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的寺廟 轉載

本溪寺廟

深入研究本溪地區的“寺廟”(這裡針對旅遊所說的宗教,主要是指佛、道教。),研究本溪地區的“廟會文化”,勢必將會對了解本溪地域文化的內涵,推動本溪旅遊產業的發展,國民經濟的大發展,起到一個積極的、不可替代的推動作用。

一、本溪“寺廟”的概況

本溪1906年建縣。沒有建縣前,該地區分別隸屬於奉天府、遼陽州、鳳凰廳等所轄,在《盛京通志》中記載本溪地區的寺廟只有溫泉寺、慈航寺和溪湖大堡的關帝廟。《丹東市誌》等志書上還沒有記載本溪地區寺廟的情況。在本溪地區真正有據可查的、最早的寺廟有南芬區下馬塘鎮程家村的白馬寺,是建於明朝萬曆27年(有碑文記載);本溪縣鹼廠鎮趙家村的寶峰寺,是建於明萬曆34年(有碑文記載);還有本溪縣小市鎮青石嶺村的溫泉寺,是建於明末年間,(有資料記載)。因為努爾哈赤在明萬曆44年(1616年)於赫阿拉城(今遼寧新賓)建後金後,曾重新修建,將湯山寺改稱溫泉寺,由此可以推斷,該寺廟是建在後金前,也就是明末期間,甚至更早。平山區橋頭鎮的朝陽寺,一殘碑記載:“……載萬曆庚申重修餘莫再觀磋乎……”由此可得知,該寺廟是建於明朝的萬曆年間,甚至更早。還有本溪縣連山關鎮的觀音寺,根據碑文記述,“……觀音寺始建於明代,屢次重修,至清初已有一百餘年的歷史,乾隆時期,寺廟‘傾圮’,因再次重修……”民間流傳的比這三座寺廟更早的還有:建於高句麗時期的肖門寺,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建於唐朝的南芬區思山嶺鄉的滴水寺,本溪縣連山關鎮的將軍廟,建於明朝的溪湖區後湖的慈航寺等,共有十多座。

那麼,早年本溪地區寺廟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呢?通過筆者兩年多的時間,幾乎走遍本溪280多個行政村的調查,並查閱了省檔案館、省博物館、省圖書館、遼陽市圖使館、丹東市檔案館、撫順市圖使館、本溪市圖書館等相關單位的大量資料,基本上捋清了現本溪市所轄範圍在早年有的、及重(新)建的寺廟情況。

1、 早年間的寺廟情況。這裡所說的早年,上限至有據可查的寺廟,下限至清末民初,不包含八尺廟,共約有296座(八尺廟約有49座)。列表如下:

本溪滿族自治縣(共120座)

小市鎮

31座

高官鎮

15座

草河掌鎮

6座

清河城鎮

10座

南甸鎮

8座

田師府鎮

8座

連山關鎮

13座

鹼廠鎮

12座

東營房鎮

6座

草河口鎮

6座

草河城鎮

5座

桓仁滿族自治縣(共48座)

五里甸子鄉

2座

沙尖子鄉

4座

向陽鄉

1座

二棚甸子鄉

4座

八里甸子鎮

5座

華來鎮

3座

雅河朝鮮族鄉

3座

木盂子管委會

3座

普樂堡鎮

7座

古城鎮

4座

桓仁鎮

7座

黑溝鄉

4座

北甸子鎮

1座

南芬區(共29座)

思山嶺鄉

13座

郭家辦事處

10座

下馬塘鎮

6座

明山區(共33座)

高臺子鎮

12座

臥龍辦事處

8座

東興辦事處

5座

牛心臺鎮

6座

新明辦事處

2座

溪湖區(共49座)

東風鄉

6座

火連寨鎮

4座

石橋子辦事處

7座

歪頭山鎮

9座

張其寨鄉

7座

河東辦事處

9座

河西辦事處

7座

平山區(共17座)

橋頭鎮

6座

北臺辦事處

2座

千金辦事處

5座

工人辦事處

4座

2、 重(新)建的寺廟情況。這裡麵包括在殘垣斷壁基礎上建起的寺廟,在八尺廟之上擴建的寺廟和移地建的寺廟。列表如下:

1

本溪縣小市鎮青石嶺村

溫泉寺

23

南芬區連山關鎮劉家村

朝陽寺

2

本溪縣小市鎮觀音閣村

觀音山靜修禪寺

24

桓仁華來鎮二戶來村

聖天榮華寺

3

本溪縣小市鎮觀音閣村

永寧寺

25

桓仁木盂子管委會仙人洞村

聖佛廟

4

本溪縣小市鎮賽梨寨村

王姑祠

26

桓仁黑溝鄉六道溝村

龍華寺

5

本溪縣小市鎮賽梨寨村

天緣寺

27

桓仁縣桓仁鎮鳳鳴村

老道溝廟

6

本溪縣小市鎮香磨村

王大仙姑廟

28

桓仁縣縣城南關

天后宮

7

本溪縣小市鎮香磨村

大佛苑

29

桓仁縣縣城北關

興隆寺

8

本溪縣高官鎮松樹臺村

松泉寺

30

南芬區思山嶺鄉塔溝村

滴水寺

9

本溪縣清河城鎮望城村

關帝廟

31

南芬區郭家辦事處金坑村

金龍觀

10

本溪縣清河城鎮清河城村

青雲寺

32

南芬區郭家辦事處金坑村

玉龍觀

11

本溪縣南甸鎮大陽村

三清觀

33

南芬區下馬塘鎮程家村

白馬寺

12

本溪縣田師府鎮大堡村

聖水宮

34

南芬區下馬塘鎮愛國村

長山廟

13

本溪縣田師府鎮田師府村

九頂鐵剎山

35

明山區高臺子鎮平安村

法嚴經舍

14

本溪縣鹼廠鎮城門村

青雲觀

36

明山區牛心臺鎮紅臉村

火神廟

15

本溪縣鹼廠鎮鹼廠村

龍泉觀

37

明山區東興辦事處東興村

玉皇廟

16

本溪縣草河口鎮祁家堡村

慈祥殿

38

明山區東興辦事處東興村

石佛苑

17

本溪縣草河城鎮徐家堡村

靈神廟

39

溪湖區張其寨向下翻身村

靈泉寺

18

本溪縣草河城鎮黑峪村

娘娘廟

40

溪湖區河東辦事處後石社區

藏龍寺

19

本溪縣草河掌鎮套峪村

老爺廟

41

溪湖區河西辦事處後湖社區

慈航寺

20

本溪縣連山關鎮摩天嶺村

將軍廟

42

平山區工人辦事處轉山社區

吉祥寺

21

本溪縣連山關鎮摩天嶺村

胡椒砬子廟

43

平山區工人辦事處轉山社區

吉祥精舍

22

本溪縣連山關鎮蘇家村

蘇家村廟

44

平山區工人辦事處轉山社區

祖先紀念堂

二、本溪寺廟的發展成因及顯著特點

早年,在本溪地區真正的教派,應是薩滿教,即滿族人自己的教派,佛教、道教都是外來教派,也就是即漢人進駐東北、乃至本溪,佛教、道教才逐漸的興起,而且發展勢頭之強勢,是其它教派所無法比擬的。重點有兩個方面:

1、清政府的“開放政策”是保證寺廟發展的重要因素。

東三省,特別是遼寧,是清朝的發祥之地,為保“龍脈”,因此,朝廷一向是實行嚴厲的封禁政策,不準漢人出關開墾。實際上漢人是不斷湧入的,正是漢人的湧入,帶來的漢文化,也帶來了宗教文化,較好的促進了地方經濟的發展。順治年間,清政府下詔書,實施開放政策,允許關裡漢人到東北墾荒,發展生產,也就是順治八年前後,本溪地區湧進來了大批的山東人,他們分佈在本溪的村鎮、山溝,開荒種地,採礦、冶鐵等。也就是打那之後,本溪地區的經濟在逐步的發展,隨之而來的寺廟也逐步的興起了。

2、明末清初始,修建的城堡、古鎮,實行的牛錄堡子等,也較好的促進了寺廟的發展。

因為這些地方人口集中、居多,也可稱為商貿集散地,居住有官軍、官府、平民等;其二,地裡條件優越,交通便利,大多都是平坦、開闊地帶;其三,經濟繁榮。如:東邊有鹼廠古城堡、清河城古城堡;西有連山關、下馬塘古城鎮;北有歪頭山;南有橋頭、南芬古城鎮。而桓仁地區早在200多年前,就已建縣了。鹼廠古城鎮中就有關帝廟,在離鎮2裡地的趙家堡有東山寺。清河城古城鎮中有寺院廟、財神廟,在鎮的後山裡有青雲觀,在離城堡不足2裡地有座關帝廟,在城堡的對面山上,有山神廟。在新城子古城堡不到百米遠的雪花山腳下,有關帝廟。在連山關古城鎮,有關帝廟、將軍廟。下馬塘古鎮內有大青寺,二里地之外有長山廟。在近代的新城鎮中,如橋頭鎮有向陽寺、朝陽寺;南芬鎮有金龍觀、銀龍觀、娘娘廟;歪頭山鎮有娘娘廟、關帝廟;邊牛牛錄堡子有邊牛寺、關帝廟、龍王廟;法臺牛錄堡子有接引寺、娘娘廟。而圍繞這些古城堡、牛錄堡子,又修建了很多的寺廟。總之,每個古城鎮都有寺廟,就不一一列舉了。按有關專家所說,過去,幾乎村村都有寺廟。就像本溪縣小市鎮的磨石峪村,雖說本村沒有大廟,可八尺廟就有四座;還有本溪縣小市鎮的通江峪村,一個村就有六座“一進式”格局的大寺廟,分佈在各個山溝,這類例子還很多。縱觀清朝社會的發展線,清初到康熙年間,可為逐步發展和穩定的階段,這個階段寺廟正在興起,共建寺廟約有20座之多。經過雍正到乾隆年間,可為大清發展的鼎盛時期,也就是從那時起,大興建寺廟之風,直到道光年間,在120多年的時間裡,也是本溪地區興建寺廟的鼎盛時期,這期間共建寺廟約66座之多,佔總數的44%左右。清同治後至民初基本上是維持階段,這期間共建寺廟約58座之多,佔總數的39%。由此可以證明,明末至清末民初這一階段,國家形勢好,人民安居樂業,必然要多建寺廟,國家形勢不穩定、甚至頹敗,寺廟也必然減少,不會興旺。形成了國家興寺廟興,國家衰寺廟衰的一種社會現象。(在統計的數字中,不知建於何年的寺廟較多,以上所列數字,為有記載的。)

3、顯著的特點

大至有三個方面:

顯著特點一:受地理條件的影響,當時的州、府、縣所轄本溪地界,都較為偏僻,交通也不便利,所以,所建的寺廟,規模不算太大,多為“一進式”建築格局,即有正殿、東西廂房、山門和四合院套。正殿多為硬山式、帶前廊、紅柱抱漆。屬基本式建築格局。這樣的建築,有著它的威嚴、神秘色彩。還有大鐘、石碑,古樹等,形成了一個既有神秘色彩,又壯闊、氣派的景緻。

顯著特點二:各寺廟裡所供的菩薩、關老爺塑像居多,多為泥塑,少有銅鑄、石雕、玉雕,正殿多為雕樑畫棟。住持居住的廂房或耳房等,多為滿族建築結構,即一邊開門,穿堂屋,多為草房,經過幾次重修之後,有的改為了石塊、磚瓦結構,包括山門、四合院牆,個別的還是草房。大多都為就地取材。

顯著特點三:能很好的利用自然條件和環境資源,如洞窟、高崗、林地、山窪、河流等,使之與周圍的自然環境融為了一體,能充分體現出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完美結合,形成一個別致的宗教文化氛圍和非常濃厚的景觀現象。如帶有洞窟的寺廟就有23座,佔了寺廟總數的9%。

4、本溪寺廟的衰亡

我們知道了本溪寺廟成因的大致情況,它的衰亡過程又是如何的呢?通過筆者調查所掌握的情況,本溪寺廟衰亡的過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日俄戰爭始,到日本侵略中國及連年不斷的戰爭,重點是抗日戰爭日本侵略者在本溪地區實行的“並屯政策”;第二階段為我們國家解放前後的一段時間,重點是土改時期;第三階段是十年的文化大革命,而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時期是毀壞最徹底的一次。全市的寺廟幾乎全都被毀掉了,所留下的,也只有溪湖的慈航寺,小市的溫泉寺,平頂山的三皇廟,桓仁縣城裡的天后宮等幾座寺廟,而且也是頹敗的樣子。由於寺廟毀壞的較早,現在只有上了年紀的老人,多少有些記憶。大部分人都不知道,更談不上親眼所見了。

三、“廟會文化”的應有作用

寺廟所表達的宗教內涵及現實意義,既有宗教性、民俗性、又有現實性,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廟會,它的獨到之處,是任何事物都難以替代的。縱觀廟會的形式和發展過程,對社會的發展也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廟會即是一種形式又是一種文化,更是人文理念、精神追求和物資生活的一種體現。特別是當今的形勢下,在當今旅遊大環境中,寺廟已成為人們旅遊、休閒的一個重要部分,而寺廟對廟會而言,既是一種載體,也是一種必要的形式。也體現著厚重的歷史文化淵源。

1、感受厚重的、歷史的、宗教的廟會文化。在筆者調查的本溪市近300座寺廟中,有廟會的佔有一定的比例。代表性的有桓仁滿族自治縣的天后宮,溪湖區石橋子鎮的三皇廟,平山區橋頭鎮的朝陽寺、溪湖區火連寨鎮梨樹溝的娘娘廟、本溪滿族自治縣鹼廠鎮的關帝廟等,早年在寺廟外都建有戲臺子,是專門為趕廟會人唱大戲的地方。而且廟會少則三天多則五天。平時只開角門的寺廟,廟會時則是大門、小門、角門全都敞開,敬香人出出進進、人頭攢動;平時是晨鐘暮鼓,廟會時則是鐘鼓齊鳴、響聲不斷;平時寺廟前清幽閒淨,廟會時的廟門前、少則幾百米,多則上千米的路兩旁,買賣皆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廟會時,有的寺廟還施捨齋飯;平時戲臺子無人登場,廟會時幾臺戲班子,是輪番登場,而沒有戲臺子的廟會,就是在地上打個場子也唱戲。可以說,早年沒有什麼精神、文化生活,物資生活也匱乏,人們一年到頭能趕個廟會是最開心的事。有的人甚至要走上幾十里路來趕廟會,可見當時廟會的影響面該有多大,廟會在人們心目中的位置該有多麼的重要。

2、反映現實的經濟發展狀況。廟會中,人們做買做賣,是要有一定的物資作保證的,沒有東西去賣什麼,沒有錢又去買什麼,還能有什麼廟會可談,即使有廟會,也是蕭條的廟會。只有廟會越熱鬧,說明經濟狀況越好,經濟狀況越好,人們的生活就越好,人們的生活好了,就有了精神、文化的追求,廟會也就自然的有聲勢、有規模,也就會熱鬧非凡。廟會就是對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真實檢驗,對人們生活的一個真實檢驗,也是對一個地區政治穩定的檢驗。同時,也會促進經濟、宗教、文化等方面的繁榮、發展。

3、“寺廟文化”起到溶化劑作用。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幾年來,旅遊業、宗教旅遊,都達到了一個相當的規模,隨之而來的“廟會文化”也在興起、發展、走向成熟。特別是春節,廟會這一形式,會更加大放光彩。如北京的春節,每年的正月裡都舉辦廟會,似趕大集,又有別於大集;似文化節,又有別於文化節;似飲食節,又有別於飲食節……應該說,廟會是一項綜合性的活動,它所體現出來的人文理念、人本思想、文化意識、民俗風情、經濟繁榮、安定團結、祥和生活、和諧社會等等,很好的表達著共產黨人的意願,表達著廣大人民群眾的心聲。所以說,廟會是民間中人們最喜愛的一個活動,“廟會文化”是最直接的文化,也是人們最喜愛的文化。

總之,本溪的宗教旅遊、“廟會文化”,應儘快的融入本溪大旅遊的圈子內。使宗教、寺廟、“廟會文化”這一古老的東西,更好的傳承人類的文明,折射出新的光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