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说量子观会颠覆人类的思想思考和思维方式?

启林歌者


为什么说量子观会颠覆人类的思想思考和思维方式?

尽管很多朋友都会将薛定谔的猫是生又是死的比喻来颠覆人类思维方式,其实将微观状态的量子不确定性的概念强行套用于宏观世界是难以服众的,作比喻可以,但却会让很多不了解量子力学的朋友错误理解量子力学......

量子力学的奠基人普朗克,其实老头子当年帅的不要不要的.....

这才是普朗克当年的风采....

量子并不是物质的最小单位,而当年只是来描述黑体辐射的,因为经典的维恩公式仅仅在短波范围内起作用,而瑞利公式则在长波范围内起作用,无法将之统一起来.....最终普朗克用一份份量子或者说量能来描述了黑体辐射,成功统一了黑体辐射.....当然这仅仅是开始而已!从这里开始我们的世界观就开始崩塌了,因为我们赖以依靠的世界居然是一份一份的,无论是时间,还是长度或者能量都是......

而双缝干涉实验则更是令人不寒而栗,干涉条纹在假如探头的瞬间消失,似乎超级文明在控制这个世界,发出质量让光子老老实实的各自通过自己的缝隙!

而改进型的双缝干涉则更是让人的恐惧无以复加,因为在后端加入的检测能让在路径之前的光子选择通过的缝隙,简单的理解就是现在干预了过去,这在经典物理中是完全无法理解的现象,但在量子力学中却实实在在的发生了!!!

当然有微观世界中的电子的运动,因为它是概率云的模式出现的,在你测量之前可以在任意地方,但等你测量了它就会在某个位置!当然我们不需要考虑这种状态会叠加到我们现实生活中来,因为从微观层面成立的量子力学在宏观世界的依然遵循概率,而非同时存在或者现在干预过去等等,薛定谔的猫也只有生或者死两种状态,你放在柜子中的杯子在打开前也不会在任何地方等等.....但相信您的思绪一定被打乱了,这也许和你的意识存在的量子态有关系.....


星辰大海路上的种花家


因为我们永远不会相信一个人可以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而量子理论就可以。是不是很颠覆啊!


微观世界的叠加态 如果以宏观世界的思维去思考就是: 薛定谔的猫可以既死又活!


先来说说我们所处的宏观世界。我们知道 生活中每个人的具体位置是确切无疑的,毫不含糊的。同一时间点上,你如果在家,就不可能在公司,从公司到家只有两条路,你只能经过一条路回家!选择其中一个线路 就意味着不能选择另一条线路。这些规则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极其平常,毫无争议。但人们带着这种宏观尺度下的思维定式去理解微观世界的量子运动 就会显得摸不着头脑!


在微观世界中 量子的运动极其诡异,只要我们不去测量它,那么它就有可能出现在任何地方!在微观世界,量子不会像宏观世界那么守规矩。也可以这样说 ,家和公司之间只有两条路,而量子可以同时经过这两条路回家, 它可以同时处于两种叠加状态,只要我们不去测量它,它不会有任何改变!之所以测量会改变它,是因为测量就需要光,光子打到被测量的粒子上会让粒子吸收能量并同时坍塌掉,而只表现出一种状态。之所以宏观物体不会被光子弄坍塌掉,在于宏观物体的粒子数目不知道比测量所需的光子数目高到哪里去了!所以影响就很不明显!


科学认识论


量子力学是微观物理学的整个一套基本框架、基本逻辑、基本语言。对于它所适用的范围(通常是分子以下的微观层次,但后面还要提到适用范围),所有的科学规律都在量子力学的基本框架下。相对之前的物理,量子力学这个基本框架是全新的,因此前者被称作经典物理。

在经典物理中,每个物理量总有明确的值。比如物体在每个时刻都有明确的位置,而且经典物理规律完全决定了它怎样随时间变化。掌握了经典物理规律,只要知道物体受力情况和某个时刻的位置和速度,就可以计算出其它任意时刻的位置和速度。比如,哈雷根据牛顿力学正确预言了哈雷彗星的回归,现在我们也能应用经典物理将人造卫星发射到预定轨道。

经典物理和日常生活中也有几率。但这是一种粗粒化描述,基于对细节的忽略。扔下一个均匀的硬币,每个面朝上的几率大概是二分之一。在大致相同的宏观条件下,细节有各种各样的可能性,重复扔若干次硬币,最后每个面朝上的结果大概有一半。但是,其实每个硬币的运动都是决定论的。如果知道力学细节,原则上是可以预言最后结果的。

量子力学中,几率的概念首当其冲,而且是实质性的。对于量子粒子的每个可能位置我们赋予一个复数,称作波函数。测量粒子的位置,它出现在某个可能的位置;测量另一个也由这个波函数描述的粒子,它出现在某个可能的位置。这样的过程重复很多遍,然后统计出现在每个位置上的次数,占所有次数的比例就是粒子处于这个位置的几率,等于波函数在这个位置的大小的平方。


物理文化与施郁世界线


“上帝掷骰子吗?”这句话是爱因斯坦对量子理论的质问。所谓“掷骰子”,代表的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所谓量子,是“能量子”的简称,是能量的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量子就像我国货币元、角、分中的“分”,“分”是货币中不可分割的最小单位。围绕着光的本质,物理学界不断争论,比较重大的争论有三次。在第三次斗争中诞生了“量子”的概念。量子的提出,调和了这场持续几百年的大争论。但是量子论的观点,却与经典物理理论格格不入,甚至颠覆了我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物理学界围绕光的本质进行过三次重大论战,最终孕育出量子的概念。能量由一个一个“能量子”组成的,这些“量子”就是能量的最小单位,它没法再分割,而是一个一个发出去。1905年,爱因斯坦也提出“光量子”假设,光不仅在吸收和发射时是量子化的,而且光的传播本身也是量子化的。物理学界围绕光的本质,到底是一种微粒,还是一种波,斗争了几百年,但双方都无法彻底推翻对方的观点。在第三次波粒斗争中,孕育出了量子的概念。量子概念的提出,让双方无奈达成了妥协,只能接受这个说法,光是量子化的,光既是粒子又是波,也就是光有“波粒二象性”。

量子论提出了与经典物理理论严重冲突的五种观点,彻底颠覆了我们传统的宇宙观和世界观。在光具有波粒二象性的引发下,人们通过“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发现了电子也具有波粒二象性。不同的观测手段,电子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并且在实验中,人们还发现了电子出现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既然整个宇宙都是由电子、原子这些微粒组成,据此,量子论提出了人类的观察创造了世界,根本不存在绝对的“客观真相”,也不存在客观世界,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是测不准的,不确定的,也没有什么因果关系。量子论还认为,存在多个世界或者多维度时空,但是各个时空之间互相平行,没法联系,就像我们的世界和灵魂世界没法联系一样。

总而言之,经典物理理论告诉我们,我们生活在一个不以人类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世界,宇宙从大爆炸那一刻起,像一台精密的机器,严格按照物理定律严丝合缝的连续运转,这个世界有因必有果。但是,量子论却提出了一个完全相反的说法,根本不存在客观世界,人类的观察创造了世界万物,世界万物的发展也没有因果关系,它是随机发展的,不确定的。爱因斯坦是量子物理学重要的开创者,他面对量子理论推导出的很多匪夷所思的,并且彻底颠覆经典物理理论的观点,抛出了“上帝掷骰子吗?”这个疑问。所谓“掷骰子”,代表的是世界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爱因斯坦坚信宇宙中存在着确定的因果性,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认为量子论的基础一定有问题。可是这个貌似荒谬的理论,确实是通过严格推导和“电子双缝干涉实验”实验反复证明的,并且已经列入人类最伟大的发现。物理大师霍金对爱因斯坦的质疑,却说:上帝不但掷骰子,他还把骰子掷到我们看不见的地方去。


不雨


我们的三观里,可能价值观更加重要,但如果没有世界观,那么价值观就比较难建立起来。


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知是从身边开始的,但真正感动我们的,是抬头看天。在刘慈欣的一篇小说里,人类是由一个更加智慧文明的世界放养在地球上的一种生物,他们每时每刻在被监视着。突然有一天,有一个猿人抬头看天,看了好久,超过了一定的时长,这个智慧文明的警报器就响了。

这是为什么?因为放养的这个生物开始有了思考,有智慧了,它开始思考天上是怎么回事。

自从有了智人,十万年以来,我们走出非洲,来到中国,都是从那个唯一的源头来的。但是我们思考天空思考了十万年,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到底什么时候才开始比较接近真相呢?大概是两千年前。

比两千年再往前的时候呢?

这里有一张图,是印度人对大地的认识。他们早认识到地球不是一个大平板,而是一个有弧度的东西,是被四头大象驮着,这四头大象又站在乌龟上,乌龟下面又是无数层的乌龟。这是印度人的世界观。

图 / 印度人对大地的认识

下面的是一个简化版的地心说,也就是托勒密的系统。这个系统是建立在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一系列的哲学家和科学家认识的基础上,特别是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我们站立的地面其实是一个球面,地球是一个球。他怎么认识到的呢?他当然没有像哥伦布那样,绕地球一圈,他没有做,也不可能做这件事,但他举了很多的证据。

证据之一,就是你站在大海边,等一艘归船的时候,这艘船出现在你的视野里时先出现的是桅杆,然后才是慢慢整个船身,这说明大海是有弧度的,推而广之,地球是有弧度的。亚里士多德由此推断出,地球是个球。

图 / 简化版的地心说

此外,他还推断出来——当然,这是错误的——太阳绕着地球转,就像月亮一样,同样水星、金星所有的天体都绕着地球转,最外一层是恒星,是最遥远的。古希腊人和中国人对于恒星的认识是一致的,也就是恒星基本是不变的,但行星总是在变。

尽管这个由托勒密继承的系统是错误的,但他们有一个认知是正确的,就是地球是个球。他们认识到行星和太阳距离地球非常遥远。非常遗憾的是,这一点,我们中国古人没有认识到。

尽管张衡也认识到,地球是个球,但他们没有认识到,行星和太阳距离地球,和地球的大小是差很多的。举个例子,太阳离地球距离 1.5 亿公里,相当于地球直径的一万多倍,这一点古希腊人已经认识到了。但是中国的张衡认为,地球像个鸡蛋黄一样,天就像一个鸡蛋壳,这个鸡蛋黄和鸡蛋壳的相距并不大。

当然,我们知道,目前最新的数据是太阳离银河系大概是三万光年。

前面讲的是仰望星空,是人类变成智慧生命的一个过程。这是必须要经历的。包括小孩从出生起到四岁,他一直在问父母问题,他一直在建立他的世界观、宇宙模型,人类就是这么走过来的。

接下来要谈的,是认识会导致什么?会导致行动。

下面这张图,左边是牛顿在思考:「苹果为什么从苹果树上掉到地面上,而不是掉到天空上?」由此想到了万有引力。右边是人类登上月球。

有了对万有引力的精确理解,我们才能把航天器和人送到月球上去。

图 / 牛顿的万有引力与人类登月

前面讲的是一个宏观的世界,或者是一个身边的、具像的世界,还有一些看不见的世界,也就是微观世界。

微观世界是由量子力学主导的。

很多人认为量子力学很烧脑,一点都不诗意,我们不需要认识量子力学也能认识世界,这其实是错误的。没有量子力学,我站的地板可能都不是踏实的,这个非常重要。还有,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现在很方便的通讯工具,比如手机,这些芯片都建立在量子力学的基础上。

图 / 没有量子力学,就没有手机芯片 by Irish Times

这个世界,几乎所有的方面都和量子力学有关,包括:鹅卵石为什么是五彩缤纷的?为什么这个花是红色的?叶子为什么是绿色的?所有的这些东西都离不开量子力学。

图 / 花为什么是红的,也和量子力学有关

甚至我猜测,我们人类的思维方式、意识的产生也是跟量子力学有关。

当然这是我的一个猜测,不过现在貌似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它。以前我们观测人类的思考,无非是在头上很多地方插上电极,这个电极里面会和我们的大脑神经连起来,一个神经元放电了,或者一个回路放电了,这个仪器就会反应,把脑电图印下来。

似乎大脑就像一个手机芯片一样,而且结构都很像。因为我们手机有处理信息的 CPU,和储存信息的储存器,好像我们的大脑完全一样,比如有人说左半脑是管理知觉的,右半脑是管理语言的。但市面上流传的这种说法,其实是伪科学,我们后来发现,左右脑其实是在同时管理所有的事情。

图 / 人类大脑和芯片相似

但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生物学家的这种思想,非常像十九世纪的物理学家。他们认为大脑像一个手机芯片,其实是一个机械性的对世界的认知。

为什么说像十九世纪物理学呢?因为十九世纪物理学家的认知,是建立在牛顿的理论上。他们认为,这个世界就像一个大机器一样,人脑也不例外。

但到了量子力学,物理学家进步了,认为这个世界没有那么简单,它也许可以说是机器,但是一个非常神秘的机器,因为有些未来是不确定的。同样我认为,既然我前面说到的一切——甚至鹅卵石为什么五彩缤纷、钻石为什么跟玻璃不一样的——既然所有这些都跟量子力学有关,既然量子力学那么有用、有意思,而且是主导整个世界的运行。那么人类大脑为什么不用上量子力学呢?

图 / 李淼

一旦用上量子力学,我觉得人类就有点意思了。我们不是一个手机,大脑也不是一个普通的芯片,而是量子力学意义上的芯片。我们就不是一个机器,我们的未来不确定,要靠人类自己做决定,以及我们这个机器来做决定,我觉得这一点非常有意思。


米缸一号


量子理论奇谈:

很久很久以前,有原始人捡到了两块机械表,他们称之为量子表。由于他们的视觉器官可见光波长较长,极尽手段后他们隐约能看到秒针在运动,但看不清秒针到底在表盘的什么位置。虽然视力差,但是他们的触觉很灵敏,如果拿手摸一下表盘,就感觉到秒针停在手指下面的固定位置,他们把这种不测量就不能确定,一测量就能确定具体位置的现象称为量子塌缩。

而且如果用手摸准确了秒针的位置,他们隐约看见的秒针速度就会测不准,如果光看不摸,就能够测准速度却确定不了秒针的位置,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测不准原理。

由于一会儿秒针在表盘的左边,一会儿在表盘的右边,后来有个聪明的原始人他统计出来秒针在左边的概率和在右边的概率差不多,还用一个波函数来描述秒针可能出现在左边还是右边,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为量子概率云。

再后来有个更大胆的原始人摸到了表的调节钮,发现两块表可以把秒针对同步,他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纠缠。原始人惊奇地发现,如果这两块表产生了纠缠,无论两块表距离多远,让两个原始人分别摸产生纠缠的表的秒针,如果一个原始人摸到A表的秒针在左边,那么另一个原始人也同时摸到B表的秒针也一定在左边!他们认为一定是摸A表的时候影响到了B表,他们发现这种相互影响作用力的传递速度超过了光速!在他们把这种超过光速的作用力看作是一种鬼魅般的幽灵作用。

后来他们发现如果摸的太使劲,纠缠现象持续不了太久就乱了,他们使用更温柔细腻的摸表方法,还提高了对时操作的精度,使得更大的分针也能产生纠缠了,提高了纠缠的持续时间。依靠这俩块机械表,大大提高了原始人的狩猎时的协同作战水平,提高了原始人的科技。因此酋长派了一堆顶尖聪明的原始人专门摸表研究这些机械表的量子纠缠现象。

直到过了几千年之后,进化了的原始人拥有了更精细的视觉测量手段。他打开了表盖,看到里面设计复杂的齿轮组和精妙绝伦的游丝,在表壳中有条不紊,复杂而优雅地运动,他一边惊叹这两块表的造物主是多么伟大,一边捂嘴笑,觉得自己祖先的想法好可爱。


古恒先生


量子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波尔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一个人没有被量子力学震撼的话,他根本就不懂量子力学!

从这句话就能真实反应出量子力学的颠覆性!而具体来说有一下几点!

首先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量子力学表明在微观世界,一切都是不确定的,而只有实施观察的行为后,微观世界才变得确定(相对的确定)

用宏观世界的事例来描述微观世界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这种颠覆性!比如说你现在自己家的窗户旁观看远处的楼房,楼房就在那里,无论你观察与否,都不会影响楼房的状态和位置!

但按照量子力学的诠释,楼房的状态和位置并不是确定的,在你没有实施观察行为时,楼房可能以任何状态存在,也可以位于任何位置,甚至会在月球上!

说吧了,微观世界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用概率来描述,没有什么事确定的。这就是“不确定性原理”!

而且这种不确定性并不是因为人类的科技水平受限观察不准确导致的,而是微观世界的固有属性!

想象看,如果我们的宏观世界像微观世界那样,世界会是什么样子?

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宏观世界的一切都是有微观粒子构成的,而且微观宏观本来就是相对的,没有明确的分界线,这是不是意味着我们的宏观世界也是不确定的呢?

除了不确定性,还有量子隧穿效应,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诡异现象,还有更神秘的量子纠缠现象,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这里就不再详述了!

总之,量子力学对于我们的颠覆性是全面的,是从根基上彻底动摇了我们对周围现实世界的认知!


宇宙探索



爱因斯坦就是量子论的半个先驱,但是爱因斯坦一辈子都在和量子论作对,但是爱因斯坦和量子论学派的大论战也间接促进了量子论的发展,最终让量子论和相对论一样成为了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

而爱因斯坦反量子论就是因为量子论太“匪夷所意”了,在量子世界里,物体不再像宏观世界一样稳定,而是呈现出“不确定性”,在量子领域里不存在绝对的状态,科学家们完全预测不了电子的运动轨迹,只能用量子力学中的“概率云”来预测电子。

薛定谔的猫一直是大众对于量子力学最熟悉的故事,故事中的猫在被人类观察之前是“亦死亦活”的,这种特性也是量子力学的特性,但是一旦有人打开盒子后,猫就会迅速的从量子世界亦死亦活的不确定性变成正常世界的死亡或者生存。

也就是说在量子世界,人的观察就能影响实验结果,无外乎爱因斯坦说“上帝不掷骰子”,根本原因就是爱因斯坦不相信这个世界本质上是不确定的。

在量子论出现之前,科学家们都认为只要能掌握全宇宙所有原子的运动数据,那么就能从根本上预测宇宙的过去和未来,自然也能预测每个人的命运,因为每个人都是由宇宙中的原子组成的,可是量子论让人们知道了这个世界在本质上是呈现随机状态的,科学家在量子世界连一个电子的确切位置都算不出来,自然也就不可能算出整个宇宙的过去和未来了。


宇宙探索未解之迷


见许多人对量子问题如此感兴趣,我也来凑一份热闹。

首先请大家注意一个问题,许多人都在反相对沦,但却鲜有人反量子力学,为什么?因为相对论尚可理解,但量子力学似乎无法让人理解,做为一个物理学理论,无法让人理解且自圆其说,这是无沦如何不能令人满意的。当然我们不应该怀疑客观世界的复杂性导致人们对一些特殊的现象一时无法与自己的直觉相适应,这是有可能的,但是做为一个物理学理论:,什么波粒二象性?远距的量子相关性?等等概念不能使人不生疑惑?

其实所谓量子,我们可以这样理解,比如我们建房子,我们可以用长方形的砖,也可以用正方形的砖,无论砖是长方形的或正方形,都可以理解他们为量子,当然他们最后都能够将房子建成。那么我们可以认为长方形的砖与正方形的砖是正确的这样一种观点么?许多人奉行有用既为正确这样一种哲学观在物理学领取域未必正确,也许量子力学应该理解为一种有用的数学处理方法较为一合适。

比如一串光波,有一个波动方程,量子力学叫态方程,现在我们要计算光的能量,怎么办,用弗立叶或者拉氏对时间进行积分,至于基函数,我们可以选正弦波,矩形波等等,那么这个基函数就是所谓的量子,显然这样的计算结果与本来应该的结果是有误差的,但这个误差与我们要的结果根本就可以忽略不计,所以当量子测量声称他们的精度达到什么数量级时,千万莫被他唬住,其实没有多大意义。

至于波粒二象性,我认为这正是导致现代理论物理研究的症结所在。将粒子做波处理,一本糊涂账。将所有人整懵圈了。而所谓的纠缠,其本质是两个系统的合并,合并之后再分离,分离之后一个系统的状态决定了另一个系统的状态,这太搞笑了,量子力学在这里讲决定论了,先前他们声称概率论的。


明学23


量子效应只在微观世界显现,尽管量子力学诞生了接近一个世纪,也没有发现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改变,量子效应充其量只是微观粒子的客观规律,不受人类思维左右。

量子的不确定性原理是由德国的物理学家海森堡于1927年提出,这个原理告诉我们不可能同时精确得知一个粒子的位置与速度(动量),所以我们就无法知道原子内部电子会在下一秒出现在什么位置,只能用电子云模型来表述它出现在某个位置上的概率。

这种规律显然不能套用在现实生活中,比如我们肯定知道自己会出现在某个位置上,也会知道你的速度。

量子纠缠效应是指如果把一对处在纠缠态的(比如说光子)分开,即便相距的再遥远,它们还能够继续保持纠缠态,当然前提是之前就处在纠缠态中。

这也是微观世界的效应,在宏观世界中没有体现。

总之,量子力学是神奇的,量子力学的奠基者玻尔曾说一个人在听到量子力学的内容时而没有大发雷霆,就说明这个人还没有听懂量子力学。

个人浅见,欢迎评论!

本回答由一枚游戏科幻迷原创,感谢点赞关注,我们一起科幻想象、畅游宇宙!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