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世界一般來說打坦克的哪些部位易擊穿,哪些部位最不易打穿?

張慧


一個難以解釋的常識

說真的,你要說“坦克世界裡面的坦克,哪些地方脆弱,哪些地方堅挺”,我還真的沒話說,我真的不敢向別人一樣來一句“屁股和側面”,

我一點一點的說吧。


今天請到的嘉賓

那麼,今天我們請到了著名的美國坦克、二戰末期新星——T26E4超級潘興。

接下來就有勞這位身穿豹皮衣的帶哥了。


容易擊穿的位置

車長指揮塔

這個玩意兒一般會在車體頂部,而且大多數車輛的該位置十分脆弱,但是這個位置從很多角度上都能瞄的到,無論是面對、背對、側對,都能看得到。

在近距離對決或者中近距離細瞄的時候,如果對方只露出個頭,那麼就算是大多數車輛的該部分的投影小(例如KRV),都還是會有人嘗試攻擊這個位置的,百試不厭,有些車子的指揮塔塔體實在是大,所以他們的艙蓋經常被打(例如M60),而且這塊地方一打,哎呀,死個車長或者其他玩意兒,習以為常了。

但是該位置一般會有觀察窗這個部件,所以有時候打中該位置時不掉血,有可能是因為“炮彈被觀察窗吃了”(例如STB-1,他的觀瞄設備擋住了車長指揮塔正面好一部分)。

有些車輛在該部分上的表現與其他人不同,有的是一個龐大的觀瞄儀(類似一條大橫槓,例如AMX 50福煦),有的是一個副炮塔(例如E-100坦克殲擊車,他的車頂就有一個小炮塔),其實和車長指揮塔幾乎是一個性質的——都是一個容易被擊穿的弱點。

我們以 M系Lv.8金幣MT T26E4超級潘興為例,我們可以看到,他的車長指揮塔的位置在車體頂部,大多數有炮塔的車輛都能看得出車長指揮塔的位置,當然有些人是直接取消了該設定。(例如IS-7)


車體背面

大多數車輛的車體背面裝甲都很薄弱,幾乎所有的前置、中置炮塔車輛的動力系統也主要集中於車體背面,後置炮塔車輛的話則是將彈藥架置於該處。

一般來說,你能看到這個位置有黑煙升起,而且一般能看到散熱片,當然了,這個位置能看到的炮塔背面,也算是一個弱點。

這裡受創的話還是很危險的,前置炮塔/中置炮塔設計的車輛可能會因此損壞發動機甚至是起火,後置炮塔車輛則有極大可能損壞彈藥架甚至是被彈藥殉爆。

前置/中置炮塔車輛的引擎蓋雖然也是在車體背面,但是如果在其擺角度的情況下可以看到,那麼還是值得嘗試的,有些車輛的引擎蓋風扇是算主要裝甲的,例如AMX M4 1945。

我們還是以超級潘興為例。


完全正對自己的車體側面

大多數車輛的車體側面在完全正對敵人的時候十分脆弱,如果敵人有心,那麼只要他有選擇的打擊側面的某一部位,那麼造成成員/部件受損的幾率是非常之高的。

說真的,大多數坦克不是絕對的全面防禦設計而是重點防禦設計,所以他們的側面對比正面會有明顯的無力感,這也是我們經常說的坦克世界的美系特點。

要注意的是側面都會有履帶,除非你的穿深夠大可以在擊中履帶後炮彈仍可以擊穿側面或者是直接擊中導輪沒有覆蓋到的側面位置。

這裡還是以超級潘興為例,我框選出了圖例中無懸掛裝置保護的側面。


車體首下

車體正面最大的、最堅硬的部分一般是首上,和首上交合的、垂直面朝車輛前方地面的裝甲,就稱之為首下,當然更多人喜歡叫他“褲襠”。

這塊位置一般會是駕駛員或者通訊兵的位置,由於德繫好些車輛是使用“後置動力裝置前驅”的傳動系統,所以他們的首下被擊中後還有可能會影響到發動機。

後置炮塔車輛的首下是他們的命門,因為這塊地方被擊穿的話,就是要了他們整個動力系統的命。

我們還是以超級潘興為例。


前/後主動輪

雖然該位置是懸掛裝置的一部分,但是該位置及其重要(尤其是前導輪),擊中這塊位置基本上履帶都會斷,在限制目標行動的同時使其掉血,這就是“斷腿掉血一炮頂五炮”。

一般來講,該車的導輪的等效厚度並不高,如果該位置被擊穿,那麼擊穿的炮彈穿深夠大,則會繼續按虛擬的原路飛行,直接命中導輪後的車體,更大的問題是,該位置後的車體一般會是駕駛員、油箱、通訊兵、電臺等,對於後置炮塔車輛而言,這相當於直接掐斷了他們的動力甚至是要逼著他們起火。

我們還是以超級潘興為例,需要注意的一點是,如果擊中導輪但是炮彈繼續飛行的虛擬飛行路線沒有碰到車體主要裝甲或沒有擊穿車體主要裝甲,那麼他就只能造成斷履帶而沒辦法讓他掉血,比如在這個角度下,擊中他的後部主動輪是沒辦法擊中其主要裝甲的,另外,像擊穿這種“間隙裝甲”,用AP/APCR更合適。


炮塔座圈

這個位置十分難瞄,但是這塊位置的裝甲及其薄弱。

炮塔座圈這個位置是亙古以來就難以解決的弱點,在坦克世界也是如此,一般來講這個弱點都是有炮塔的車輛才有的,而且該位置被擊穿後,極有可能損傷彈藥架、炮手、裝填手或車長,這個位置很多人都將他解釋為“窩彈區”,直到現在,世界各國的帶旋轉炮塔的主戰坦克都有窩彈區。

我們還是以超級潘興為例。


車體固定機槍口/副炮窗口/駕駛員艙蓋

車體固定機槍口是個冷戰前十分流行的設計,大多數人都是在車體上加一個固定機槍口,雖然他的投影十分小,但是這正是將坦克正面防護能力削弱的存在。

大部分車輛的機槍口都十分脆弱,尤其是像德系的那種突起式的機槍口,就算是能有著和首上近似的厚度,但是因為這個突起式的設計讓他沒辦法和整個首上保持幾乎同一平面,那就讓他成為了首上的弱勢點。

像五式重戰車體的37mm副炮固定“窗口”和IS-7首上與炮塔接合處偏首上位置的“窗口”,就是副炮窗口和駕駛員艙蓋。

我們以超級潘興為例。


不容易擊穿的部位

炮盾

主炮根的防盾,這個挺多人有,但是也有人是將其“虛化”(類似於將其變成“和炮塔是一個整體”而非“看起來像是和炮塔是兩個粘著的玩意兒”,例如百夫長AX)。

大多數人的炮盾雖然硬,但是是硬在“厚度較高+角度刁鑽”上的(例如AMX 30B),實際上,這些炮盾上的正對垂直面完全可以打,但是一般來說咱都是用金幣彈的,因為只有那個穿深才夠大。(例如T110E4)

這裡我們以超級潘興為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超級潘興的炮盾設計是坦克世界最棒的炮盾設計,區別於大家的空心炮盾(擊穿後內部沒有裝甲,炮彈直接向主裝甲帶飛行並擊穿)和實心炮盾(非常少人有,這樣他相當於把一整塊炮盾當做一塊裝甲,擊穿較難而已,實際上這一層擊穿後還是和空心炮盾一個毛病),超潘的炮盾是分三層間隙裝甲+足夠距離的空隙+內外分層逐層由外到內依次變厚的設計,所以他的炮盾甚至連坦克世界均穿深最高的E-100坦克殲擊車的420mm穿深的HEAT都難以擊穿,除非是擊中超級潘興炮盾上極小的觀察口,否則你只能看到他的炮盾有擊穿彈孔但是沒有掉血。


車體首上

一般來講,該位置都是坦克最重點保護的位置,有些是強在裝甲厚重(例如VK7201),有些是強在傾斜角度極大(例如Strv103B),有些是兩者都有亦或是採用了更恐怖的設計(例如430U),當然我也不是說大家的首上都硬,一些採用箭簇型前甲的坦克由於箭簇角度不夠突出,所以他的實際防護效果並不是很好(例如WZ111 5A)。

這裡我們以超級潘興為例。


虛擺的側面

也可以說是“擺側面”,對於蘇系重坦的那種設計,我們會稱呼其為“黑洞裝甲”,

一般來講,難以打出傷害的側面是通過“擺姿勢”得到的,“擺姿勢”主要就是為了欺騙敵方,迫使敵方開火從而為自己贏得安全輸出機會,“擺姿勢”不只是用於首上擺出角度然後彈開炮彈,側面也可以這麼玩,當然這個更多的是用於“吸收炮彈”(一般會以履帶損壞或損毀為代價使對方攻擊無效化,當然一般來講這都是對付穿甲彈用的)。

這主要是運用其側面裝甲厚度高以免疫敵人的攻擊(例如屬實),當然也有利用懸掛裝置的寬度大欺騙敵方朝自己的懸掛裝置開火的(懸掛裝置的裝甲厚度並不高,所以瞄上去的時候系統自帶的裝甲提示器會顯示為“可以擊穿”,也有些人是用懸掛裝置投影遠遠大於其保護的主要裝甲投影的特點欺騙敵方朝自己未有主要裝甲在後的懸掛裝置部分開火,五式重戰就包含了履帶寬大造成了側面龐大易攻擊的假象),或者是利用其側面的間隙裝甲(簡單的說就是裙甲,也就是在主要裝甲外面再包上一層裝甲,例如E-100),還有一種就是靠間隙裝甲/懸掛裝置後有著不規則角度的側面設計了(例如257工程)。

這裡還是用超級潘興做例子。


從機制理解擊穿

其實我們需要理解的不只是所謂的普遍弱點,我們更需要知道炮彈是如何擊穿的,建立在理論基礎上打法加上長久的實戰訓練,那麼你就是比肩《少女與戰車》的角谷杏那樣的神射手了。

首先,坦克世界不存在過穿(擊中主要裝甲後發生過度擊穿導致幾近無傷的攻擊),所以穿深越大越好,一般來講,只要穿甲彈的穿深大於該部分裝甲等效,那麼就能造成傷害。

其次,角度是十分重要的東西,射入角度如圖所示,也就是接觸點的法線和炮彈彈道之間的角度,AP/APCR(APHE和APDS都歸屬於該彈種機制)、HEAT和HE(HESH歸屬於該機制)對角度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AP/APCR的射入角度>70°時會發生跳彈,HEAT>85°才會發生跳彈,而HE不會發生跳彈,至於為什麼車長會吼“跳彈”那完全是因為語音錯誤,實際上並沒有發生跳彈。

AP和APCR有轉正角度(射入角度±轉正角度至零的區間【包含轉正角度值與零】=實際射入角度),AP為5°,而APCR只有2°,AP/APCR都有距離衰減,APCR的距離衰減比較明顯,HE和HEAT沒有轉正角度。我們所說的穿深實際上指的是均穿深,實際上每一種炮彈的穿深都是一個值域,是均穿深±25%區間的任意一值。所以我們說“概率穿”實際上指的就是射入角度和穿深值域浮動帶來的不確定性擊穿。


對於AP/APCR而言是存在著裝甲碾壓機制的,簡單的說就是——如果你的穿甲彈口徑>目標裝甲厚度的2倍,那麼你的炮彈的轉正角度×2,如果你的穿甲彈口徑>目標裝甲厚度的3倍,那麼擊中目標裝甲時就不會發生跳彈,但是極少數情況下仍會無法擊穿,順帶一提,跳彈=無法擊穿目標裝甲,但是無法擊穿目標裝甲≠跳彈。

從裝甲上來看,我們知道有“等效裝甲”這麼一說,等效裝甲就是在特定角度下的裝甲厚度,一般來講等效裝甲不會小於裝甲厚度,而等效裝甲厚度=實際裝甲厚度÷cos射入角度。

遊戲中存在著“間隙裝甲”這種設計的,AP/APCR擊中間隙裝甲時,炮彈穿深需要先減去外層裝甲的等效值,如果減去後仍有剩餘,則代表炮彈擊穿間隙裝甲外層,炮彈沿原路繼續飛行,剩餘穿深就是繼續飛行的炮彈的穿深,擊中主要裝甲時再計算一次裝甲等效值。HEAT擊穿間隙裝甲外層也需要減去外層裝甲等效值才能擊穿,但是HEAT擊中外層裝甲後炮彈不再向前飛行,其金屬射流繼續按原路飛行,按照每10cm距離就衰減5%的穿深計算。


的確,在實戰中也沒這個時間給你算什麼三角函數,

我這種文科生都是依靠實戰經驗一步一步爬上來的,

所以說實戰至上是這樣子的。

你可以去多玩坦克世界盒子下載“中彈檢視”插件用來複習每一場戰鬥中被擊穿和擊穿的位置的研究,下載“等效裝甲”插件方便自己瞭解大致等效厚度,下載“弱點塗裝”插件熟悉每一輛車的弱點。

方便學習的插件是好插件,不是違規插件,自動鎖定弱點這種插件才是真的違規插件。


後話

舉反例時間

M系Lv.10銀幣TD——T110E3有一個顯眼的車長指揮塔,但是你要從正面擊穿他還是很難的,那個玩意兒的等效真的有350+。

Y系Lv.7銀幣TD——挑戰者的後腦勺比全身任何一處都硬。

S系Lv.10銀幣HT——IS-7的腦袋由於設計詭異,所以即便是側對時也存在著不小的未擊穿率。

D系Lv.10銀幣HT——VK7201K和D系Lv.10金幣HT——VK7201的首下可以通過擺姿勢騙炮,那塊地方的純厚度是真的硬,擺了合適的角度那就是堪比首上的存在。

Y系Lv.5銀幣HT——丘吉爾I型由於設計過於奇葩,導致其主導輪後幾乎不存在主要裝甲。

沒有炮塔的車子不就沒有了炮塔座圈嗎?哈哈哈哈!哦對哦,有些車子的炮盾周邊號稱“最不可能打得中的區域”是可以通過打中炮盾發生跳彈然後擊中的......那種數學奇才炮就不說了。

D系Lv.9銀幣HT——VK4502PB的首上雖然有一個明顯的機槍口,但是現在那玩意就是個貼圖。

一部分西方脆皮中坦為首的脆皮雞表示所謂的“炮盾扛炮”是不存在的。

一部分西方脆皮中坦為首的脆皮雞表示所謂的“首上扛炮”是不存在的。

M系Lv.8銀幣TD——T28原型的側面,呵呵,你敢擺你就沒了。


所以說呢?

每臺車子都有每臺車子的特性,雖然也有同,但是絕對不是大同,存異也絕對不是小異,需要不斷的實戰、理論研究才能明白大家的特性。

每臺坦克都有自己的弱點,這需要慢慢摸索。


那麼對於超級潘興而言,這上面的示例哪條才是對的呢?

弱點部分全對,

優點部分只有炮盾這一塊是對的。


歡迎各位在評論區發表自己的意見!


潛水母艦大鯨


容易擊穿的部位:首下,側面,屁股,部分車的炮盾,某些車的前臉。

不容易擊穿的部位:首上,炮塔正面,部分帶黑洞裝甲的車側面以及某些車的全身。

這個玩意要看穿深和等效的……同一裝甲厚度法向你能打穿,30度你就不一定能打的穿,這就是等效下的裝甲厚度變化。

每個車都有每個車的特點,自己慢慢玩,不要著急,好好琢磨。

裡面學問挺大的,輕中重的玩法,反坦克炮的玩法,火炮的玩法都不一樣,每輛車的玩法都不一樣,得自己體驗才行,甚至一輛車白板和完全體完全是兩輛車。

這遊戲10000場之內都是新手,不是說笑,有些人10000場也沒出新手期。


蕭水


我玩坦克世界至今6年,由於系統總在不斷更換,各種車輛防護也在不斷變化,而且中坦,重坦,輕坦,殲擊車,火炮的裝甲都不相同,各個國家系別的車防護差別也很大。另外,級別不同,防護也不同,不好一概而論。我只大概說說8級金幣重坦,wz111,同級重坦打這車褲襠,易擊穿,但112褲襠很難打穿。其它八級重坦褲襠一律是弱點。銀幣十級重坦裡以本子重坦,和德系鼠式,E100裝甲最硬,除非用殲擊車,同級重坦遠距離很難將它們打穿。當然,所有車最易擊穿的是後部。不過,沒誰傻到對壘時把屁股露給對方。


Rgenlsland


打不穿?那就打豹一啊!


我來自紅岸


車型不同弱點不同,通用部位一般是首下和指揮塔,記不住弱點就照這兩個部位招呼,但是也要注意角度和距離。當然前提是你的穿深夠,不然你就只能去爆菊花了。

側面的話,蘇系比較詭異,履帶部位容易擊毀部件但是不掉血,車體上部又是傾斜裝甲容易跳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