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如果長命,會像李隆基一樣成為昏君嗎?

日落雪飛


如果李世民多活20年,極有可能就是下一個李隆基。

李世民出生於公元598年(有說599年),於公元649年去世,壽命大約為50或51歲。

李隆基則活到77歲才去世。

倘若李世民活到77歲才去世,在這多餘的27年裡,或許就會重蹈李隆基的覆轍,演繹另一個版本的“安史之亂”。


同理,倘若李隆基少活27年,50歲左右便病逝,或許開元盛世就是另一個貞觀之治,“安史之亂”就不會發生。

之所以這樣說,而是在於除了壽命有較大差距,李世民和李隆基的人生經歷太相似了,相似至哪怕在私德欠缺上,都驚人的一致

——李世民把族兄的女人納入後宮,李隆基更是和兒子的媳婦上演一曲千古戀歌。

當然,個人私德相似只是冰山一角,更主要的是他兩從怎麼當上皇帝,到至執政初期的表現,再到執政末期的表現,簡直如出一轍。

李世民和李隆基都是通過不正常手段當上皇帝。

李世民上演玄武門之變,把二個兄弟幹掉了,然後再把十幾個年幼的侄子全部除掉。

李隆基先是通過宮廷政變,剷除韋后一黨,扶持自己的老爹做皇帝,自己當太子;接著,再把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以及其黨羽斬盡殺絕。

在執政初期,或許都是因為執政的合法性的問題,也為了避免類似的宮廷政變再發生在自己身上,或是其他諸多原因,總之,28歲即位的李世民和27歲即位的李隆基,雙雙表現出超乎尋常的勵精圖治,都想著幹一份大事業。

李世民最為人所熟知的是虛心納諫,其中最最典型的是和魏徵兩人演繹了君臣之間的千古佳話。

魏徵原來是大哥李建成的馬仔,並且曾建議李建成及時幹掉李世民,但李世民在玄武門之變後,非但沒有殺掉魏徵,反而予以宰相一職,充分發揮魏徵犯言直諫的性格。

最終成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偉業,哪怕是唐高宗即位,社會的各個方面依舊深受貞觀遺風的影響。


李隆基也曾鼓勵群臣積極建言獻策,但其最突出的是知人善任。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這四位賢相,都為“開元盛世”的實現立下了汗馬功勞。

譬如,姚崇在當宰相之前,曾向李隆基提出答應他10件事才願意接受宰相之職,又稱“姚崇十策”:

(1)武后執政以來,以嚴刑峻法治天下,能否施行仁政;

(2)青海邊界已沒有反覆被擾的災禍,你能否不再貪圖邊功;

(3)能否對寵愛的親信的不法行為嚴加制裁;

(4)能否不讓宦官參政;

(5)能否在租賦之外不收大臣公卿的禮物;

(6)能否不任命親屬出任公職;

(7)能否以嚴肅的態度和應有的禮節對待大臣;

(8)能否允許大臣們“批逆鱗,犯忌諱”;

(9)能否禁止營造佛寺道觀;

(10)能否接受漢朝王莽等亂天下的經驗教訓而禁止外戚內寵專權。

對此,以一句“朕能行之”而悉數採納,並委以大權,由此奠定了“開元盛世”的重要基礎。

可是,人無百日好,花無千日紅。尤其是高高在上久了,不受任何制約的皇帝,難免逐漸喪失初心,在墮落的路上越走越遠。

李世民到後期其實已經停不進去諫言了,魏徵曾說:“暨五六年間,猶悅從諫。自茲厥後,漸惡直言,雖或勉強,時有所容,非復囊時之豁也。”

針對李世民時常為了狩獵不上朝的問題,御史柳範曾上奏:“房玄齡事陛下,猶不能諫止畋獵,豈可獨罪萬紀?”

最能表現李世民思想觀念已經完全變質的是這樣一句話:“百姓無事則驕逸,勞役則易使。”而這,是為了李世民為了自己大興土木,浪費民脂民膏的狡辯之詞。

至此,“民為貴、君為輕,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可貴態度已經成為歷史,。而後來效仿隋煬帝,幾次出征高句麗,亦是鮮明佐證。

李隆基也是如此,從天寶元年開始,到安史之亂爆發之前,真的是一天不如一天。

特別是有了楊玉環之後,從此君王不早朝,更誇張的是,據說後宮最多的時候有八千佳麗。

當皇帝沉迷於酒色,奢華無度,身邊自然也是一些溜鬚拍馬之徒,盡耍些妖魔鬼怪的手段。

李林甫,楊國忠,安祿山……直接將“開元盛世”豐功偉業葬送的一無所有,最終也將大唐給葬送掉了。


每天叨一叨


李世民不敢昏亂有三個原因:

一者,有愧。就是皇位來得不夠意思。若是亂來,坐實了篡兄殺弟逼父之惡名。所以他要用政績來沖淡,忘卻人們對他的看法,就不得不處處嚴格要求自己。

二者,他有幾個臣子不簡單,常常在講"興旺可以興國,逸豫可以忘身"這樣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道理。這些傢伙攪了吾皇許多好事。連封禪面泰山都給攪黃了,就不必說其他的瑣事了。

三者,他有個好老婆。這陰皇后堪稱母儀天下,母儀天下的女人在側,吾皇再亂來,就是皇帝的不是了。

所以,唐太宗若能再活幾年,也不致於兒子再納武昭儀,武周就胎死腹中了,大唐就沒花邊朝堂了。

李隆基碰上楊玉環,不亂才沒天理。須知,承平日久,必歟驕奢淫逸。歷朝歷代,莫不如此。

李世民沒碰上可人兒,要是真碰上,也說不定愛美人也愛江山一回。天有所不及,沒給這佳兒,保全吾皇一世太宗之名……嗚呼!





劉一千五



手機用戶5974070381


肯定不會,李世民和李隆基是性格完全不同的兩個人,李世民開創了一個偉大的時代,李隆基結束一個輝煌的盛世。

李世民18歲晉陽起兵,29歲登上皇帝寶座,52歲去逝,在位23年,給後人留下了一個彪炳千古的貞觀之治。

李隆基18歲的時候還在武則天的淫威下裝傻充愣,27歲時通過政變登上皇位,在位44年,大唐王朝從極盛轉為極衰。

李世民從諫如流、以古為鑑,李隆基親信小人、渾渾噩噩。
(唐太宗李世民)


李世民性格的轉變是因為太子李承乾謀反,兒子死後對他的精神打擊非常大,此後身體便每況愈下。貞觀十九年親征高句麗,由於沒有取得滿意效果,而耿耿於懷,回來後便萎靡不振。而最終的太子人選也不合自己的心願,李世民喜歡的是李泰,但是擁護李泰者都是幾個柔弱的文臣,關鍵時刻掉鏈子。所以,李世民只能向背後支持李治的集團妥協。

李世民在生命走向倒計時的時候,也不能免俗。

對於秦始皇求仙、漢武帝尋長生不老之術,年輕時候的李世民嗤之以鼻,他很是不理解兩位英明神武的帝王會如此荒唐。當印度巫僧謊說自己已經活了200多歲,並且懂得長生不老之術,李世民竟然信了。原因是什麼?原因是李世民有祖上遺傳的頑症(後世考證為高血壓),而他還有許多事情要去做,所以抱著死馬當活馬醫的態度病急亂投醫。結果事得其反,中毒而亡。
(唐玄宗李隆基)


李隆基步入中年便開始志得意滿,貪圖享樂。

李隆基的墜落是因為女人,年近五十的時候,聽信武惠妃的讒言殺死了自己的三個兒子,武惠妃死後便鬱鬱寡歡,大有一蹶不振的意思。幸虧兒媳楊玉環的出現才拯救了他那個瀕臨崩潰的靈魂,於是他不顧綱常倫理,毫無廉恥地霸佔了自己的兒媳婦。

從此君王不早朝,同時也開啟了他昏昏欲睡的後半生。奸相李林甫身居高位,殘害忠良,獨霸朝綱十九年。外戚楊國忠潑皮無賴,胸無點墨,志大才疏,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總結:李世民時期君臣和睦、廣開言路、以民為本,有著名確的人生座標和施政抱負,如果他能長命,大唐王朝會變得更好,晚年即便心智不清,但也不會把江山毀在女人、奸臣和小人手裡。而李隆基根本就沒有心懷天下,更沒有萬民蒼生,在他的心裡只有一個自己。所以她可以把楊貴妃愛的昏天暗地,但不會和楊貴妃共赴黃泉。

李世民雖然也有過錯,但依然受人敬仰,依然可以被世人尊為天可汗,但李隆基只能在世人的冷嘲熱諷中孤獨離世。所以兩個人根本就不是一路人,自然也不會有相同的命運,更不會去犯一樣的錯誤。

感謝朋友們點贊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我們所瞭解的唐太宗李世民,都是被美化過的,所謂的“貞觀之治”,也是人為編造出來的。

李世民殘暴,狹隘,他為了權利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掉了哥哥兄弟,還逼迫父親禪讓皇位。

他主政期間,幾乎就沒有什麼建樹,討伐高句麗以失敗告終,跟吐蕃,跟突厥,也搞的一塌糊塗。

他脾氣暴躁,缺乏容人質量,如果他能健康長壽,他會殺掉所有的朝廷重臣。


瀋陽楊藝


最近總收到類似昏君,明君的問題。倒是也讓我思考起來,到底何為明君,何為昏君?

那麼很多事物都是相對指出的,比如到底是針對民間百姓?千秋萬代的王朝?當下的王權大臣?還是真正的黎民天下?

這個我感覺很難以判定,但是最終,能被歷史上“判定”為明君的,真是寥寥無幾。而昏君卻比比皆是。你把王朝亡了,你是昏君;你對不起黎民百姓了,你是昏君;你被他國外族欺辱了,你是昏君;你嚴苛暴政了,你是昏君;你對不起一黨臣公了,你還是昏君。

真的就是昏君易得,明君難求。

那到底何為明君呢?

在臣公眼中,聽得進自己話和見解的,就是明君,因為自己肯定是對的;在老百姓眼中,能吃飽穿暖不受一點委屈,就是明君,因為自己得過得好;而在大局角度上來,真的得有豐功偉業,外可抵蠻兵倭寇,內可安群臣黎民,才能勉強稱的上是明君。總而言之,在位時,各行各業都在穩步發展,國泰民安,老百姓豐衣足食,理論上就可以稱之為明君了。

但是正所謂:偏聽則暗,兼聽則明。

很多的昏君並不是自己一意孤行,而大多是偏聽偏信。又達不到親賢臣,遠奸佞,帝王之道根本沒掌握好,所以才一步一步步入“昏君”行列。

都說李隆基後期的“安史之亂”是因為楊玉環,其實只是客觀因素而已。因為當時唐朝依然處於盛世,“安史之亂”的主要原因是內外黨爭矛盾所引起的,而留下這個禍根的卻是李林甫。如果真要把責任往楊玉環身上扯的話,只能說楊玉環是誘因。就算沒有楊玉環,就算李隆基這一世沒發生什麼兵亂,“安史之亂”也會在下一個朝代出現。這跟政局,權貴勢力和當時的用兵體制都大有關係。

由於李林甫一心想獨霸朝政,最終讓安祿山的權利一直膨脹導致最終不可控。而唐國忠和安祿山關係崩壞,想要收權時,已經不能再製止安祿山胡作非為了。

那麼這些的根確實在李隆基偏聽偏信所導致的。

而李世民確實做到了兼聽,而且腦中很有思想,不會輕易的被朝中文武所把控。但是後期開始學漢武帝煉藥想長生不老,確實是一大敗筆。

但是歷史上的很多“明君”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不會教兒子。最終李世民也是由於兒子的問題心力交瘁。

如果李世民繼續活下去,個人認為應該會比李隆基強,至少在用人方面,李世民就比李隆基高了不止一個檔次。

不過這種事情,畢竟是如果,歷史沒有如果,我們只是戲言而已。


頑笑史者


第一,李世民不但不會成為昏君,還會將唐朝版圖無限擴大。

第二,李世民當朝時不會殺害任何功臣,反而會壓制武則天和長孫無忌等外戚的實權,另唐朝更加開明,公正。

第三,李世民可能會有足夠驕傲的資本,對周邊小國進行無休止的征戰討伐,但是在唐朝內部裡,會是一片祥和,唐人會讓世界為之矚目。

第四,李世民可能會好大喜功,晚年會有驕奢腐敗等現象,但是不會出現安史之亂這等情況。

第五,可能不會有李隆基和楊貴妃什麼事情了。李世民很可能會重用李治,李恪等後人。朝臣會有薛仁貴,狄仁傑這些後起之秀。而長孫無忌,武則天一黨會被李世民鎮住不會有任何翻身機會。

第六,李世民在位分別文治武功都屬於前無古人行列,而在晚年很可能會在文學,天文等領域發展,讓唐朝更加錦上添花。


揮墨畫江山


唐太宗執政晚期有不少行為都是昏君作為了。

縱觀浩浩盛世,一代明君,在52歲時就英年早逝,是天命還是人為?兩徵高麗,修造宮殿,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

歷朝歷代的許多皇帝和英雄人物,一旦他們的根基逐步穩固、事業蓬勃發展,處於欣欣向榮的上升時期,便開始驕傲自滿、追求起聲色犬馬和個人享樂。即使是有著強烈進取心和權勢欲的唐太宗李世民也不例外。

唐太宗李世民,28歲登基,在位23年。他曾接受了隋亡的教訓,勵精圖治,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逐漸安定下來,國勢空前強盛,開創了歷史上有名的“貞觀盛世”。但是,到貞觀中晚期,隨著國家力量的增強和其權力的日益鞏固,他驕傲自滿的情緒大大地滋長並漸漸地趨向了奢侈腐化。

為什麼這樣說呢?原因如下:

一、自恃才高,剛愎自用。史書記載,唐太宗晚年,自認為文韜武略都大大超過了古人,經常炫耀自己早年的武功,開始對群臣意見置之不理,而且常常威嚇那些和他意見不同的人。宰相房玄齡臨終時就難過地說,現在朝廷已經無人敢犯顏強諫了。貞觀十年(636年),魏徵發現他“漸惡直言”,他惱怒之下差點殺了魏徵,後來是賢惠的長孫皇后以“明君賢臣”之華詞才勸其放棄了這個念頭。但最後還是毀魏徵墓碑,賜劉洎自殺。直到武則天當朝,劉洎的冤案才得以昭雪,恢復官爵。

二、他不聽勸告,好大喜功,兩徵高麗。雖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得不償失:耗資鉅額,民不聊生,以至於激化了階級矛盾,結果引發農民起義。

三、大造宮殿,奢侈腐化。貞觀十一年(637年)在東都洛陽修飛山宮,二十一年(647年)又修翠微宮,宮中多用金玉裝飾,還大量挑選民女入宮。貞觀十六年(642年)又下詔稱太子所用之物其他機關不得限制,結果造成太子的浪費現象加劇。

這樣的做法確實不是一個明君所為,但更為荒唐的事情還遠遠不止這些。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太白星多次在白晝出現。這本來是宇宙間天體運行的自然現象,而太史卻占卜說,這應在“女主昌盛”。當時民間流傳說“唐三世以後,女主武王代有天下”。這讓李世民更加擔憂,他的李家王朝怎能讓“武王”取代呢?於是,他要想盡一切辦法找到這個“武王”。

在一次普通的宮廷宴會上,大家行酒令,說自己的小名。有個叫李君羨的左武衛將軍說自己的小名叫“五娘子”,太宗想到了那個傳說,令太宗更加疑心的是,他的官銜、爵號、籍貫和職務裡,一連串佔了四個“武”字:“左武衛將軍”裡佔了一個,“武連縣公”佔了一個,他又是“武安縣”人,是宮城北門“玄武門”的守將。太史的占卜正好應在他的身上,巧得不能再巧了。於是太宗就找了個藉口殺掉他,這樣李君羨就成了李世民迷信的犧牲品。直到武則天稱帝的第二年,李君羨的家屬來申冤,他才被平反。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李世民得了中風,癱瘓在床上。經御醫診治,病體稍愈。可此時他卻迷戀上了方士們煉製的金石丹藥,希望自己長生不老,於是派人四處訪求國外高人。後大臣王玄策在對外作戰中,俘獲了一名印度和尚,名叫那羅邇娑婆

為迎合李世民乞求長生不老的心理,王玄策把他獻給了李世民。這個印度和尚說他自己專門研究長生不老之術,並信誓旦旦地說,吃了他煉的丹藥,一定能長生不老,李世民對此深信不疑。一年之後,藥丹配好,李世民毫不遲疑地吞下,結果中毒暴亡,就這樣荒唐可悲地過早離開了人世。


道中道道而道


關於“明君”和“昏君”,至今也沒有一個評判的標準,你成功了,即使手段殘暴,甚至卑劣,也會被吹噓成“明君”,最典型的就是漢武帝。如果你失敗了,身死國滅,即使滿腹才華,也會被嗤之以鼻,最典型的就是隋煬帝。所以,我不太喜歡把某個君王稱為“明君”或者“昏君”,因為中國兩千多年帝制,出了四百多個皇帝,除了極少數變態之外,都是優點和缺點並存。

說說李世民吧,此人是個大家口中的“明君”,為什麼呢?無非是他很會表演,而且武功突出而已。說起表演,他與魏徵之間的雙簧堪稱經典,君主想要表現胸懷,臣子想要留下直名,事實上雙方各取所需而已。魏徵死後,李世民還不是一氣之下把他的墓碑搗毀,雖然他後來又重新給魏徵平反,可是,也側面反映了李世民並沒有歷史上說得那麼心胸寬廣。

眾所周知,李世民此人開了一個惡例,那就是拼命干擾史官的工作,動不動就對國史的撰寫工作進行特殊關照,把不利於自己名聲的部分刪除。所以,這也是正史裡面把李世民寫成十全十美的原因。

其實,李世民的晚年並不比李隆基好到哪裡去。其一,好色過度。其他不說,武則天就是那個時期進入後宮的,只要聽說有美女,李世民一般都不客氣。其二,迷戀丹藥。李世民中風之後開始對丹藥痴迷,並聽信了印度妖僧的讒言,最終令自己中毒,一命嗚呼。其三,好大喜功,大興土木。有人一直覺得唐朝大規模營造東都洛陽是從李治才開始的,事實上,李世民晚年就已經開始了。李世民耗費國帑無數,在隋朝東都的基礎上,大興土木,營造出了後來洛陽城的雛形,而李治只不過擴建一個上陽宮而已,其他的宮殿也都是小規模擴建。所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李世民晚年都不比李隆基做得好。

李隆基前期還是稱職的,後期荒於政事,沉迷美色,但安史之亂的爆發絕對不是李隆基私生活引發的這麼簡單。安史之亂深層次的原因還是制度缺陷,一方面是將相之權分配失衡;另一方面是節度使權力過大。所以,我覺得李世民即使多活幾年,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貓叔說歷史


應該不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不但和其生存環境、自身修養有關,還和其成長閱歷及所得到的經驗有關!

李世民是馬上皇帝,不但指揮參加了無數戰鬥,也經歷了宮廷中複雜的奪權鬥爭,在這些過程中,使其練就了看人性,辨是非的高超本領!也讓其懂得了天下蒼生和個人享樂之間孰輕孰重的關係!而反觀李隆基則沒用這麼多這麼複雜的人生閱歷,在宮中或皇族中的小環境中鍛鍊的遊刃有餘,但在宮外的大環境中的鍛鍊卻捉襟見肘!最終使其拋棄了江山社稷倒向了享樂的溫柔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