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为什么明朝能撑270多年,清朝却亡了呢?

爱新觉罗野猪皮


所谓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属于是一些包衣们的片面无耻言论,当不得真。

封建王朝的灭亡是历史规律,不是说凭着开明圣君就能延续下去的,除非他们能接受新的格局。

包衣们的论证方法是,清朝无昏君等于清朝全明君。事实上,无昏君不等于全明君,如果按照昏君的定义对清明两朝进行评判的话,恐怕都没有昏君。

但是没有昏君有的都是什么呢?满清一朝,除了一个干实事的雍正之外,其他都是虽然被狂热吹捧,但实际上却是庸庸碌碌之人,就拿所谓的千古一帝来说,为了抓权囚功臣,为了分赃逼反三藩(如果不是三藩野心不大只想划江而治,恐怕千古一帝早就回老家了)五千人围攻沙俄三流军队打了两年最后送出大片土地,十万人打三万葛尔丹部族,战死了大学士还是人家自己死亡才拿到胜利。收台湾是和荷兰殖民者一起干的一票,这位在位期间,穷兵黩武,国库空的能跑马,贪污腐败横行,百姓们吃糠喝稀,若不是他的好儿子给他续命,满清恐怕就亡在他手里了。这些所谓的圣君们,打了败仗吹嘘为大功绩,甚至到后来去叛国叛族,也好意思拿出来吹?

至于明朝,虽然也不太理想,但开国明太祖和成祖都是大帝级的人物,仁宣之治也比所谓的康乾盛世要强的多,明孝宗也算是个明君,其余的诸位这就算建树平平了,不过就算是建树平平的不上朝的也能发动个三大征,这可比一些什么不懂瞎指挥的清朝明君又强多了。





关河南望


讲真的,这个明朝都是昏君可不是清朝说的,是一个现代的美国人高晓松说的,就是那个望之不似人的家伙说的。

对明朝最美化的就是清朝了,只是大多数明粉不知道这件事,清朝皇帝对明朝皇帝的吹捧已经是今天明粉的祖宗了,清朝皇帝对明朝皇帝的评价比如什么:隆治唐宋,远迈汉唐(虽然这句话天天被明粉挂在嘴上,但是他们很少有人知道这句话是清朝皇帝亲口说的)

总之在清朝皇帝的眼里,明朝皇帝是伟大的,是牛逼的,错误都是大臣犯下的,和明朝皇帝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比如土木堡大败,清朝皇帝把锅都推给太监,比如杀于谦,清朝皇帝把锅都甩给大臣,比如朱元璋恢复活人殉葬,并且给自己的妃子都给活埋了,清朝皇帝一笔带过,压根不提,只用个篾字敷衍了事,在比如今天明粉吹的朱厚照,明朝人自己写的是朱厚照只杀了几个蒙古人而已,到了清朝这里,大笔一挥,杀蒙古军官十数人,北虏不敢南下(有人会说了,谁说鞑靼人不敢来了?人家不是年年过来打草谷吗?。。。这个你别和我说,清朝皇帝就是这么说的,北虏不敢南下,就是朱厚照给打的不敢南下的)

在比如那个登基一个月左右就磕药自嗨死的那个明光宗,按理说这个皇帝实在是没办法吹了吧,没关系,在清朝皇帝这里,这都不是问题,清朝皇帝说了,天下百姓都翘首以盼皇帝来领导他们,但是呢,天妒英才啊,明光宗挂了,呜呼哀哉😂,

所以说,说清朝污蔑明朝皇帝?这不是睁眼说瞎话吗


反叛者的盾牌


先谈一下明朝为什么能支撑270多年

明朝之前是元朝统治,元朝的统治可以说是残暴的不能再残暴了,百姓也是受尽了磨难。汉人的地位极低。到了明朝,成了汉人的天下,也不会欺压汉人了,中华名族,毕竟是汉人比较多,所以汉人也不会去推翻汉人的朝廷了,造反的势力不多。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就把兵权开始收拢,不让有能力的外姓人掌握兵权,朝廷的兵力也都掌握在自己的子代手里。综上,明朝可以支撑290年也是理所应当的。

再说一下清朝怎么灭亡的

清朝的灭亡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清朝实行了闭关锁国政策,一直认为是我泱泱大国,地大物博,但是西方国家在清朝的同时期,经济,工业的技术的凶猛发展,使的清朝成了世界的落后国家。所以,是整个世界的凶猛发展,清朝更不上时代的脚步,才导致的灭亡。

还是要感谢伟大的毛爷爷,带领我们的祖祖辈辈进入了新社会,从此不再受欺负。


简单说历史


这个问题明显贬明褒清。

明朝皇帝确实干了很多奇葩事,作为皇帝确实不合格,但他们也没有干劳民伤财的事啊。就一个明武宗去江南游玩了一次,回来后还被满朝文武说了个狗血喷头,最后下了个“罪己诏”才平息众怒。

反观清朝,满族这个民族有“奢侈挥霍”的传统。

比如,承德避暑山庄、圆明园。

再比如,乾隆皇帝打着考查民生的名义,六下江南游山玩水,还有八旗子弟...褒义奴才、慈禧...例子真的不要太多。

还有 康熙、道光、咸丰、同治、宣统这几个都不是明君啊。

清朝明君只有一个,那就是“雍正”。


就决定是你了76348712


为啥感觉这个问题提的这么褒明贬清呢?就算是明朝撑了276年(其实应该是294年,1662年明朝才正式灭亡),但清朝也是存在了275年,并不比明朝短多少,而且清承明制,所以说是清朝没有那么烂,明朝也没你想象的那么好。当然了,你说大明都是昏君大清都是明君就很过分了。

说实话,明朝的皇帝确实是混蛋居多,所谓明君,也就是真正能办实事的也就是洪武、永乐、洪熙、宣德、景泰、弘治和隆庆,其他的说实话大多是混日子。嘉靖、万历和崇祯有心做一代明君,却也是往独裁者的方向前进,这就使得朝廷党争不断,文人和皇权的斗争一波又一波进行着。而且也确实明朝自嘉靖开始由盛转衰,自万历开始由衰转亡,自崇祯开始大明就愈发的破败了。像英宗、宪宗、僖宗这类就属于极品了,基本天天不务正业,或者说压根就对正业不感兴趣,尤其是僖宗,一心只想做木匠,这种对艺术的追求,怕是只有宋徽宗才能比拟了。武宗也是一个另类,超级爱玩,也曾让司礼监混蛋了一波,然后在宫里搞大规模“模拟人生”游戏,修豹房等各种娱乐设施,可以说能贴上昏君的标签了。但是武宗却有领兵打仗的才能,在应州大捷大败鞑靼军,立下了一战功。在应州一战中与普通士兵同吃同住,甚至还亲手杀敌一人,极大地鼓舞了明军士气。而且武宗朝贤臣很多,明武宗也是对他们给予重用,这又是一副明君做派,可以说武宗是个超级有个性的皇帝了。因此这么一看,明代的帝王只能说是好坏参半。



再说清朝,不可否认从皇太极到雍正,大清的前四代帝王都是明君,这也是大清能够走向强盛的原因。乾隆嘛,其实跟正德很像,都是好大喜功,精明有头脑,善于用人和玩弄权术,却又喜欢玩,到处旅游。可以说因为乾隆活的长,所以有了“饥饿的盛世”。如果明武宗也能统治60年,估计大明差不多也一样了(当然,嘉靖可以说补全了正德的御术风格)。嘉庆、道光、咸丰可以说是衰败帝国中挣扎的庸军,治国能力不够强,在面对列强入侵和内部起义方面多少有些手忙脚乱。同治时期被称为大清的中兴,却也是在慈禧、慈安和奕昕的操作下实现的,本身跟同治没啥关系。光绪就是空有一腔热血,却看不到事情的本质,很容易被别人带跑偏了(翁同龢和康有为),也算不上明君。所以大清总的来说,也是优良参半。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言论出来可能是因为受明朝嘉靖万历不上朝、司礼监太监专权,而清朝皇帝办公兢兢业业这个说法造成的。事实上从宣德开始,明内阁的权力得到提升,皇帝为了方便办公,基本上将大小事宜都交由内阁票拟后在批阅。随后又提高了司礼监掌印太监的权力,并培养他们的文化修养,来给自己帮忙。所以这个票拟和批红权力就被暂放到了内外臣子的手里,基本上一般的事务皇帝就可以放手了。只要有内阁和司礼监在,朝廷就能运作下去。而清朝就不一样了,为了防止司礼监专权,大清的太监只负责内务,别的啥也干不了。内阁被架空,大学士只是个好噱头。真正帮皇帝处理政务的是雍正后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大臣有票拟权,却不能驳回上议,可以说是皇权高度集中的产物。



所以说评价一个朝代的帝王,不能一棍子都打死,得慢慢的去看他们每个人的作风,然后在得出自己的结论,看人物就比较客观了。


火器工坊


向敬之

但说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这是过于绝对的说法,并不靠谱。

然而,可以说明帝多懒惰而清帝多勤政。

明朝并无真正的昏君,即便明光宗只做了一月天子,但亦有废除矿监和税监、简拔良臣的历史贡献。而其长子明熹宗,即著名木匠天启帝,曾将政务交与大太监魏忠贤,但他也在即位之初清醒过,保护和重用帝师孙承宗。

但是,从宣宗伊始,明朝皇帝日益嬉乐怠政,导致内廷出现宦官集团,外朝出现文官集团,党争不断,宦官干政、内阁擅权,严重侵害了皇权。皇帝如同傀儡。但是,明朝制度保住了朱家天下,即便出现了两个曾长达三十多年不视常朝的皇帝:嘉靖帝和万历帝。他们长期躲在深宫,但始终将皇权牢牢地控制在手中,像嘉靖年间出现了权臣严嵩擅权现象,但嘉靖帝一旦决意将其连根拔起,也是很快奏效。

清朝以偏安一隅的地方政权成为大一统的中央政权,以少数民族满人统治包括汉人在内的多民族,除了后期权力被操控在慈禧太后及其安排的隆裕太后手中外,同治之前的皇帝,皆为亲政之君,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为勤政的雍正帝。

可以说,清朝的勤政帝,皆不昏庸,都在励精图治,造就了中国王朝历史上皇权集中和强化的顶峰——康雍乾盛世。乾隆后期盛极而衰,但嘉庆帝不无才干,道光和咸丰也有想作为,但时运不济,西方世界已进入资本主义繁荣发展时期,都盯上以天朝上国自许的东方古国。在西人坚船利炮和国内起义云涌的内忧外患之下,清朝覆亡的命运是不可逆转的。

若以朝代寿命而论,明朝坚持了276年,并不比清朝长(296年,1616—1912)。


以礼观书


有一点我有点不理解,什么叫昏君?什么叫明君?取关按照政绩来算的话,明末崇祯皇帝也是夙兴夜寐,诛杀魏忠贤,剿灭阉党之祸,搭理朝政也是兢兢业业,而且省吃俭用,这算昏君么?再往前明武宗被士族成为昏庸无道之军,亲近阉党刘瑾之流。但是明武宗却能真正的实现天子守国门,一战击溃蒙古小王子,击败鞑靼人的入侵。至于清朝顺治帝小时候在多尔衮辅助下入关,亲政之后热爱美人,后来又信佛教,剃度出家,这也算明君?再有乾隆皇帝自称十全老人,在位60年,禅让之后又训政数年!给儿子嘉庆留了一个烂摊子,自以为养肥了和珅可以给儿子留着杀和珅立威,结果终嘉庆一朝贪污不仅没处理好,反而更严重了!贪污腐化始于乾隆,盛于乾隆,不过乾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这样的皇帝也算明君?开玩笑,所谓的明君和昏君不过是后来人自说自唱罢了,历史就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事实证明,大清朝的昏君恐怕比大明还多,否则为什么国运还不如大明?这是事实,无可辩驳!


衣食住行and吃喝玩乐


明朝是出了三个奇葩皇帝,但这三位皇帝在位时也并没有完全不理朝政,他们三位在位时也还是有贡献的,并没有完全误国,而其他几位皇帝是没有问题的,这就堆翻了明朝全是昏君的论调,而现在冒出来这种学说的源头是一位移民跑到美国去的叫高晓松的人,其实这个现象很容易搞清楚,核查一下那个叫高哓松的资料就明白了他为什么要这么做,他的目地是什么,那样真象就大白了,问题也就一清二楚了。


与风互语


明朝全昏君清朝全明君,这话本身就是发癔症,咱们先来比较一下明朝和清朝的皇帝,再来说为什么明朝为什么比清朝支撑的时间长。

首先咱们来比较两朝皇帝,看看谁是明君谁是昏君

明朝从太祖朱元璋到成祖朱棣,可以算是开创基业时代,东征西讨,打得四夷宾服,郑和七下西洋,把中华文明传播到了非洲,当时大明帝国是世界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而从努尔哈赤到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也平三番灭鳌拜收台澎拒沙俄,打出了天朝上国的威风,雍正摊丁入亩火耗归公,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使人口呈现了几何数级的增长。

在明代中期,仁宗宣宗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仁宣之治,而后面的英宗朱祁镇土木堡一败涂地,嘉靖万历不上朝习惯成自然,辛亏他们放权给文官甚至太监,大明帝国才没有提前破产崩盘。明中期发展只有两个亮点:经济高速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外战争打一场赢一场,也没出现过大规模农民起义。而清中期,要是只算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四个皇帝,其中的嘉庆皇帝还有一点勤政爱民的意思,至于乾隆,就是从他开始,被欧美赶超又远远地甩在了后边,坚船利炮被他蔑视为“奇技淫巧”,但就是他瞧不起奇技淫巧打得他的子孙抱头鼠窜,而他尊崇的孔孟之道虽然堂堂正正,但既不能救国,也不能富民。于是抱着子曰诗云的咸丰道光只能领着一群饱学鸿儒天天挨揍。

而到了王朝末日,基本上大同小异了:天启崇祯赶上了“小冰河”,属于天灾;同治光绪赶上了列强入侵,属于天灾人祸。总而言之是王朝末日,大厦将倾,即使朱元璋与努尔哈赤复生,也已经无力回天。

最后再来说说对外战争。明代很少有大规模的对外战争,朱棣平定安南、嘉靖东南沿海抗倭、万历抗倭援朝,在明朝统治者眼里都不算什么大战役,被日韩大书特书的“壬辰倭乱”,在万历朝也不过是三次较大战争之一。打倭寇,就跟打西北的小部落头领和东南的小土司一样。

而清朝就比较倒霉了,仅在后期签订的有名的不平等条约就有三十八个,最多的赔款十亿两白银(李鸿章签订,辛丑条约,后来兑现了60%),还有一次赔了二亿两(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割让土地最多的一次是六十万平方公里(奕山签订,瑷珲条约),还有一次是四十四万平方公里(奕䜣主持,明谊签订,勘分西北界约记)、四十万平方公里(奕䜣签订,北京条约)、七万平方公里(曾纪泽签订,伊犁条约)、三万六千平方公里(李鸿章签订,马关条约)。

至于被杀害了多少无辜百姓,似乎历史学家们都不太关心,所以记录都语焉不详,似乎死个几千万平头老百姓,跟满清皇室、朝廷大佬乃至文人骚客没啥关系,他们关心的是山河破碎而自己不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至于“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他们理都懒得理,以至于现在拍电影电视,都要避免扬州嘉定字眼,而更愿意看“宫斗”,更喜欢听一群辫子热泪盈眶高呼“皇上圣明”。如果有人说一两句清朝不好,还会被口水淹没。

为前朝修史可能要进行一下必要的抹黑,但是白纸黑字的条约谁也更改不了,即使天朝的史学家想篡改,但是“洋大人”手里也有一份原件,这个造不了假。

接下来咱们再回答为什么明朝比清朝支撑的时间长

大家都知道,明朝是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而且“清承明制”,治国理念和官僚体系都惊人地相似,特别是废除宰相而实行内阁制,简直是一模一样。

大明王朝享国二百七十六年,如果算上四帝一监国的三十九年,比清朝的二百六十八年长了四十多年。原因只有一个,这个原因即使是在清人抹黑明朝的《明史》和遗老遗少编纂的《清史稿》中也能找到——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

而造成大明出名臣大清多奴才的根源,还在于皇帝本身——同样是封建制度下,但是执行起来却大相径庭。

要说明代大大臣们权力有多大,从几个事例就能看出来。

即使是杀得满朝文武大臣每天都心惊肉跳的朱元璋时代,他也不是想干什么就能干什么。比如有一天他晚上想听点音乐,就找人到宫里进行商演,可是那个民间艺术团被巡街御史(类似今天的城管)给堵在了宫门口,即使是朱元璋“承认错误取消商演合同”都不行,非得朱老爷子亲自穿上制服(龙袍)出来作检讨,并表扬了城管队长才算罢休。

明穆宗隆庆皇帝朱载垕把权力都交给了内阁大臣去处理,自己就向户部提出申请,要借几两银子给老婆们买几件首饰,户部不但没给钱,反而把他猛批一顿,弄得皇帝好几天没脸见老婆。

嘉靖皇帝更惨,他刚继位的时候,大臣们连他的亲爹都给换了,他只好在朝廷上开辩论会,这才给自己的亲爹一个应有的名分。

大明朝廷上也总是打成一锅粥,内廷的太监和朝堂上的文官这对乌眼鸡从明成祖朱棣的时候就开始掐架,一直掐到明思宗朱由检才分出高下,文官赢了,大明也就亡了。

不可否认,大明也出奸臣,而且数量还不少,可是除了被清朝保护起来的,没有一个得善终,死太监王振被武将一锤子砸死了,刘瑾被凌迟三千多刀,魏忠贤上吊自杀;奸臣严嵩沿街乞讨最后饿死,魏忠贤那些文臣武将干儿子也是被抓的被抓被杀的被杀。

而“仁宣之治”的三杨、力抗瓦剌的于谦、扳倒严嵩的徐阶、变革图强的高拱张居正,管的事情都曾经比皇帝还多,在他们——甚至可以包括严嵩魏忠贤管事的时候,不管你皇帝怎么不务正业,大明王朝的国家机器都能正常运转,外敌敢惹事,都是毫不客气地打到你服为止。

归纳起来,明朝皇帝的做法就三个特点:全面放权、重用能人、相互制衡。而能做到这三点,并且能够轻松拍灭任何一个权臣,说明皇帝有能力,大臣有正义感,朝臣和太监们也都肯干点正事,哪怕干正事要得罪皇帝也不怕。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谁该干啥就干啥,谁会干啥就干啥,皇帝绝不一把抓。

这种情况一直到崇祯才发生了改变,他事必躬亲,决不信任任何人,走马灯般换内阁首辅,弄得大家只知道顺从他的意志,结果君臣离心离德,大明王朝也就完蛋了——你当个皇帝定个大政方针就行了,具体的事情就该交给各方面的专家,也就是大臣们去干,皇帝不可能啥都会啥都懂做啥都对,你以为你是北边的那个年轻的胖子呢?

到了大清王朝,情况就反过来了,没有皇帝拍板点头,什么事你也别想干。

在两千年的封建史中,清朝的皇帝是权利最大的,不管他说了多么荒唐的话做了多么错误的事,大臣们都要跪下来扯着嗓子高呼:“皇上圣明!”一旦对臣子表现出一点关怀,比如说赏给一点自己吃剩下的御膳,那简直就把吃剩饭的一品大员感动得痛哭流涕——那御膳就着鼻涕眼泪吃,估计会很咸的。

造成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清朝不像封建制,而像奴隶社会——国家是皇帝的私有财产,大臣也是,而且能当奴才是一件很荣耀的事情,绝大多数朝臣都梦寐以求当奴才而不可得。

顺治把多尔衮“削爵、撤庙享、罢谥号、黜宗室、籍财产人宫”,康熙把鳌拜囚禁致死,雍正干掉了年羹尧,乾隆杀了五十多个二品以上大臣,湖广总督塞楞额就是因为在乾隆老婆死后一百天内剃了头,就丢了脑袋,清朝前期搞了个“留发不留头”,没想到在乾隆时期乱剃头也会掉脑袋。

到了慈禧掌权前后,什么顾命八大臣、戊戌六君子,你想干事或者比较能干事,一旦触动皇权,那都是杀无赦还要株连九族。

在整个清朝,就出了一个满族状元,因为“满不点元汉不掌兵”——满人即使是文盲也能当内阁大学士(明代进士前几名并且入选庶吉士是进入内阁的必要条件),而汉人即使孙武吴起再世,也不允许独自掌握兵权,就连那个已经被“抬籍”成为“名誉满人”的年羹尧,最后也只有自杀一条路可走。

说白了,就是清朝皇帝格局小,对汉臣狐疑,对满臣蔑视(奴才),什么事情都是皇帝一个人说了算,皇权就是禁脔,谁敢伸手触碰,定斩不饶。

我们甚至可以说,在清朝入关之后,就是进入了崇祯时代,之所以没有几十年就垮掉,那是因为外国人摄于大明余威,还比较尊敬“天朝上国”,等到乾隆之后,外国使臣一步步看穿了大清这个纸老虎的真面目,就是头矮驴子,也敢对着它吼叫几声。

于是清朝灭亡了……


半壶老酒半支烟


明朝开国276年(1368年-1644年),清朝开国276年(1636年-1912年),两朝的开国时间到达到了276年,足见明朝并非昏君当道的朝代,相反的,清朝从仁宗嘉庆皇帝起,昏君是一个接一个。




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出身算是历代开国之君中最贫贱的一个。父母兄长早亡、做过乞丐,当过和尚,比起当过小小沛县亭长(好歹也是公务员出身)的刘邦,“官二代出身”的司马炎、赵匡胤来说,历史上真找不出第二个比朱元璋出身更惨的开国皇帝了。因为早年吃了无数的苦,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很懂得与民休息、轻谣减赋,在位年间严治贪污腐败,规定凡贪污20两以上官员一律处斩刑。为了消灭北元残余势力,稳定明朝北方边防局势,朱元璋先后发动8次北伐战争,共计消灭20多万元兵,大大削弱了北元的实力,巩固了北方边境的安全。但他在位期间,大肆屠杀开国元勋,分封诸子为王并赋以自领府兵之权(如宁王朱权的朵颜三卫),为后来的燕王朱棣起兵“靖南”埋下了祸根。不过,瑕不掩瑜,朱元璋依然可谓能力出色的开国皇帝,“洪武之治”也得到了后世高度的评价。




明朝十六帝,总体来说素质、能力都不错。明朝开国之初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等几代国君勤勉治世,政治清明、国力强盛。中期虽经“土木堡之变”由盛转衰,但代宗成功的组织了“北京保卫战”使国家转危为安。后经“弘治中兴”、“嘉靖中兴”、“万历中兴”国势复振,这大大延续了明朝的国运,使明朝得以享国达到276年。由此可见明朝大部分的皇帝绝非泛泛之辈,绝非庸碌无为的无道昏君。




明朝是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化的朝代,皇帝的皇权从未受到外力的挑战。有明一代,文臣武将不敢兴兵做乱、外戚没有干政。明朝是继唐朝之后宦官弄权最为严重的朝代,但这些大宦官几乎无一善终,英宗一朝的大宦官王振在土木堡之变被杀死;武宗一朝的大宦官刘瑾虽一生作恶多端,但一被人弹劾,武宗就毫不留情的对其处以凌迟大刑。熹宗一朝的“千古第一太监”魏忠贤,结党营私、排除异己残害忠良,但熹宗一死,这个史上最牛逼的太监命运也到头了。明朝皇帝的权术之道可谓历朝历代的集大成者,像世宗嘉靖皇帝、神宗万历皇帝都长期不视朝、不理政,深居后宫数十年而皇权从未旁落过。明朝类似于宋朝比较“重文轻武”,洪武年间废除“丞相”后,实行内阁制度作为中枢管理机构,以首辅和次辅领衔治理国事,可以说这个制度是颇具前瞻性的,所以整个明朝仅仅出现了一例奸臣专权的案例(嘉靖年间严嵩父子专权)。




和清朝中后期懦弱无能割地求和,签订各种不平等条约不同。终明朝一世,未有割地求和,裂土赔款、签订合约之事。明朝皇帝延续了开国之君太祖武皇帝朱元璋的“善武”性格,不仅有洪武、永乐两代皇帝的13次北伐漠北、还有嘉靖年间的50万大军南征安南,万历年间的三大征(宁夏之役、播州之役、援朝抗倭战争)。其大规模的军事行动都是为了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和保护藩属国的利益安全。“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没有投降的皇帝,只有身死报国的大义。作为明朝末代皇帝的朱由检,拼尽一生力挽明朝这座大厦将倾,后人都说崇祯是最不像亡国之君的亡国之君。他的死,也宣告了汉家天下的结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