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剧照海报


更多精彩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每天为你更新!


70年代,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剧照海报

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节选)

穆静 齐国栋 (1975.12.10)

彩色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的摄制成功,不仅保持和发展了歌剧所取得的成就,而且,由于编导者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伟大方针,勇于实践,大胆创新,为舞台艺术片的摄制,提供了新的成功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新成就。这主要表现在:影片根据电影艺术的特点,在充分肯定歌剧成就的前提下,作了许多加工和提高,更好地反映了革命样板戏《红灯记》的思想、艺术成就。

70年代,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剧照海报

首先,电影从镜头的选择、用光、背景等方面,突出了李玉和这个无产阶级的英雄形象。影片开始,在庄严的乐曲声中,用远景推出李玉和手提红灯站在高高的路基上,使他一出场就显得形象高大、光彩照人。他的背后是隆滩车站的背景,几盏忽明忽灭的昏黄的灯光,一座乌黑的炮楼,点出了苦难的同胞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意境。接着,用特写跟拉的摄法,突出了贯穿全片的革命传家宝——红灯,在昏暗的夜色中,闪耀着四射的光辉。然后,镜头转到李玉和的特写,他目光炯炯,寻视四周,预示着将有一件十分重要的革命任务落在他的肩上。这一组镜头的运用,使得这一战斗在艰险四伏的环境中的革命英雄,显得格外英武魁伟,气宇轩昂,传神地刻画出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威武不屈、坚强果敢的革命意志和崇高品德。整个影片自始至终都突出了李玉和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较好地刻画了李奶奶和李铁梅的形象。

70年代,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剧照海报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成功地运用《十二木卡姆》音乐,又吸收现代民歌的音调,塑造了富于民族特色的李玉和、李奶奶、铁梅等英雄形象。拍摄电影时,为了保留和突出原歌剧的特色,更好地歌颂革命英雄的思想品德和崇高的精神境界,新疆歌剧团的同志们又精益求精,对音乐做了不少加工,有的唱段重新谱了曲,更加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李玉和的音乐形象,主要突出了他的革命气质和斗争精神,因而,他的音调雄伟、沉毅、刚健。影片为了更好地塑造英雄形象,调动了一切音乐手段,多侧面地展示了他的性格特征。如在“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段唱中,旋律欢快,充满希望,弹拨尔、热瓦甫等民族弹拨乐的伴奏,揭示了他性格中对亲人、同志的亲切和期望一面。在“天下事难不倒共产党员”一段唱中,音乐凝重、深刻、果敢、准确地揭示了他对同志无限的热爱和坚决完成任务的坚定决心。“浑身是胆雄赳赳”一段唱,突出了他临危不惧、勇斗顽敌的坚强性格。影片为了突出“雄心壮志冲云天”这一核心唱段,使李玉和的英雄形象更加完美,在音乐、镜头、用光上,都做了精心细致的安排。

70年代,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剧照海报

在这一唱段中,调动了管弦乐队,突出了它的力度,使唱段浑厚,气势磅礴。同时运用了合唱、伴唱,以及多变的节拍形式,深刻地表达了这一英雄人物的性格。如“狱警传,似狼嚎,我迈步出监”这一句,运用了“木夏鲁热克木卡姆”的散板序唱音调,并吸收了京剧紧拉慢唱的手法,烘托了李玉和昂首阔步、大义凛然的雄姿。尔后,由慢渐快,转入中板,不同的节拍交替出现,揭示了英雄人物丰富壮美的内心世界。在整个唱段中,很好地运用和发挥了民族乐器的特色,从而丰富了民族乐器的表现力。这段唱腔,有强烈的时代特点,浓郁的生活气息,高度的战斗精神,鲜明的民族色彩,抒发了革命者的雄心壮志和崇高的革命理想,是一首音乐形象完整、音乐表现力丰富的精湛唱段。

70年代,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剧照海报

为了丰富电影的表现力,在乐队和合唱上,做了必要的增加,这与歌剧相比,气势更加雄壮了。在武打上,影片发挥了歌剧的长处,除保留磨刀人同叛徒王连举对打、刀劈鸠山外,其余都是重新设计的。同时,由于武打在外景进行,更加强了真实感。尤其在手鼓伴奏下进行武打,具有强烈的民族特点和生活色彩。

维吾尔歌剧《红灯记》搬上银幕,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为工农兵又提供了一部优秀的影片。

70年代,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剧照海报

70年代,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剧照海报

70年代,评维吾尔歌剧影片《红灯记》,剧照海报

声明:本文为收集整理,不代表本号观点。

更多精彩请在右上角关注我们!每天为你更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