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冷的冬天,皮膚乾燥瘙癢怎麼破?

到了冬季,很多人會感到皮膚緊繃、乾燥,甚至瘙癢不止,這是為什麼?我們該如何應對?其實,這與人們的日常生活習慣有很大關係,我們可以從小事入手,注意防護。

四種皮炎常在冬季出現

瘙癢症

冬季,瘙癢症發生率很高。瘙癢為陣發性,常在飲酒後、洗澡後或被褥睡暖時發生,夜間比較嚴重。發生時全身皮膚瘙癢,一般開始不嚴重,漸漸地可能因為抓得過猛,導致皮膚髮炎,引發溼疹、脫屑、皮膚變薄,甚至細菌感染。

溼疹

溼疹是一種常見的、由內外因素共同引發的過敏性皮膚炎症。乾燥性溼疹多發於比較瘦弱的嬰兒,常見於眉間、頭皮等部位,患兒出現潮紅、脫屑、丘疹,但無明顯滲液。發展為慢性溼疹後可能有輕度浸潤肥厚,也可能出現抓痕、皸裂或血痴。患兒多因劇烈瘙癢而哭鬧和睡眠不安。

手腳乾裂

進入冬季,氣溫逐漸下降,皮脂腺的分泌隨之減少,加上冬季常有冷空氣侵襲,手與腳的熱量和油脂很快揮發。因此,不少人覺得手和腳乾巴巴的不舒服,甚至出現皸裂、流血。

凍瘡

凍瘡多發於肢體末端,如手、腳、面、耳等部位。皮膚受凍後,晚期變得蒼白,繼而出現大小不等的紫紅色硬塊,有癢和腫脹的感覺。如果恣意抓癢,容易使表皮破損。

引發皮膚瘙癢的原因

1、氣溫下降

寒冬,皮脂和汗水的分泌都會急速減少,由於空氣乾燥,使得皮膚水分逐漸蒸發,其表面變得更為粗糙,抵抗力也會減弱。

2、皮脂分泌不足

皮膚的表面由皮脂膜形成,可幫助肌膚維持適當的水分。一旦皮脂分泌減少,就無法滿足製造皮脂膜的需要,皮膚就會變得乾燥。

3、環境和化學因素

如洗衣粉、肥皂、洗潔精等洗滌劑及酒精等有機溶劑,以及長時間的空調環境等。

4、飲食習慣

極端減肥及偏食也會使皮膚變得乾燥。當平膚無法得到充分的營養素時就會失去彈性及水份,使皮膚變得乾燥而脆弱。

5、睡眠不足

睡眠不足會使身體受到相當程度的傷害,血液循環也會變差。當健康失去平衡時,肌膚就會沒有活力,容易產生乾燥及粗糙的現象。

正確的護膚方式

1、保持皮膚清潔卻不能勤洗澡

在秋冬季節沒有大強度運動出汗的情況下,可以不那麼頻繁地洗澡,同時,洗澡過程中不要過度使用香皂及沐浴露等洗護用品,以免進一步破壞皮脂層。此外,洗澡後要注意塗抹身體乳液。

2、洗澡水不宜太熱

過熱的洗澡水容易迅速洗去皮膚上的皮脂,影響皮膚正常的新陳代謝功能,加劇皮膚水分的流失,從而引起皮膚瘙癢的症狀。

3、洗澡時不宜用力搓洗

洗澡時,經過熱水沖洗,瘙癢的位置就會變得更加瘙癢起來,這時候切記不要去抓撓。同時,洗澡過程中不要反覆搓洗,而是應該選擇溫和質地的洗澡毛巾,減少對皮質層的揉搓傷害。

4、貼身衣物需純棉面料

貼身衣物的材質非常重要,純棉面料的衣服既能保暖,又能保持良好的透氣性,不會產生任何靜電使皮膚乾燥,一定程度上可以緩解皮膚瘙癢。

5、多補水緩解皮膚瘙癢

皮膚瘙癢的人可以多喝水,給身體補充水分,身體水分充足,皮膚自然就不會缺水;同時,可以使用加溼器,緩解皮膚乾燥。

6、多攝入富含維生素A、E的食物

在飲食方面,防治皮膚瘙癢必須多攝取某些維生素,飲食中要儘量多攝入些富含維生素A、E的食物,如胡蘿蔔,捲心菜及花生、芝麻等類的果仁、香菇等,必要的時候也可以按醫囑補充適量的維生素。

7、少食用刺激性、高脂肪、糖類食物及海產品

皮膚瘙癢者少食用咖啡及火鍋等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少吃高脂肪食物,其會增加皮膚上油脂的負擔,特別是皮膚表面的毛孔易發生堵塞現象;少吃糖類食物,過多的糖會增加皮膚上細菌的繁殖,刺激皮膚;少吃魚、蝦、蟹等海產品,避免皮膚血管周圍的活性物質釋放出來,加劇皮膚瘙癢。(來源:科普中國-科學原理一點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