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黨中央決定表彰一批為改革開放作出傑出貢獻的個人。根據評選表彰工作部署,在各地區各部門反覆比選、組織考察、集體研究提出推薦人選的基礎上,經歸口評審、統籌考慮,產生了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為充分發揚民主,廣泛聽取意見,接受社會監督,現將擬表彰對象予以公示,公示時間從2018年11月26日8時起,至11月30日17時止。

在這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中,陝西共有5人榜上有名,他們分別是巨曉林、何載、張飈、禹國剛、路遙。

巨曉林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巨曉林,男,漢族,中共黨員,1962年9月出生,陝西岐山人,中鐵電氣化局集團一公司技術員,中華全國總工會副主席(兼職)。1987年參加工作以來,他刻苦學習、認真鑽研、勇於創新,掌握了大量鐵路接觸網施工所需要的新知識和新技能。先後參加了大秦線、京鄭線、哈大線、京滬高鐵等10多項國家鐵路重點工程建設,創新施工方法114項,主編《接觸網施工經驗和方法》,配發給數千名接觸網工作人員作為工具書。他從一名普通農民工成長為知識型工人,唱響了“勞動光榮、知識崇高、人才寶貴、創造偉大”的改革開放時代主旋律。榮獲“全國勞動模範”稱號和“中華技能大獎”“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何 載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何載,男,漢族,中共黨員,1919年11月出生,陝西寶雞人,1936年底參加革命工作,中央組織部原秘書長兼幹部審查局局長。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撥亂反正時期,他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先後在胡耀邦同志和宋任窮同志領導下,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全面落實幹部政策、堅決平反冤假錯案、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思想解放,堅持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許多具有指導性的意見建議。堅持有錯必糾,善於抓住要害,複查平反大案要案和疑難雜案,紮實辦好每一個案件,為我們黨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廣大幹部投身改革開放熱潮創造了條件、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張 飈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張飈,男,漢族,中共黨員,1952年9月出生,陝西蒲城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市人民檢察院監所檢察科原正科級檢察員。他始終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作為最高價值追求,恪盡職守,秉公辦案,認真履行檢察職責。針對案件中的疑點問題,堅韌執著、反覆查證、敢於擔當,堅持不懈依法推動正義伸張,全力維護被監管人員合法權益,用實際行動和工作質量喚起人們對法律的信仰和敬畏。他推動有關案件再審中啟動的非法證據排除程序,被法學界認為具有嚴防冤假錯案的風向標意義。參與審查服刑人員減刑、假釋材料7600多份,發現和糾正違法減刑、假釋74人;辦理在押人員申訴、舉報案件21件,依法複查7件;監督糾正了9名服刑人員刑期計算錯誤。被譽為“冤案平反的幕後英雄”。榮獲“全國模範檢察官”稱號。

禹國剛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禹國剛,男,漢族,中共黨員,1944年2月出生,陝西安康人,深圳證券交易所原副總經理(法定代表人)。他參與並見證了我國資本市場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區域到全國發展的歷程。1988年負責籌建深圳證券交易所,學習借鑑境外證券市場法律法規和業務規則,牽頭擬訂《深圳證券交易所章程》等重要文件,奠定了深圳證券交易所制度基礎,促進了我國證券市場的規範化發展。推動深圳證券交易所第一個同步實現“四化”——交易電腦化、交收無紙化、通信衛星化、運作無大堂化,一躍成為亞太地區乃至世界知名的證券交易所,其證券交易系統技術水平至今仍處於全球領先地位。

路 遙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路遙(原名王衛國),男,漢族,中共黨員,1949年12月出生,1992年11月去世,陝西清澗人,原中國作家協會陝西分會黨組成員、副主席。他深入生活、紮根人民,將文學創作融入改革開放偉大實踐中,用心用情抒寫改革開放故事。先後創作了《人生》《驚心動魄的一幕》《在困難的日子裡》等作品。特別是他勇於改革文壇風氣,創作了長篇小說《平凡的世界》,展現了我國城鄉社會生活和人民思想情感的巨大變化,頌揚了拼搏奮進、敢為人先的時代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青年人向上向善、自強不息,積極投身改革開放的時代洪流,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社會影響。榮獲“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據 2018年11月26日《 人民日報 》 圖片均來自網絡)


改革開放功勳冊 100個擬表彰對象共117人 年齡跨度62歲

今年是我國改革開放40週年。今天,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共100個)的名單被公示出來,廣泛徵求意見。

這個名單一共有多少人?最年輕的是誰?最年長的是誰?哪些院士上榜?哪個省份的企業家最多?哪些人的名字與“地標”相連?請看觀海解局小編為您多角度掃描。

兩個80後5個70後 最年輕的仨人“上天下海”建功勳

在這個名單裡,只有兩個“80後”,一個是1980年9月出生的姚明,另一個是1981年6月出生的蔣佳冀。

在公眾當中,蔣佳冀的知名度遜於體育明星姚明,不過在空軍裡,他卻是最棒的飛行員,是首個三奪“金頭盔”獎的人。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蔣佳冀

蔣佳冀,男,漢族,中共黨員,1981年6月出生,四川成都人,中國人民解放軍95478部隊部隊長,空軍特級飛行員。2011年參加空軍首次組織的對抗空戰檢驗性考核,戰勝所有“一對一”對手,取得單場42∶0的優異成績,榮獲空軍首次頒發的象徵中國空軍飛行員最高榮譽的“金頭盔”獎,之後再兩奪“金頭盔”獎。他曾帶領部隊出色完成東海防空識別區管控等重大軍事任務,創造三代機部隊首次整建制入藏駐訓、首次實彈訓練、首次進駐即組織戰鬥升空等多個空軍“第一”。

在這個名單中,還有5個70後,其中一個也是飛行員,卻隸屬於海軍。他也擁有“首個”的光環——是首個駕機在遼寧艦成功著艦和起飛,第一個取得航母資質認證的飛行員。他叫戴明盟,1971年8月出生,海軍特級飛行員,榮獲 “航母戰鬥機英雄試飛員”榮譽稱號。

有人如雄鷹飛天,有人如蛟龍探海。在年齡上排倒數第三的,是1979年11月出生的葉聰,他將“蛟龍號”從圖紙變為現實,還是“蛟龍號”深海載人潛水器首席潛航員。

葉聰

,男,漢族,中共黨員,1979年11月出生,湖北黃陂人,中國船舶重工集團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長、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主任,全海深載人潛水器總設計師。

另外三個70後,分別是1974年1月出生的胡小燕,1971年10月出生的馬化騰和1970年3月出生的潘建偉

潘建偉的名字在“科幻迷”眼中代表著未來,因為他率先突破了量子信息處理的關鍵技術,牽頭研製成功國際上首顆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號”。

從QQ到微信,騰訊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馬化騰已經在改變著我們的日常生活。

胡小燕則這個名單中最年輕的女性,是“打工妹”的代表。1974年1月出生的她是四川武勝人,1998年到廣東佛山打工,從農民工群體中脫穎而出,成長為企業一線管理人員。打工題材電影《所有夢想都開花》就是以她為原型。

最年長者99歲高齡 比最年輕的大了62歲

在這個名單中,有一位99歲高齡的老人,他就是中組部幹審局原局長何載。

名單顯示:何載,男,漢族,中共黨員,1919年11月出生,陝西寶雞人,1936年底參加革命工作,中央組織部原秘書長兼幹部審查局局長。

在“文化大革命”結束後的撥亂反正時期,何載堅決貫徹執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路線方針政策,堅定不移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先後在胡耀邦同志和宋任窮同志領導下,以高度的事業心和責任感,在全面落實幹部政策、堅決平反冤假錯案、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等方面,做了大量艱苦細緻的工作,發揮了重要作用。思想解放,堅持從實際出發,深入調查研究,提出了許多具有指導性的意見建議。堅持有錯必糾,善於抓住要害,複查平反大案要案和疑難雜案,紮實辦好每一個案件,為我們黨恢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廣大幹部投身改革開放熱潮創造了條件、作出了歷史性貢獻。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9位院士上榜 4位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在這個名單裡,有四位榮獲“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的科學家:

于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26年8月出生,天津寧河人,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中國科學院院士。

王大珩,男,漢族,中共黨員,1915年2月出生,2011年7月去世,江蘇吳縣人,中國科學院長春光學精密機械與物理研究所原名譽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他的領導下研製出第一臺紅寶石激光器和首臺航天相機,主持研製出我國第一臺大型光測設備。

孫家棟,男,漢族,中共黨員,1929年2月出生,遼寧復縣人,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高級技術顧問,風雲二號衛星工程總設計師,北斗二號衛星工程和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系統重大專項高級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

程開甲,男,漢族,中共黨員、九三學社社員,1918年8月出生,2018年11月去世,江蘇蘇州人,原國防科工委科技委常任委員,原總裝備部科技委顧問,中國科學院院士。他隱姓埋名40年,一生為國鑄核盾,先後參與和主持首次原子彈、氫彈試驗,以及“兩彈”結合飛行試驗等在內的多次核試驗。

在這個名單中,還有兩個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科學家,一個是摘取了數學皇冠明珠的陳景潤,另一個則是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提到這兩個如雷貫耳的名字,自然無需多言。

上榜的科學家當中,還有四位院士,他們是鍾南山、王選、吳良鏞、潘建偉

因“非典”為公眾熟知的鐘南山,1936年10月出生,福建廈門人,廣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國家呼吸系統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原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兩次榮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對於出版行業,王選則是如雷貫耳。王選,男,漢族,九三學社社員,1937年2月出生,2006年2月去世,江蘇無錫人,全國政協原副主席,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原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主持研製成功的漢字激光照排系統、方正彩色出版系統得到大規模應用,實現了我國出版印刷行業“告別鉛與火,邁入光和電”的技術革命。

吳良鏞則是建築界的泰山北斗。吳良鏞,男,漢族,中共黨員、民盟盟員,1922年5月出生,江蘇南京人,清華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創立人居環境科學,建立了一套以人居環境建設為核心的空間規劃設計方法和實踐模式。他主持參與了北京圖書館新館設計、天安門廣場擴建規劃設計、中央美術學院校園規劃設計、孔子研究院規劃設計等多個重大工程項目。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等。

潘建偉則是上文提到的70後科學家,也是此名單中科學家序列裡最年輕的一位。

他們創造耳熟能詳的品牌故事 浙江人佔據“半壁江山”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馬雲

吉利、TCL、美的、海爾、長虹……在我們的身邊,有著諸多的國產知名品牌,而打造這些品牌的商界大佬,也都榜上有名。

浙江人長袖善舞,其商業頭腦在全國知名。這一批與知名品牌相關的人物,浙江人佔據了“半壁江山”:

馬雲,男,漢族,中共黨員,1964年9月出生,浙江嵊州人,阿里巴巴(中國)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李書福,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63年6月出生,浙江台州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南存輝,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63年7月出生,浙江溫州人,正泰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魯冠球,男,漢族,中共黨員,1944年12月出生,2017年10月去世,浙江杭州人,萬向集團公司董事局原主席;

步鑫生,男,漢族,中共黨員,1934年1月出生,2015年6月去世,浙江嘉興人,浙江省原海鹽襯衫總廠廠長、黨支部副書記,海鹽縣原二輕總公司副經理。改革開放初期,他率先打破“大鍋飯”,使海鹽襯衫總廠成為當地第一個產值超千萬的企業……

除了浙江,廣東和山東也盛產商海“弄潮兒”:

李東生,男,漢族,中共黨員,1957年7月出生,廣東揭陽人,TCL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首席執行官,全國工商聯副主席;

何享健,男,漢族,中共黨員,1942年8月出生,廣東佛山人,美的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

馬化騰,男,漢族,無黨派人士,1971年10月出生,廣東汕頭人,騰訊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會主席、首席執行官;

袁庚,男,漢族,中共黨員,1917年4月出生,2016年1月去世,廣東寶安人,招商局集團原常務副董事長,原蛇口工業區管委會主任。他提出“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這一改革口號,創辦培育了我國第一個外向型工業園區——“蛇口工業區”,成為改革開放“排頭兵”……

在山東,則誕生了長虹與海爾的兩個“大佬”:

倪潤峰,男,漢族,中共黨員,1944年2月出生,山東榮成人,原四川長虹電子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張瑞敏,男,漢族,中共黨員,1949年1月出生,山東萊州人,海爾集團黨委書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

小崗村VS華西村;漢正街VS義烏 他們的名字與“地標”相連

改革開放傑出貢獻擬表彰對象共有100個,但卻並非100人,而是99+18=117人。因為,在這個擬表彰對象的名單中,有唯一的一個英雄集體,他們就是帶頭“大包乾”的18位小崗村農民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小崗村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

1978年冬,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18戶農民,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一紙分田到戶的“秘密契約”上按下鮮紅的手印,實行農業“大包乾”,從此拉開我國農村改革的序幕。這18位帶頭人的紅手印催生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並最終上升為我國農村的基本經營制度,徹底打破“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體制,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使我國農業發展越過長期短缺狀態,解決了農民的溫飽問題。“大包乾”契約作為改革開放珍貴文物,陳列在國家博物館,彰顯了小崗村作為我國農村改革的主要發源地和中國改革標誌的歷史地位。

如果說小崗村是農村開始脫貧的“地標”,華西村則是農村致富的“符號”,與華西村相連的,則是吳仁寶。

吳仁寶,男,漢族,中共黨員,1928年11月出生,2013年3月去世,江蘇江陰人,江蘇省江陰市華西村黨委原書記,江蘇華西集團公司原董事長。他始終站在農村改革發展的最前列,率領華西村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廠、九十年代造城、新世紀騰飛”,實現了從農業樣板村到農村工業化、農村城鎮化再到農村現代化的一次次跨越,走出了一條農村資源整合、優勢互補、合作雙贏、共同富裕的發展新路,開創了超大型村莊民主管理體制建設的先例。

翻開改革開放的史冊,武漢漢正街和浙江義烏,則承載著城市經濟的發展與繁榮。和這兩個“地標”相連的,是鄭舉選和謝高華。

鄭舉選,男,漢族,民建會員,1940年6月出生,湖北武漢人,湖北省武漢市漢正街市場商會名譽會長,武漢市華僑友誼貿易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1979年,在他的帶動下,漢正街小商品市場拉開了全國商品流通體制改革大幕,個體經營戶發展壯大到3400餘戶,成為當時我國最大的創業群體。1982年,漢正街率先突破政策限制,允許批發銷售,獲得了“天下第一街”和“市場流通體制改革風向標”美譽。鄭舉選被譽為漢正街“商界傳奇”。

謝高華,男,漢族,中共黨員,1931年11月出生,浙江衢州人,浙江省衢州市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原義烏縣委書記。改革開放初期,他毅然拍板給路邊攤市場開綠燈,果斷提出“四個允許”的政策,首創了“興商建縣”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從而催生了義烏這一全球最大的小商品市場。

知名度最高的群體——三位運動員、兩位音樂人、兩位電影人、兩位作家

在這個名單中,有一些人的事蹟無需介紹,因為職業的關係,他們最受公眾矚目,所以知名度也最高。

三位知名運動員榜上有名,他們的名字只要一提,“人物簡介”完全可以略去。他們是許海峰、郎平、姚明

音樂人千千萬,但是在這個名單裡,只有一位歌唱家、一位作曲家榜上有名,這就是李谷一施光南。

電影人同樣數不勝數,不過在這個名單裡,也只有一位導演和一位演員,他們就是謝晉和李雪健。

作家記錄時代風雲,而對改革開放歷史刻畫得最為深入的作家,自然要數路遙和蔣子龍:一個關注農村的變化,尤其是農村走出來的青年的人生;一個始終把著眼點放在經濟改革領域,記錄了改革開放初期工廠、城市的深刻變革。

黨中央擬表彰100名改革開放傑出貢獻對象 陝西路遙等5人上榜

路遙及其作品

他們來自香港 名字走向星星

在這個名單中,有兩個不是來自星星,卻為星星命名的人。一個是香港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曾憲梓,一個是香港中華總商會原會長王寬誠。

曾憲梓,男,漢族,1934年2月出生,廣東梅州人,香港金利來集團有限公司創辦人。曾任全國工商聯副主席,第八屆、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1986年開始到內地投資設廠,1989年合資成立中國銀利來有限公司,成為我國首家專營領帶生產的中外合資企業。組織海內外華人到內地投資,2001年促成第六屆“世界華商大會”在南京召開。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捐資支持國家教育、航天、體育、科技、醫療與社會公益事業,歷年捐資逾1400項次,累計金額超過12億港元。擁護“一國兩制”方針,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為香港順利迴歸祖國、實現平穩過渡和保持繁榮穩定作出重要貢獻。榮獲“中華慈善獎”、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大紫荊勳章”。編號第3388號小行星被命名為“曾憲梓星”。

王寬誠,男,漢族,1907年6月出生,1986年12月去世,浙江寧波人,王寬誠教育基金會創辦人,香港中華總商會原會長,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他是香港工商界愛國愛港的優秀代表,鼎力支持內地改革開放。推動建立香港中華總商會中國“四化”服務委員會,宣傳國家改革開放政策,為香港工商界人士參與內地改革開放搭建平臺,激發了港澳人士和海外僑胞的愛國熱情,為他們回報祖國起到了示範引領作用。出資創立“王寬誠教育基金會”,支持國家選派留學生,培養高科技人才。堅決擁護“一國兩制”方針,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副主任,參與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工作。編號第4651號小行星被命名為“王寬誠星”。(據《法制晚報》記者 龐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