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登基以后遇到难事为什么不找邬先生帮忙?

耶塔塔


邬先生是《雍正王朝》中一个虚构的人物,在《雍正王朝》的设定中,邬先生在雍正帝登基之后和其也是有交集的,但是总的来说他逐渐淡出了。也就是说,邬先生拒绝了雍正帝打算给予的高官厚禄(这也不妨理解为一个试探),

自己给自己安排了一个半隐的状态——所谓的半隐就是雍正帝能够知道邬先生的行踪,邬先生也能通过李卫、年羹尧、田文镜和雍正帝间接进行交流。

在真实的历史中,邬先生的原型是田文镜的幕僚邬思道。在不那么正史的描述中,河南巡抚田文镜弹劾隆科多出于邬思道的安排,而雍正帝都知道了邬思道的存在——有次田文镜上一道请安的折子,雍正批道:“朕安,邬先生安否?”如果按照未有确凿证据的猜测,邬思道是雍正帝设法辗转安排到田文镜身边当师爷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二月河塑造邬先生这个人物可能也是根据这一猜测即邬思道和潜邸时期的雍亲王胤禛就有交集而得到的素材。

邬先生的另外一个原型是文觉和尚。文觉是苏州人,曾经在宫中侍奉雍正帝,秘密参予政务,有一个猜测就是雍正帝即位后处理的许多重要军国大事,文觉都发表了意见建议,而且很多意见建议正中雍正帝下怀,因而深得雍正帝之赏识,成为其倚重的左右手,另据说雍正帝大量的朱批,出于文觉代笔。文觉和尚没有官爵品级,但是权倾朝野,炙手可热,雍正十二年(1733),雍正帝命文觉往江南朝山顺道衣锦还乡,所到之处,各级地方官都对他礼敬有加,“仪卫尊严等王公”。

文学影视作品中的邬先生没有像文觉这么张狂恣肆,所以结局还好,而文觉在乾隆帝继位后被勒令还乡,而且规定京城和姑苏千里之遥只能步行,可见乾隆帝对父亲的这个助手深恶痛绝。


谈古论金


邬思道自己想激流勇退,同时,雍正也有“兔死狗烹”的想法。


雍正登基以后,第一次会潜邸,就有要杀邬思道的意思。雍正虽然嘴上对邬思道说是“来看看你”,即使我当了皇帝,但是“你还是你,我还是我”。但是,雍正冷漠的表情出卖了他。


雍正邀请他出来做官,也只是试探邬思道。雍正对邬思道下不去手,所以,先起一个话题,让邬思道自己说出想法。雍正自己明白,邬思道属于搞“阴谋”的,治理国家还是需要张廷玉这样能拿出来台面的人。

雍正心里的小九九早被邬思道料到了,于是以退为进,以求自保。邬思道提出自己有“三不可用”:1,自己腿有残疾,在朝为官的话有损国体;2,自己是前朝罪人,新皇登基重用前朝罪人,容易招致非议;3,自己会的都是阴谋权术,不适合参与朝政。



雍正希望自己身边的大臣都是能拿上台面的人,而自己真不舍得杀了邬思道。所以,才会让邬思道去找李卫和田文镜。

以上,都是电视剧《雍正王朝》剧情。真实的邬思道是田文镜的师爷,绍兴师爷的祖师爷。他跟雍正没有见过面,但是,由于帮田文镜写奏折,而被雍正知道。

雍正甚至在田文镜的请安折子上诛批“朕安,邬先生安否?”


勇战王聊历史


说实话,雍正是对不住邬思道的。当初若是没有邬先生,雍正夺嫡几乎不可能成功。

但夺嫡成功后,雍正先是动了杀心,继位当夜就匆忙赶回雍王府,幸亏邬思道早有准备,一番功成身退的谈话,让雍正才暂时放下了杀心。

但邬先生知道,他若完全身退,退到江湖之上,退出了雍正的视线,雍正肯定是不放心的——他掌握了雍正夺嫡的所有内幕,如果投靠了雍正的敌人,那么对雍正是极为不利的。

所以,邬先生选择了半隐。他先是在雍正的心腹李卫身边,后来又到了雍正的心腹田文镜身边。他就是要让雍正知道,他邬思道跑不出雍正的手心。

至于雍正登基后是否找过邬先生帮忙,这个其实很难说。即使找他帮忙,也不会光明正大地去找。

有趣的是,虽然剧中并没有雍正找邬先生的情节,但邬先生却帮过雍正两个大忙。

第一个,就是帮助田文镜清查山西巡抚诺敏。

诺敏为了邀功,假装用半年时间填满了库银亏空,其实全是临时从商家借来的银子。田文镜奉旨清查,却一筹莫展。这时候,还在李卫身边的邬思道突然现身,给田文镜谋划了一番,然后田文镜就把诺敏查清楚了。

邬思道和田文镜见面,是李卫介绍的。至于李卫是否奉了雍正的旨意,就耐人寻味了。

第二个,帮助年羹尧找到叛军主力,平定西北。

西北战事,是雍正登基后遇到的最棘手的一个问题。西北大军,每日消耗大量的粮饷,国库已经难以应付。而年羹尧却迟迟找不到叛军的主力,无法迅速结束这场战争。雍正因此焦头烂额。

这时候,神奇的邬先生再次出场。他以替田文镜押送粮草的名义,来到了年羹尧的大营,然后在了解基本情况后,迅速为年羹尧指出了叛军主力的藏身之所。

年羹尧一击而中,大胜凯旋。

这两件事,都是邬思道帮了雍正的大忙。至于是不是雍正主动找的他,已经不那么重要了。


趣谈秘史





很简单,邬先生说过皇帝行的是正大光明的事,而他从事的多是算计人的阴谋诡计;再有就是雍正成为皇帝后,已经有了生杀大全,军事上有十三爷和年羹尧,政治管理上有张庭玉,马齐等,再说雍正皇帝也不是简单人,至于八爷党们只也能常表示反对,或是私下牢骚,闹腾最大的时候也就是想恢复八王议政,瓜分皇帝的权力或是把雍正赶下台等,结果被十三爷和张庭玉联手破坏掉了。

再有面对自己以前的部下,雍正成为皇帝后也不可能再随便请教部下问题了,显的自己无能,要知道雍正皇帝是一位很要面子的皇帝,再有雍正皇帝也很有计谋,在电视剧雍正王朝里,面对整理刑部冤狱时,雍正没有听从邬先生的意见放弃不要管,但雍正没有听从先是抢着要整理刑部,而后想办法把自己弄的得了伤害,生了重病没有插手刑部的事,这说明雍正心里早有办法,只不过是再想看看别人的意见,来看看自己的判断是否对。




所以,在成为皇帝后基本没有人能威胁但雍正,除非很多种势力联合在一起或许有可能威胁到雍正,但是雍正皇帝也不是简单人,身边又有十三爷等人,他已经不需要邬先生了。


看历史说古今


作为四爷,胤禛需要邬先生,为他出谋献策,窥测天心。

作为皇上,雍正不需要邬先生,他的帝王心术不愿让任何人知晓。

雍正即位后返回潜邸,向邬思道表示正在考虑他的名份时,邬思道说他有三不可用,一是残疾之人,二是先朝钦犯,雍正说道:“只是可惜了你啊!邬思道马上接过话头:“这正是三不可用,臣虽然小有才气,却是阴谋为体。皇上行的是光明正大之道,用的自当是光明正大之臣。”也就是说,邬思道的谋略多是“阴谋”,而皇帝治国需要“阳谋”。这既是实际情形,也是邬思道选择激流勇退,退隐江湖的一种托词。

即使政务大事上有困难,做为皇帝的雍正也不能向邬先生讨教,因为他是皇帝,皇帝是圣明烛照,深谋远虑的天子,又怎么能向一名没有功名职务的师爷讨教军国大政呢?

更何况雍正在大权独揽以后,内有上书房大臣张廷玉,马齐,外加十三爷允祥构成的智囊团已经足以应付军政要务。雍正原本就是个有主见,肯纳谏的皇帝,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阴谋为体的邬先生已经不是雍正所需要的谋士了,自然不会找他帮忙。

但邬先生没有直接帮助雍正,却间接地帮了好几个大忙,田文镜查抄山西藩库一案是邬先生指点迷津才得以告破。年羹尧在西北找不到罗布藏丹曾的叛军主力,又是邬先生出谋献策,才取得西北大捷的胜利。这位邬先生在剧中神出鬼没,算无遗策,真乃神人也!


喜欢本文的朋友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


历史茶坊


我先来说结论,雍正登基以后遇到难事,没有再像以前找邬思道帮助,但是雍正遇到的难事,是交给李卫,田文镜,年羹尧来做的,雍正没有找邬先生,但是这三个人可以找邬先生帮忙呀,也就是说雍正其实是间接找邬先生帮忙。

最近又看了一遍《雍正王朝》,然后再把《康熙王朝》看了一遍,个人觉得还是《雍正王朝》比较好看,因为《雍正王朝》的情节更具体,对于人物的刻画会更加的深刻,而《康熙王朝》主要体现的是大事件,人物的形象也没有那么丰满。

《雍正王朝》我觉得三段戏最为精彩,第一段是畅春园康熙驾崩,雍正继位。第二段是雍正回到潜邸准备除掉邬先生,邬先生提出三不可,半隐理论。第三段,就是八王爷请四个旗主王爷一起要求八旗议政,张廷玉长篇大论驳斥这些人。

其中第二段,只有两个人物,雍正要除掉邬先生,没有直说,而是通过雍正的表情和两人的谈话内容得知的。那么邬先生提出了自己三不可用的理论,第一,自己腿上有疾病,不适合到朝堂上。

第二,自己是被先帝也就是康熙定罪的,那么雍正就不太合适用,用了就说明康熙不圣明了。第三,自己江郎才尽,之前使的都是阴谋,也没有更多的才智为雍正所用了。

接着,邬先生提出半隐,那半隐与全隐有什么区别呢?邬先生说自己一个人,如果全隐,那么必然饿死。而自己也会想念雍正帝,雍正帝有时候会想念自己,那么潜在的意思是说,我虽然不在你的眼前,但是不能离你太远。

所以邬先生先是到了李卫那里,后来又到了田文镜那里。我觉得雍正之所以对邬先生下手,一方面邬先生其实是太厉害了,所有的事情都在他的意料之中,另外一方面,那就是邬先生掌握了太多信息。

最最重要的一方面,那就是太子给任伯安的那封信,雍正是没打算把这封信拿出来的,而是暂时放着,以后万不得已的时候再拿出来,而邬先生知道了高福与八王爷的人有联系之后,就让高福假装顺从,然后把这封信偷了出去,给了八王爷。

也就是说邬先生是背着雍正做这个事情的,邬先生知道雍正有点犹豫,或者有点不忍心做这个事情,所以自己就出手了,雍正知道邬先生是为了自己,但是同样的,雍正也担心万一邬先生以后也这样怎么办?

邬先生通过年羹尧,田文镜为雍正办了两件大事情,第一件事情,那就是帮年羹尧找出了叛军的所在地。第二件事情,那就是让田文镜弹劾年羹尧。这两件都至为重要,邬先生帮年羹尧,帮田文镜,不就是在帮雍正帝嘛。


历史简单说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话说邬先生帮助雍正登基当了皇上,按照雍正的想法可能要加害邬先生,因亏邬先生找有准备,提出半隐才逃过一劫,可以看出雍正当时已经有了除掉邬先生的心,也就有了以后再不会用邬先生的心,所以虽没杀邬先生但以后也不会再找邬先生帮忙了,简单再说几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贵为正大光明的天子

雍正已经成为大清的皇帝,今后要行正大光明的事,而邬先生是诡才,善于攻心行诡计之事,与皇帝所以之事相反,所以不能用!

第二个理由:雍正生性多疑

雍正本身疑心很重,而邬先生更是,这两人相当于一对师徒,你防我我也防你,可共患难不可共享福,邬先生善于了解帝王心术,他对雍正太了解了,所以雍正不敢用邬先生,更不敢找邬先生帮忙,不然自己所做所想那让就被邬先生知道,这就像是聪明人不喜欢看到别人比自己更聪明!



第三个理由:雍正本身就很利害

雍正敢用邬先生就说明他本身水平就很高,等当了皇帝对于八爷党或十四爷就更家轻松了,何况还有十三爷,和上书房的张庭玉等人,看看后来八也当为了搬倒雍正联络多少势力:关外四个铁帽子王爷,三阿哥弘时,隆科多中堂,及大多数大臣,结果被张庭玉一顿说和十三爷的兵拍灭了!



可见雍正当了皇帝后身边又有了新的势力,已经不再需要邬先生了,所以遇到也不会再现邬先生了,再说找到邬先生也未必帮忙!


我自提笔写春秋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谋士邬思道简直成了神一样的人物,善于揣摩康熙的心思,让他的领导很开心,帮助四阿哥胤禛顺利登基,成为了雍正皇帝。

而雍正登基之后,邬思道就借“半隐”的名义离开了,虽然他和雍正之间互相都能够知道消息,却再也没有相见,更别提邬思道为雍正出谋划策了。

为什么雍正登基以后遇到很多难题,再也不去找邬先生帮忙呢?

小灿哥认为雍正是感觉有愧于邬先生,不好意思找他帮忙了。

1.一个是雍正娶了年秋月,看过电视的人都知道,年秋月与邬思道由于长时间在一起,两个人日久生情,这个雍正都是明明知道的,却要逼得邬先生做媒,让他娶秋月,把自己心爱的女人拱手让给别人,邬思道心里难过啊,雍正觉得对不住邬先生。

2.二个是邬先生在潜邸给雍正夺嫡出谋划策,立下了汗马功劳,但是由于邬思道使用的是阴谋,而且是雍正的“秘密武器”,不好安置,所以没有给予任何官职,导致雍正也愧对邬先生。

从雍正个人角度来看

1.雍正的主要难题莫过于八爷党的软对抗,外面西北的叛乱,百姓的生活等问题,这都是关呼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而邬先生会的只是阴谋诡计,拿不上台面,不能去请教。

2.在大局势上面,雍正还是要靠张廷玉、马齐、十三阿哥他们,虽然他与老八政见不同,但是在大局上,比如西北平叛,老八还是能够深明大义,以大局为重。

邬先生主动去帮助雍正解决难题

虽然雍正没有去找邬先生帮忙,对于这个老领导,邬先生还是主动去帮忙,雍正刚登基,地位还不稳固,西北就发生叛乱,他正想利用西北军事的胜利来树立威信。

谁知道,年羹尧的二十万大军用了一年的时间对敌军进行合围,等到形成“关门打狗”之势的时候,叛军找不到了,最后还是邬先生,一句“灯下黑”点透了年羹尧,西北平叛获得大捷。



小灿哥说历史


我们先来看一下雍正上台后都遇到那些问题,看一下在这些问题中是否一定需要请教邬思道不可?举三个典型的例子吧!

第一,山西巡抚诺敏贪功心切,竟然欺瞒雍正,说自己在半年时间内还清官府欠国库十几年的三百多万两银子,令雍正高不已,并想以他作为一个榜样让其他督抚纷纷效仿,而匆忙之间赐诺敏“天下第一巡抚”的扁。但这个谎言很快被路过山西的钦差田文镜给掀了出来,并最终把真相大白于天下,诺敏也因此掉了脑袋。当然这里有一个细节就是在田文镜快要查不下去,得到了邬思道的点拔而恍然大悟。

第二,以直隶总督李绂为首的清流们,对田文镜在河南实行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新政的做法表示强烈不满,因此,上百名官员串通一气倒田和反对新政,并要求雍正罢了田文镜的官和废除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的新政,更有甚者称之为“弊政”,公然挑战的旨意。但由于清朝是一个君主高度独裁的朝代,只要皇帝不为所动,这些文官就是再怎么反对、示威都无济于事,最后还以李绂等带头闹事的官员罢官革职而收场了事,田文镜一点事没有,新政照常进行。

第三,由于整顿旗务雍正下令让关外的四位铁帽子王进京商量具体细节,但廉亲王允禩以“八王议政”为诱饵从中挑拔四位旗主王爷,并收买了隆科多,一起在朝堂上对雍正发难,由于这些人利用圣旨上的漏洞让关外的将军接管了京畿的兵权,隆科多要控制了大内的兵力,因此,他们在开始一段时间占了上风,但由于怡亲王允祥得到消息,把关外的将军都抓了起来,并重新夺回了隆科多在大内的兵力,所以怡亲王一出现形势立马就改变了,最后以雍正的胜利而告终。

通过以上三件事的处理来看,掌握了皇权的雍正并不需要邬思道的计谋来支撑。正如邬思道自己所说的那样,
治理天下需要的是阳谋而不是他所出的阴谋诡计。


曹操的速度



雍正登基以后,邬先生其实一直在间接帮他。

雍正也曾寻找过邬先生帮忙,不过邬先生太泥鳅了,提前算计好了,所以早早的跑了,避免了与雍正见面。

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邬先生属于是半仙式的存在,可以说是雍正在九子夺嫡时成功上位的隐性第一功臣,不仅是神机妙算也是与雍正君臣知遇了十几年,两人可以说是老搭档,相当有默契了。

邬先生这样的治国好助力若是在,雍正治理起国家来肯定是事半功倍了,但这样的人才雍正却在登基以后并没有重用,反而是任其在地方当幕僚,颇有一些束之高阁的意思。

雍正登基以后为什么不用邬先生,甚至也没找过邬先生帮忙呢,当然南巡时想见邬先生,不过没见到,属于是想见邬先生让其帮忙而未遂吧。

这是为什么呢?

下面宋安之来说道说道这部经典宫廷政治电视剧背后想表达的不为人知的政治猫腻。

一、雍正表面不用邬先生,背地里一直用得真实情况

正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

雍正在登基以后,不去守灵,连夜返回府邸去专门邬先生之时,其实就想杀人灭口了。毕竟邬先生跟随了他十几年,知道的秘密太多了,不过最后还是被邬先生以半隐的自全之道说服了,放过了邬先生。

邬先生半隐的方式很简单,表面上是自己没钱又是孑然一身,又怕雍正想念他,所以打算继续当幕僚,这样雍正还可以找得到他。

其实说白了邬先生这种半隐的意思是我不离开你的视线,方便你的监控,同时还可以继续通过给你的铁杆心腹当幕僚来出主意间接帮助你。

所以说表面上看似雍正登基以后再没有用邬先生,其实邬先生一直是在默默通过给雍正铁杆心腹帮忙治理地方的方式来帮助雍正治国的。

而且邬先生在半隐以后应该与雍正有某种联系,邬先生先后在李卫和田文镜处当幕僚,偏偏没有去过大将军年羹尧哪里。因为年羹尧是手握重兵之人,邬先生不想与他走的太近,免得被雍正猜忌。

但年羹尧寻找不到叛军之际,邬先生主动在田文镜哪里要到押粮官的任务,前往年羹尧处帮忙分析寻找到了叛军。

邬先生为什么冒着那么大的风险做呢,之前宋安之的雍正王朝系列中曾经分析过,邬先生这样做很有可能就是雍正授意的,借此解了年羹尧之急,更是解了雍正之危。

所以在邬先生的识趣半隐下,还有雍正的不着痕迹安排下,邬先生也算是在地方封疆大吏哪里一直默默得间接帮着雍正。

而雍正登基以后为什么没有用邬先生呢,原因很简单。

因为皇帝要表现的无所不能,皇帝也是孤独的至尊。而不能是事事听邬先生这种幕僚的,这样一来长时间下去,他会越来越没有威信的,更何况邬先生知道他那么多秘密,留着重用也不合适。



二、雍正曾寻找邬先生帮忙未遂

真实历史上雍正可是一个疯狂的工作狂,在位十三年,在出巡方面像个害羞小姑娘似的,竟然一次南巡或者出巡都没有。

而雍正王朝世界之中,雍正登基以后曾经南巡过一次,目的是去河南田文镜哪里看看应对夏汛情况如何,再去看看江苏李卫哪里的新政试行情况如何。

虽然当时雍正经过山西诺敏案、科场舞弊案、西北叛乱等一系列危机以后,终于坐稳了皇位,但并没有那么舒服,京城内有老八的八爷党虎视眈眈,西北还有年羹尧自立为土皇帝,擅权一方,加上试行新政遇到的巨大阻力,雍正很是无奈。

这种情况之下,雍正肯定会想到神机妙算的邬先生,但他是九五之尊,一举一动就意义重大,总不可能把邬先生接回来然后商议军国大事。

所以雍正打算借着南巡的机会一举两得来见见邬先生谈谈新政的试行等问题,不然不可能在田文镜哪里着急赶时间要走的时候,还专门要见邬先生一面的,光是想叙旧这个理由显然是不可能的。

但邬先生毕竟是神机妙算,知道雍正会路过此地,估计要见自己。结果提前算计好,雍正晚上到了田文镜处,邬先生在快到晚上的时候就急匆匆收拾完东西跑路了。

邬先生离开田文镜哪里的理由也很充分,是逼问田文镜要四千两幕僚工资欠银。(来自宋安之独家原创)然后田文镜生气之下给了邬先生,不再用他了,将其打发走了。 邬先生以这种方式走人,理由很充分。

这说明什么,说明他肯定与雍正有某种隐晦的联系,所以知道雍正的行踪或者说为了避免雍正猜忌,于是使用的是正当理由来跑路的。

而邬先生为什么以这种方式躲避雍正呢,应该还是为了自保罢了,免得再卷入政治斗争之中,或者害怕雍正反悔杀了他灭口罢了。

而雍正这次好不容易来一次南巡,还好不容易想找邬先生帮帮忙,邬先生竟然提前算计好跑路了,使雍正想找邬先生帮忙的计划落空。

所以说雍正登基以后不是没用过邬先生,更不是遇到难事不找邬先生帮忙。而是一直通过让邬先生半隐当幕僚的方式,来间接用邬先生,更是间接让邬先生帮忙,南巡时还想亲自见邬先生,有让邬先生直接帮忙的意思,还被邬先生给提前算计好跑路了。

而雍正为什么不直接找邬先生帮忙呢,因为这就是帝王心术,皇帝是孤独的是天下最有权势之人,别人可以不会可以请教人可以找人帮忙。但皇帝不可以表现出这般不会不懂的情况,他的一举一动都代表了太多东西,更何况当时内忧外患,所以他只能是遮遮掩掩的去寻找邬先生帮忙,却还是寻求帮助未遂。

第132期宋安之独家雍正王朝分析到此为止!

下期再见! 谢谢观看,觉得分析的还可以就点个关注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