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牛背上的脫貧路

將牛趕進牛棚、把一捆捆早就準備好的草料搬進牛棚中、再往飲水槽中添上清水……雖已時至寒冬,腳邊都是未融化的積雪,但馬有德的額頭上卻滲出了汗水。看著眼前茁壯成長的牛犢,喘著粗氣的他臉上卻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這些牛現在可是我的命根子,如今我們全家的好日子就指著它們了。”喝了口水,馬有德笑著說。

今年75歲的馬有德家住西寧市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新莊鎮吉倉村,最近讓他感到欣喜萬分的是,通過養殖奶牛,年過古稀的他摘掉了貧困戶的“帽子”。

事情還要從二十多年前說起……那時的馬有德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有賢惠的妻子和兩個懂事乖巧的兒子,雖然當時也不算富裕,但一家人衣食無憂、其樂融融。然而天有不測風雲,馬有德年僅16歲的小兒子在山土塌方時不幸身亡,婚後不久的大兒子又在一次礦難中離開了人世。加之妻子又患上心臟病和冠心病,三歲的孫子還要撫養,全家的重擔落在了他一個人的肩上。

但是此時,僅僅依靠耕種的收入已經遠遠不能滿足全家的生活需求,在農閒之餘,他還要去硅鐵廠打工賺錢,這一干就是十年。漸漸地,已經年邁的馬有德無法再繼續從事如此高強度的勞動,一家人的生活再一次跌入了低谷,成了村裡的貧困戶。

“那時感覺是真沒有什麼希望了,我年紀大了,連種地都感到吃力,脫貧是想都不敢想的。”

已經向命運低頭的馬有德卻在2016年迎來了生活的轉機。

隨著扶貧駐村工作隊的到來,讓村民看到了希望。工作隊不僅為村裡的發展出謀劃策,更是實施了產業奶牛養殖項目帶動村民發展經濟。身為建檔立卡貧困戶的馬有德通過扶貧資金領到了兩頭奶牛,這對於生活艱辛的一家人來說無疑是雪中送炭。

重新燃起生活希望的馬有德下定決心把握好這來之不易的機會,將領到的兩頭牛視如珍寶。從此夏天出去割青草、冬天忙著儲存草料,早上拌料喂牛、清理牛糞,下午出去放牛、打理牛棚成了他每天必須要完成的工作。

“這麼好的政策,一定要好好珍惜。”在養牛的每一件事情上馬有德都親力親為,每一次扶貧工作隊邀請專家前來進行養殖培訓,他也從未缺席,兩年後他成為了村裡的養殖“土專家”。

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精心的飼養,兩頭奶牛連續產犢。 2017年,第一頭小牛犢帶給馬有德5600元的收入,今年夏季,他又以7200元的價格出售了第二頭牛犢。豐厚的收入回報不僅讓馬有德擺脫了貧困,更使家裡的生活狀況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明年準備再賣一頭牛犢,攢夠錢買輛二手農用電動車,那樣拉飼料就省力多了。”馬有德興奮地說著明年的小目標。

如今,最初的兩頭奶牛已經繁殖到了七頭,馬有德已經成年的孫子在務工之餘也會幫著他一同打理飼養。身為“土專家”的他還經常給村裡剛剛從事養殖的農戶分享自己的經驗,幫助大家一同致富。

“我就是在牛背上脫的貧,有能力了當然要幫幫身邊的人,以後我還要擴大養殖規模,爭取過上更加富裕的生活。”馬有德信心滿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