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姜昆会说把相声看成纯粹的搞笑工具其生命力就丧失了?

zhengrong8247



姜昆究竟是何时表达的这一观点,具体原话是什么,我百度了一下,并没有找到翔实的资料,所以只能简单分析一下他想表达的观点。


首先,在姜昆最成功的年代,即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声确实在承担着搞笑以外的功能,如果只是纯搞笑,那确实丧失生命力,估计已经死亡了吧。


在那个时代,老百姓的娱乐方式非常少,看电视和听广播是最常见的方式,这就决定了相声表演的内容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核以后才能够在电视和广播上播出,要体现主旋律则成为最基本的要求,所以姜昆的观点在那时是正确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进入新世纪以来,老百姓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化,特别是互联网兴起以后,电视和广播日渐式微,所以是否体现主旋律已经不那么重要了。在主流媒体播出的内容依然可以是主旋律,但是在小剧场,娱乐化的内容开始成为主角,所以在2000年以后,姜昆的观点明显落伍了。


任何一个观点都不能脱离时代背景,姜昆曾经辉煌过,但是现在已经被历史所淘汰了,无论是观点还是作品,都是如此!


相声演义


不吹不黑,公平公正和您聊聊相声。姜昆老师说“把相声看成纯粹的搞笑工具其生命力就丧失了“,绝对有道理,一点儿毛病都没有!同样如果有的人说“把相声看成纯粹的说教工具其生命力就丧失了”,有道理吗?还有相声观众们说“相声不搞笑才是最搞笑的”,有道理吗?


对于相声艺术而言,到底应该是在说教的基础上加入搞笑内容,还是应该在搞笑的基础加入教育人的内容?领导在台上讲话,风趣幽默,使原本枯燥沉闷的气氛变得非常活跃,说明讲话的领导是一个懂得幽默的人,但是绝对不能说是一个优秀的相声演员。同样一个小剧场的相声艺人,拿出一份报告先给观众念一个小时,估计观众也不会夸他念得比曲协领导念得好!


小编觉得,姜昆老师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不够全面,应该说是“相声弄不懂娱乐性与艺术性的平衡,其生命力就丧失了”。就像相声大师侯宝林说的那样,“没有包袱的相声不是相声,全是包袱的相声也不一定是好相声。每个人的消费心理不一样,因人而异。”



前几天师胜杰先生参加综艺节目曾经提到,侯宝林大师教育徒弟“相声要幽默,不要滑稽”,师先生认为如今的一些相声艺人在舞台上弹吉、学模特走模特步,利用各种因素调动观众情绪可以理解,在相声剧场这么表演无可指摘,但是不能游离相对固定的特点和表演形式,否则相声演员就成了一群搞滑稽戏的艺人。

同样,如果相声变成了简单的说教,或是为参加某些活动专门做应景相声,成为为其歌功颂德的工具,失去了搞笑的基础,那么也就失去了相声艺术生存的土壤。毕竟相声是笑的艺术。


靖逸轩主


这话应该姜昆几年前接受采访时说的吧,因为现在的他应该不会再发表招致骂声的类似言论。姜昆毕生追求高雅相声艺术,曾经也说过类似的话:郭德纲相声那么低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喜欢,真搞不懂。

今年出席《中国文艺——向经典致敬》师胜杰专场时,姜昆提出希望师胜杰徒弟徒孙们要追求“圣洁”相声艺术。这应该是时隔多年,姜昆在电视上谈及相声“高雅与低俗”的话题,但这次并未触及整个行业——毕竟这是一场师胜杰老师告别舞台的纪念节目。

因此,姜昆说“把相声看成纯粹的搞笑工具其生命力就丧失了”这样一句话不奇怪,符合其一贯艺术追求风格。确实,相声除了搞笑外,应该让传统各种曲艺发扬光大,为广大老百姓知道并接受。同时,相声在搞笑基础上能多出一份寓意或深意,肯定更好。就像《相声有新人》里最后夺冠的孟鹤堂和周九良表演的那段相声,让人看完既可乐又有所感悟和触动。

但搞笑是相声存在的基本意义,特别是当相声生存都存在问题的时候,一味追求高雅艺术,只能离老百姓越来越远,最终走入死胡同。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相声界不正是处于这么一个尴尬的境地吗?

高雅没有错,但不能脱离群众或不被老百姓接受,只有观众喜欢并真正繁荣了再去考虑提高艺术的品味。而在当前相声界,还是先把相声弄搞笑了,毕竟观众对于娱乐追求还是处于快速消费阶段。


岑詮


姜昆两会提案的时候提出,“如果把相声看成一个纯粹的搞笑工具,那相声的生命力就丧失了。”这话没毛病,但是如果换几个字“如果把相声看成一个纯粹的说教工具,那相声的生命力就丧失了。”成立吗?当然成立!

为什么?相声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其幽默、调笑、讽刺都是这种艺术形态的特点,观众爱看,爱的让人开心的部分。如果能做到“寓教于乐”,那是最好的结果。 但是姜昆之所以这么正式的提出这个说法,其实还是针对他所看不惯的相声界的团队和演出。这个不言自明,姜昆与郭德纲不和,还在媒体上公开论战过,各执一词。



30年前,姜昆一个《虎口遐想》颇受欢迎,这个相声段子是围绕着“姜昆掉进老虎洞里了”展开的,也比较有意思;30年后,姜昆推出《新虎口遐想》,加入了不少现代因素,比如他将虎口比作“大数据对我们的威胁”,但是真的好笑吗?
姜昆接受采访也不止一次的说过,艺术家活跃在基层舞台才能更纯粹,他觉得不能辜负老一辈的嘱托,“要对社会承担一种责任,将欢笑送到老百姓身边”。想反问一句,姜昆的“把相声看成纯粹搞笑的工具”是多次到老百姓中间演出、调查得出的行业现象吗?再者,纯粹搞笑没有意义的相声,受到自身的限制也不会长久。


不止看戏


他是故意这样说的,其实就是针对郭德纲和德云社,因为德云社说相声的时候掌声和笑声太多了。


姜昆现在发表的很多关于相声的理论都是有企图的,并不是站在公正客观的角度去说话,虽然他是曲协主席。

姜昆本来一直在打压郭德纲,从郭德纲刚开始火一直到现在,根本打压不住了,现在只能望洋兴叹,背地里骂几句是可以的。

但是姜昆并不死心,处处在与郭德纲和德云社作对。郭德纲参加《相声有新人》,姜昆便组织了一帮老相声演员办了一个节目叫《笑礼相迎》;郭德纲的德云社越来越火,姜昆便办了一个“笑剧场”。反正就是不想让郭德纲一个人独吞相声这块蛋糕。

而且还时不时的发表一些莫名其妙的理论,其实是在暗指郭德纲。他说“把相声单纯的看作搞笑的工具,相声的生命力就丧失了”,一看就是针对郭德纲他们的,因为郭德纲每次说相声的时候,台下的观众掌声不断,笑声不断。



相声本来就是民间逗乐的曲艺,逗笑是他主要的功能。逗乐是建立在一定的生活常识或者历史文化知识上,观众都能听懂,大家才会发笑,本来就是有生命力的,不只是搞笑。郭德纲他们说相声都是有底限的,他的很多段子也包含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并不是完全不能听,这叫雅俗共赏。



观众听相声就是为了开心,千金难买一笑,如果相声不是逗笑的工具,改成了姜昆的相声那样的说教工具,还有人愿意听吗?


R娱记


姜昆说,如果把相声当成纯粹的搞笑工具,相声就会丧失生命力。这话是真的,没有毛病。

相声虽然是市井文艺,出自街头艺人,第一要务是要能卖出去票,观众肯花钱去看,是为了曲艺艺人生存,但也要符合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比如在旧社会要劝人向善,要惩恶扬善,即便是诲淫诲盗,也要给自己加上一层教育意义。否则,如果只是单纯的走下三路,走低俗路线,那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

建国以后,国家对曲艺进行了统一的正规化改造,去芜存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把一些曲艺门类的低俗内容踢出去,改为更能弘扬正能量的内容。

这个改造现在很多看惯了茶馆相声的人都认为是不应该的,搞死了传统相声。其实并不全是。如果没有这个改造,曲艺就仍然会被人视为下九流,是没有生命力的。

相声需要幽默,需要搞笑,但要有限度,有节操,不能把自己的姿态搞得太低,不能为了取悦观众就什么都来。否则,跟那些在红白喜事上跳脱衣舞的所谓民间艺术团有什么区别呢?

尤其是相声艺人能够获得全国性的声誉,如果没有建国后直到新世纪初的电视相声,是做不到的。现在虽然很多人对姜昆、冯巩这些人不感冒,但同时也必须要承认的是,如果没有他们在春晚的长期坚持和努力,相声恐怕很难像今天这样,能够风靡大江南北。

比如天津、北京都有一些不同程度的名气不太大的相声名家,但在当地一直比较活跃,不是说他们水平不够,而是他们一直面临传播媒介的问题。电视被垄断,网络尚未兴起,他们只能在当地活跃,无法获得全国性的声誉。

既然是要在国家管理比较严格的电视上演出,并争取观众的认可,当然就需要对相声的内容进行比较多的改造,纪要符合主流意识形态宣传的需要,又要能够贴近生活,这个尺度是比较难把握的,并不容易。郭德纲的相声在春晚就反映很一般。

比如说在农村,五六十岁的人里,没有多少人会不知道姜昆、冯巩、牛群这些人,但知道郭德纲的一定不会太多。如果只是纯粹的搞笑,相声很难在春晚的舞台上坚持这么多年。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后,国有院团整体比较低迷的时期,姜昆冯巩他们在电视上搞相声大赛,为发现、培养相声人才,至少是为相声延续血脉,是做了巨大贡献的。不承认这一点,只因为姜昆批评过郭德纲,就对他全面否定,这是不合适的。

实际上,即便是到今天,电视也仍然是非常重要的媒体平台。而电视至今仍然是管理最严格的媒介,所以电视上的各种相声节目都不太容易出现那些在大小剧场经常出现的屎尿哏、伦理哏。

无论是苗阜王声,还是岳云鹏,还是近两年比较火的卢鑫玉浩,虽然他们在小剧场的演出早已获得了不小的名声,但最后得到全国观众的认可,还是通过电视。


萧武


其实姜昆这话说的是很有道理的,相声是一门令人发笑的艺术,但是在其发展之初,相声就有着天然的讽刺功能,这也是其迅速被广大民众接受的原因。当然了,在解放以后,相声除了讽刺的功能,又被加进了教书育人的功能就另当别论了。


相声令人发笑的方式有很多,其中有很多无底线的,在解放以后被剔除掉了,所以在搞笑的同时,相声还必须兼顾社会现实,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否则能否生存真是个问题。即便相声发展到现在,很多人批评郭德纲的相声只是为了搞笑,没有教育意义;郭德纲自己也说,相声如果不搞笑,那就太搞笑了;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郭德纲的相声除了搞笑,还有很多的内涵和外延,比如对各种戏曲等传统艺术的挽救与发展,比如对传统道德的宣传,对于艺术市场化的尝试等等,都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同时,郭德纲的相声也不是为了搞笑而搞笑,他们也是有底线的,比如最近比较火的《探清水河》,其中有一段从来没有唱过,观众经常喊破喉咙的十七加一抹等等,要说搞笑,这些内容唱起来效果肯定一级棒,但是他们不会唱,底线还是守得住的。


在郭德纲的相声里,很多作品的讽刺意味也非常明显,比如早期的你字系列和我字系列,大都反应了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所遭遇的种种,既有现实意义,也有讽刺意义,所以才能够成为经典。


牙快笑掉了


相声自成型到上街头卖艺,就是搞笑的玩意儿。您想啊,相声艺人要吃要喝要养家糊口,说的不好,不可乐能挣到钱吗,早饿死了。相声不用等到解放就绝了,您说是不是啊。

事实证明,相声不是庙堂文化,工作挺辛苦的还得让说相声的教育,不往台上扔砖头已经就不错了,所以,姜昆主张的相声频临灭绝。

姜昆就不想一张票也卖一千多吗,他指定想。但是那场特殊的运动,已经使他深深的陷入了狭隘的思维当中,已然是不能自拔了。

解放后相声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衰败频临灭绝,是相声人不努力吗?不是。就是以姜昆为代表的那么一些人,限制摧残了相声发展传承的魅力。没人听,没人看,何以传承,何以发展。要是照着姜昆方法管理相声,00后的孩子们就不会知道,在咱们中国还有相声这门艺术,不是吗?


退休老头儿2



把相声看成纯粹的搞笑工具其生命力就丧失了,这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这些年姜昆代表的主流相声界,与郭德纲代表的民间相声界关系不是十分融洽。而从大众的态度来看,郭德纲的人气当然更高一些。不过,却不能代表姜昆所说的就完全不对。至少这一句论断还是有道理的。


相声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讲究说学逗唱。让观众乐,这当然是相声的一个主要目的。而且也应该用好说学逗唱四门基本功,使观众能够开心一笑。


但是它首先还是一门艺术。艺术想要流传下去,当然还是需要能够引导人们向善向好。当然并非是绝对的高雅,而是雅俗共赏!


相声与其他曲艺竞争的根本,就在于说学逗唱。如果纯粹的搞笑,那么我想相声可能只剩下逗了。这样的相声将会完全不如小品的竞争力。也就真的失去了生命力!


雨天论娱乐


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因为改变姜昆命运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政治出身,所以他说这种话很正常。

1976年师胜杰姜昆合作相声《林海红英》影响不凡,时任中广说唱团团长的马季就要求将二人调进中广说唱团,但是很可惜,师胜杰因为政审被放弃,而姜昆成为马季弟子成功调进北京。

单论业务,师胜杰七岁登台八岁拜师,真正的童子功,但在那个年月决定命运的不光光是专业。

所以说姜昆说这种话很正常,但是不代表正确。

不偏不倚说说郭德纲,也说说岳云鹏。

同样的道理,生活是最好的老师。

郭德纲最被人诟病的是他对相声的“唯市场论”,但是如果了解郭德纲的生活经历就很容易理解,当他因为拖欠一百多块房租被人堵着门骂时,他对相声的唯一要求就是说相声能挣钱。

同样岳云鹏也是如此,当初郭德纲曾经调侃岳云鹏刚红的时候,不论什么工作都想接。对于岳云鹏来说,贫穷的日子太难了,难到没有追求,当他有机会赚钱改变家人生活的时候,他愿意做任何事。

说某种话或者表达某种人生态度其实没有对错,每个人都是根据自身的经历表达,真把我们放到他人的位置,我们可能更不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