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祕且至高無上!祖龍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常用來象徵祥瑞,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複雜。《張果星經》雲:“又有輔翼,則為真龍”,認為有翼方是真龍。如西周有大量身負羽翼龍紋器皿,乃至青龍在先秦紋飾中也有羽翼,一說青龍為祖龍。封建時代,龍是皇權的象徵,皇宮使用器物也以龍為裝飾。

神秘且至高無上!祖龍

龍在中國傳統的十二生肖中排第五,在《禮記·禮運第九》中與鳳、龜、麟一起並稱“四靈”。 而西方神話中的 Dragon,也翻譯成龍,但二者並不相同。中國古代民間神話傳說中可見於中國經典中的生物,在現實中無法找到實體,但其形象的組成物源於現實,起到祛邪、避災、祈福的作用。

據《說文解字》載:“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潛淵。”辭書之祖《爾雅》提到了鳳凰的形象,關於龍卻隻字未提。宋人羅願為爾雅所作的補充《爾雅翼》中,卻有“釋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同為宋人的書畫鑑賞家郭若虛在《圖畫見聞志》中也表達了類似的觀點。到了明代,龍的形象更加具體豐滿起來,《本草綱目·翼》雲:“龍者鱗蟲之長。王符言其形有九似:頭似駝,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是也。其背有八十一鱗,具九九陽數。其聲如戛銅盤。口旁有鬚髯,頷下有明珠,喉下有逆鱗。頭上有博山,又名尺木,龍無尺木不能昇天。呵氣成雲,既能變水,又能變火。”

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通過曹操之口,概述了龍的特點:“龍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大則興雲吐霧,小則隱介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于波濤之內。方今春深,龍乘時變”。清代袁枚則在《子不語》中寫到“雷雨晦冥,龍來哀號,聲若牛吼。”

而宋代畫家董羽則認為龍“角似鹿、頭似牛、眼似蝦、嘴似驢、腹似蛇、鱗似魚、足似鳳、須似人、耳似象。”這是21世紀得到認可較多的說法。

神秘且至高無上!祖龍

從數千年前無信史可考的文化時代到殷商、西周,再到戰國先秦,關於龍形象的器皿、紋飾一向層出不窮,有翼、無翼,有角、無角,更有良渚文化的獸身龍、查海遺址的蛇形龍,其形象也多有不同,故而有學者認為,龍的起源、源頭眾多。

西漢(包括王莽時期)的龍形象身體細長,似蛇形,身尾不分,末尾有鰭。頭部似鱷魚,整體較瘦長。分為有翼、無翼兩種。有的角似牛角,細長,前端略帶弧形。上下顎等長,上下唇分別向上下翻卷。分為有無兩種,翼為鳥翅形。獸腿,短粗。足部分為獸、鷹足兩種,三趾。

而到了東漢,龍體粗壯,似虎形,身尾分明,個別有鰭。 角似牛角。角下都出現突起的稜,頂端前卷,也有類似鹿角的。 且都有翼。獸腿較長。 以虎的形象為主,其他動物形象輔之。

建安至魏晉(十六國時期)的龍體較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頭角略似鹿角。羽翼分有無兩種,有翼的龍形狀仍舊為鳥翅形。腿為獸類,長。

南北朝至隋時,龍體細長,似虎形,身尾分明,頸和背上出現焰環。龍翼依舊分有無兩種,出現飄帶形翼,鳥翅形尚存。四肢上飄,有長的獸毛。

唐宋時期,體粗壯豐滿,回覆到蛇體,身尾不分,脊背至尾都有鱗,宋代時尾上則有一圈鰭。吸取了獅子形象的特點,圓而豐滿,腦後有鬣。 唐代時出現分叉鹿角,前期略似鹿角尚存。 上唇很長,頂端成尖形,下唇短而不再下卷。 龍翼已經都為飄帶形。 宋時出現四爪的足,後肢和尾常交叉盤旋。“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而歐美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外觀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但其實並不只是如此。

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徵,這點和東方龍無異。隨著基督教勢力的壯大,龍和蛇的負面涵義被放大,其在《新約全書》的啟示錄中被描繪為邪惡的“古蛇”、“魔鬼”、“撒旦”,從此西方龍就常與邪惡畫上等號。但是西方龍與東方龍的區別並不是簡單的“善與惡”的區別。就如同毛主席和其他偉人所說的:“好與壞,善與惡,在任何事物身上都是同時存在的,就像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

21世紀全世界更多的人也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所以世界上不存在絕對好和絕對壞的東西,而且好壞的評判往往還與評判者自身的立場有關-這就是辯證的思想。雖然還沒有確切可靠的證據能證明龍是真實存在於客觀世界的,但它在人類所留下的傳說中顯然也同樣符合辯證法。

神秘且至高無上!祖龍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裡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蒲牢

龍圖騰形成的原因,一種說法認為源自黃帝的釜山合符。《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在打敗炎帝和蚩尤後,巡閱四方,“合符釜山”。這次“合符”,不僅統一了各部軍令的符信,確立了政治上的結盟,還從原來各部落的圖騰身上各取一部分元素組合起來,創造了新的動物形象-龍。

從此,中原大地上各個部族有了共同的龍圖騰,統一中華文明的歷史就此開啟,因而中國人都是“龍的傳人”。

這個故事雖然完美解釋了非自然界原始存在的龍怎樣成為了中華民族的祖先,但史前文化遺址中龍形象的發現,使它不攻自破。

現代大多數學者認為,龍圖騰是由其他動物圖騰演變而來的。早期比較具有廣泛代表意義的是“蛇演變說”,當蛇演變為龍後,我們自然也變成了“龍的傳人”。

但在實際上,龍的傳人這一說法直到五四運動之後才流行起來。

古生物學家曾長期認為,長角的龍是上古先民虛構的形象,只存於神話傳說之中。但 1996 年出土於貴州省安順市關嶺縣新鋪鄉的“新中國龍”化石,龍首上有對稱的一對“龍角”,與神話中的龍非常相似,引起了古生物學家的關注。

該化石收藏於貴州省安順市興偉古生物化石博物館,保存得非常完整,總長七點六米,龍角從頭部的最寬處左右兩邊長出,雙角對稱,長約二十七釐米,略顯弧形,這對“龍角”在龍頭上翹出,酷似傳說中龍的形象。貴州關嶺新鋪的“新中國龍”化石的“龍角”,為中國首次發現,為古代傳說中長角的神龍提供了實物佐證,為龍的形象起源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重大的科學和歷史價值。由此可見,或許“龍”形體上有真實或大體真實的上古原型,只是功能被神話了。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合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誌,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併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

神秘且至高無上!祖龍

中國古人最早體悟到人性,捨棄弱肉強食的觀念,在龍圖騰的形成過程中突出地表現了這種人性。這就是:為了團結、親近那些被吞併了的氏族、部落的人,在消滅了這個氏族、部落之後,並沒有完全消滅他們精神崇拜和文化寄託的圖騰,而是將失敗者的圖騰中的一部分加在了自己圖騰身上。所以龍的形象就是一種和合團結的象徵,表現了中華民族遠古的祖先的一種極其寶貴的和合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個源頭。

龍的形象包含著多種動物元素,不少人僅依據某一特徵論述其起源,所以產生了多種關於龍的原型的說法。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龍的原型為蛇說。著名學者聞一多在 20 世紀 40 年代便探討了龍的原型,據其考證,龍圖騰的最初原型是蛇圖騰,在消滅了牛圖騰、鹿圖騰的氏族之後,就把牛角或鹿角加在了蛇的頭上,後來又加上了豬的頭或馬的頭,加上了虎或鱷魚的腿、鷹的爪子、魚的鱗、花的尾巴,經過長期的發展,眾多圖騰的集合就形成了中華龍圖騰的形象。聞一多之後,不少學者也都認為龍的原型是蛇。

還有認為龍的原型是鱷魚的說法,最早提出龍的原型為鱷魚的是中國古史專家衛聚賢。他在 1934 年出版的著作中便說“龍即鱷魚”,一些外國學者也認為龍是鱷魚。此外,還有人認為龍的主幹的基本形態是蛇、蜥蜴和馬,有的則認為龍是從閃電或彩虹演化而來的等。蘇州大學徐山考釋了甲骨文“龍”字,認為:龍,其甲骨文字形和“電、雷”兩字比較,龍字可視為“電、雷”的變形。龍字保留了閃電的彎曲狀,又將表示雷聲的符號“口”狀移至彎曲處的終端,表示龍的口部。龍字中的口開口朝下,表示雨從龍口中傾瀉而下。龍觀念的產生,是原始先民對產生雷電的原因的一種生物化解釋。在“龍”字的異體中,字形是在龍的形體上方加上“辛”。辛,甲骨文字形為斧劈樹木狀。從這個意義中又引申出刑具。在“龍”字中,“辛”位於龍形的上方,從辛的語義和造字的上下結構中可以看出,這個“龍”字反映了原始先民對龍(雷神)的恐懼而又企圖征服、控制它的心理狀態。《集韻》在“龍”字下收錄了“竜”這個異體字。該字的上方和“龍”字左上方一樣,即甲骨文“辛”的隸定形式。“竜”的形義正是對雷電的征服狀。此字形有力地證實了龍的原型是雷電。從龍字的發音上看,“lóng”正是記錄了雷的隆隆之聲。

神秘且至高無上!祖龍

在中華,龍文化、龍的傳說蘊涵著中國人所重視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觀;仁者愛人互主體觀的訴求;陰陽交合的發展觀;兼容幷包的多元文化觀。中國龍文化內涵豐富,從性質和內涵來看,龍文化可分為三大類型:宗教龍、政治龍和藝術龍。宗教龍即把龍當作聖物或神靈來崇拜,把龍視為主宰雨水之神或保護神等。政治龍是統治階級利用人們普遍崇拜龍的心理,把帝王說成是龍神的化身,是神聖不可侵犯的,用以維護統治。藝術龍就是以藝術的形式表現對龍的敬仰和崇拜,即以雕刻、塑造、繪畫、舞蹈、神話傳說、競技活動等方式表現龍。

中國龍文化具有鮮明特色悠久性。中國龍崇拜歷史在世界上最為久遠。據考古發掘資料,最早的龍形象是在 1994 年發掘的遼寧阜新查海遺址中發現的,這一遺址中有一條距今七八千年的興隆窪文化石塊堆塑龍。在新石器遺址中,還發現了眾多的龍形象。至於玉龍和龍紋就更多。延續性。龍文化在中國曆久不衰,歷朝歷代延續不斷,可以說是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現象之一。延續性。龍文化在中國曆久不衰,歷朝歷代延續不斷,可以說是延續時間最長、生命力最強的文化現象之一。道教是中國的本土宗教,是在原始宗教的基礎上形成的。先秦時代的乘龍周遊四海、乘龍昇天,以及以龍溝通天人的信仰,被道教全盤繼承。龍在道教中被認為是“三轎”之一。這裡所指的“三轎”,一曰龍轎,二曰虎轎,三曰鹿轎,作上天入地的乘騎工具。道教裡有許真君御龍及建立鎖龍井的著名神話故事,中國各地的鎖龍井故事的作者就是巫師即中國道士所為。

神秘且至高無上!祖龍

有部分中國人容易把東方神話裡的龍和西方神話的“龍”、南亞神話中的“龍”、美洲神話的“龍”搞混淆,事實上不是指同一種神話動物。西方的“龍”雖然在英文中一般翻譯為“dragon”,但是西方文化中的“dragon”與中國傳統的龍除了外觀容貌上有一些相似外,背景和象徵意義都分別甚大,但其實並不只是如此。在基督教流行之前,西方的“dragon”一直是維京人、塞爾特人和撒克遜人的民族象徵,這點和東方龍無異。Dragon的主要特徵是有雙翼、能噴火,基本含義是邪惡、兇悍。龍卻“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蜃、鱗似魚、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代表神靈與帝王。南亞神話中的“龍”事實上是指印度神話中的蛇神娜迦(梵語:नाग,IAST:Nāga),這種生物的外表類似巨大的蛇,有一個頭或多個頭;其形像在婆羅門教、印度教和佛教經典中常有出現。但是這個詞的用法並不十分嚴格,它有時也被用來指代大象或真正的蛇,尤其是眼鏡王蛇和印度眼鏡蛇。另外,雌性的娜迦被叫做“那吉”。在佛教向來吸納印度教神話,那加被引進中國時,與中國傳說中的龍混同,後來漢傳佛教視為天龍八部之一,直稱那伽為龍、神龍。

美洲神話的“龍”是指美洲神話裡的羽蛇神,羽蛇神在瑪雅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從許多方面觀察到,古典時期,瑪雅“真人”所持的權杖,一端為精緻小形、中間為小人的一條腿化作蛇身、另一端為一蛇頭。到了後古典時期,出現了多種變形,但基本形態完全變了,成為上部羽扇形、中間蛇身下部蛇頭的羽蛇神形象。

神秘且至高無上!祖龍

龍為文化本源。《易》乃群經之首,大道之源。而《易》之源,則可追溯至龍書。《易》中,主卦為乾、坤二卦。乾卦之中,《易·乾·爻辭》則按六爻之順序揭示了事物包括人生成長的普遍規律,以龍成長於水中為喻,提煉、總結出成長為遨遊天地之成功者的六個人生階段。如初九:潛龍,勿用。指人生初期,象徵人生的學習階段。九二:見龍在田,利見大人。指龍之羽翼初豐,象徵人生的實習階段。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指閱歷經驗均已具備,象徵人生的創業階段。九四:或躍在淵,無咎。指人生已達到德才兼備,象徵人生的成功階段。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指龍騰出江河,飛離陸地,象徵人生追求與成就已到極致。上九:亢龍有悔,揭示出物極必反,盛極而衰的鐵律。《易·坤·爻辭》,則是對處於從屬地位者成長階段之歸納、提煉與詮釋。其最後階段之上六,則有“戰龍於野,其血玄黃”之句,意為陰盛之極,從屬者轉變為主導者,難度很大,代價亦大,要有充分的心理與應變準備。

民間層面,龍的影響更大,以龍為姓分佈甚廣;龍王廟遍佈神州,地名中多有以龍為名;動物中有地龍、變色龍等;植物中之龍眼、龍膽等。鄉間廟會舞龍燈,江南水鄉賽龍舟,皆源遠流長。

龍是正義化身,炎黃子孫賦予龍諸多美好善良之心性。民間有“二月二,龍抬頭”之說,傳說小白龍曾因行雨救民而得罪玉帝,為懷念小白龍的恩德,民間將二月二定為春龍節,焚香禱告,祈求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而傳統的春節,也於此日正式結束。龍可代表英雄。龍之形象幾乎活躍於各個層面和領域,具有強大的生命力與感召力,是理想中英雄之典型。

人文精神

一個民族的文化是這個民族精神的載體,多姿多彩的龍文化中,從中也可看出古代中國人的人文精神。

創新精神。龍文化歷久不衰,與古代中國人的創新精神分不開。龍文化經歷了若干發展階段,每一個發展階段主要是通過內部創新完成的。觀察各個歷史時期不同的龍藝術形態,從無角到有角,從無翼到有翼,從無足到有足,可看出龍形象是經過不斷創新而形成的。 [18]

綜合精神。龍的形象是古代中國人綜合了走獸、飛禽、水中動物和爬行動物的優長而形成的。龍文化的綜合性還表現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龍不斷吸收外來的優秀藝術元素,從而使其形象更為完美。比如,唐宋時期龍吸收了印度佛教中獅子的形象,頭圓而豐滿,腦後披鬣,鼻子也近似獅鼻,增加了龍的權威感。

包容精神。古代龍文化豐富多彩,與古代中國人的包容精神分不開。中國龍文化在自己的發展過程中,曾受到來自印度的龍王信仰的衝擊,但中國人並沒有將其拒之門外,而是包容與改造,形成了中國化的龍王,豐富了中國龍文化的內涵。

進取精神。從古代中國人描述的龍形象來看,龍具有很強的進取精神。龍的活動空間十分廣闊,能上九天,能潛深淵。各種藝術中的龍形象,大多是飛龍、騰龍或奔龍,朝氣蓬勃,奮發向上,威武不屈。神話傳說中的龍,大多是一往無前、勢不可擋、無所畏懼的。這些都是古代龍開拓進取精神的表現。

獨立精神。中國龍的藝術形象是獨一無二的,與龍有關的種種文化現象也自成一體、獨具一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龍文化雖與儒教、道教和佛教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始終保持著相對的獨立性,不附屬於任何一種宗教。

龍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典型代表。這其中既有糟粕,也有精華。歷史上宗教性和政治性的龍崇拜,如祭龍求雨、祭龍求子、祭龍求平安和“真龍天子”等觀念,應予以拋棄。但藝術性和民間性的龍文化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如舞龍燈、賽龍舟等與龍有關的民俗活動,應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予以保護。

在當代,還應當發揮龍文化的凝聚作用。龍文化形成發展的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形成融合過程幾乎是同步的。在歷史上,無論朝代怎樣更迭,龍文化的傳承始終如一。海內外華人均以“龍”為中華民族的象徵。因此,在宣傳和弘揚龍文化的過程中,應充分發揮其具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作用。

神秘且至高無上!祖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