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扶蘇即位,秦朝會像日本一樣,萬世一系嗎?

二二相偶


開宗明義,不能。

因為任何一個王朝立國,都有一個合法性解釋的問題,在日本天皇神格化的過程中,就是通過創世神話的血統論,來保障天皇法統的合法性。

所謂合法性,就是解釋“為什麼是他?為什麼不是別人?”的答案,日本神道教本身是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伴隨著大和政權和日後日本天皇政權的建立,而逐步塑造的神話神系,以及皇族神裔的體系。

而中國已知文字記載的王朝,能夠比擬的,只有商朝。

商王朝在《史記·殷本紀》中記錄的始祖神話,一方面強調了其先祖簡狄為“帝嚳”之妻的身份,另一方面,點出了天命玄鳥,降而生商的神裔地位,也就是說,商王家族即神裔之族。

結合後世對甲骨文的考證,我們知道,“嚳”本身是甲骨文“夔”的變體,實際上就是“天帝”的名字,而商人的始祖神話,其實就一直在強調商王血脈來自於“天帝”,即神裔。而《殷本紀》實際上已經是經過周朝人和秦漢人修改過的商人始祖神話。

因為“帝嚳”已經由“天帝”化身為“五帝”之一,實際上,已知的“五帝”,實際上是上古時代不同部族各自的神話祖先,即“是神而非人”,但是在經歷過戰國、秦漢的大融合之後,原本的東夷文化、越人文化、西戎文化,糅合而為一體,同樣經歷了神系、神譜的“大一統”。

本身並不在一個系統中的各色神祇,變成了父子相傳的上古帝君,而這個過程,基本上是在秦漢之交蒸騰,至漢武帝時代大成。

而周朝,作為商文化的邊陲傳播者,也是重要的諸侯,在崛起滅亡商朝之後,一樣進行了絕對類似的“始祖神話”創作,《史記·周本紀》中的先祖周嫄,同樣是“帝嚳”的妻子,甚至身份為“元妃”,而商人始祖“簡狄”則只能是“次妃”,生子的故事,也是類似的天人感應。

只不過經過這麼編排之後,周人的始祖反而成了天帝血裔神族的“嫡長”,而商人的始祖反而成了“庶孽”。

可想而知,這種針對性極強的神話,本質上就是滅亡商朝之後,周人對篤信神鬼的商人後裔所進行的政治宣傳,武王伐紂,不再是一場“下克上”的叛亂,而是糾正倫理失序的正義之戰,即嫡出神裔子孫奪回應有“天子”之位的必須之戰。

這是對商人的宣教,而在周人的王官之學中流傳的“經”,即詩、書、禮、樂、易等作品中,尤其是《詩經》和《尚書》中,周人對自己族內的貴族精英們則反覆告誡,天命與德相關。

《尚書·呂刑》說:“惟克天德。”

《尚書·蔡仲之命》:“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民心無常,惟惠為懷。”

到了秦代周之時,無論今天的大秦粉們如何強調他們心中的正義,周朝的八百年正統天下,都讓周王牧馬人的嬴姓後人們感到無從下口。

嬴姓本身足夠古老,卻並不出自商王的子姓,也不出自周王的姬姓,正因為其古老,無從延續商周之變中的神話故事,作為沒有“天帝”血脈的家族,神裔的故事,再也唱不下去了。

所以,統一天下的秦帝國,從陰陽家的手中,找來了“五德終始說”。

即在周人的“皇天無親,惟德是輔”的概念下,進一步發展,強調秦帝國的“水德”性,併為周王朝塑造本來沒有的“火德性”,“五德終始說”講述了五行相剋的理論,水克火,則為新朝,上天的天命,在“德性”的輪轉中萬古長存。

問題是,秦始皇的這個理論,本質上仍是顧頭不顧尾的,周的火德被秦的水德代替,則秦的水德終究也會被旁人的土德所代替,這一點,他並沒有顧忌,而是要自始皇帝之後,至於萬世。

所以,本質上,哪怕是扶蘇繼位,解決或者緩解了秦王朝的短期危機,只要帝國一有衰弱的跡象,國內的野心家們,同樣會舉起“五德終始說”的大旗,來終結秦的“天命”。

就像之後統治了200年的漢帝國一樣,哪怕漢武帝定了“土德”,舉國的儒生們,仍舊會舉起“今周公”的旗幟,說王莽是孔子之後500年而聖人出的“新聖人”,讓劉氏家族讓位子。

而這五百年有聖人出,孔聖人替漢帝受天命的說法,還是漢武帝自己下主導提出來的,說是他親手為漢王朝掘墓,也不為過。

所以,哪怕是扶蘇繼位,也不可能有什麼萬世一系的秦王朝,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政治文化傳統,而秦王朝的制度性暴虐,也不是一個兩個仁君就能消毒的,拼命壓榨底層的編戶齊民帝國,靠的就是以力服人,力量一旦衰弱,完犢子是遲早的事兒。


劉三解


很明顯,即便是公子扶蘇繼位,最大的可能是緩解秦國的危機,然後延長一些秦朝的命運,但是絕對不可能做到像日本那樣的萬世一系。

首先,秦朝的滅亡,本質不在趙高,也不再胡亥。而是在於秦朝的制度體制。歷經六代人的努力,秦國終於統一了天下,成就了千古偉業。商鞅變法的既定目標達到了,商鞅最大的成功了。

但是秦朝統一後,以往的那一套東西很多都不再適用於新的國家情況了。沒有新的改革,秦朝的命也不會長久的。

有人說扶蘇宅心仁厚,深得人心,就連六國貴族都對其讚賞不已。但是要搞清楚,對他讚賞不等於依附他,而放棄復國的計劃。項梁和項羽雖然依附扶蘇一方,但是其心中想的仍然是如何復楚。

扶蘇抬善良的結果也不一定是個好事,過於的死板,也必定不會有很大的作用。他能緩解秦朝的矛盾,但是卻不能徹底的改變,所以大秦依舊會亡。

再說中日對比。日本菊花王朝,萬世一系而不改變,但是要知道日本的政治權利長期的不在皇室的手中。皇帝對於他們而言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象徵而已,實際掌握權力的個人和家族也是不斷的在變化。

至於中國來說,地大物博。人多,經濟發展較快,管理相對來說較為困難,也沒有形成皇帝是精神象徵的一種共同認識。所以改朝換代的時候,就是一個新的時代興起的時候。


看點兒歷史


不可能,日本萬世一系是源於繼承製度,天朝的繼承製度都是皇室繼承皇位這一個人的兒子才可以。而日本天皇的繼承製度是皇室所有男性以及現在及過去的所有天皇在世的夫人。這個繼承人數量非常的龐大,合法候選人成千上萬的。所以導致繼承人之間沒多大的鬥爭,因為候選人多如牛毛。整個宗族的人都有權繼承,你再牛逼趕幹掉任何一個人,幾千候選人到時候不拔你的皮。所以日本天皇都是指定了繼承人就沒鬥爭了,老天皇死了,沒指定繼承人就是大家推舉。當然無德的天皇,宗氏會直接進去把你砍了,而且古代日本搞政變,士兵軍隊是不參與的。天皇沒了人心,想串位的宗氏自己去拉天皇下馬,其他人不吭聲,就可以做天皇了。主要軍隊不參與宗氏鬥爭,所以他們都是帶幾個僕人什麼的鬥毆。戰鬥規模非常下,基本一天功夫決出勝負。也因為這樣,宗氏很多人,包括非宗氏的人都天皇位置沒多大興趣,日本做天皇,大家不滿意,一合計就把你砍了。軍隊也不參與宗氏的事。所以天皇很累,必須要德高望重,不然很容易被拉下馬來斬首。


毒液寄生蟲


扶蘇,秦始皇長子,為人剛毅勇武、仁義無雙、有政治遠見,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合適的繼承人,要是秦朝有他來接掌政權那麼可能就沒有劉邦、項羽什麼事了。但是在中國的土地上不可能像日本一樣出現萬世一系的皇族。

日本天皇家族所謂的萬世一系先不說真假,就說天皇一直沒被推翻這件事,最重要的是天皇這個位置在很長時間內只是一個政治象徵,根本沒有實權。說白了改朝換代就是爭權奪利,而天皇這個職位佔了根本沒好處,誰還會去爭?

而中國在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皇帝制度以來,皇帝這個職位就是至高無上的權力擁有者,威震四海、掌控八方。歷朝歷代都有權臣當道、太監弄權、外戚專政的情況出現,但除非是王朝將要覆滅的時候,否則只要皇帝夠精明、肯努力都能把權力再收回來。

說白了吧中國的皇帝和日本的天皇的含金量是不一樣的,皇帝這個權力無限的職業自然吸引無數野心家前仆後繼的謀朝篡位。


當狗容易做人難


那就要看在北方看到匈奴人和中原地區的人民,進行這麼慘烈的戰爭之後,扶蘇有何感觸了。

如果說復甦還是像在這之前秦始皇驅逐他時,他的那種想法一直存在的話,那扶蘇即便是在秦始皇的位子上,也不可能阻止山東六國死灰復燃的這樣一個危險,當然,憑藉他和蒙恬之間的關係,守住函谷關,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秦國還可以向在這之前一樣繼續佔據著關中地區雄踞天下。

秦始皇在這之前曾經有過一段時間作人質的經歷,他在趙國那個時候跟燕國的太子丹丸特別開心,但是與此同時,秦始皇也看盡了世間的冷暖情長,還有就是魑魅魍魎,也許正是因為這段經歷造成秦始皇做事情喜歡做絕了,(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不能夠讓敵人有任何喘息的機會對敵人的仁慈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你投降了,沒問題放下所有武器到我身邊來,我看住你你一輩子就做一個囚徒,待在我身邊。與此同時,你在那個國家裡面所有的家人親眷全部遷到我秦國咸陽來,我要就地看管你們,我才放心,否則全部殺光,一個不留!

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遷了20萬富裕的人全部遷到了咸陽附近!除此以外,整個國家大興土木,不斷的消耗人民的勞動力,只有把你累到半死你才不會想著謀反我,不僅如此,任何反對他的人或者是說他壞話的人,秦始皇都是下重手,秦國的刑法是嚴苛的,只要你犯法,你面臨的各種各樣的刑罰夠你備上個幾天幾夜的。

所以說含著金湯匙長大的扶蘇當然看到這種情況,感覺很不安吶,你說都是人都是秦國的子民,為什麼要這麼嚴酷的對待他們呢?我們用儒家的那套手段去安撫他們,不是很好嗎?秦始皇只是看了自己的兒子一眼,說你懂什麼呀!

人的慾望是無限的,我作為一個皇帝剝削他們才能成就我皇帝的位子,才能成就我秦國高高在上的這個地位。你如果是把她們放的跟我們一樣平等了,原先替我們奮戰的秦國人會怎麼想我替你們老秦人征戰這麼多年,最後得到待遇還不如這些剛剛臣服於你們的人,而且這些人還是我們打的投降的!

在古羅馬曾經有一個皇帝公開表示任何一個在羅馬國境線內部的人都是羅馬公民,此舉大大的損害了羅馬城原先那些公民的權利,使得這個皇帝遭到謀殺的時候,沒有人去救他,誰教你動了我們的奶酪?誰動了我們的奶酪,我就跟誰玩命。

即便是當今世界第一強權美國手裡拿著個胡蘿蔔的同時,後面還拿著一根大棒蘿蔔加大棒政策才是美國人如今縱橫世界的真正依靠。

所以秦始皇才覺得扶蘇有一點兒爛泥扶不上牆,你老子費了這麼大心思,其他六國人民對我秦國如何嚴酷,你看不到你就看到你,老子為了保護你乾的這些事情,咱倆還是不是一家人你還是不是我兒子,趕緊給我到邊關看看那地方真實的情況,以後你在跟我回來彙報思想!

所以說扶蘇如果上臺是制止不了其他六國人的背叛的,中國仍然還是面臨著諸侯割據的情況,但是唯一不同的就是扶蘇能夠守得住秦國這塊兒原先的主業,但是胡亥守不住!


漩渦鳴人yy


扶蘇確實是頗為受後世讚賞的一個人,如果讓他即位也許能改善秦王朝的景況,但恐怕也難以讓帝國維持多久。



過去我們都習慣性的將秦朝的滅亡歸罪於胡亥,歸罪於趙高。但其實,應該是秦始皇他自己。

正如《阿房宮賦》中所述的:“使負棟之柱,多於南畝之農夫;架樑之椽,多於機上之工女;釘頭磷磷,多於在庾之粟粒;瓦縫參差,多於周身之帛縷;直欄橫檻,多於九土之城郭;管絃嘔啞,多於市人之言語。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獨夫之心,日益驕固。”



這些可都是秦始皇的所作所為,如果說修長城和靈渠是功在千秋,罪在當代之舉。那大修阿房宮、陵寢、大軍巡遊等,這些則全是秦始皇的“獨夫之心”!

如此耗盡民力,這對於一個極速將長期分裂的各國統一起來的帝國而言,無疑是致命的。



秦帝國憑藉武力完成了天下的統一,六國故地上至貴族,下至百姓都心有不服,這是敢怒而不敢言罷了。

然而統一後,秦始皇不對天下施以仁政,卻不顧百姓疾苦,窮奢極欲,這才是大秦帝國轟然倒下的原因所在。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崩於沙丘。但不到一年之後,陳勝吳廣就反了。試問這是胡亥和趙高之過嗎?



從一統天下到滅亡才短短17年,然而往日橫掃天下的鐵血秦軍的雄風卻已蕩然無存,就連秦人自身,也失去了“赳赳老秦,共赴國難”的魂了!

這種情況下,即便換扶蘇上臺,天下的統一又能維持多久呢?


這些歷史要讀


不會,原因不外乎以下幾點。

第一、日本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它是孤懸於海外,在航海條件不發達的古代,也就意味著它很難受到外來政權的顛覆,當年蒙古人不就想打下日本嗎?結果不用我說了吧。

第二、日本國內民族單一,他幾乎沒有民族矛盾,而且它的國土分散於各個島嶼,打起仗來沒有我們大陸國家一馬平川。這就好比你在爛泥裡行走,你走路都費勁哪有力氣去跑。

第三、日本到了後幾百年天皇實際上就是精神領袖,並無實權。而權利全部操控在幕府手裡,幕府實際上就是國家的行政機關,正因為幕府掌握實權,所以幕府也經常被別的武裝所推翻,換了另一家幕府執政,天皇還是天皇。這就好比我們戰國時候周天子。


此岸情彼岸花180269099


不邀自來,鄙人論點:秦亡於郡縣制。

始皇帝開創中央集權之先河,是為千古一帝。然而,為何在下會這樣否定郡縣制呢!我想,很多朋友看到後,都會有此疑惑。且聽我一一論之。

第一,生產力決定生產關係。戰國時期,天下鉅變,各國紛紛變法圖強,有李悝變法,吳起變法,申不害變法,衛鞅變法。逐步從底層打破了奴隸制度的統治基礎,然而社會的演化是逐步完成的,每項重大變革,不可能一蹴而就。秦朝很不幸的處於這種社會鉅變之中,它是一個過渡時期,註定了它的社會不穩定性以及制度的不完整性。

第二,統治力度不足以覆蓋全國。俗話說打天下容易,坐天下難。秦國用了上百年的時間才勉強統一六國。這就註定了,他需要更大的經歷來統治經營國家。然而畢竟國家太大了,無論是軍事力量還是政治影響力,都不足以完全覆蓋到全國的範圍內,更遑論推行郡縣制,實行直接管理。這點可以從秦始皇一直大力推行秦直道的建設來得以反證。

第三,戰時軍國主義與郡縣制的矛盾。一方面需要把關中體制向全國推廣。另一方面,隨著戰爭的結束,關中的體制又不適應於和平時期,其本身又和郡縣制有著巨大的衝突。社會體制沒有一個完整的向上通道,同時又沒能兼顧各方利益訴求。因此秦始皇發動了征服百越的戰爭,以及北逐匈奴的行動,以戰爭來化解矛盾,釋放壓力。

第四,戰爭工具的機動性不足。戰國先秦以來,馬鐙尚未發明,甚至馬匹仍然是矮種馬,軍中的戰馬大多以馬車的形式存在。即使有秦直道,靈渠等輔助,軍隊的機動性仍然很差,需要維持大量的常備駐軍,這就導致在生產力尚不發達的情況下,國家財力出現巨大的壓力。秦始皇的解決方法是通過不停的巡查(祭天)來平衡。然而其駕崩後,巡查制度出現空檔期,造成各地動盪。

這就是為什麼分封制會在當年那個時期更優於郡縣制的原因。這也是周朝800餘年,漢朝,400餘年的根本性原因。當然這裡不得不說一下,周朝的分封制和漢朝的分封制有相通性,都是中央掌握絕大部分土地和權力。周朝的解決方案是通過分封諸子到邊疆去開拓。然而古人並沒有意識到,400年後周邊的土地都已被蒸發完畢,無法繼續分封。為維持分封制而不得不分封成周之地。加之犬戎滅西周的偶發事件,直接造成各諸侯國尾大不掉。漢朝的方法更為簡單,通過漢武帝的推恩令,把各大諸侯國化整為零逐步分解。要不是漢代一直沒有很好的解決外戚問題,漢代或許會像羅馬帝國一樣,長存上千年之久。


讀書很幸福


完全不可能日本天皇的萬年一系是建立在天皇長期不掌握權利,僅僅作為吉祥物存在的基礎上的。

對比當時秦朝的情況,日本天皇的地位和中國皇帝的地位天差地別,其實拿周朝和日本對比更好,因為周天子也是處於長期打醬油的狀態,周朝的壽命也長達800年。

那當時秦朝是什麼情況呢?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中央集權的朝代,統治者的權威遠遠高於之前的朝代。

對應的,皇帝無上的權利,皇帝也得為自己的每一個決策負責,底下的人也對皇權盯著。

一言蔽之,天子若醬油,諸侯明面供著,窩裡鬥著,則可萬年醬油。

天子若強權,治世則安已,亂世大家不得對皇位流口水?

這是客觀規律,即使扶蘇賢明,他的子孫們就一定賢明麼?

中國大一統王朝,前50年一個坎,150年一個坎,熬過了,200年國運到手。

早知道,200年國運的也就漢、唐、明、清,三百年也就宋朝和漢朝,宋分兩宋,靖康之恥為線,完全可以當做兩個王朝,漢的話也分東西二漢,世系已經發生變化,單論而言也就兩百年出頭。


使命先生


秦王朝如果想萬世一系,就必須採用分封制,成為虛君,學習對象就是周天子。

另外,如果立扶蘇繼承皇位,是可以取得楚人支持的,畢竟扶蘇是有一半楚人血統的。

如果扶蘇為秦二世,楚人有極大可能不會造反,首先陳勝、吳廣以楚人名義號召反秦就底氣不足,其次,項羽、劉邦如果不高舉為楚國復仇的口號,很難說會達到覆滅秦國的目標。

但是,扶蘇是接受儒教中儒家學派主張的分封制,這與秦始皇接受的儒教中的法家學派主張的郡縣制是相沖突的。之所以存在這一衝突,是因為秦始皇及扶蘇都是信奉儒的,只不過信奉了不同的學術流派。

按照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作風,他是極有可能在盛怒之下誅殺扶蘇的,因為這是路線鬥爭,是關於皇帝到底要做實君還是虛君的根本衝突。

為什麼秦始皇沒有馬上誅殺扶蘇,因為扶蘇畢竟是他的兒子,確實下不了手,他的心態,應該是讓扶蘇外放,如果扶蘇能夠改變初衷,他還是會讓扶蘇繼位的,但如果扶蘇不能改變,就只有交給新王胡亥來殺人立威了,因為秦始皇信奉法家學派,作為法家理論中的君王,就是應該冷酷無情的。

秦始皇以及法家的主張,皇帝就應該做郡縣制的實君,不能做分封制的虛君。皇帝不用說,體會了實君的光芒萬丈,誰還願意退居幕後呢?法家一直鼓吹統一中國,如果統一了之後還是要分封,那幹嘛費時費力去統一呢?如果那樣做,法家是不是唯恐天下不亂,吃飽了撐的,沒事找事啊!

在秦始皇看來,做萬世一系的虛君,有什麼意思,基本就等同於傀儡,威脅不到別人,只能屈辱的忍氣吞聲,換取實際掌權者的支配,沒有實質的意義。

所以,作為皇帝繼承人的扶蘇是為中國的大一統思想獻身的第一個堅持儒的信念的人,而且為這個堅持他放棄了皇位,甚至為此放棄了生命,他這種堅持自己信仰的不屈服,連皇位也可以放棄的情操,以及秦始皇犧牲自己兒子,也要維護大一統格局的眼界,都應該為世人所銘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