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息五胡乱华,谁的功劳最大?

随风2060456


平息五胡乱华的既非冉闵。也非东晋司马氏。更非刘裕以及南朝四代宋齐梁陈,只能说五胡所建立的国家被后面的国家灭族,又逐渐被同化,最后泯没于华夏各个民族中间了。历史抚平了伤口,逐渐暗淡。最终消失了。

从公元317年司马睿南渡建立东晋开始,标志着南北 朝开始,到公元582年隋文帝杨坚灭陈。五胡乱华南北朝总计265年。在这个最血腥。最混乱,最痛苦,最黑暗的时代。各色人等纷纷登场,扯旗造反,相互征伐,父子相残,权臣篡位个更是比比皆是。称王称帝有如儿戏。但这二百多年,又是最伟大的时代。英雄辈出,这是一个最不讲出身的时代。草莽英雄的的舞台。是崇尚武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豪杰。英雄,草莽,枭雄,文人,各个民族的杰出人物共同谱写了这个时代。这个时代也孕育了隋唐的灿烂和辉煌,可以说如果没有南北朝就不会有隋唐的伟大。自东晋开国到南陈亡国,南北朝一共24个国家。

所谓五胡乱华基本是北朝。南朝基本上还是西晋南渡基本上代表了华夏正统。即东晋以及后继的宋齐梁陈五个朝代。而北朝则先后建立了19个朝代。主要指匈奴、鲜卑、羯、羌、氐五个胡人大部落建立的国家。北朝第一个建立的国家就是灭西晋的匈奴刘渊的汉朝。此国立国29年被羯族石勒后赵所灭。后赵立国31年被冉闵所灭。与此同时,公元337年鲜卑族慕容光建立前燕,标志着慕容氏部族开始在北方统治。前燕立国23年被氐族苻坚所灭。而氐族所立的前秦立国不过44年,应该说苻坚是第一个最有能力统一北方的少数部族,可惜一是王猛早死,二是淝水之战失败,苻坚也是北朝少数部族第一个大英雄。前秦被后秦姚长所灭。后秦立国34年。被刘裕所灭。由此也可以看出,北朝各个少数部族立国都不长。基本都超不过50年,立国时间不长凝聚力自然不高,向心力不强。一旦被其他部族所灭,基本上就是族灭,可以说基本上寸草不留。自身部族如果没有被族灭,也被同化到其他部族,根本没有再次崛起的可能,北朝分为两个阶段,前半部分还包括南凉,南燕,西凉,北燕,后燕,西秦。这些朝代基本上都是如昙花一现。兴盛和覆灭都是一瞬之间。但自鲜卑北魏崛起以后,北方基本上也进入“大一统”状态。公元386年,鲜卑拓跋珪立国魏,史称北魏,先后灭,南燕,西凉,北燕,后燕,西秦。在公元471前后基本统一北方,随后孝文帝改革,这是北朝最大的一次汉化改革,也就在此时匈奴羯、羌、氐基本上先是鲜卑化,随后汉化。而实际上,北方最大的部族是就是鲜卑族,鲜卑化。其他部族基本上基本上已经不存在了。

北魏立国170年。历经15帝。在公元550年,北魏进入权臣时代,导致国家分裂,分别被宇文泰和高欢把持,这是北朝仅次于苻坚的两个大豪杰,可以说,如果高和和宇文泰不是同时处于北朝,他们都完全可以统一北方,尤其是宇文泰开创关陇集团,八柱国,八柱国里出了三个朝代的皇帝曾租祖,包括隋唐两朝,在公元550年北魏被权臣高洋篡位建齐,557年宇文觉逼迫西魏禅让,篡位登基建北周。就此南北朝进入尾声,南朝是陈,北朝是北齐和北周,北朝也基本汉化了。公元581年,北周权臣杨坚篡位登基。代周建隋。与北朝其他开国皇帝一样。把北周宇文氏皇室宗亲诛杀的干干净净。节闵帝后裔子孙6家,周武帝后裔子孙12家,北周末帝宇文衍被杀时候才9岁。在黄易的《大唐双龙传》里,黄易借寇仲岳父宋缺之口言道:自古得天下最易者莫过于隋文帝者,以妇翁之亲,安做而登帝位

。至此北周自公元557年建国,到公元581年亡国,经5帝24年。公元582年杨坚伐陈成功。天下重归一统。

五胡乱华是中华最动乱的时代,最无耻的时代。第一次坠入低谷的时代,但在这个时代,英雄与懦夫并存。豪杰与狗熊并行。各色人等纷纷走上舞台。演出了最华丽的乐章。他孕育了隋唐的伟大文明,和灿烂的季节。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 关注和点评。


清水空流


说起来可能有点匪夷所思,但是事实就是如此——平息五胡乱华最大的功臣,是胡人自己。

看见之前有朋友说冉闵的,有一定道理。但是,冉闵的杀胡令虽然确实一定程度上挽救了汉人的命运,却没能够执行完整,因为杀胡令主要针对的是后赵的羯人,而冉闵本人则是死在了鲜卑人的手里。所以,冉闵并没有平息五胡乱华。

实际上,无论是胡人杀汉人,还是汉人杀胡人,都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胡汉矛盾。在冉闵的时代,北方的胡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靠统治者也就是胡人自己的努力。

因此,两个人是五胡乱华平息的重要推手——苻坚和元宏。

苻坚虽然失败了,但是他却极大程度上推动了北方胡人汉化的步伐。如果不是他搞民族融合的步伐太快,南征东晋的速度能够慢一点,没准淝水之战就不是那个结局。

而元宏更不必说,他的改革虽然最后以北魏分裂为代价,却促进了鲜卑人和汉人之间的迅速融合。到了后三国时期,北周和北齐实际上都已经基本汉化了,五胡的提法,也基本烟消云散。



青言论史


现在这个词不能用了吧?应该叫少数民族内迁,不然造成不必要的影响,这段时期可以理解为民族之间的融合,因为西晋八王之乱,国力空虚,少数民族政权发展壮大并建立政权,最后使得北方成了五个少数民族的狩猎场。

(少数民族内迁)

这五个少数民族分别是匈奴、鲜卑、羯、羌、氐,当然这只是诸多少数民族内迁的代表,实际上远远不止5个。历史记载,西晋末年经济受到破坏,加上爆发的蝗灾和瘟疫,可以说整个西晋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那么面对众多“少数民族内迁”时所带来的劫难,是谁将这次事件平息的?

在鲜卑族进入中原之后,他们看见男人就杀,女人就俘虏,据传,这些少数民族在侵略的过程中并没有带军粮,最后竟然用这些女子充当军粮,之后羯赵政权更是将汉女子抓起来当做军粮来饲养,并将这些女子称为“双脚羊”。

后来冉闵在北方建立了汉族的冉魏政权,在全国范围内颁布了“杀胡令”,此令一处,八方响应,大多数胡人遭到屠杀,他们四处逃窜,汉人才得以出来活动,在此之前,北方的汉人大多都被屠杀殆尽,可以说冉闵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汉族发展的,也在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少数民族内迁”的问题。

但是冉闵的行为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即使这5个少数民族中的羯族被冉闵屠灭,但是中原大地的汉人也已经不再是统治地位,剩下的也只是老弱病残,许多建筑、文物都遭到毁坏、大量文化宗卷被焚毁,华夏文明消失殆尽,就在此时,中国一代帝王隋文帝杨坚出现。

他的出现是非常及时的,他建立了隋朝,并恢复自己的汉姓,逐渐停止了被胡化的去世,对百姓实行宽仁的政策,让胡人和汉人之间的融合平稳过渡,杨坚通过一系列的改革,将汉族人口逐渐增加,国力日渐强盛,并先后征服其他少数民族,是中国华夏又重新回到了统一的道路,不再是四分五裂的政权,让华夏文明逐渐恢复。

(隋文帝杨坚画像)

虽说隋文帝杨坚开创的隋朝只有短短的37年,但是这37年对中国乃至以后的发展都是极其重要的,甚至比有的历时百年的朝代还要影响深远,杨坚彻底平息了少数民族内迁问题,为中华民族复兴做出了重要贡献。


羽评郡主


五胡乱华,实际上是各族包括汉家自己在内的无序厮杀,彼此互相征伐扰乱了华夏大地的和平秩序

,谓之乱华

在此解释基础上,平息五胡乱华,使华夏恢复秩序,有三家。虽然他们也是直接参与者,只是胜利而已,但他们确实平息了乱

其一,后赵石勒

石勒为羯族,本为前赵大将,但在征伐过程中逐渐做大,反叛了前东家匈奴汉赵。从311年到329年,击败王浚、段氏鲜卑、拓跋鲜卑,击败王弥、刘琨、祖逖,击败刘氏汉赵,并迫使代国称藩,最终在330年基本结束北地无序战争,登基为帝,建立后赵政权,使北地过了近二十年左右较为有序生活

其二,前秦苻坚

3苻坚为氐族,并非前秦合法继承人,357年在群臣支持下,杀掉残暴帝王苻生,篡位登基。前秦在苻坚以及宰相王猛治理下,休养生息二十年,期间顺势收服前燕和前凉等政权,完全统一北地。苻坚执政,混六合为一体,境内百姓安居乐业,过了二十余年的平稳生活

其三,北魏拓跋珪

383年,前秦淝水之战战败,前秦分裂,北地被苻坚收服诸多势力,再次点燃战火,期间成立了慕容燕、匈奴夏、后秦、西秦、西域凉、鲜卑代等多家势力,彼此杀伐,北地再次成为无序状态。后来代国拓跋珪赢得胜利,改国号为魏,在439年统一北方,也结束了无序状态,南北正式进入对峙阶段

如果说彻底结束中华乱局,大唐李渊


灵石蕴珠宝


平息五胡乱华,很难说是个人的功劳,确切说起来,是历史的车轮碾碎了五胡之乱,虽然留下痕迹,但随着时间流逝,车辙印淡去。

从定义上来说,五胡乱华指的是西晋末年到北魏统一的历史时期,这段时期内,北方相继出现众多非汉族政权,这些政权对汉族百姓大多残酷,对华夏文明造成重大打击,是为五胡乱华。

五胡乱华是一个激烈的民族融合时期,民族融合本身是一种发展,但是不代表民族融合的过程就美好,在这个不同民族之间相互吸收融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趋同的过程中,并没有说因为民族融合,战争就会变得可爱,以五胡乱华为例,这种融合其实非常残暴恐怖,动辄死伤无数、白骨遍野。

北魏于439年统一北方,五胡乱华告一段落,可民族融合仍在继续,五胡大部分逐渐融入汉族是最终的结果,这也是一种必然的趋势,鲜卑的文化远不如汉文化先进合理,这使得孝文帝对汉文化无比追慕,最终掀起一场全盘的汉化改革。

北魏汉化持续时间较长,即便在后三国时期仍有人提及鲜卑与汉族之分,但经过隋唐的进一步融合,五胡消失不见。


平沙趣说历史


这个问题我们来看看乱华之后的五胡结局。

匈奴 汉朝南北匈奴分裂时,北匈奴便迁往了欧洲,建立了匈奴汗国,从而导致了日耳曼民族的大迁移,间接的灭亡了西罗马帝国。


隋唐以后,不再有记载。

羯 后赵被冉魏灭亡后,羯族作为整个东亚历史上最残暴的民族被屠杀殆尽,仅剩下一万余人投降了东晋,但没多久东晋爆发一场内乱。

这仅剩的一支羯族人趁乱攻下了几个城池,又开始了后赵时期的食人残暴统治,最终被晋兵灭族。

鲜卑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

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但是鲜卑消失的主因是人口枯竭,当年鲜卑族的汉化政策总体而言并不是特别成功,一些鲜卑族先是汉化后来又胡化。

吉林大学古DNA实验室的研究,证实现代锡伯族很可能是拓跋鲜卑后裔。


羌、氐 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的几支在唐初年间被松赞干布统一建立了吐蕃王国。

另外的南迁一部分在云贵高原形成六诏,最终统一为南诏,南诏灭亡后分裂为各个民族;其余的继续南迁,与缅甸当时的各族共同书写了缅甸历史。


解读历史人物


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空前大浩劫,对当时的生产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以匈奴、羯、鲜卑、羌、氐五大胡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国家,史称这一段时期为“五胡十六国”时期,而五胡乱华最后得以平息,并不在于谁功劳最大,而是这些国家为争取统一北方进行一系列兼并战争后各自国家命运的自然终结。

巴氐:五胡建立的第一个国家为氐族首领李雄于304年在成都建立的成汉,李雄死后,成汉皇位更迭频繁,内部矛盾重重,最终于347年为东晋桓温所灭。




氐族人建立的秦国,为苻洪于350年所建,称大秦天王,苻洪死后,苻健于352年称帝。苻坚即位后重用汉族谋士王猛,用十多年的时间先后灭掉前燕、前凉、代国、仇池氐族杨氏等割据势力,于376统一北方。383年前秦起兵百万发动灭晋战役,于淝水之战遭到惨败,前秦迅速瓦解,394年为后秦所灭。




羌族,只建立了一个政权,为羌族贵族姚苌于384年建立的后秦。384年姚苌乘前秦淝水之战溃败自立,称“万年秦王”,386年在长安登基称帝。394年灭前秦,义熙十三年(417年)东晋刘裕北伐,同年秦主姚泓举国投降,后秦王。




鲜卑族,在十六国共建立了五个政权,分别为:前燕、后燕、南燕、西秦、南凉。

前燕,337年鲜卑贵族,辽东公慕容皝建立前燕,342年大败后赵的20万大军,352年燕王慕容儁称帝,建熙十一年(370年)十一月,前秦灭前燕。

后燕,384年前燕文明帝第五子慕容垂建后燕,慕容垂能力出色,曾先后打退东晋北伐,击败前秦,攻灭西燕,395年在参合坡之战中大败于北魏,396年被北魏一分为二,407年为北燕为取代。

南燕,十六国慕容氏诸燕之一,为后燕宗室范阳王慕容德于年398年所建,势力较弱,410年为东晋权臣刘裕率领的北伐军所灭。

西秦,陇西鲜卑族首领乞伏国仁于385年建立,400年为后秦所灭。409年复国,431年为夏国所灭。

南凉,河西鲜卑秃发(拓拔异译)乌孤于397年建立,414年为西秦所灭。




匈奴,共建立了三个国家,分别为前赵、大夏国、北凉

前赵,304年匈奴贵族刘渊所建,国号初叫“汉”,316年攻破长安,西晋灭亡。318年刘曜称帝,319年改国号为“赵”(前赵),329年为后赵石虎所灭。

大夏国,南匈奴铁弗部赫连勃勃于407年建立,称大夏天王、大单于。431年大夏天王赫连定灭西秦,同年渡黄河欲攻打西凉,遭到吐谷浑偷袭,夏国亡。

北凉,由匈奴支系卢水胡族首领沮渠蒙逊所建立,421年灭西凉,439年遭到北魏围攻,沮渠牧键出降。之后牧键弟沮渠无纬至西域高昌重新建国,460年为柔然所灭。




羯族,只建立了一个国家后赵,由羯族首领石勒于319年建立,十六国中的大国,329年石勒灭前赵,330年称帝,石勒死后不久后赵内部为争夺皇位自相残杀,国力大损,351年为冉闵所灭。




五胡所建立的政权,实力大小悬殊,但最后统统亡国。除了成汉为东晋桓温所灭,南燕、后秦为东晋刘裕所灭。其他国家统统亡国于内乱或者外侵,没有所谓谁的功劳最大,只有各个国家的殊途同归,那就是统统亡国。


大国布衣


五胡乱华是一段伤心史 汉族遇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16个伪政权疯狂屠杀汉人 女人成了双脚羊 🐑 这个是一场灾难 那个时候 汉文明几乎灭种 隋文帝结束了动乱和分治。按说就是他的功劳大 玉手键盘侠也作出一定贡献 历史是人写的 你打扮她什么样就是什么样 现在流行YY历史了


风一样自由As free as the wind


啰里啰嗦写了这么多也没说清重点,北魏统一北方是公元439年,不是471年,平息五胡乱华功劳最大的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由北魏到北周,隋唐大一统,进入盛唐,后续有功的还有冯太后和孝文帝,再加宇文泰。再则文题也有问题,五胡乱华充满偏见,罪在腐败的司马氏集团,不能怪罪其它(少数)民族,他们都是我们现在中华民族有机组成部分


李勇2267929


我认为是冉魏政权时期的冉闽。虽说只有三年的的政权,但他下达的“灭胡令”才让中原的汉族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让五胡对汉族产生啦恐惧感。所以,虽然说冉魏政权只有三年,但确保啦汉族人口上的优势。所以,我认为冉闽居功致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