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蜀国来讲,为什么有人说成也诸葛亮,败也诸葛亮?

知未是也


在三国之前有一句话“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今天用在“成也诸葛,败也诸葛”,我觉得有异曲同工之妙!

我们首先要明白诸葛亮出山之时刘备处在什么状态?刘备早年在三国诸侯混战割据是浑水摸鱼、狼狈不堪的,带着两位小弟关羽张飞东奔西走,也没有属于自己的地盘和地位,除了打着“正义、皇叔宗亲”的幌子,基本可以说是赤手空拳、白手起家。先是投靠基友公孙瓒,后来又应聘袁绍的集团公司,再后来又被曹操捉去做了个在家种菜的“人质”,也曾投靠陶谦、袁术、刘表,这一路下来跳槽了好几家公司。始终是颠沛流离、居无定所,更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城池及像样的军队。直到最后刘家“老表”刘表,把自己的荆州半推半地让给了刘备,至此算是有了稳定的安身之地,开始了大胆而曲折的创业之路!

三顾茅庐而得诸葛孔明,犹如如鱼得水,两人相见恨晚,一篇《隆中对》给了刘备清晰而坚定的公司战略规划图。从这个角度讲,诸葛孔明的加入,对此时刘备的战略规划具有里程碑的战略价值。后来的孙刘联盟也有诸葛的一份功劳,后期关羽失荆州败走麦城不完全是诸葛亮的用人失当,这里面有刘备自己的感情左右务必用关羽的选择,最后入西川得益州,法正、庞统可为首功,诸葛亮这时的角色就像当年刘邦之萧何,做得是调拨粮草、招兵买马的后勤工作。

至于入蜀后治理益州及刘备后来东出伐吴,基本没诸葛亮什么事,想必这个时候诸葛亮哥刘备是走得不太近的,关系不瘟不火。直到刘备死后六出祁山北伐中原,诸葛亮才再亮头角,锋芒再露,真正进入历史高光的舞台。六出祁山北伐曹魏那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以西川得地理条件,不往北杀出去蜀国终归也是死路一条,这个战略选择是没有错的,但是北伐最终失败原因有三:

一:地利不占优,长途跋涉,劳军远征,曹魏司马懿以逸待劳,此乃客观之因。

二:蜀国兵力及装备武器相比曹魏明显占下风,穷兵黩武、逞强求胜,有违天意。

三:后主刘婵与诸葛亮同床异梦,加上亲小人远贤臣,把北伐当儿戏看待,岂有不败之理。

蜀国后期青黄不接,后路无人,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诸葛亮之于蜀,成在于诸葛亮之功,败在于诸葛亮之过,更是天意难违的结果,诸葛孔明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算蜀国被灭也不影响他的历史光辉形象!





司马赖氏


诸葛亮出山后,一把火烧得夏侯惇再不敢喊村野匹夫,也使关羽张飞从此另眼相看,有了诸葛亮,刘备从此如鱼得水,改变了往日老吃败仗的命运,随着诸葛亮联合东吴在赤壁大胜曹操,从此奠定了魏蜀吴三足鼎立之势。因此,对蜀国来讲,刘备能立国成都,诸葛亮功不可没。



但必须看到,诸葛亮在关键时刻也有拿不出的时候。一是定都成都后,没有及时对蜀国战略部署作出必要调整。尤其是在荆州这个主要战略方向上没有做到加强兵力部署,让关羽父子面对曹魏和东吴威胁,从而让关羽在历史上演唱了一出大意失荆州的悲剧。二是东吴袭击荆州后,诸葛亮不能因时因势改变联合东吴抗击曹操外交战略,继续老生常谈,招致刘备赌气,让蜀军在夷陵之战中大败,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没有缓过年来。三是刘备死后,随着关张马黄陨落,诸葛亮作为蜀国丞相,总揽一切军国大事,但他凡事恭亲,不放手发挥部下的能动作用,没有在培养人才方面想办法,下功夫,最终导致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尴尬局面,并在死后还设计杀了魏延,让姜维最后独木难支,不敌钟会、邓艾两面用兵,把蜀国送上了灭亡的道路。



忽略人才培养和贮备,是诸葛亮一生最大的失误,也是他对蜀国最致命的失误。蜀国后期人才缺乏,一个姜维还是诸葛亮从战场上收来魏国的降将,再加上从魏国投降过来的夏侯霸,两个魏国将领成为蜀国后期军中干将,这不能不说是对蜀国缺乏人才莫大的讽刺,而诸葛亮作为独揽军国大权的丞相,也不能不说与他有很大关系,正所谓蜀国者,成也诸葛、败也诸葛也!


知未是也


这个话我不知道是谁说的,

也不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个人只是觉得对蜀汉而言:

成非诸葛,败亦非诸葛。

火烧博望,是刘备自己烧的。

刘备途穷,赤壁连吴,出力主要在吴,战事首领主要是周瑜。

取荆南四郡跟诸葛亮没多大关系。

入西川,刘备自己打的,首功在法正、马超,诸葛只是助攻。

取汉中,本谋黄权,统帅是刘备自己,帐前献策是法正,冲阵是黄忠魏延马超等诸将,孔明在后方搞后勤,不能说跟他没关系,但没有那么大。

这些,是蜀汉所以“成”,诸葛只是较重要的参与者,不是主要也不是最重要的。

白帝以后,孔明主政治理蜀中,后南征,安后方和边境,外结孙吴。收拾蜀国残局,政局相对稳定,人民安业,这是诸葛亮对蜀汉的主要贡献。

至于后面多次北伐,未有建树,有人指出,称其穷兵黩武,特别是传人姜维放魏兵进汉中导致蜀汉灭亡,据此指责诸葛亮要为蜀汉灭亡的“败”负责,这种看法也是不正确的。

蜀汉国弱,特别是人口太少,都只有孙吴的约三分之二,可能还不到,更不用说跟魏国比了。

以一州之地对抗整个北方,灭国是迟早的事,更重要的是在诸葛亮接手蜀汉重担之前,刘备的蜀汉连续经历了汉中之战,关羽之败,东征之失,

蜀汉财货、军力、人口、特别是中高层人才及将领(如关羽 张飞 黄权 马良 程幾 傅彤 吴兰 冯习 张南 黄忠病逝 刘封被斩 法正病逝 孟达投魏等等)大量消亡,到诸葛亮时代,都没什么人才可用,也就魏延 赵云 李严等,国力迅速衰退至全盛时的一半都不及,即使在刘备全胜时期那几个月,刘备也是三方中势力最弱的。

所谓益州疲弊,人心惶惶,随时有倾覆之危,诸葛亮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接起这个烂摊子,殚精竭虑,事必躬亲,让蜀中日益丰足起来,如果说成,我以为这是诸葛亮的“成”。如果说“败” ,在关羽刘备兵败后已经定了。

至于姜维,在诸葛亮死后,他并没有掌权,蜀中经历了几代丞相后姜维才仅掌北部军权,这都是诸葛亮死后几十年的事了,锅不能让诸葛亮背。








文说三国


公元263年,邓艾攻到成都,后主刘禅献城投降,蜀国宣告灭亡,三国鼎立的时代画上了句号。对于蜀汉的灭亡,很多人都十分惋惜。

大部分人都认为是后主刘禅太过昏庸无能,依赖孔明,最终在诸葛亮死后葬送了江山。

还有人认为诸葛亮的死是导致蜀国灭亡的直接原因,如果诸葛亮不死,蜀国不灭。但事实真是这样吗?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里面的才智的确是冠绝全书,鲁迅都曾说过:“孔明之智近乎妖”。但就是这样一个在大家心目中圣人一般的存在,几乎是亲手把蜀国推向了灭亡,我们就看一下诸葛亮的致命错误。

没有制止刘备征讨东吴,是诸葛亮犯得第一大错。诸葛亮心知肚明,关羽其人颇有些傲气,刚愎自用,不适合守荆州。但是没有制止刘备,酿成大错。

而后来关羽丧命,刘备报仇心切,征讨东吴,诸葛亮又没有制止成功,导致两国关系破裂,联吴抗曹不可实施。整个事件诸葛亮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六出祁山,穷兵黩武。在刘备去世以后,光复汉室几乎变成了诸葛亮心中的执念,跟其他两国相比,蜀国兵力物力都不及曹魏和东吴。

但是诸葛亮却倾全国之兵力,六出祁山。这使得蜀国国力非常空虚,损耗巨大,需要很多年才能恢复。而且曹魏实力雄厚,并没有受到多大的打击,反而是蜀国一蹶不振。

虽无弄权之心,却有弄权之实。众所周知,诸葛亮是刘备的托孤大臣,手握大权无可厚非。但是诸葛亮一生把控朝政,并没有在刘禅长大成人后放下权力,让刘禅得到相应的成长,而是依旧手握大权,架空刘禅。

这一点众人皆知,却无人抗议,刘禅也变得唯唯诺诺,心中必然和诸葛亮出现裂痕,导致他对诸葛亮的不信任,使北伐半途而废,无功而返,令人扼腕。

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没有为国家培养新的人才,诸葛亮在世之时,神仙一把抓。大权独揽,事无巨细,当然,这也和诸葛亮性格有关,一生谨慎小心,事必躬亲,根本不放心把军国大事假手他人,同时也忽略了下一代人才的培养。

直到晚年,才有了姜维那么几个少数的接班人,导致蜀国军中青黄不接,后继无人,人才的断层无疑大大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诸葛亮难逃其咎。



眸初见


诸葛辅佐刘备,未出隆中,以定三分天下!刘备得诸葛,如鱼得水,终于开启了开挂的人生!

诸葛大才,是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还是发明家,作家,兼书法家!正是诸葛的才华,成就了蜀国的辉煌!

然一个人的智慧,终究不是无穷无尽的,也不是能万事周全的!荆州要地,诸葛用狂妄骄傲的关羽镇守,并且关羽对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拒不执行,才有了失荆州,败麦城的悲剧!错用马谡,导致街亭失守,导致前功尽弃!除了用人不当,诸葛战略上过于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攻,穷兵黩武,终致国力衰竭!司马懿的高明就在于不战,使亮自败!

一个领导者太有才华,是其幸,亦是其不幸也!加之诸葛事必躬亲,终致蜀国人才凋零!没有团队决策的智慧,没有人才的更替和培养,诸葛亡,也就意味着蜀国亡!某种程度上说,蜀国兴亡,成也诸葛,败也诸葛!


拾话社


此说纯是一孔之见!纵观三国形势,曹魏占据中原得天时,兵多将广物产丰富。东吴历三世据九州八十一郡,物埠民丰根基牢固。西蜀刘备得两川关云长据荊州,此为鼎盛之时。本应固守待时养精蓄锐。怎耐关云长心高气傲,不听司马王甫之言,最终丢失荊州败走麦城。损兵折将,失地陷城,西蜀国运受伤此其一也!刘备不顾诸葛亮赵去等劝谏,以私废公,举倾国之兵伐吴,特别是在吴欲退还荊州之时,仍未能见好就收,洗脸盆扎蒙,不知深浅。最终被陆逊火烧连营七百里,以致死里逃生托孤白帝城。此时蜀国元气大伤近一半有余!此其二也!诸葛亮虽在安居平五路后,再次联合东吴,扫平南蛮,出兵伐魏,喜得三城。但此间先是孟达不听孔明之言,举事未成反被司马懿所杀,后有马谡丢失街亭要地,诸葛亮险些遭擒,被逼无奈以空城计脱身,此次出兵先胜后败,未得寸土,只是收得姜维,令人一叹,此其三也!蜀国兵微将寡,后主刘禅只知玩乐,家国大事全赖孔明操持!纵上可知西蜀若无孔明把持朝政,勤勉治理,鞠躬尽瘁,后有姜维九伐中原,则蜀国早就国破家亡!蜀国的灭亡又怎能怨诸葛孔明呢?


张永科38


关于蜀国灭亡,归咎于诸葛亮,这个观点不敢认同。蜀国前期,如果诸葛亮不出祁山,难道魏国就会坐等西蜀休养生息实力增长吗?只怕刘禅也没有那安稳的四十一年江山可坐?当时全国十三州魏占据九个,蜀国才占据一州,以及汉中地区,实力最弱。如此能够在夹缝中生存已是不易。

何况后期刘禅亲小人,远贤臣,走了东汉灭亡的老路。他听信宦官占卜之言,不信魏国会来攻打,以致失误了战机。这不是拿国家大事做儿戏吗?及至敌军兵临城下,竟不敢坚壁清野,背城一战。而是选择归顺投降。这是何等的懦弱!


剑胆琴心005


成立蜀国与蜀国灭亡,是与诸葛亮有关,而且在其中起了作用。然而事关一个国家的事,绝不是诸葛亮一个人能成功的,也不是他一个人决定失败的。在成立蜀国上,诸葛亮运筹帷幄化分三下,早已为刘备争得一席之地立了方向。然在为目标作战的过程中绝不是他一个人所能翻云覆雨的,是集体力量的结果,上到刘备下到士卒共用力谋划与决战的成果。

包括蜀国败亡,也不是诸葛亮之死而蜀衰。是蜀国在乱世中成立拥有一国,实力还不强大,刘备又出征报仇折其羽翼。而在实力有限情形下,诸葛亮以六出祁山为实现一统,人员有限,粮草供应不足,内现出征耗损财物几次致国力空虚。未一统又先折损实力。诸葛亮治国路线有些心急,耗损实力延长了外力不侵内力消耗。只能是当此之时无论怎么谋略,国小势弱面对强手生存是问题。

而诸葛亮死,给缺少智慧与人才的团队又增唯护实力之难,国家空虚面对强兵来袭智上无有胜者,实力无以比拼,国治不强。在强大对手来临没有应对的兵力实力,刘禅知其国弱而空,率人投降,不只想保自命,想保民安。诸葛亮的智慧是使蜀国强建,因成胎质弱,存在艰难。当时刘备入蜀兵不足,占刘璋之邦只不过偏安险地得生存的小诸侯。蜀国之立实质国力不强。亡败也是早晚而已。诸葛亮之才成全了刘备之名也成全了自身之名。在乱世中留下英名,人生有价。


圃香


诸葛亮死后,蜀国基本上人才凋零,勉强维持了几十年最终被魏国灭掉。

因诸葛亮为报刘备三顾之恩,凡事事必躬亲,无论是蜀国后方还是六出祁山的战场,事无巨细,最终积劳成疾,病死在五丈原。

从现在管理角度来讲,对于后备力量的储备是国家的重中之重,无论是人还是军需粮草。

讨打魏国的战役中,几次马上就可以取得胜利,确因为粮草的不济只能放弃快要到手的胜利果实,让人扼腕叹息。

连年征伐,蜀国百姓已经疲惫不堪,再加上刘婵暗弱无能,身边奸臣环伺。纵然诸葛其志如磐石,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也回天之力。

所以原因有这么几个:

1,人才储备很少,能统兵作战的除了魏延,姜维,少之又少。

2,事必躬亲,不懂放权。杖罚士卒二十军棍也要亲自过问。

3,思虑太重,积劳成疾,食量太小,终不能耗过司马懿。

4,未清君侧,刘禅身边的宦官黄浩,暗地使阴招,至使前功尽弃。

5,连年讨伐,耗费甚巨,筹集粮草打造兵器,已经掏空了蜀国,极为空虚。


随遇而安44683523


我认为应该分成两个层面来评价诸葛亮。一层是三国演义中的高智商妖人,书中世界按下不表,当是个神人吧。第二个层面,我们试着从更客观的角度进行分析。首先蜀国之成立,诸葛亮的贡献微薄。入川首功在于法正,战将有张飞等,义释严俨,此时的诸葛亮并不是核心领导成员。夷陵之战后,蜀国将帅纷纷凋零,诸葛亮作为第二代领导集体成员才进入了核心圈,得到了刘备任用。与李妍等两人作为托孤大臣辅助刘禅。在后期的政治斗争中,小朱朱不停的北伐,并以战区司令的名义逐步排挤同僚攫取了最后的领导权。因此,我认为,他只是个权臣而已。对蜀国的灭亡负有责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