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歲大的小孩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就哭鬧,該如何教育?

築夢_空間_


作為一個寶媽,對於孩子發脾氣來說,是經常見到的。發脾氣其實是孩子在日常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往往寶寶懂得發脾氣通常都在1歲左右,因為這個時期的寶寶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當他們到學齡的時候,這個問題就會好很多。

我們要弄明白,寶寶發脾氣,並不是他學壞了,而是孩子成長的一個過程,是他們這個年齡會做的事情。所有我們要弄明白寶寶為什麼發脾氣,其實有很多時候,是因為寶寶受到了挫折,或者父母對孩子的控制。導致寶寶想獨立,想去做的一些事情,讓爸爸媽媽阻礙,所有隻是一種發洩的方式而已。

所有我們要懂得和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進行溝通。首先就是態度要溫和,寶寶發脾氣不聽話,不要加以責罰,這會讓孩子變本加厲。如果遇到這種情況,可以適當的分散下他的注意力,例如提出一個寶寶喜歡的東西,讓他和你一起參與去做。如果寶寶發脾氣的時候,作為媽媽也可以嘗試擁抱他,給他安慰,並讓他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但是如果遇到寶寶發脾氣亂扔東西等不好的行為時,父母就要嚴格制止,讓他知道錯誤。

當然,我們作為父母的,也應該多表揚孩子,平時的鼓勵和表揚,會讓孩子的心情愉悅,從而減少了發脾氣的機會。

希望我的回答對大家有幫助,更多精彩育兒知識,請關注我的頭條號【杏媽育兒】


杏媽育兒


小的時候,我家的院子是全村院子最大的,於是有一天吸引了一群大孩子,他們拿著一個據說是籃球的東西,玩的非常開心 …… 幼小的心靈不記得其他場景,只記得我就是一定要那個好好玩的球,爸爸抱著我轉了多半個村子,才讓我相信,球是從學校拿的,已經還回去了…… 儘管現在知道爸爸那時是騙我的,可是我的記憶裡這件事只有美好,感謝爸爸沒有給我講那麼多大道理,他只是抱著我,走了很多的路,慢慢讓我相信 ,讓我不是被迫而是適時的放棄……

這是我的一段回憶,希望對您有幫助。

首先是必須要干涉的,但是不要一概而論,分很多情況,有的孩子見什麼要什麼,有的孩子輕易不要東西,偶爾的表現特別激烈,不同的年齡段表現也不一樣。具體問題具體對待。一概而論是誤人子弟的。

一歲還比較小,簡單的辦法是轉移注意力。


靜慧行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一歲的小孩如果喜歡的東西是健康的,積極的,向上的,對自己成長有利的,那麼家長就儘量的滿足。

但是如果是喜歡的東西,對孩子的身體,對孩子的成長都不利,家長就不要答應,一個字,置之不理。

當然對於孩子來講,有一個喜歡的東西是訓練表達自己情感需求的開始,家長朋友可能會有各種的疼愛覺得剛開始這麼小沒有必要進行批評指責教育,實際上這些對他們也無效。

最好的辦法就是分解注意力。

孩子喜歡要手機拿手機的東西玩,看裡面的一些東西很簡單,家長不給的時候可以帶孩子出去看看風景,找其他的小朋友來一起玩一玩,只要分散的注意力,時間長了他自己就忘了。

還有可以給她一些她喜歡吃的東西,人的動物天性在一歲左右還是比較滿足的,一旦出現需要的東西。得了,給吃的吧。

有些家長還有老人的教育方法不太一樣,但是隻要是對孩子不好的,我們都不要讓孩子有堅持的理由,慢慢的改正,防止尾大不棹。

疼愛歸疼愛,教育歸教育,生活歸生活,總之對於這個年齡的孩子教育起來只能有愛心,只能用分散注意力,這種方式批評打罵都是無效的,都是胡扯。


談笑有白丁往來無鴻儒


謝謝。

"丨歲大的小孩得不到自己喜歡的東西而哭鬧\

喜205409161


對於一歲多的寶寶有這種表現大多為正常的,因為他還太小,什麼都不懂,就只知道我想要哪個東西,你就得給他他想要的,還有可能就是孩子有這種表現的原因是來源於父母“縱容”,有些父母認為,孩子還太小、什麼都不懂,孩子一哭鬧就乖乖的妥協了,正是因為父母的這種心理,孩子也會產生一種心理,那就是“我想要什麼,只要我一哭,爸爸媽媽就什麼都依著我了”

因為現在的孩子都非常的聰明,別看是一歲多,他心裡就是知道,“只要我一哭就好使”,所以一定要慢慢的改變他的這種想法,一定不能過於溺愛孩子,什麼都依著他,縱容他,試想一下,在家裡你倒是可以隨便的縱容他,在外面誰還會“慣著”他呢!


528小視頻


孩子表達的需求很直接,一歲的孩子要進行適當的教育。

企鵝故事國際早教

www.penguinbaby.com


企鵝故事水中早教


現在我們來了解一下,1歲的孩子得不到想要的東西哭鬧,我覺得這個是正常的,這個跟孩子的天性有關,有的孩子這個年齡不會。

所以家長在這個年齡段的責任重大,因為在1到10歲教育最好的年齡,不能縱容過度,半松半緊,既要嚴厲,也要注意安慰,這個對孩子的身心影響很大。

有些人說孩子還小不懂事,其實大多數懂事都是教出來的,哪有孩子天生懂事啊,身為孩子的啟蒙老師,父母的責任重大,剛柔並濟,才有好的人才。

這個是我的理解,望採納,謝謝


星櫟灬殤


糾正孩子哭鬧的表現要選對方法,不注意方法就收不到預想的效果,對於剛滿一歲的寶寶來講,父母的言行,一舉一動都會給寶寶產生一種心身相通的感覺。家長們可以嘗試行為暗示的表達方法,比如通過自己的體態語言來教育孩子,同時輔助一些動作語言來傳遞給孩子,應該怎樣做,不應該怎樣做,進而潛移默化的改變孩子的行為。


YY育兒


要讓孩子明白一個道理,得不到就是得不到,不是哭鬧就能解決的。不要覺得孩子小,聽不懂大人的話,其實,孩子們的理解能力遠比大人想象的要好。如果很難放棄,就適當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豆豆龍56


合理的就滿足,不合理的就讓他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