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组歌》创作、演出背后的故事

人世间的相聚与分离,伴随着时代的漩涡让人无法回头,望尽天涯路,有时却在蓦然回首处,找到当初的痕迹。让我们一起倾听亲历者的故事,感悟历史中的人、人的历史。故事不长我讲给你听……

《长征组歌》创作、演出背后的故事

1965年8月1日,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在北京首演《长征组歌》,顿时轰动全国。

这是继《黄河大合唱》后,在中国舞台上演出场次最多的大型音乐组曲,并被评为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

《长征组歌》创作、演出背后的故事

《长征组歌》源自亲历,出于真情,字字饱蘸心血,句句铿锵高昂,真实地反映我们民族的历史和精神历程,成为我们这个民族人文精神的范本。

根据肖华同志的组诗《红军不怕远征难》创作的音乐史诗《长征组歌》,是中国文艺舞台上演出最多、银幕上复制最多的作品。无论《长征组歌》的诗文还是那动听的音乐旋律,都已经深深地印在全国亿万人民的心里。

1964年9月,肖华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部主任。此时,全军各部队正准备庆祝红军长征30周年纪念活动。一些文艺单位多次向亲历长征的肖华约稿,这是肖华创作《长征组歌》的直接动因。

《长征组歌》创作、演出背后的故事

用艺术形式讴歌长征,肖华早就有这个心愿。自从走完了长征路,长征便成为肖华生命的一部分。那场震惊世界的远征,那场使红军从濒于灭亡之中再生的大迁徙,那场整整两年间红军向难以承载的生存极限挑战的英雄壮举,肖华视之为中国共产党最珍贵的精神遗产。这次,他终于有了创作的机会,他决心倾其全部才华,一定要在艺术舞台上展示出一个全景式的长征。

从此,肖华进入忘我的创作境界。伴着痛苦的回忆、感动的泪水、深情的笔墨、激情的创作,按照长征的进程,选取了12个典型事件,构思了组诗的整体布局。几个月后,肖华终于完成了气势磅礴、文句铿锵的《长征组歌》的创作。

《长征组歌》创作、演出背后的故事

红军时期的肖华

1964年11月,肖华找来总政歌舞团团长时乐濛和北京军区战友歌舞团团长晨耕,将这部长诗交给他们,要求两个团各搞一台节目,1965年纪念长征胜利30周年时演出。

《长征组歌》创作、演出背后的故事

肖华与夫人王新兰

1965年4月,战友歌舞团的晨耕、生茂、唐诃、遇秋4位作曲家合作完成了《长征组歌》的作曲部分。1965年7月19日在天津人民礼堂,肖华第一次审看了《长征组歌》。同年8月1日,《长征组歌》在北京民族文化宫礼堂正式公演,立即轰动全国。

《长征组歌》创作、演出背后的故事

1965年5月,战友文工团正式排练《长征组歌》。一个偶然的机会,周恩来总理观看排练后立即喜欢上了,并对参加排练的演员说:“肖华写《长征组歌》时是个病人,你们一定要用肖华写《长征组歌》的精神来排练《长征组歌》!

《长征组歌》创作、演出背后的故事

”当晚,周恩来总理给还在杭州的肖华打电话说:“只有经过了长征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只有激情的人才会写出《长征组歌》。你为党和人民做了件好事,为子孙后代做了件好事,我感谢你。”

《长征组歌》创作、演出背后的故事

1964年萧华与夫人王新华同孩子们合影,后排右起:王新兰、萧华,前排右起:萧云、萧雨、萧露、萧霜、萧霞。

在十年的动乱时期,肖华受到打击迫害,《长征组歌》也和它的作者同样遭到厄运。1975年7月,肖华恢复了工作,《长征组歌》重新又唱了起来,由战友文工团和总政文工团重新排练演出。

战友歌舞团的《长征组歌》在北京首演成功到今天,在国内外巡演了1000多场,观众多达百万,堪称中国合唱史上的奇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