱华么?个人觉得历史不会有太大变化。当是时,司马懿已经做大,曹丕死后,司马家一旦篡位,依然会和士族妥协。而为了防范世家,必定会大肆分封,这样八王之乱还是无法避免,五胡乱华还是会发生,历史还是会回到原来的轨道。

其实就算司马家篡位失败,魏国一统天下之后一样会大肆分封,没有八王之乱,一样会有五王、七王之乱,说到底那时世家门阀的力量已经难以遏制,要知道门阀制度历经五胡乱华以及五代十国的战乱两次天下大乱才最终消逝在历史舞台,所以只能说历史自有其发展规律,不是人力所能挽回的!


旺仔打娱


首先历史无法证伪,一切的分析都只是臆测。


但就我的臆测看来,如果曹丕这样做,首先他称帝是不可能了,而他又没有他老爹曹操那样的强大手段和震慑力,虽然能靠一些忠诚度高的大将威压一时,但过些个年,必会受到士族势力的反扑,他就算继承了魏王以及丞相的名头,也终究是汉朝臣子,从政治逻辑上来说,是有可能被“清君侧”的。

如果双方矛盾激烈化,发生了政变冲突,则大致有两种可能,一种曹丕胜,那么他在此次难关度过后,权力将大大稳固,虽不至于代汉自立(除非他能灭掉孙刘),但做个晚期司马懿还是有可能的。


第二种,曹丕败,那么中原的政局将面临重新洗牌,在打出一个新的草头王之前,刘备孙权是有机会进攻中原的,当然,如果是心存汉室的士族,重新拥戴汉献帝为实实在在的君主(不过也会门阀林立就是了),不知道刘备会怎么动作,但无论怎么样,对于残余的曹氏势力来说,将面临内外两方面的打击,可能会渐渐消失。


当然,其实也存在第三种可能,就是曹丕逃出首都,带着老爹留下的一帮人,凭借老爹当年的威望和人脉,也出去割据一方了,这种发展就不是我能够想象的了。



最后还有一个小问题就是,曹操的唯才是举,他个人的眼光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挖掘了一帮逆天人才,但曹丕在这点上,显然不如曹操,他的唯才是举,能举出什么人来也不晓得......


总而言之,三国的兴亡,跟士族势力有莫大的干洗,妥协的东吴最后彻底江东化,不妥协的蜀汉最后被士族卖了亡国,跟士族谈判交易的曹魏最后被反攻倒算,真是怎么也不讨好.....至于说曹丕这样做,科举制会不会提前,那也是不可预测的。



郑说古今


答:这个问题是我在回答曹昂是否能接替曹操的问题时涉及到的,我的回答是“不可能”遭到《头条》网友们几乎是口诛笔伐……

曹昂如果真的接替了曹操任魏王兼丞相,他是不可能改变曹操的治国理念的!(因为他从小就没有母亲照料,没有家庭,一切都是曹操关照栽培的,等于就是曹操的复制品)那么,第一个出来反对他人是谁?丕、植、彰、熊,对不对!后宫中的卞氏、甄氏等等,包括丕、植、彰、熊的岳父们,他们都是曹操手下人,只佩服曹操一人耳,曹昂算老几?不用半年,就能干掉你!第二个以是陈群为首的权臣,他们是最激烈最重要的反对派,他们掌握着吏部,他们自己的人都是在国家的重要岗位上,一呼百应!你如果不满足他们的后代子孙的前途,他们绝对会拿你的政权来威胁你!这些重臣也都与曹操同龄,他们怕什么?他们并不怕死,他们为了子孙后代会毫不犹豫地干掉你!第三个就是曹仁、曹洪、夏侯诸兄弟👬,大司马、大将军、太尉等等高级将领,就算是曹丕,曹洪都不服他!你跟我借钱?你的钱比我还多,你跟我借钱?你要干什么!伏波将军夏侯惇,我连汉都不降,我只降曹操一个人!这部分人想都不用想,是不会拿曹昂当曹操的;但是,他们最怕的就是他们的后代!子孙后代就是他们的“软肋”,只有曹丕才能击中它!这是曹丕能掌控军队的拿手好戏——也就是《九品中正制》。第四个就是张绣、张鲁、孙权们,曹操待他们非常好👍!这些人都有自己的势力范围,也都有自己亲信,他们都是割据一方豪强,因为惧怕曹操才俯首称臣,换了曹昂?!你老子都没能把我们怎么样,你?!当然,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威胁,还有更多看不见摸不着的隐形隐患,像司马家族、孔融家族、袁氏后人、荀家等等等等……犯上作乱远不止这些。总之,如果不实行《九品中正制》,政权就不可能稳定、国家也不可能安定、人心就永远相悖!诸侯割据就不可能避免。

我们看,曹丕称帝,几乎没有遇到任何阻碍,可以说是人心所向了,就连孙权不是也俯首称臣了!这就是《九品中正制》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向士族大夫妥协。这里没有提到刘备、诸葛亮,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编外的人员,他们是不会管你施行什么政策的,你施不施行《九品中正制》他都会反对👎你!他施行什么政策,也不用你管,你到时候把他灭了就完了……


中行偃1


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有一个过程,门阀士族的壮大是汉末乃至两晋期间一股难以遏制的力量。这是社会进步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却又没有一种公平的人才选拔制度而逐渐积累造成的。

往大了说是政治体制问题,本质上还是人性自私的问题。哪怕是放置今日世界,也无法彻底消除。家族势力,中国有,外国也有。

在人才选拔上,后来有了科举制度,极大的促进了人才选拔的公平性,此后门阀士族的影响力才逐步弱化。

汉末两晋的门阀士族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大的研究课题,难以一言蔽之。以上只能简单解释。

所以,不管是举孝廉还是后来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还是后来更进步的九品中正制,本质上还都是察举制,最大的弊端就在于谁来察,谁来举,人为参与的程度越大,其可操作空间越大,必然更容易受到干扰。

用筛沙子打比方,人才就是细沙子,可是没有细目的筛子,曹丕能怎么办,难道全国上下自己一个一个的去找去挑吗?曹操的文治武功,显然是曹丕比不了的,哪怕是曹操时代的三次求贤令,其补充的人才都未能打破曹魏已有的政治格局。因此,后来曹丕的妥协是必然的,曹丕没有父亲的威望,他要称帝,就需要朝臣的支持,而朝臣的背后几乎都是各大家族的身影。曹丕其实没得选。


听风涨潮


个人认为,即使曹丕不向士族妥协,继续坚持唯才是举,也改变不了司马懿把持朝政,最终李代桃僵的结局。

首先是政治因素,在曹操时期,也就是三国混战,这个时候士族的力量是在逐步发展,但不能左右政局,可在当时人才的多寡,却间接决定了一个势力的强弱和发展动力,因此以人才惟尚,到了曹丕时期,朝代建立,政治,社会环境稳定,士族的力量得到了发展,在战争时期,军事实力代表一切,在和平时期,文人士人的舆论导向又占据了主导地位

曹丕若想称帝,必须要得到士族的支持,若没有士族的支持,我想曹丕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

其次,到了曹丕时期,士族势力已发展壮大,只有达到了他们的利益述求,才能得到他们的支持,而“九品中正制”的实施,最大程度的保证了他们对官场的垄断。后期司马懿顺利把持朝政,以及书灭吴亡等,都与士族的支持密不可分。

最后,曹丕的寿命太短,在位时间也不长,只有短短的七年。虽然他的雄才伟略皆不输于曹操,但在威望和统治地位上还不能和曹操相提并论。为了他的统治地位,为了他的文治武功,为了他的宏图大业,他必须借助士族的力量,而士族为了获得他们的垄断地位,也必须找个代言人,因此,曹丕向士族低头,是历史大势所趋,也是必然的社会进程和发展经历,只可顺势,不可逆!

一家之言,有兴趣和不同看法的朋友,请在评论区留言,我们沟通交流!有同意观点的,请关注,并点赞!谢谢支持!


历史中的往事


泻药。

还是那句老话,历史没有如果,不过我们可以推测。我常说,研究历史,必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研究,推测也必须基于当时的现实条件来推测。

先看看曹操“唯才是举"的动机。

曹操以四战之地起家,且属于基本无险可守的平原地区。如此的自然条件使得曹操必须用其他方式来弥补这一天然缺陷。所谓天时地利人和,曹操占了天时,失了地利,就必须去谋这个人和。说的更具体一点,他必须要在各方面揽人才,用人才。只有最大限度地发掘人才,延揽人才,使用人才,才能使自己在四战之地生根、发芽、壮大。

如果继续沿用汉代已经腐朽不堪的察举制,那无异于自杀。因为汉朝能走到今天这一地步,察举制的腐败绝对是功不可没,这一点曹操很清楚。所以才有了不重德行,“唯才是举”的曹操式用人法则,也正因为曹操这么做了,才能剿黄巾,灭袁绍,平辽东,一北方。

等到曹丕即位之后,曹魏已经统一了北方,小的割据势力已经被三国基本荡平。三国鼎足而立的局势已然成立。而魏国势力已然是三国中最为强大的,此时朝堂之上士族派系已经形成。在外有强敌环饲,内有派系争斗的情况下,曹丕能做到平衡各方势力就已经是极限了,毕竟这种环境下利用庶族打击士族无异于自掘坟墓。所以曹丕必须利用士族来牵制平衡士族来为我所用。

我们可以假设,如果曹丕能够统一天下的话,那在统一后的魏国,曹丕很有可能一步一步的削弱士族来巩固皇权。但在强敌环饲的三国鼎力时期,根本没有让曹丕去打压士族的条件。

综上所述,曹丕向士族妥协是当时的必然选择。

希望能帮到你。幕后煮SHI者,专注历史领域,欢迎关注。


幕后煮SHI者


士族门第形成造成身份容易固定,后代传袭,豪门相连,平民挤不进去,社会等级阶层明显。对于人才的选拔不利,不利于平民阶层走向上层,人才也容易压制。而士族因为门第不重才,也增势排挤下层人才涌出。不利于朝堂人才流动,易出现朝廷无才庸才不思进取之象。社会阶层不是以人才出现流动递进,循环,用人才来实现门第。不利于人才发展,不利于朝廷贤人参与治国兴业。出现不公正现象,社会发展进步出现倒退。曹丕如果重选拔人才,有利于人才更替,门第更换,形成竞争之势,有利于人积极进取,打破阶层固化,因循之势。有利于定国安邦。


圃香


其实,曹丕是聪明的才妥协。做为一位有能力的领导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是折衷,是表面上的无为。而不是功劳。功劳永远是臣子的。大智慧告诉我们:无为则不对立。无功则不可能有争执。


13550376468


我觉得螳螂已是起不了后面黄雀的最后作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