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日军为什么不将掷弹筒的底板改为枪托式?

爱拼才会赢126055211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掷弹筒是掷弹筒,单兵榴弹发射器是单兵榴弹发射器,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东西。

掷弹筒本质是一门超轻型的迫击炮,所以相对射程较远,可以达到800米,精度较高,老兵命中率可以超过百分之九十,以迫击炮的方式发射。

但你说的这种就是单兵榴弹发射器。

代表产物是美军M79榴弹发射器,采用枪托。

但是M79榴弹发射器本质类似于枪械,所以它的精确射程只有150米,如果放宽到300米精度就非常差。

M79榴弹发射器实际只是为步兵班提供手榴弹50米以外到300米内的,面杀伤火力而已,本质只是可以投掷较远的手榴弹。

超过300米距离则是美军迫击炮的火力范围。

但掷弹筒对于日本则是起到轻型迫击炮的作用,因为日军没有装备迫击炮,团一级只有2门步兵炮。所以,实际上日军的步兵班一直到步兵营,支援超轻型迫击炮其实只有掷弹筒。

如果掷弹筒采用M79的结构,只能精度打击150米,对于日军就无作用,等于他们的连和营就失去炮击火力支援了。


萨沙


如果按题主的意思,改为枪托式,那就变成枪榴弹了。但是作为枪榴弹,首先要考虑后坐力问题,降低后坐力最好的办法就是缩小枪榴弹口径,但是杀伤力也相应变小。而投掷筒可以理解微型的迫击炮,威力要比枪榴弹强很多。

所以,两者作战用途也有本质区别,枪榴弹只能作为步兵火力的补充,而投掷筒可作为支援火力。以日军二式掷弹器(枪榴弹)和八九式重掷弹筒为例。

二式掷弹器(枪榴弹):

二式掷弹投射装置是安装在三八式步枪和九九式步枪(短小銃)使用。其构造原理与英国Schiessbecher掷弹器相同,使用空包弹利用火药压力发射。分为30mm步兵榴弹和40mm反坦克榴弹两种。作战用途主要是步兵火力补充。

八九式重掷弹筒:

八九式重掷弹筒口径50毫米,全炮长413毫米,炮筒身长260毫米,由炮管、支杆和座板三部分组成,炮管内有8条膛线,发射89式榴弹或者91式手榴弹,由于91式手榴弹随处可见,所以弹药补给相对多元简单,这也是小口径枪榴弹所不具备的。。

所以两种武器作战目标用途不同,即没有改进的意义!!








退役老司


掷弹筒属于超轻型迫击炮,被动击发。

换成枪托那就变成火箭筒了。

都看过火箭筒是扛着发射的,有顶在肩膀上的吗?难道想让发射者被自己弄出来的反作用力炸死?

二战中美军在缴获掷弹筒后,美国大兵出于好奇就干过这样的奇葩事。

他们将大腿放到了掷弹筒的垫板下发射榴弹,结果是骨折。

你认为把掷弹筒顶在肩膀上,肩膀会比大腿骨更硬吗?

另外,掷弹筒属于曲射武器。

射出去的榴弹呈抛物线运动,射击者可以躲在工事掩体土堆后发射。

直射武器的枪支是打不到发射者的。

这就是曲射的好处,否则现在武器这么先进了,你看曲射用的迫击炮可曾取消?


我是老哲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讲,接触面积越大,其所受压强越小!


掷弹筒的底板之所以如此设计,与坦克的履带设计是出于同一考虑,通过增大接触面积来分散后坐力。你要知道,分散后坐力的好处是设计更为精准,想想吧,假设威力相同的情况下,后坐力大的枪与后坐力小的枪,哪种精度更高呢,当然是后坐力小的啦!


如果你玩吃鸡就更有体会了,捡到枪把减低后坐力,就可以使射击时更为精确。


所以,如果将掷弹筒的底板改成枪托式,那可能一射击,枪托就进土里啦,精度也会大为下降!啥?你要用肩膀顶住?会骨折的老兄,美国人做过人肉实验!


博士讲军事


掷弹筒的别名又叫超轻型迫击炮,主要装备二战中日本军队,单兵携带。它的设计目的是弥补中型迫击炮和单兵手榴弹之间的火力空档,同时能够大大增强步兵班的火力。二战中的日军大量装备这款武器,每个日军步兵小队(人数在50人到70人之间)都有一个掷弹筒小组,每个小组有两个掷弹筒。每个掷弹筒一般由一个掷弹筒发射手和一个弹药手构成。掷弹筒弹药由特制的弹药袋携带,一个弹药袋可以携带8枚榴弹,一个二人掷弹筒小组可以携带16枚。

日军的掷弹筒从本质上来说是一门轻迫击炮,掷弹筒攻击范围介于手雷和火箭筒之间的武器。既然掷弹筒定义为轻型迫击炮,那其后坐力肯定是不会小,不是人体能承受的了,如果把底座改为枪托式唯一结果只能是打炮的那个人不是被震伤就是被震死。


LLLLLLLLLLLLLLLLLLi


日本研制的掷弹筒主要有两种型号:"十年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百式"掷弹器由于装在步枪之上,使用过程类似于枪榴弹,故不在本文讨论之列

最早的型号是"十年式"掷弹筒,因于大正十年(1921年)研制成功而得名,其口径50毫米,全长525毫米,其中发射筒长241毫米,全重2-6千克。虽然外形与轻型迫击炮相像,但结构却大不相同,主要由发射筒、支杆和驻钣三部分组成。射筒采用滑膛式,赋予弹丸初速和方向,在弹膛底部设有调节火药燃气逸出量的装置,通过改变膛压来调节弹丸射程。当发射手榴弹时,底部均要螺接装有发射药和底火的金属药筒。发射九一式手榴弹时,射程可在65-175米之间进行调节,这比当时其他的掷弹筒都远。 "十年式"的发射筒基座处有个射程式控制制装置,其外观像是有刻度的指套;旁边有个可调节大小的排气口,若要较短的射程,部分的推进气体会往旁边排出。支杆是一根开有狭槽的钢管,上端连接发射筒,下端固定驻钣,外部设有击发机。狭槽左侧刻有数字,是调节射程时所用的表尺。驻钣相当于迫击炮的底盘。使用时抵在地面上,承受发射时的后坐力,形状为底部带有凹面的瓦片形,即使抵在构筑工事的圆木上也不会滑动。 "十年式"曾被美军称做"膝盖迫击炮",因为弧形的底板让美军误以为是放大腿上的,不过如果"十年式"真以这种方式使用,其后座力将造成重伤。

而二战之中,日军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掷弹筒,是在"十年式"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八九式"掷弹筒(由于是日本神武纪元2589年(1929年)研制成功的,故名"八九式")。与"十年式"相比,"八九式"增加了全长(610毫米)和发射筒长度(254毫米),膛压和后坐力也有所增加。筒身随之加厚,增大了驻钣面积,全重增至4.7千克。与"十年式"掷弹筒的差异点在于"八九式"掷弹筒刻上了膛线,并有专门对应的榴弹("八九式"掷弹筒弹)可使用,因此在射程以及稳定度上有所提升。"八九式"掷弹筒弹,外形像缩小了的山、野炮弹,没有尾翼,与普通迫击炮弹形状差别很大。最特殊的地方是弹体的后半截设有一个由铜制的侧壁、上下盖板和铁制底座组成的药孟。上下盖板中盛装有药包,底座中央装有底火,周围均匀分布8个小孔,与侧壁采用螺纹联接,再整体螺接到弹体上。"八九式"掷弹筒调节射程的原理也别具一格。因为掷弹筒没有两脚架和高低机,不能调节射角,发射药量也不能像追击炮弹那样通过增减发射药包来调整,而是通过调节弹瞠内空间大小,间接调节膛压的办法来改变射程。"八九式"各项性能均接近或超过当时苏、德、比利时等国装备的同口径(50毫米)迫击炮。


最强军士


抗日神剧很多表现是小鬼子把掷弹筒放在膝盖上发射!!愚蠢至极了哈哈哈,反正专业军事杂志专门介绍过日军和我军高仿的掷弹筒,放在身上作依托发射那是想把自己拆了的傻子,,,所以掷弹筒不适合肩射,就算能扛得住后坐力伤害,也不能平射瞄准设备都得改动才能瞄准使用!它骨子里就是迷你版迫击炮曲射武器,抵肩射击那就不是曲射了是今天的榴弹发射器(技术水准不同),日军掷弹筒也是美军唯一赞叹的鬼子轻武器了,巧妙好用的步兵炮!!!我军也有少量装备89式50掷弹筒,不过它没啥准确性,没有榴弹发射器实用价值高,优点就是便宜人手一具可以做到(实际情况步兵不喜欢它,宁可背两80火箭筒)


微电脑也疯狂


二战期间投掷筒主要用于日本军队,射程大概300米、平均每分钟可发射30枚炮弹、有效杀伤力范围5米,主要用于对军事障碍物后面的敌人进行打击,改成枪托式必定会改变弹道方向,由原本的曲线远程射程变成较近的抛物线,从而失去了有效打击障碍物后方敌人的作战方式,技术也是根据作战需要而设计的,综合参考不会改成枪托式。

以上属于个人见解,若有不对请指正!


论国策


掷弹筒的优点在于方便携带,快速有效出击,而且有利于提高部队进军速度,枪托式需要两个人或者四个人共同携带,不方便携带,而且不利于部队的进军速度!


我们不该这样的99


这玩意就是杵在地上用的超轻迫击炮,后坐和枪托式榴弹发射器不是一个级别的。美军二战捡到这玩意,一士兵撑腿上打,直接骨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