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江:内蒙古大学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后

何江:内蒙古大学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后

何江与内蒙古大学的结缘,要从上世纪80年代他的求学时代说起。“我在图书馆里偶然翻看《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时,就看到内蒙古大学的信息。”何江说。

何江1998年从西南石油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后,成为了内蒙古的第一位博士后。当时有很多人不理解,本可以留在南方找到一份好工作的何江,为啥回到了家乡内蒙古?在人才还比较短缺的当时,何江成为了内蒙古大学历史上引进的第一位博士后高端人才。

在内大从教20年,何江先后担任内蒙古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和发展规划办主任,在科研方面一直没有停止对自治区境内河流湖泊特别是黄河包头段及乌梁素海水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的研究。自2002年以来,他在包括SCI在内的国内外重要专业类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项目10余项。

其实,当时选择回到内蒙古,何江自有其考量:“内大1957年建校,是党和国家在少数民族地区创办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由北京大学等16所国内著名高校倾力支援、高起点创建的高校,这些潜在实力都是我非常看重的。”

事实证明,何江做了非常正确的选择:在党和国家的大力支持下,内蒙古大学快速发展。1997年,内蒙古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通过国家立项审核;2004年内蒙古大学成为“省部共建”大学;2012年内蒙古大学入选国家中西部“综合实力提升计划”高校;2017年入选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自治区“双一流”建设首选高校;2018年入选“部区合建”高校。

以发展规划办主任身份谈起20年来的“内大时间轴”,何江更是掩不住激动。他说:“1998年初到内大时,我所在的环境地球化学学科方向没有支撑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实验室,也没有团队。现在,学校教学科研条件得到极大改善,我们团队的实验室也能够支撑高水平科学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了!”

数据显示,仅2017年以来,内蒙古大学获“双一流” “一省一校”“部区合建”专项建设经费共30809万元。其中,自治区财政14609万元;中央财政16200万元。

“除了办学环境和条件的改善,这么多年我在内大感受最深的就是内大本科生的培养质量非常高。此外,人才吸引力聚集力和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也都大幅提升。”何江说。

2017年以来,内蒙古大学共引进高层次人才84人,校本部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由2016年的64.5%提升到目前的70.3%。学校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比10年前增长17.7倍,受到世界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者的关注。

何江还参与制定了内蒙古大学研究生教育系列规章制度,提出了若干促进和提高内蒙古大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具体措施。不仅如此,他还推进了内蒙古大学环境科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提议并促成了学校环境与资源学院的成立,促进了环境科学学科的快速发展。

作为一名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江不仅培养出很多硕、博士研究生,还被评选为自治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这20年来,我个人作出的一些成绩,离不开从国家层面到自治区层面对内大的支持,而内大的快速发展又为教师和学生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平台。”何江说。

近年来,内蒙古大学在战略决策咨询、文化传承创新、自治区文化强区建设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2017年,内蒙古大学入选“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单位,向教育部和自治区党委政府报送智库研究报告53篇,28篇被采纳,采用率52.8%。

“十二五”以来,内蒙古大学在现代农牧业、生态环境、能源与新材料、矿物资源利用、生物医药、食品安全、新一代信息技术、战略决策咨询等领域取得一系列成果,制定国家标准10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80项,以技术入股形式与企业合作成立了若干产业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学校与地方政府、与自治区企业的合作深度广度明显提升。 文内蒙古日报社融媒体记者 赵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