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读过汪曾祺吗?你最喜欢他的哪部作品?

风光无线4


鹦鹉史航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这话我是极其赞成的,要说这世上让我找一个人和他玩一辈子,我想最好就是汪曾祺。

汪曾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外界封他:“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

贾平凹说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黄裳曾说他:他的一切,都是诗。

梁文道说他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熬的刚好。

这话我都赞成,不过我更愿意把他当做身边一个极其可爱好玩的老头,像一个忘年交的邻居、像朋友、像父亲。

毫无疑问才子一枚

汪曾祺首先是毫无疑问的才子一枚,还是那种旧时的才子,带点纨绔子弟的放荡不羁。

小时候衣食无忧,锦衣玉食。家里请着好的私塾先生,有才华的祖父、父亲膝下成长着,书画皆通。从小到大,国文总考第一;画画好,美术老师常让他替同学们改画,自幼就有才子气。

患着疟疾呢,还是考上了当时最好的大学——西南联大的文学系,投入最喜欢的老师沈从文名下。到了大学,也是风云人物,各种老师宠着、赏识着。

上杨振声的现代文学课,他交了一份很短的报告,杨先生看了,当堂宣布他期末免考,听说他爱画,就邀他到住处,给他看自己收藏的画册。

  

闻一多的唐诗课,汪曾祺替同学交作业,写了篇关于李贺的读书报告,大意说盛唐的诗人们在白纸上画画,晚唐的诗人们则在黑纸上画,故色彩特别浓烈。闻一多看了,大为激赏,说:“你的报告写得很好,比汪曾祺写的还好!”

沈从文更是欣赏他,给过他的习作120分(满分一百)的高分,还到处推荐汪曾祺的文章,说他写的比自己好。

汪曾祺也极为喜欢沈从文,晚年曾不无自豪地说:“沈先生很欣赏我,我不但是他的入室弟子,可以说是得意高足。

汪曾祺(左)和沈从文(右)

汪曾祺还参与过样板戏《沙家浜》的改写,那句阿庆嫂著名的唱腔“时过沧桑,人走茶凉”就出自汪曾祺之手。

爱吃爱酒爱花的老顽童

汪曾祺还特别“贪得无厌”。他贪吃,贪喝,贪看,贪玩儿。我从来没见过有人像他这样对生活有这么大兴趣。

他特别爱喝酒,喝起酒来,从不会一口一口抿,而是痛饮,一喝一大口。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汪曾祺经常逃课去喝酒。一天夜里喝麻了,瘫坐马路边,沈从文路过瞧见,以为是个生病的难民,一看,居然是汪曾祺!连忙把他扶回宿舍。中国文学史上两位大师,踉踉跄跄在夜路上走,想来真是好好笑。

晚年因为疾病缠身,医生给立了很多规矩,不能吃肥肉,不能抽烟、喝酒,油炸食品也不行。——这可怎么活?“但他不是个容易沮丧的人——幸好有天下第一的豆腐,我还能鼓捣出来一桌豆腐席来的,不怕!他这样给自己打气。”

1960年代的汪曾祺(右一)

1997年5月16日,离世当天,他想喝口茶水,他对小女儿说“给我来一杯,碧绿!透亮!的龙井!”但龙井尚未端来,他就已离世。

他还好吃,简直吃尽四方。从家乡高邮的鸭蛋到北京的豆汁儿,湖南的腊肉,江南的马兰头、朔方的手把肉,还是故乡的野菜、他乡的菜肴,所有的东西,经他写出来,就算刚吃过算,我都超想吃。

对草木,他也有情意。还是少年时,他就有心发现家里的园子里什么花最先开,祖母佛堂里那个铜瓶里的花也常常由他来换新,才25岁,写过的文章里提到的花草树木种类数量,简直堪称博物学家。

他还喜欢唱戏,在西南联大时常唱后来放弃是因为——“牙齿陆续掉光,撒风漏气。”然后还喜欢画画,直到40岁时,他还想改行去当专业画家。

还爱做菜。他的手艺在当时文艺圈子中很有名。当时每当有港台作家或外国人来采访汪曾祺时,中国文联索性安排客人在汪曾祺家吃饭。

作家聂华苓访问汪曾祺,汪曾祺为其做了道扬州菜——大煮干丝,聂华苓不仅吃完了干丝,连汤汁也喝得精光;还有人吃完后将剩下的菜“兜着走”,说是外面吃不到……

独创一派的文体家

汪曾祺的文字,大家都知道是独特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里语言最好的作家有谁”这种问题的答案里,他总是能名列前茅。

晚年汪曾祺

曾有评论家说:汪曾祺的语言很怪,拆开来没什么,放在一起,就有点味道。他的句子大都短峭、平实、朴拙,文字直白冲淡,像在水里洗过一样,干净。

真喜欢看他晚年写的西南联大的那些故事呀。

汪曾祺写过很多沈从文,我因此才知道沈从文是怎么过日子的,怎么叹气怎么高兴。

他说沈从文读过很多书,却从不引经据典,总是凭自己的直觉讲话,没有一点哗众取宠的江湖气,但只要你真正听懂了他的话,就会受益匪浅,“听沈先生的课,要像孔子的学生听孔子讲话一样,举一隅而三隅反。”

写当年和梁思成、林徽因毗邻而居的金岳霖,看到林徽因瘦的不成样子,为了让林徽因尽早恢复健康,在门前的空地上喂养了十几只鸡,“金先生是个单身汉,无儿无女,但是过得自得其乐。他养了一只很大的斗鸡,这只斗鸡能把脖子伸上来,和金先生一个桌子吃饭。”

真是各个个性不一样,却又都可爱得紧,让人对那个时代、那样的生活、那样的师生朋友情谊心向往之。

汪曾祺和妻子

可能大家更记得《受戒》,记得小和尚明海和英子的烂漫。在一个充满诗意的水乡里,一个小小的庙旁,一个小和尚和一个小女孩儿之间产生了懵懂的爱情,有如世外桃源般至纯至美。

汪曾祺的小说文字总是这样,让人感觉到人性的美。但是汪曾祺牵挂的又不光是美,他只是觉得,经常提到美,会让他的读者心软,心软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老顽童黄永玉直接表示:“我一直对朋友鼓吹三样事:汪曾祺的文章、陆志庠的画、凤凰的风景。”


十点读书


最喜欢散文集《生活是很好玩的》。

汪曾祺是我很喜欢的作家。首先他的语感很好,长短句交错。不用刻意抒情或修辞,就足以让你读起来畅快。此外汪曾祺的文笔十分质朴,无多余的修饰,只是写出心中所想。他的文字有思想但不故弄玄虚,有情感但不刻意煽情,最重要的,不取悦读者。为了阅读量改变初心的人太多了,不评判对错,只觉得可惜。

其实汪曾祺的文笔不是从始至终都是这样平淡的,他早期的短篇小说《复仇》《老鲁》都是另一种味道。虽不矫揉造作,但更偏向莫言那种绚丽多彩,形容词不要钱的堆砌的写法。让你身临其境让你体会到强烈感情冲击。他为什么改变,相信大家都知道。

他曾在《生活是很好玩的》书中提到过当时的情况。没有详细的说过什么,只是淡淡的调侃一句。书中更多的是作者的闲情逸致。最大的部分是谈美食。还记得有人说过,深夜不能看汪曾祺。看蔡澜的书馋了也就只能想想,因为工序太麻烦讲究太多了。汪曾祺却不然。他就是有那种神奇的力量,让你觉得葱油拌面也是人间美味,咸鸭蛋那就是天赐之物了。“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看不上眼!”汪曾祺和他的师傅沈从文一样,无论多大年龄,都还是孩子。

游记也占了书中很大的篇幅。汪老不仅爱吃还爱玩爱走。登过泰山天山,游过福建昆明。平常我们的旅游都是上车睡觉,下车拍照。汪老却不然,他不仅与当地人交流,题诗,还能把每一处风景每一座建筑的历史,文化渊源都了解个遍。更难得的是,他的每次旅游都那么好玩,有笑料。

比如此处: 有人不吃辣椒。我们到重庆去体验生活,有几个女演员去吃汤圆,进门就嚷嚷:“不要辣椒!”卖汤圆的冷冷地说:“汤圆没有放辣椒的!”——《口音·耳音·兴趣》

还有:写风景,是和个人气质有关的。徐志摩写泰山日出,用了那么多华丽鲜明的颜色,真是“浓得化不开”。但我有点怀疑,这是写泰山日出,还是写徐志摩?我想周作人就不会这样写。周作人大概根本不会去写日出。——《泰山片石》

汪老的幽默童真真是随处可见。


弹球小姐Lydia


汪曾祺老先生。图片来自网络。

汪曾祺老先生已经走了20年了。


20年的时间,当初呱呱坠地的婴儿都已经长大成人了,当初一棵刚冒出嫩芽的树苗都已经成荫了,当初的读者或许已经跨入了油腻的中年了。


20年,时间悄悄地来,又悄悄地走,作为一名喜欢汪曾祺老先生的读者,并没有感觉到时间的流逝,出版市场每年都有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以不同的书籍出版,每一本汪老的书都会收割一批新鲜的年轻读者,文字还是那一些,但读者却是发生一次又一次的迭代。


最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新出了一系列汪曾祺老先生的书,很多文章是以前看过了,再读又读出了另一种滋味。一系列最新汪曾祺老先生的书里,让我感觉最亲近的是《我们都是世间小女儿》这本书了,书腰上画着一个茶壶一个茶杯,三、四个或许是洋葱或是板栗,汪老先生笔下里浓郁的生活气息就扑面而来。

图片来自网络。

当然,我并没有肤浅得仅凭书腰就看上了一本书。其实,这本《我们都是世间的小儿女》最有价值的地方是首次公开了汪曾祺老先生的私人老照片:亲朋好友,讲学及游览山水的照片。每一次明星宣布分手时,都有一批的粉丝说不相信爱情了。这个时候,我特别想请他们看看汪曾祺老先生和他的夫人施松卿女士两个人从意气风发时的合影到两个人的鬓发变白的合影,眼睛或许变小了,但眼神里流露的爱至老未变了。现实版的天长地久,和和美美的一对伉俪,这才是爱情的真正归处,何必只关心娱乐圈里游荡的爱情呢?

年轻时的他们。图片来自网络。

年老的他们。图片来处《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我们都是世间的小儿女》里公开的照片还包括汪曾祺先生的姐弟合影,友人合影以及游览山水时的照片,每一张照片里的汪老先生都是淡淡地微笑着,并不沉寂,正如他的文字一样。不过,有一张照片你可能会疏忽了,这就是最后一页最汪朝女士提供一张全家福的合影。你会赫然地发现,汪老年轻时也是瘦瘦的,高高的,浓眉大眼的斯文青年,此时的这位斯文青年已经是一位父亲了。

图片来自《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

《我们都是世间的小儿女》这本书里浓缩了汪曾祺的一生,全书共三辑。第一辑“随遇而安”收集的是汪老写的他的家,他的父亲、母亲和老年生活。可以说,这一辑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从哪里来,又往哪里去“。父亲在汪曾祺的笔下是聪明、文武双全,正义,扶危挤贫,更让他怀念的是父亲给了他一个美好的童年。最让我感动的是汪老写他的第二个继母,三岁生母过世,第一个继母爱他、疼他,他和她们在生活里有过交集,他对她们是有感情。可是第二个继母任氏娘过门时,汪老已经十七岁了,大都在外求学,并没有多少的交集,但是汪老这样写道:“我对任氏娘很尊敬。因为她伴随我的父亲度过了漫长的很艰难的沧桑岁月。”说实到,一个儿子能从心底里真正地感谢一个女人对父亲的陪伴,这需要很大的胸襟,也是从心底里散发真正对父亲的爱。


第二辑“人间草木“写的是春夏秋冬里的田园、果园以及在自己在逛菜场里所风的花花草草,这些看似无情物,但在汪老的笔下却有它们的风韵和生命。


第三辑“七载云烟“写的是故人。汪曾祺是沈从文先生的入室弟子,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汪曾祺承继了沈从文散淡而的平静的小说写法,文脉上他们有承继的关系。即使是在生活里,沈从文先生也是汪曾祺的精神导师,印象最深的一个是汪曾祺初到上海找不到工作,情绪很坏,沈从文写信骂他:“为了一时的困难,就这样哭哭啼啼的,甚至想到要自杀,真是没出息!你手上有一支笔,怕什么!”汪老特意把信的原文真实地呈现在文章里,可见沈从文的骂对他来说是一种鼓舞了!


第三辑里的故人的故事多,看汪老写老舍先生、金岳霖先生,吴大和尚,静融法师等人。汪老先生会诚实地告诉你哪些人是小说人物里的原型,而他真实的人生是什么样。这个可以少掉了很多文学考证者的工作了,也满足了许多读者的好奇心了。


汪老曾说他“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生哲学,甚至是贯穿在自己写作里的哲学呢?答案就在这本书,汪老说:

“我写作,强调真实。我只能写我所熟悉的平平常常的人和事,或者如姜白石所说“世间小儿女”


是的,这本《我们都是世间小儿女》写的平平常常的人的爱,小儿女的爱。


灵林玖玖


汪曾祺的故土情怀


至今读过的汪曾祺的作品是《梦里频年记故踪》(汪曾祺地域文集·高邮卷),很喜欢这部文集。这部文集分为小说和散文两大部分,共五十多篇文章。


小说卷收录的《受戒》、《鸡鸭名家》、《故里杂记》、《辜家豆腐店的女儿》等娓娓道来,文字朴实,描写细腻精准,人物刻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其中回忆小学老师的那一篇文字,师生之情情同母子,感人至深。


汪曾祺不仅会吃,还擅长写吃。散文卷收录的《故乡的食物》、《故乡的野菜》等让人不禁食指大动。在汪曾祺笔下,高邮的咸鸭蛋更是绝无仅有,令人垂涎。

汪曾祺的这部文集,记录着一个游子对发生在故乡高邮的人、事、物的一片缅怀与深情。浓郁的故土情怀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知语悠然


我特别喜欢汪曾祺。

我觉得他的文字里有对生活有着一种含蓄的热情。

汪曾祺的书特别有带入感,适合慢慢读,字里行间,仿佛看见了他身边的一草一木。这样的书适合慢慢品读。

总的来说我喜欢他的散文而不是小说。也谈不上是哪本散文集,我觉得说哪类散文更合适。市面上汪曾祺的散文集种类很多,很多经典文章都被重复收录的,所以个人觉得看哪本没那么重要。我有

《人间草木》《人间有味》两本,后来看其他的集子觉得很多文章在这两本里都有了,就没再买了。


汪曾祺的散文有写花草植物的,有写食物的,有写各地风物的,有写旧人旧事的。他特别擅长写生活中的小事小物,而这些细微之处,最能体现一个人对生活的情感

有意思的是,好像不管他写什么,最终,都拐到了吃上去。他写梧桐,前几句还在写“

一叶落知天下秋,梧桐是秋天的信使。”后面接着就说“梧桐籽炒食极香,极酥脆,只是太小了。”写昆明的雨,写着写着就写到了牛肝菌、干巴菌。写老舍写着写着就想起了芝麻炖黄鱼……那些专门写食物的文章就更不必说了。尤为难得的是,他并没有堆砌辞藻去形容各种美味,而是自然而然地,用质朴的语言讲述着生活中最平常的美味。着实有点佩服他能把雅致的文学和平常的口腹之欲融合得那么好。

我读汪曾祺的文章总体的感觉是:字里行间仿佛在翻看一张张老照片,黑白色、有些泛黄,那些过往的细节却依旧清晰,值得去反复摩挲和品味。 不过,读他的书有个最大的禁忌:

千万别在肚子饿的时候看!


阿也


汪曾祺是个相当可爱的人,鹦鹉史航评价过他:

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并不常见。

汪曾祺的可爱,源于他骨子里对生活的热爱。

1、他是个随心所欲的人

“他在西南联大生活自由散漫,甚至吊儿郎当,高兴时就上课,不高兴时就睡觉。晚上泡茶馆或图书馆,把黑夜当白天。”

他曾经逃课出去喝酒,喝醉了就直接摊在马路上,幸亏被路过的沈从文看到,把他扛回宿舍。

或许,他的行为不是世人眼中的“大家风范”,可是他是汪曾祺,他展示的是真实的自我。对他来说,人生就是要活得舒坦。

2、他是个专业的“吃货”

汪曾祺是个爱吃的人,他还写了很多关于吃的文章。

他对吃的研究,达到了怎样的高度?

有人评价说:“饿的时候,不敢读文章,跟舌尖上的中国一样。”

大家是否还记得那篇小学课本里的文章——《端午的鸭蛋》?就是汪曾祺的大作,据说很多人看了,都直流口水。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

他经常做菜,用他的话说,“愿意做菜给别人吃的人,是比较不自私的。”

我认为愿意做菜的人,是对生活充满激情的。

3、他不过是选择快乐罢了

他的天真可爱,并不是因为生活无忧无虑。相反,他的生活一波三折,只是选择快乐罢了。

他毕业时穷困潦倒,一度找不到工作。住在只有五平方米的房子里,家徒四壁。

1958年,他被划为“右派”。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

许多年后,他却开玩笑说:

真是三生有幸,要不然我这一生要更加平淡了。

他一生吃过很多苦,可是并未怨天怨地。用他的话说:

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是呀,谁的一生又会是一帆风顺?成年人的世界,各有各的不易。

只有在看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快活,才是真正的英雄主义。


本文由【讯飞快读】小程序用户创作、分享,关注我的头条号,收听更多优质文章~


讯飞快读精选


最喜欢汪曾祺地《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

八九十年代的童年尚无手机可言。长辈忙着把被褥抱到院子里的绳上铺开晒太阳,娃娃们则忙着在泥土地上进行地毯式搜索。一朵在地砖缝隙间伸展开来的小花,足以让一个孩子兴奋良久。只是这种生活赐予的最简单的快乐,已经逐渐被现代人抛之脑后了。

作为一本着眼于“吃”的散文集,《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书收录的,正是这种“缝隙中的惊喜”。它由汪曾祺和汪朗父子二人携手写就,谈的是食事儿,蕴的是生活。

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是典型的传统文人。能作诗,会写字,善画画,而且,还烧得一手好菜。据汪朗爆料,“老头儿”最拿手的菜有仨,大煮干丝,拌菠菜墩和红烧肘子。

这个喜欢看杂书、写杂文、吃杂食的“三杂”老头儿,写了很多跟吃喝有关的文章,每一篇居然还都有独特的味道。更妙的是,如果你如品菜般一点点细嚼,还能咂摸出丰富的生活味儿来。比如他在《口味》一文中写道,“总之,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怎么样?一个晒着太阳窝于躺椅之上,半闭着眼睛挤兑你的老顽童形象,是不是瞬间就霸占了你的脑海?

不过,仔细一琢磨,汪朗给老头儿的“三杂”评价当真甚是贴切。汪老在《活着,就得有点儿滋味》一书中的文章写的也够杂。先不说他分地区、分类型、分口味地把多种吃食进行了一一介绍与点评,单说他这些美食文章的结构也够杂。他经常聊着聊着美食,突然就串场到生活中去了。

比如他在《泡茶馆》一文中,先是一本正经地追溯茶馆的起源,细聊茶馆的变迁,甚至还一时兴起讲起了茶馆轶事。然而话锋一转,他就把茶馆就跟文学搅到一块儿去了。至此,这个一团和气的“老头儿”,就开始兜售他的生活理念了,比如要发掘生活细微之处的转变和人性的善良,比如要发掘那些生活中存在的但大家往往会忽略的美好……

汪朗对此的评价是,“他的作品读起来很舒服,看似简单,有时候琢磨起来发现这老头也一肚子坏水,他的文字看起来不动声色,仔细想想挺有意思的”。生活中的汪曾祺与儿子及家人的关系也是如上述般随和甚至随意的。而这种宽松的环境,反而让他的一些性格、对生活的认知等,在儿子汪朗身上得到了传承。

这种相似与传承,在《活着,就得有点滋味儿》一书中体现的颇为明显。 比如汪曾祺著有《豆腐》一文,汪朗就紧跟着写了一篇《考察臭豆腐》,如同一场隔空对谈。各抒己见、各“执”己见,明明是对同一事物倾注了感情,却非要试图争出个高低。

这种对谈,像极了一个小孩儿跟一个老小孩儿的争执。小孩儿一轮轮地发动总攻,老小孩儿见招拆招。最后老小孩儿一跺脚,丢下一句“你们要对我态度好一点哦,我以后可是要进文学史的人”,然后一甩袖子暂且撤回房间憋大招去了。

以上就是你可以于本书中体会到的美好,一对在生活的缝隙中都能发现美好的老小孩儿,一对倡导“杂”生活的文坛领军人物,以及一对让人于字里行间见证生命与传承魅力的父子。

其实汪曾祺的一生并非均如他笔下的文字一般单纯而美好,相反,他经历过不少苦难。然而,他在作品中极少言及,反而致力于传递生活的美好。《活着,就得有点儿滋味》一书,更是以食喻事,竭力告诉大家“虽然生活中存在种种不济,但仍然有美好的人或事物存在”,这些美好大多不动声色,却一直存在于你的周围,一低头就能看见。


王小照


选贴段汪老的文字:

我事写作,原因无它:从小到大,数学不佳。

考入大学,成天泡茶。读中文系、看书很杂。

偶写诗文,幸蒙刊发。百无一用,乃成作家。

弄笔半纪,今已华发。成就甚少,无可矜夸。

有何思想、实近儒家。人道其理,抒情其华。

有何风格?兼容并纳。不今不古,文俗则雅。

与人无争,性情通达。如此而已,实在无啥。


——《我为什么写作》

最喜欢《沙家浜》


浩浩乎吾不识


初识汪曾祺,还是小时候读他写的《黄油烙饼》。那时候不懂文字里深沉的含义,倒是读出了满卷饼香,为此垂涎很久。后来,零碎时间里读了《端午的鸭蛋》、《如意楼与得意楼》等,才发觉汪老对一方人情风土刻画得细致入微。


汪老是食客,笔下也端出过佳肴无数。《四方食事》里,汪老曾说:“一个人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得尝尝。”正是有这样的“宽容精神”,才能当好一个美食家。因此我们再看汪老“谈吃”,一定会感叹作者笔下的杂博。涉及美食地域之广,品类之多,所谓“吃的足迹”遍及五湖四海。除此之外,汪老写故土的吃食,很少提及奢华的菜品,正是通过质朴的食客之门,才能浇灌心中思乡之情这块垒吧。

汪老不仅会吃,更会写吃。但无论是日常菜馔,还是野味珍馐,在汪老的笔下总是透着一种美感。这大抵是因为,汪老的“吃”中自始至终透着一种五柳先生的散淡。写吃的文章自然是浩如烟海。而我尤为喜欢的,还是《汪曾祺谈吃》这本文集。他不仅仅是就吃论吃,而是把吃的感受、吃的氛围和吃的来历,向你慢慢讲述、娓娓道来。


编剧史航作为“汪迷”这样说:“以前我说过,就算你刚饱餐一顿,看汪曾祺写的吃食,你还是会饿得咕咕叫。这种咕咕叫,也是怅惘……”


虾吃


上午刚刚看了汪曾祺先生写的《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人间草木这一节里恰写到了秋葵。

原本我对秋葵并无印象的,只觉得像短小的黄瓜一般,味道也不觉得多么美味。但汪曾祺先生的描述却让我陡然对秋葵产生了一丝好奇,他在《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中写道,“秋葵风致楚楚,自甘寂寞。不知道为什么,秋葵让我想起女道士。”

风致楚楚自甘寂寞与女道士连起来倒也相配,然而我却想不明白为何独独用在秋葵身上,今日再见秋葵,细细看过后,竟然品出另一番意味来。

品过之后,愈发觉得汪曾祺老先生的文字耐人寻味,也愈发喜欢。

贾平凹曾经这样评价汪老先生,“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又有人说,“这世间可爱的老头儿很多,但可爱成汪曾祺这样的,却不常见。”

成精的老头儿世间怕是只有这一人,是以这老头儿的文字也带着仙气,却又明明活在凡间。

尤其在这本《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书中,世间万物原本平平淡淡,经他一笔,个个都有了自己的小故事,俨然也都如他一般成了精。

《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一书中一共分为五个部分,人间草木、鸟兽虫鱼、时令节气、行者无疆、趣闻轶事。

我最喜欢行者无疆这一节,因着早几年我特别喜欢各种各样的小胡同,而在这一节里,汪老先生就写了胡同文化,普普通通的一条小胡同,汪老先生为其添加了文化二字,登时便换了一种色彩,使人对胡同更多了一种向往。只可惜现在的胡同越来越少了。

汪老先生一生坎坷,历经无数磨难,不管在精神上还是在生活上,都遭遇过不公平待遇,但他为人却豁达开朗,在他这本《不如喝茶聊天乘凉去》中,尤其能看到他对生活的热爱,花花草草都透着他心里头的明亮。

正如汪曾祺先生所说,“人生如梦,我投入的却是真情。世界先爱了我,我不能不爱它。”

愿我们都能如汪老先生一般热爱这个世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