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能指揮關羽,為何諸葛亮指揮不了關羽?

王新阿寶


為何徐庶能指揮關羽,而諸葛亮就不能呢?這個問題只能從《三國演義》的角度去回答。因為在正史中,並沒有徐庶

擔任劉備軍師,破解曹仁“八門金鎖”之陣的記載,所以不存在是否指揮關羽的問題。

在《三國演義》中,徐庶是劉備的第一任軍師,諸葛亮是第二任。諸葛亮要比徐庶厲害百倍,為何徐庶可以指揮關羽,而諸葛亮就不好使呢?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徐庶沒有擺架子,兩人投靠劉備的方式不同。徐庶是自己前來投奔劉備的,而諸葛亮是劉備“三顧茅廬”請來的。在三顧茅廬的時候,諸葛亮擺足了架子,讓關羽和張飛很不爽。

前兩次沒見著諸葛亮,讓關羽有點上火,他對劉備說,我們哥仨兩次誠心去見諸葛亮,而他卻避而不見,想必他是個有名無實的臭書生,沒必要浪費時間了。劉備不聽。第三次諸葛亮倒是在家,不過卻在午睡。劉備不想打擾,三人就在外面等了好久,氣得張飛要去放火點了草廬。而隆中對的時候,關羽張飛在外面等候,並沒有聽到諸葛亮的高論,所以對諸葛亮很不服氣。

二、徐庶和劉備僅是工作關係,但劉備和諸葛亮太膩歪。徐庶和劉備僅限於工作關係,諸葛亮可不是。按演義的說法,隆中對的當天晚上,劉備就和諸葛亮共度一宵。回到新野後,食則同桌,寢則同榻,終日共論天下之事。這本來是關羽和張飛的待遇,現在被諸葛亮搶去了,關羽能舒服麼?

三、徐庶會說話,恭維關羽,諸葛亮則沒有。徐庶第一次用兵,對關羽的稱呼是“關公”,這可是給足了關羽面子,關羽自然聽命。諸葛亮知道自己此前讓關羽不爽,所以想著和關羽拉近乎,在第一次指揮關羽的時候禮貌地稱呼其表字“雲長”。

想必關羽心裡想的是“雲長也是你叫的?”

諸葛亮吩咐完眾人後,關羽特意問諸葛亮,我們都有任務了,軍師做點啥呢?諸葛亮說,我在城上和主公吃酒。張飛一聽毛了,我們出去打仗,你在家吃酒?真是搞笑,我不幹了。

諸葛亮拿出劉備給的劍印說,違令者斬!關羽和張飛只能從命。後來的事實證明,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大敗夏侯惇十萬大軍,這下讓關羽張飛佩服的說到,諸葛亮真是英傑!

當然,諸葛亮這個職場新人之所以敢這麼擺架子,是因為有真本事,才能鎮得住劉備身邊的老資歷。


石頭說歷史


這問題問的比較不切實際,諸葛亮能指揮關羽啊,怎麼就指揮不了了。只是後來關羽因為意氣用事,華容道私放曹操,後又違反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的戰略,大意失荊州。假使是徐庶指揮,估計關羽也會犯同樣的錯誤,這是他的性格決定的。

但說回來,關羽是比較尊重徐庶,而看不起諸葛亮的。所以跟徐庶的關係比較好,樂於聽徐庶的指揮。原因有二:

一、二人有機同的經歷,故有共同的語言。二人都出身寒門;二人年輕時都行俠仗義,二人都曾殺過當地惡霸。不要認為徐庶是個文人,其實徐庶文武雙全,年輕時是個殺人犯。不過殺了人後,關羽跑了,一直沒被抓捕;而徐庶最後被抓了,遊街示眾,鄉親們覺得徐庶這人仗義,沒人說出其真實姓名,徐庶也鐵嘴鋼牙,抵死不說,最後被同伴救了出來。這段經歷是二人共同語言的基礎,性情相投。徐庶不只仗義,而且足智多謀,自然召致關羽的喜歡,樂於聽從他的指揮。

二、諸葛亮出身並不低微,他出身於官吏之家,諸葛氏是琅邪的望族,先祖諸葛豐曾在西漢元帝時做過司隸校尉,諸葛亮的父親諸葛珪在東漢末年做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被袁術任命為豫章太守,諸葛亮雖然在隆中種地,但他的大姐嫁給了蒯祺,二姐嫁給了龐山民,自己又娶了黃承彥的女兒。而蒯、龐、黃三家在當地皆是名門望族,與關羽在出身門第上拉開了距離。而諸葛亮又自負其能,未出山自比管仲、樂毅。關羽是個驕傲的性子,除了劉備、張飛誰也看不上的人物,連馬超與黃忠都沒有放在他的眼裡。對比他更牛逼、更驕傲的諸葛亮,自然看不上了。何況,在諸葛亮未來之前,劉備對關羽、張飛非常好,諸葛亮來後,劉備如魚得水,等於奪走了劉備之愛。關羽心中吃醋劉備對於諸葛亮的感情,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春秋史社


題目有些問題,“指揮”一詞不算恰當。

徐庶投奔劉備,是在劉備被劉表扔在新野屯兵之際,即公元201年始,至公元208年,曹操大軍南下,其母為曹軍所獲,徐庶乃棄劉備而去。這幾年間,劉備可說碌碌無為,談不上用兵,徐庶也就208年曹操南下時出了點腦細胞。關羽、張飛等人,能夠跟徐庶相處融洽,卻與諸葛亮總有隔閡,其實有幾方面的原因。

第一,出身問題。關羽、張飛等人,都是自卑賤而起,也是老資格,《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載,“先主於鄉里合徒眾,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而稠人廣坐,侍立終日,隨先主周旋,不避艱險”。劉備雖然有個撲朔迷離的皇室身份,其實已經是旁的不能再旁的旁系,到他這一代已是命如草芥,與關、張等,俱可說是起於微末。

徐庶本名徐福,也是起於寒門,這在先天上,便能得到關、張的認同。而諸葛亮就不同,他是世族之人,諸葛氏乃琅邪望族。諸葛亮先祖諸葛豐為西漢元帝時司隸校尉,其父諸葛珪當過泰山郡丞,叔父諸葛玄為袁術帳下豫章太守,諸葛亮本人娶了黃承彥之女,黃氏亦為當地望族……諸葛家的爪子伸的到處都是,如諸葛瑾便在東吳混的是風生水起。諸葛亮出山前雖然蹲在隆中耕地,身後卻是勢力雄厚,難免就勾起關、張等人的“仇富心理”。

第二,性格原因。劉備最鐵的幾個人,除了徐庶之處,也就他自個身為首腦有著兼容幷包的脾氣,陳壽在《三國志》裡面對他們的脾氣做了個總結:“關羽、張飛皆稱萬人之敵,為世虎臣。羽報效曹公,飛義釋嚴顏,並有國士之風。然羽剛而 自矜,飛暴而無恩,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

徐庶就不同,他知曉諸葛亮之才,便想將其舉薦到劉備身邊。劉備也是剛吃了失去頂級謀士(指陳群、陳登等)的虧,努力學個乖,甚至容忍了“三顧茅廬”之事。這一點,自然使關、張二人不滿,此時尚未見諸葛亮的能力,架子卻大得離譜,再遇上這二位的性子,自然是火上添油。

諸葛亮在隆中是一通言語將劉備侃的是暈頭轉向摸不著北,說什麼得先生如魚得水——當然更加強了關、張二人的不滿。其實劉備自己的胸懷也是不達標的,他似乎只是吃虧了有些怕,等抓著了諸葛亮,實際策略完全變了模樣,諸葛亮雖然才華橫溢,出山早期根本算不上劉備的核心圈子。所以最後關羽之敗走麥城,俄而身死,人們總是覺得諸葛亮沒有盡力援救,若事實真的如此,那諸葛亮也不是良善之輩。

第三,關羽的性格問題。劉備對徐庶,是真心實意的敬重,但對三顧茅廬請來的諸葛亮,其實並不如人們想象的那般熱心。這裡專門把關羽的性格問題提出來,是因為關羽有著過度的自負心理,他武力卓絕,行事逐心,有幾分俯瞰天下英雄的意味,便東吳孫權,那也不放在眼裡,況區區諸葛亮乎?


古今事


應答,在一個鍋裡吃飯,難道誰不知誰有幾斤幾兩,徐庶,法正,包括龐統,軍事上不用說,可惜一個走了,兩個死得早了,劉備打仗時又見幾次帶過諸葛亮,三國志記載,裴松之做注,亮不以帶兵見長,意思就是說軍事不是諸葛的強項,以關羽的性格也就是表面意思意思,根本我行我素,這裡就有後來關羽襄樊之戰,為什麼不見一兵一卒的援兵,說白了,諸葛借刀殺人,諸葛是政治家,他深知劉備若不在,諸葛無法管理蜀國,連魏延也管不了,魏延也是不服諸葛的其中之一,否則不會暗殺魏延,正面交戰馬垈能殺得了魏延嗎?說白了諸葛是人,不是神,是人總會有缺點,錯誤,又有誰保證一生完美呢?


9紫氣東來


用指揮不合適。劉備入蜀,諸葛亮帶著關羽、張飛鎮守荊州,官職還沒有關羽、張飛高,照樣能指揮。真實情況也確實如此,關羽、張飛與諸葛亮的關係並不好,對徐庶卻非常敬重。

首先,關羽張飛認為,徐庶懂軍事,共同語言多一些。劉備一直沒拿諸葛亮當軍事參謀用,而徐庶是的。事實上,投奔劉備之前,徐庶是練武的,後來才折節讀書,武人與武人,關係自然好處一些。諸葛亮在軍事上基本沒有建樹,更多地是從事外交、內政方面的工作,三人沒啥交集。

第二關羽張飛看不上諸葛亮的架子。諸葛亮高臥隆中,故弄玄虛,自比管仲樂毅,又吟誦“梁甫吟”,甚至連郡守級別的官職都看不上,在武人看來是很討厭的。在關羽張飛看來,諸葛亮是個酸文人,花花腸子多,喜歡繞彎彎。徐庶出身差一些,多年來流落江湖,架子不大、慾望不高、待人客氣。


九州歷史


諸葛亮在劉備死前一直就沒有當過二把手,曾經一度地位非常尷尬,建安24年,劉備晉漢中王,法正為尚書令,中護軍,許靖為太傅,張飛為左將軍,假節,領司隸校尉,魏延督漢中,鎮遠將軍領漢中太守,關羽為前將軍,假節鉞,董督荊襄,劉巴為尚書,後繼法正為尚書令,而此時的諸葛亮依然是軍師將軍,屬左將軍府事,因為劉備稱王時已經向朝廷納還了左將軍官爵,此時的左將軍府已經沒有了。漢朝自武帝以後取消丞相制,以尚書檯行丞相事,尚書令成為實際上的丞相,三公(司馬,司徒,司空)如果沒有加“錄尚書事”頭銜,就是榮譽職務,沒有實際權力,由此可見,法正,劉巴才是劉備心目中的丞相,諸葛亮此時無論是職務,信任度都不如法正,


狼的影子319


不能說指揮不了,只是每次指揮關羽不服,心裡不爽。原因如下

第一印象(先入為主)

話說徐庶用計剛為劉備打敗了來犯的曹仁(據說這是劉備平生第一次取得大勝利),曹操聽說後聽從程昱之計,綁其母,假借其母之信,騙徐庶來許昌,徐庶走之時,並向劉備推薦了臥龍孔明,並說“孔明之才百倍於自己,就連管仲樂毅都比不了”,我們知道關羽熟讀《春秋》,管仲樂毅的才能和功績,他是熟知的。關羽一向自負,天下沒幾個人他看在眼裡,因此他對諸葛亮的第一印象是胡吹,言過其實,基本是負面印象,人際交往中往往第一印象佔據很重要的位置甚至是主導,何況關羽還是一個很自負的人。

初次正面交鋒

話說曹仁失敗後,曹操繼續湃夏侯惇來攻打新野,這是諸葛亮第一次嶄露頭角建立威信的時候不容失敗,可是畢竟力量懸殊,再加上關張兩位對他印象不好,他想建功立業就需要搞定關張,怕不聽使喚,於是借劉備劍印,來強制命令關張兩位,他們不得不聽,雖說火燒博望坡,大敗夏侯惇,但關羽並沒有屈服。

欲借華容道來收服關羽

赤壁之戰,曹操大敗且敗走華容道,諸葛亮故意激將法讓關羽去守華容道,以關羽的秉性諸葛亮應該猜到關羽會放了曹操,那麼他為什麼要激將關羽,讓關羽守這條道,除了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絕的,更重要的是他要先給關羽一條死路,讓他服軟;再給他一條活路,以此收服關羽。劉備突然插手什麼,我三兄弟桃園結義,不求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這讓諸葛亮的計劃落空,再加上後面劉備告訴關羽“天象說”,說曹操命不該絕,至此關羽心裡對諸葛亮更是不滿。

這次硬碰硬(關羽取長沙)

諸葛亮對關羽說:“子龍取桂陽,翼德取武陵,都是帶了三千兵馬去的。長沙太守韓玄沒什麼本事,不足為道。只是他手下有一員大將,叫做黃忠,雖然年近六旬,鬚髮皆白,卻有萬夫不當之勇。雲長此去,不可輕敵,必須多帶軍馬。(且容我喝口水繼續看諸葛亮在收服關羽的道路上高歌猛進)這是刺激,明顯的是刺激關羽,關羽說不用三千這麼多,500校刀手即刻,這讓劉備嚇了一條,兄弟沒必要較真,這是打仗,可是關羽脾氣都知道,決定了就改不過來,也許上天對關羽太好了,魏延起義軍殺韓玄,開城門投降。這次諸葛亮再次落空

事情並沒有向有力的方向發展

話說龐統死於落鳳坡,諸葛亮被調入川蜀,這次他改變以往的想要收服關羽的態度,而是想緩和他們之間的關係;臨走之時,留下字條“北拒曹操,南和孫權”,關羽好像並沒有聽進去過,再加上,關羽那次想入川找馬超比武,諸葛亮寫了封信 ,信中盛讚關羽,稱讚關羽為美髯公,馬超與張飛、黃忠一樣,關羽聽後及其高興,心中想到連孔明都拜服自己,這讓關羽更加自負,更加高傲,幾乎沒有人入他發眼包括孫權,後面敗走麥城,跟這個有直接關係。


種花家老表兔


祝大家閱讀愉快!

諸葛亮出山後沒多久,曹操就攻打新野,劉備急了趕緊去問關羽張飛,問他們該如何對陣夏侯惇,沒想到關羽張飛卻說:“大哥不是有孔明嗎?你讓他去迎敵啊!”雖然是氣話,但肯定能想象出二人對孔明的不滿。

(關羽張飛)

一:先來看看諸葛亮

關羽張飛為何會對諸葛亮不服,有所懊惱,很明顯就是劉備“三顧茅廬”所引起的,要知道劉備請諸葛亮出山,真的是放低身段,還帶著兩個弟弟,大雪天的,諸葛亮擺譜擺的太大了,雖說考驗了劉備,但是對自己肯定是會有影響的,這不關張二人就咽不下這口氣。以至於在後面每次諸葛亮的決定關張二人都很反感,關羽是暗裡較勁,張飛則是公然挑釁。再加上諸葛亮無論大事小事都特別謹慎,一點小戰事也搞得氣氛很緊張,即使諸葛亮自己很有把握,但是他的做法給人感覺沒有信心。

(諸葛亮)

諸葛亮還為了讓關羽折服,特意讓他去華容道,最後卻放走了曹操,諸葛亮也正是想用此來搓搓關羽的銳氣,事實上後面關羽對諸葛亮的才能是認可的,但是大多就是不喜歡他的文人氣息、擺譜、做事不夠利索,算是性格上的問題。

二:再來看看徐庶

徐庶的性格和諸葛亮完全不一樣的,做事從不拖泥帶水,一入劉備帳中就來了個三連勝,而且徐庶打戰的風格和諸葛亮完全不同,徐庶是把一件很重要的戰事做到很輕鬆的樣子,諸葛亮是把一件小戰事做成馬上要決一死戰的樣子,所以帶給士兵的感覺也是不一樣的。

(徐庶)

徐庶和諸葛亮還有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徐庶不會直接任命關羽張飛等人去打戰,都是告訴劉備,讓劉備再告訴其他將軍,這樣徐庶和關張等人自然也就不會有衝突了,也不會因為意見不合就爭執。

徐庶為人俠義、廣積人脈、又是水鏡先生的朋友,沒有文人書生的氣息,反到有了武將的直爽,徐庶對劉備的試探也極其簡單,並沒有諸葛亮那樣擺架子,為人也十分謙和,從他自己說自己的才能遠不如諸葛亮就知道了,徐庶推薦諸葛亮的時候說:“以某比之,譬猶駑馬並麒麟、寒鴉配鸞鳳耳。”反觀諸葛亮從來沒有說過如此謙虛的話語。

綜上所述,造成這樣的原因很大程度上二人的處世方式不同。

【羽評歷史,歡迎右上角關注】


羽評郡主


答 | 江隱龍

徐庶和諸葛亮還是不一樣的。諸葛亮的出身雖然比不上四世三公的袁術,比不上荊州的蔡氏、蒯氏等,但也是士大夫出身;而徐庶與關羽一樣都是寒門子弟。徐庶原名徐福(不是去日本那個徐福啦),他能文能武,年輕時因為人報仇而獲罪,用白粉塗面逃走,後被黨羽救走。這才改名徐庶。這之後,徐庶拜師求道,這期間結識了諸葛亮等人,成為荊州一帶的鄉野名士。

看到這裡,是不是覺得徐庶的人生經歷簡直是關羽的翻版?關羽也是因為年輕時犯罪而亡命天涯,只不是關羽最終成了譽滿天下的武將,而徐庶則成為了謀士,二者可謂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徐庶有此經歷,其舉手投足自然會有一股英雄氣,諸葛亮則出生於小貴之家,與關羽等人完成不同。

關羽是什麼性格呢?劉備說他“矜於士而體恤卒”,諸葛亮顯然是“士”,而徐庶身為“士”的同時還有點武夫之氣。徐庶少年能舞刀弄戟,這一點能與王朗相提並論——只不過王朗曾經與太史慈過過招,而徐庶一生未以武將的身份與名將交手,就“更疏巾單衣,折節學問”了。

除上經驗相似,關羽與徐庶還有一點偶合:都降過曹操。關羽是在兄弟失散不知生死的情況降曹的,徐庶是在母親被捉的情況下降曹的,都是不得以而降。關羽有“土城約三事,降漢不降曹”,徐庶有“身在曹營心在漢”,最後一個重投關羽,一個一言不發,從文學創作的角落來講,二人也是文武的天作之合了。


隱語


徐庶這個人雖然是謀士,但是不以謀士自居,處處讓劉備居主導權,自己是客人,關羽感到自己為自己做事,畢竟大哥的就是自己的,時刻關羽是主人翁。因此關羽很高興,樂於為徐庶而操勞。

諸葛亮出了茅廬,就把自己凌駕於關羽張飛之上。關羽張飛和劉備關係很好,不過在諸葛亮沒來之前,劉備關羽張飛同塌而眠,諸葛亮來之後,劉備和關羽情好日密,如魚得水,此時關羽張飛一直在吃醋。自然對諸葛亮有意見,再加上關羽張飛根本不相信這小白臉能有什麼真本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