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皮:李大霄批判 政策底不是市場底

水皮:李大霄批判 政策底不是市场底

水皮

A股是政策市,政策市的特徵就是人為干預,而理念恐怕就是人定勝天。

可是,可但是,人定勝天成立嗎?

不成立。

所以,市場的走勢最終一定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當然也包括管理層的意志、政策制定者的意志,甚至決策層的意志,市場不是一個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市場說到底是由成千上萬的具有獨立意識和人格的人或者機構組成的一個共同體,一個利益的共同體。

既然是政策市就有政策底。

政策底的理念同樣是人定勝天。

可是,可但是,如果人定勝天的理念成立,股市就不可能發生股災,也就沒有必要救市。股災的發生本身說明,這個市場有自己的規律,救市是徒勞的,但是正因為是政策市,所以救市又是必須的一種義務和責任,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結果就兩個字,尷尬。

政策底之後必然有市場底。

在政策底和市場底之間又會出現經濟底和估值底,有時同時出現,有時則有時差。李大霄判斷此番政策底和市場底同時出現只是一種美好的願望,大概率是不成立的。

時滯和落差是存在的。

歷史數據告訴我們,一般時差在3-4個月,落差在10%左右,原因在於管理層的心理比一般投資者者脆弱,抗打擊能力遠遠不及散戶,所以,首先崩潰。

但是,數據畢竟是歷史數據,而市場的變化是日新月異的,必須考慮的變量也層出不窮。

中國政府第一次救市始於1994年8月的“三不政策“,當時上證見底325點,兩個月衝到1025點,此後回落524點,藉助“327國債期貨”事件,1995年5月上證又衝擊到900點附近,然後又回落;此後A股開始有規律的上漲下落週期,簡單地計算,上漲不過3個年度,但下落則越來越來長,從3年5年7年,形成了牛短熊長的格局。

A股第一波真正跨年度的行情是香港迴歸行情,事件持續從1995年到1997年,指數從500點附近衝擊到1500點附近.之後的回落同樣是3年,從1997年5月30日到1999年“519行情”再啟動;

A股第二波跨年度行情是“519行情”,時間從1999年起至2001年,指數從1000點打到2245點,時間是3年,之後的回落持續了5年,2001、2002、2003、2004、2005,即998點;

A股第三波跨年度行情就是“股改行情”,也稱奧運行情,從2005年年中起步,3年時間,2007年10月見頂6124點,之後的回落持續了7年,2007、2008、2009、2010、2011、2012、2013年,見底是1849點;

A股的第四波跨年度行情是所謂的“改革牛“行情。從2013年的最低點走起,2015年10月達到5178點,時間是3年,然後就是一路回落到今天,2449點和5178點比好像跌的差不多,很多人拿估值比,無論是市盈率和市淨率好像也跟以前的底部相當,這也是事實,但是不等於調整必然結束。

為什麼?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大家首先要搞明白,為什麼此前行情的調整時間是如何從3年到5年再到7年的,而牛市則是3年不變,答案就是市場的體量今非昔比,股改導致流通盤劇增,而2010年以後的中小板和創業板又成為增量,A股的企業數在成倍增加,流通量在成倍增加;因此同樣的個股估值需要成倍的資金才能承受、消化、平衡。上一次的國家牛都達不到股改行情的高度原因也正在於此,國家牛是加了槓桿的,允許透支配資的,成交量是超過美國華爾街的,但是打到5178點亦是精盡而亡,而國家隊救市真金白銀2萬億也只是爭取到了一年時間而已,2638點已經成為馬奇諾防線,病來如山倒,病去如抽絲。

6124點時,市場整體估值大約30多萬億,流通盤則是20多萬億,而指數至今在2500點附近,市場整體即流通估值咋40萬億左右。

OK,存量已然如此,更何況最近3年是IPO大躍進的3年,上市公司接近800家,3年到期,最初的一批大股東都解禁在期,市場資金壓力陡增。800傢什麼概念,A股現在一共才3600家,從2800到3600,上市公司規模擴容是28.57%。

過往的行情行程過半一定伴隨著銀行存款搬家,但是現在一方面銀根收緊,M2已經從13%回落到8%,流動性過剩一去不復返;另一方面,三四線城市樓市去庫存把老百姓銀行裡的那點存款消耗殆盡,想往股市搬都沒有存貨,行情又如何推動?所以,我們看到從上到下,儘管政策力度前所未有,但是市場不為所動,幾乎原地踏步,不是這屆人民不行,而是實在力不從心。

結論就是,一,政策底不是市場底;二、即便市場底也需要時間構築;三、未來有行情但高度有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