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策有儿子,为什么把权位传给了孙权?

MICHELLE-LIN


孙策有儿子,为什么把权位传给了弟弟孙权?

深圳股哥/文

孙策被刺客袭击受伤后,医生告诉他静养一百天后可痊愈,期间千万不要动怒。有一日,孙策让左右拿过铜镜,对着镜子查看自己的伤势。镜中出现了一张丑陋可怕的脸!原本英俊潇洒的脸庞,因为箭伤的缘故,看上去是那么的狰狞!孙策顿时感觉悲愤异常,霎那间万念俱焚。那时候也没有整形医院,这样子出门,让注重外貌的孙策情何以堪!

经过这一番折腾,孙策伤势变重了。伤口化脓无法愈合,孙策经常会疼得昏迷,生命垂危。其实外貌和建功立业没有必然联系。大乔此时已经生下一子,取名孙绍。她每天陪伴在孙策身边照顾他,看到孙策病势日渐沉重,心痛不已,经常偷偷流泪。自知将不久于人世,孙策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

江东之主孙策遇刺重伤,生死未卜。江东面临最严峻的考验。孙策在头脑清醒的时候,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一方面传书给周瑜,让他火速从巴丘返回主持大局,另一方面叫来张昭准备遗嘱。

为了稳定军心,暂时在军中封锁消息。因此军队之中那些中、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卒都未曾知晓这一重大变故。目前了解这一事件的,除了孙策本人及夫人大乔、长史张昭以及宿将程普、韩当等少数核心人员而已。

江东此时此刻面临巨大的危机。据悉,周瑜正闻讯率大军从巴丘赶来,意图尚不明确。太史慈则需抵御蠢蠢欲动的刘磐。孙氏宗亲方面,孙策的舅舅昊景在丹杨,叔父孙静远在会稽,堂兄孙贲在豫章,堂弟孙辅在庐陵,这几个人都不宜轻动。孙权倒是已经抵达,可是他在军中的威望显然不如他的弟弟孙翊。

这时候,大家不得不面对一个最沉重同时也是最敏感的话题——万一孙策伤势严重,不治而终的话,将由谁来继承孙策,全面主持江东军政大权,成为江东新的主人。为了稳定军心,必须解决继承人问题。若孙策伤势痊愈,则万事大吉,若孙策不幸去逝,则继承人就可接任,主持大局,稳定局面。

孙坚当年三十七岁就马革裹尸,留下四个儿子、一个女儿。当时,长子孙策十七岁。孙策秉承父志,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拥有了江东六郡。孙策一边打仗,一边生儿育女,陆续生下三个女儿、一个儿子。可是,现如今,孙策唯一的儿子孙绍尚在襁褓之中,最年长的女儿也不过四五岁。

继承人选择有两个方案:

第一个方案:父业子承,拥立孙绍。这个接班人方案就是拥立孙策之子孙绍为江东之主,再由孙策一班老臣在一旁辅佐。其中,张昭便是最好的辅佐大臣之一。当然,周瑜等人也在辅佐大臣之列。孙绍是孙策唯一的儿子,父业子承,合乎法理,理所当然。但是,该方案存在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在这汉末乱世,弱肉强食,唯强者是瞻,江东让一个幼弱小儿做领袖,恐怕军心难以稳定,人心容易离散,难逃土崩瓦解的结局。

第二个方案:弟承兄业,拥立孙策之弟。这个接班人方案就是从孙策的三个弟弟之中选择一人继承孙策之位。孙策有三个弟弟。孙匡年龄太小,又与曹氏结亲,显然不适合做江东之主。孙翊骁悍果烈,有兄孙策之风采,看来是最佳的继承人选。而且孙策本人也对孙翊这个弟弟格外青睐,寄予厚望。孙权也不错,很早就随兄长左右,性格比较温和,也颇得孙策欣赏。另外,孙权的优势是年龄在兄弟之中最长,相对最成熟。按照传统,庶生子孙朗是不参与继承的。

在第二个方案中,不论是选择孙权还是选择孙翊,该继承方案也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将来孙策之子孙绍长大之后又该如何安排。

解铃还须系铃人。到底由谁继承,还需要孙策自己来决定。

孙策已经病入膏肓了,最后的时刻快到了!孙策在临终之前,把重臣张昭等人召到床前。这个时候,周瑜还不在孙策身边。张昭泪流满面地走到孙策的病榻前。

孙策用虚弱无力的手拉着张昭的手说:“我本来想要和您一起干大事,可惜没有听从大家的劝告遇到了这样的事,也许这一切都是命中注定吧!”张昭听了,哽咽的无法说话。孙策对他的知遇之恩,他深为感动,本想要竭尽忠诚,报答孙策,没想到现在就要永别了。

孙策首先嘱咐张昭说:“现在天下正乱,如果据有吴、越之众,保有三江之固,足以抗衡中原,进而兼取天下。”在这里,“三江”是指吴淞江、钱塘江和浦阳江。

孙策接着说:“诸位,我决定,继承江东之位者为吾弟……”闻听此言,大家的一颗心终于放下来了。看来孙策准备由弟弟来接掌江东权柄。但新的疑问又出来了。到底那个弟弟能堪大用。人们心里纷纷猜想,三弟孙翊与兄长孙策性格最像,最有可能成为江东新的主人。然而,从孙策口中所说的名字,不是众望所归的三弟孙翊,却是二弟——孙权孙仲谋!

孙策接着用微弱的声音说:“您和公瑾是我最信赖的人,我死后,请你们要好好辅佐我二弟仲谋!”孙策眼睛满含希望,张昭闻言含泪点头。孙策又郑重地向大家说:“如果仲谋才德难当此大任,您们可以取代他,自己为江东之主吧!让他和我的家人一起回到家乡,过个普通人的平静生活就行了。我也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张昭听完泪如雨下!孙权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如果孙权不能胜任工作,张昭、周瑜等人可以取而代之。孙策说这些话的意思,表面上是想安抚一下张昭等一帮重臣,稳定人心,但其真实想法应该是希望这帮重臣能够继续辅佐孙权。张昭在江东集团中地位显赫,周瑜也是一代英才,倘若孙权庸碌无能,则张昭、周瑜等人,必不能安心与其下。

然后,孙策把弟弟孙权叫到身边,让张昭取出朝廷颁发的吴侯印信缓带。孙策颤抖着双手,亲自将上自己吴侯、讨逆将军的印绶,佩戴到孙权的身上。孙权看大家还有些疑惑,就当着大家的面,指着孙权对大家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弟不如我。但举贤任能,使众人齐心协力,各尽其心,保有江东,我不如弟。弟自珍重吧!”孙权听兄之言,顿时泪如雨下!

应该说,选择二弟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是孙策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孙策之所以选择成熟稳健的二弟孙权接班,主要是看重孙权的个性与父亲和自己有明显不同。孙策认为,惟有孙权才能避免孙氏家族悲剧重演。性格决定命运。而性格是难以改变的。孙坚、孙策父子英年早逝的悲剧,都与其个性密切相关。当年,因为勇猛而轻躁,孙坚在荆州与刘表的战事中陷入埋伏,身死岘山。同样因为勇猛而轻躁,孙策在随时可以北进逐鹿中原之际,却随意游猎,单枪匹马,陷入刺客的陷阱之中,重伤身死。若是一位先锋官,不顾生死,冲锋陷阵,人们会称赞其为英勇无敌,猛如虎狮。因为冲锋陷阵是先锋官的本职所在。但若一军之主也这么干,不仅将自己送入险境,而且也等于是送给敌人一次一击成功的绝妙机会。

孙策想到:三个兄弟之中,孙匡年纪还小,孙翊的个性,几乎与孙坚、孙策自己如出一辙,如果将江东大业托付给孙翊,恐怕悲剧又将重演。孙策不是没有考虑过自己的儿子孙绍。孙绍年龄固然幼小,但也可以由张昭、周瑜等重臣辅佐。但残酷的现实打破了这个想法。现在是一个乱世,一个幼主驾驭一个尚未稳固的江东,分崩离析的可能性太大。况且幼主长大之后,与强大的辅臣一旦不能融洽相处,必然也会产生主辅之间的内讧,这将导致江东的毁灭。

孙权个性沉稳,再加上年龄的优势,就使其成为驾驭江东的最佳人选。但是,孙策认为二弟孙权也存在明显的缺陷,那就是武略上的不足。孙权缺乏父兄横扫中原的勇气与战略能力。至于将来孙权愿意不愿意将江东交还给兄长孙策自己的儿子孙绍手里,那还要看以后形势的发展。以后的事情以后再说,先把眼前的危机度过再说。只要江东在孙家人手里掌握就行。

孙策选择接班人采取了第二个方案——弟承兄业,拥立孙策之弟。孙策的三弟孙翊和他性格非常相似,作战勇敢,可是孙策偏偏把继承人交给了二弟孙权。孙策乃是汉末枭雄,他死后选取弟弟孙权作为自己的继承人,其实还是另有隐情的。

事实上,孙策曾在临死时向众人交代了原因,但这是给别人看的。事实上将江东交给孙权还有更重要的原因。孙策从十七岁开始起兵,用了短短四年时间就统一了江东。孙氏统治江东的时间太短。孙策明白,如果自己一死,江东内部必然不稳。孙策选择孙权的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担心在他死后江东内部发生分裂。表面看来,江东蒸蒸日上,如花团锦簇一般。事实上,暗流涌动,让人防不胜防。孙氏集团与江东氏族有很大的矛盾。孙家虽然祖籍是江东富春人士,但是孙氏发迹并不在江东。孙家父子起初都曾效力于袁术,而袁术成为公然悖逆汉室自立为帝的叛臣贼子。在当时人人都还寄希望于匡扶汉室的时期,袁术就是公认的汉贼,那他的爪牙便也是贼子了。所以,孙策刚立足江东时,由于纪律比较严明,颇受老百姓的欢迎,但是却受到了江东士族最激烈的抵抗。为了巩固自己在江东的统治,孙策对许多不服从的世家大族采取了野蛮的屠杀政策。

孙策对付江东士族的这一政策,使得他结怨不少,最后竟然命丧于刺客之手。但是,孙策毕竟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孙策心里非常明白,要真正统一江东,就必须巩固自己的势力。要巩固自己的势力,首先要消除反对自己的势力。孙策这个人很有谋略,他可不是一般的军事统帅。能够让孙吴迅速之间崛起,说明这个人能力不同一般。孙策奠定东吴的基业,一方面是父亲孙坚留下的余部,让他有打下江山的基础。另一方面,孙策本人骁勇果敢,而且善于用人,很快就招揽了一批人才辅佐他。所以,当他去世时,他留给孙权的是一个拥有江东六郡,有战将、有幕僚的初具规模的诸侯大国。这为孙权建立东吴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孙策是一位不世出的奇才。


深圳股哥


孙策死的时候才25岁,我们能想象他儿子有多大,当时孙权才18岁,还是一个小鲜肉。孙策交给他儿子,不是找死吗?

孙权被刺杀的那一年是公元200年,这一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把汉献帝挟持到了许昌,汉献帝留下诛杀曹操的“衣带诏”,奉诏击杀曹操的就有刘备,结果事情败露,刘备侥幸逃脱。

刘备逃跑以后,投奔了袁绍。连刘备这样的大人物,都在四处逃命,可以想象孙策和孙权等人的处境。孙策最开始站在曹操的阵营,曹操任命孙策为讨逆将军,讨伐袁绍的弟弟袁术,被封为吴侯。孙策很快摆平了江东的割据军阀,统一了江东。这对其他大军阀来说,肯定不是好事,尤其是曹操和袁术。

至于孙策被刺客刺杀,他得罪了谁,有很大的争议。我们先不讨论这个问题,再看看被刺杀后的孙权。孙权才18岁,孙策自己心里都没有底,这个弟弟到底能不能胜任,所以叫了心腹大臣张昭等人,让其辅佐孙权。此时,孙策除非神志不清,绝不可能把军权交给自己的儿子。他儿子还是一个小屁孩,都没有带兵打仗的能力,肯定不可能的。这不是皇位继承,有宗族子弟保护。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你兼并我,我兼并你,稍一不慎身首异处。孙权也算是一个成年人了,早已在战场上锻炼过,带兵打仗应该没有问题。孙策交给弟弟,不仅仅可以保护其家人,还可以把父亲孙坚留下来的事业发扬光大。


谋士说


孙策剧照

汉献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孙策在丹徒狩猎之时遇刺身亡,年仅二十六岁,临终对张昭交代“善相吾弟,慎勿北渡”,并且对弟弟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将自己与父亲创下的基业交给了孙权。

孙权画像

史书记载,孙策有二女一子,儿子孙绍在孙权当政时期被封为上虞侯,但并没有记载孙绍的生卒年,国史君(国史通论)推测,孙策去世之时,孙绍的年纪应该在十岁以下,年纪尚小,大家都知道,在乱世之时,国家最需要有长君来镇抚。历史上主少国疑一直都是大忌。

五代时期形势图

比如后来的宋朝杜太后在临终之时就曾经问赵匡胤自己的皇位是怎么来的,就是因为周世宗柴荣驾崩太早,周恭帝柴宗训幼年继位,这才让赵匡胤有了可乘之机,所以立下了“金匮之盟”(国史君曾经在之前文章中分析过其真伪,基本可以确认确有此事,但可能赵光义后来曾经进行过改编),让赵匡胤在百年之后传位给弟弟赵光义。这样的话,才能避免宋朝成为继“五代”之后的第六代。

公元200年形势图

三国时期的状况和五代十国很类似,如果孙绍幼年时期执政江东的话,在外有被其他割据势力并吞的危险,在内又有可能被权臣篡夺,以孙策之英明,断然不会让这种情况发生。


国史通论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一下(喜欢的小伙伴可以点赞,关注)

1.在哪个动荡的年代,孙策想到父亲孙坚的结局,又看到了自己的结局,如果要是让自己那么小的儿子继承,估计也是会从到覆辙,还不如把权位传给别人;

2.每个有雄心的一方霸主都会希望成就一番霸业,即使自己没有完成,也渴望后继有人去完成,这一点上,自己的儿子肯定更不符合了;

3.孙权很小就显露出了非凡的才气,孙策当然也是看在眼里,当时的环境下,如果接班人不能快速的整顿完毕,很容易被外敌趁虚而入。周瑜虽强,但总是外人。孙策可以无保留的信任他,不代表别人也可以。




简单说历史


汉末三国时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涌现出无数的英雄。要想了解三国,不能简单的从曹丕称帝开始,而是最起码从董卓进京开始。由于天下战乱纷争,有野心的政客,军阀,各路豪杰,他们纷纷登台亮相,扮演着自己的主场。为了讨伐董卓,关东有十几路诸侯,他们组建了反董卓联盟,目标就是赶走董卓,并且形成了袁绍,袁术两大势力。曹操当时属于袁绍集团的人,而孙坚属于袁术集团的人。孙坚被认为是十几路诸侯之中战斗力最强的一路,可以与吕布的并州铁骑正面对抗而胜之。如果不出意外,孙坚的成就必然超过曹操。可惜,孙坚后来36岁就中了黄祖的埋伏,被冷箭射杀。孙策是孙坚的儿子,17岁就自领一军,在江东发展的顺风顺水。可是,孙坚的命运和他父亲孙坚一样,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孙策去世的时候,他已经平定了整个江东,名副其实的霸主。

那么,孙策为什么没有把位子传给儿子,而是给了弟弟孙权呢?这是因为形势所逼。虽然孙家已经打下了江东,但统治基础非常不牢靠,如果让自己的不足10岁的儿子上位,肯定驾驭不了复杂的局面。此外,周瑜,程普,黄盖这些老将,他们会心甘情愿的听一个小孩子发号施令吗?在当时的局面下,兄终弟继是一个最好的选择。孙权这个人,记载说他上身长,下身短,据说这是英雄人物的特征。孙权结交豪杰,雅量恢宏,在江东很有一些名望,而且孙策和周瑜是连襟关系(分别娶了大小乔)。周瑜在江东拥有的名望,不在孙家之下,如果周瑜支持连襟孙权,则孙权可以加强统治基础。

所以,孙策选择了弟弟孙权做继承人,主要的原因还是他的儿子当时年纪太小了,根本无法统领江东,这个时候兄终弟及是最佳选择。这和赵匡胤的情况是不一样的,赵匡胤去世时,他的儿子赵德昭已经二十多岁了,所以史学界是很赞成赵光义弑兄的观点,如果赵光义不篡位,那么皇位就轮不到他了。至于赵光义所谓的“金匮之盟”很可能是赵光义本人虚构的。


怀疑探索者


孙策逝世时,江东基业不稳,如果传位于其子孙绍,很容易造成“主少国疑”。

孙策逝世时,江东基业刚创建不久,其子孙绍仅一岁,如果传位孙绍,更容易导致“主少国疑”。甚至有人揣测,就算传位孙绍,日后王位也必然被孙权所夺,这时候孙权已然成年。

孙策临终前,可以说是托孤张昭,并将印绶交予孙权,表示:“决战两阵之间,卿不如我;但举贤任能,我不如卿。”但是很多人对孙权忧心忡忡,包括其母孙破虏吴夫人(非吴国太)。张昭曾推测即位者可能是孙翊,陈寿描述此人“骁悍果烈,有兄策风”。


五味社


关于这个问题,题主是多余之问,孙策25岁英年早折,儿子还抱在手中,怎能传位给儿子呢?

孙策不但是个能征善战的小霸王,还是个很有远见的英明之霸主,他在临终时对其弟说,与天下争雄,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保我江东,我不如卿,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有如此之遗咐,孙策是知道其弟之能力的,孙权也没有幸负兄长之重托,把孙策打下的江山巩固和不断壮大,而后孙权也成为了三国中的第二强国,因此可见孙策英明与远见。


老林230627576


孙策早看出他兄弟的能耐,把位子传给他儿子,孙权有很大机会夺位,到时候不仅位子,连他儿的命都保不住。如果让孙权光明正大的继位,起码会保住他儿子的命。这也是孙策死前唯一能做的事。


说经一篇


我可能没有那些历史达人有详细的见地,不过这个问题真的比较简单。

当时孙家势力是处在一个比较危险的境地,孙伯符是在为父报仇的情况下,在攻打刘表势力里的黄权,被刺也是事发突然。加上北方曹袁势力远远超过孙家,而且他们正在打官渡之战,如果这时孙家把家族的未来放在一个小儿身上,光靠孤儿寡母来执掌大权肯定是不行的,内部会发生权力争斗的,所以选择十八岁的孙权继承家族事业是比较稳妥的。

再来说一下为什么孙家势力肯定会发生内斗,这是因为孙家依靠的是江南各个宗族的支持,也就是说孙家好比美国总统,你有强力领导人的话,大家都会听你的,一旦你家换上个小子,要资历没资历,要文化没文化,要手腕没手腕的话,肯定有别家想当老大的人跳出来,那就会演变成一场波及全境的乱斗局面,这样只会亲者痛仇者快。

虽然孙权年龄也是不大,但其实他已经在郡县上锻炼了几年,有实际管理经验了,而且也带过兵围剿过土匪和造反农民,所以孙权有被选中当孙家势力代言人的必然性。


1314吐槽星君


孙策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是对的,三国是怎么出来的大家都知道,孙策怎么可能让江东和汉朝一样么,传位给自己的弟弟掌权的还是孙家,要是给自己的儿子那么江东不就也会是第二个挟天子以令诸侯了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