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初期栓动步枪基本都是5发弹仓,为什么不增加弹仓量?

施主待老衲一探


栓动式步枪的发展历史上其实有过很多种不同装弹量的步枪。比如早期栓动式步枪,经常使用管式弹仓。这种弹仓中,子弹头尾相接排成一长排,装在一个长长的管状弹仓内。这个弹仓有的枪装在枪托里面,有的枪装在枪管下方,有的枪装在枪管上方。管状弹仓的装弹量基本取决于管子有多长,管子有多长又取决于装在什么地方。比如,弹仓在枪管下方的毛瑟1871步枪(也就是毛瑟打出自己名头的型号),能装8发子弹;雷明顿公司的Remington-Keene步枪更是能装9发子弹;雷明顿公司出过最狠的栓动式步枪能装13发子弹,怕不怕?也有少的,只能装6发子弹。

但后来,栓动式步枪基本都取消了管式弹仓,改成了后来普遍使用的弹仓形式,也就是子弹平行排列,垂直于枪膛的方向装入弹仓内。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改变,首先是因为管式弹仓有很多不可克服的毛病。比如装弹复杂,管式弹仓装弹时必须先把弹簧压到底,然后打开,再一发一发地装进去,很慢,而且不适合装尖头弹。再比如,管式弹仓射击时,随着子弹的减少,枪的重心位置也在不断变化,这对于精确射击简直就是灾难。

而后来的那些弹仓本身方向不一样,子弹既可以一发一发装填,也可以一个桥夹一次按进去,打到一半再装填也比较简单,这就大大提升了装填速度。同时,由于子弹方向是垂直于枪膛排列的,对重心不会有影响,自然有利于精确射击。所以,所有后期的经典栓动式步枪无一例外地采用了这种弹仓。

但这种弹仓也有不足。由于子弹装填方向垂直于枪膛,对子弹的数量就有限制。5发子弹加在一起的高度基本和枪身相当,如果弹仓装弹再多、尺寸太大,就会造成弹仓突出于枪身之外,不利于操枪、射击和携行,也会影响枪的生产。考虑到这些栓动式步枪本身装填速度就不慢,而栓动式步枪本身射速也没那么高,自然也就没有必要增大弹仓容量。T


联合防务


因为一战结束后至二战爆发之间只相差21年,而大部分国家在头在15年时间内都忙于优先回复经济,基础设施与工业国力。军事工业停歇,起步与停止时间比较长,轻武器研发工作时间短,因此初期的步枪设计理念与思路还是一战步枪的延续,但是改动还是有的!



比如德国二战时期的98K步枪与一战G98步枪对比前者改动枪身长度比后者短提高了射手装填与射击速度,如果改动了弹仓那么就不是延续(一战)步枪了,那就是最新式步枪了。大部分欧洲国家二战初期都是这样,只有美国例外。



最典型的还是美国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与M1卡宾枪,都是半自动射击弹夹又多,两者相互互补是二战最好的步枪!主要是美国在一战是最大赢家除了世界经济危机造成影响工业实力没有任何损失,新式步枪研发就跟上来了,也比欧洲其他国家快!



这里大家都有一个严重的误解,认为二战初期美国轻武器没有跟上。实际上美国在1936年就研发了与装备了M1系列步枪与卡宾枪,只不过没有战争,军队依旧装备一战时期的老式春田,新步枪没有大量的普及与装备罢了。最后小编不得不补充一点:英国的李菲步枪也是一战留下来的,它在设计上使用了弹仓,可以说是最好的栓动步枪,但是跟标题问题是有点偏了。

喜欢记得点了关注哈


白头鹰酱


无论是二战初期,还是一战时期,步兵使用的都是栓动步枪。这种步枪的特点就是,每次开完枪,要退出子弹壳,然后再进行射击。所以容量五发基本够了,因为换弹也不需要太长时间,而且还可以节约弹夹,尤其是可以不要可以去改变步枪的构造。


但是到二战后期,冲锋枪大量出现,弹夹容量达到了50发以上。但是这是设计之初就考虑的结果,也就是说扩容不是做不到,只是没必要。因为为一把射速慢的步枪,去增加扩容,不值得,基本上属于多余的功能。

而且二战时期,步枪子弹口径较大,一个普通士兵一般携带200发左右,就可以坚持很长时间了。而换成弹夹的话,反而会增加负担,和工作量。


小司马迁论史


因为必要性不大,栓动步枪本身火力贫弱,使用5发弹仓和20发没有任何区别,而使用大弹仓反而可能会出现可靠性不佳等问题,所以二战中各国基本都没有怎么改动这些步枪。

最早的步枪还采用的是弹药分离设计,发射药、弹丸分开装填,后来才出现了成品子弹,这才有了后装栓动步枪,不过此事还是单发装填,比如德莱赛步枪、马提尼亨利步枪,只能装一发打一发。后来人们感觉这样装填过于麻烦,所以就设计了弹仓,使用桥夹等器具装填,一次性就能装上多发子弹,比如德国Gew98步枪就是5发弹容量,美国M1903、俄国莫辛纳甘等都是如此。

而即使到了二战,各国的转动步枪也还是这个弹容量,之所以不增大就是因为没有必要。毕竟栓动步枪本身火力就不强,使用5发弹仓和30弹仓没有区别,无非是换弹频率更高,实战中由于都是班组协同作战,换弹自然不需要担心掩护的问题。而更大容量的弹仓意味着对步枪进行改造,但是这种可有可无的改造是应该尽力避免的。

不过后来随着突击步枪的兴起,由于火力大大增强,所以也就是用上了更大容量的供弹具,而如今30发弹匣已经成了很多国家轻武器常见的标准设计,堪比曾经栓动步枪的5发弹仓。


雇佣兵


个人理解,主要是战略上大部分国家还比较保守,武器发展比较慢。法国精力都在造防线,德国先被限制武力后来又大力发展通用机枪,大部分步兵都是帮机枪手背子弹的,俄国在搞大清洗,英国人有军舰就够了。所以5发子弹并没有被颠覆。再者,军工的更新需要设备更新,而且是大规模更新,一个国家更换一款步枪就要更换上万台机床,对于和平时期的国家来说,能省则省没必要。而且即使像李恩菲尔德这种十发子弹步枪也是两个五发的弹夹供弹,五发子弹一个弹夹在当时是一种习惯,所以才有歪把子这种用五发弹夹供弹的机枪。


Hein7


英国的李恩菲尔德就可以压10发,但是明显变得粗壮许多,看上去并不方便握持。5发子弹可能是结合许多数据后的决定,比如在一些德军士兵回忆录中提到,一个普通掷弹兵,一天只有5发子弹配给(具体怎么发放没有说明),这5发子弹刚好可以压满98k。


每天只看两小时


一战战壕战和远距离打仗,栓动步枪五发弹应该够用了,一定距离瞄准射击,再次装填不会对战斗射速影响太大。

谈到材质,过去弹簧材质不好,正常,材质的进步不是着急能够解决的,比如超导体,从发现到高温超导投入使用,无数人几十年的努力,有时一次实验出的材质,再次做就做不出来了。

一位老红军说过,在一九四七年的沈阳兵工厂出产的一种冲锋枪,连发几十发子弹,就能在身前十几米处找到自己打的弹头,枪管材质问题。


张雷185673994


二战初期大家都是一战模式,就连德军也不是真的机械化,很多都是马拉车。再说打仗都是大军对垒,远距离射击,而不是苏德在斯大林格勒和太平洋丛林里短兵相接。所以当时5发的栓动步枪足够了。弹夹过大对于西欧那种堑壕也好阵地也好就不好瞄准,因为弹夹会垫高步枪不利于隐蔽和射击。增大被射杀几率。二战后期战争模式发生巨大改变,传统的两军对垒变成了飞机坦克开路,步兵打扫卫生的模式,近距离交火变成常态,还有巷战等增加,步枪火力就开始变得尤为重要。说白了,战争方式发生了改变。


蓝与黑


楼上说的已经很好了!

一战到二战间隔时间不长,各国主要精力还是放在经济恢复上,谁也不知道二战会那么快就来临了!

战争、竞争、军备竞赛让武器的发展得以迅速成几何倍数提升,虽然二战初期武器还不太厉害,但是各国的科学家可没闲着!尤其是纳粹科学家二战期间研发的武器,尤其要命。德国的超级大炮、各式坦克、原子弹初型等等。日本的731部队生化武器,初级的航空母舰等等对和平世界打击沉重!

有点跑题,武器研发到量产需要投入、材料、技术员工、规模化生产等等。更重要的是领导的重视,一国将战争作为自身的发展重点,那么后果是可怕的。日本和德国在二战前都是战争经济,国民经济的八成都投入到了军备生产上了……

欢迎各位大神提出不同意见!


张泉城1


战士真正上战场都是携带一二个基数的弹药,再者打击敌人是精确打击,没有电影里好像子弹不要钱一样的盲打。再者二战时期物质不会如现代一样富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