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學習中醫,從哪本書入門最好?

承啟中醫文化


個人建議還是先從《中醫基礎理論》開始吧,原因有如下幾方面:
首先,中醫是一門古人發明的學問,經過上千年的發展與演變,不斷有新的理論內容加入其中。儘管有所謂“四大經典”,但限於文言與訓詁水平,大多數現代人往往難以解其本意。既然是入門,當然要選擇簡單易懂的書來讀。由此來看,原版的古代典籍固然作品不適合入門。
其次,中醫這門學問理論流派眾多,可以說是精華與糟粕並存,且彼此之間不乏矛盾之處。如果只單純學習某一家或幾家之言,很容易導致偏頗。而《中醫基礎理論》,雖然是現代人所總結,但其內容可以說是基本涵蓋了構建中醫理論大廈的基石。除去一些極為偏激的小眾流派,絕大多數人的理論不會與此相悖。因此,初學者由此入門,可以對中醫有概覽式的瞭解。

最後,需要提醒的是,近年來有一些暢銷書籍,打著“解讀”“思考”等名義,對中醫理論進行不著邊際的“闡釋”。這類書籍咋一看令人驚歎,但其實禁不住推敲,需要讀者有一定的鑑別力,方不致被引入歧途。

(圖片來自網絡)

李巖祺


中醫裡包涵了我國老祖宗所留下來幾千年的大智慧,再加上現在社會上有很多打著中醫名堂的江湖騙子,導致很多人對中醫失去了信心。所以想學中醫最重要的是一定不能對中醫一知半解,最後導致自己也淪落為江湖騙子。


想要學習中醫,決勝網認為先從現代的書籍入門為好,畢竟古人的書籍是用文言文所書寫,再加上很多專業名稱,如果一入門就往最深的入門,往往很容易導致事倍功半,而最終也會因為困難而放棄。所以建議可以先從《中醫基礎理論》先入手。

《中醫基礎理論》是現代人所總結,內容為中醫的基礎,所以初學者由此書入門是最好的選擇,這樣可以對中醫有個大致上的瞭解。《中醫基礎理論》的內容分為九章:中醫學理論體系概述、中醫學的哲學基礎、髒象、精氣血津液、經絡、體質、病因、病機、養生與防治。對於這九章的理解可以大致上瞭解中醫所包含得基本知識,對於以後學習中醫或者瞭解其他書籍都有很大的幫助。



在讀完《中醫基礎理論》之後,可以看看與他同一系列的《中醫診斷學》、《方劑學》、《中藥學》。這三本書在學習中醫的過程中也是十分重要的,《中醫診斷學》的內容為對疾病作出病名診斷,是臨床內、外、婦、兒等各科的主要學習內容;《方劑學》是研究治療方法以及方劑配伍規律的一本書籍;《中藥學》是中藥的基礎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這四本書都讀完了的話,對中醫就有了更加深入的認識。

在對中醫有一定的認識之後,才建議往更深的書籍去閱讀,如:《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等等古書。學中醫切忌跨越幅度過大,畢竟還沒學會走就別老想著飛。


決勝網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file_sign": "ce1ef4dd448421867c20d85231be9cd2\

健康情報局


你好,作為一箇中醫鐵桿粉,向你推薦兩本我特別喜歡的中醫書籍,很適合剛入門的中醫愛好者細讀。

一、《思考中醫》

《思考中醫》作者劉力紅 ,廣西名中醫、教授,1992年獲醫學博士學位。於科班之外,尚從多位名師,修習內道及醫學。2007年榮獲世界傑出華人獎。

《思考中醫》影響頗眾。中醫是一門古老而神奇的醫學,但是我們大多數人都不曾真正的認識它。本書試圖用明白的道理、生動的事例、形象的比喻讓讀者領略中醫真正的一面,使讀者從中洞溪臟腑的奧妙、發現疾病的本質、探究治病的方法。


二、《圓運動的古中醫學》

此書作者是清末民初的中醫學家彭子益,是“中醫復興之父”,是繼醫聖張仲景之後第二位醫中聖人。這本書以《易經》河圖中氣升降圓運動之理,破解《內經》、《難經》、《神農本草經》、《傷寒雜病論》、溫病學說的千古奧秘,從頭緒紛繁的古醫經中,理出了“生命宇宙整體觀” 、科學實用的中醫系統科學。成為當代繼承發展中醫學的入門嚮導、成功階梯。

本人書櫃中一直珍藏這本書,對於中醫感興趣的人,很有必要了解一下這本書,很受啟發。


如有其他疑問,歡迎留言諮詢,謝謝信賴。


華圖卓坤—北京總部



現代的一些書,比如《名老中醫之路》也強烈推薦給大家作為入門書看,可以增加學習的興趣和領域學習方法。現代的大學統編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都是不錯的入門書。

至於一些網紅中醫書籍,比如《思考中醫》和火神派的書,強烈不推薦作為入門書。這些書不具備入門書的特質,而且行文過於偏激,甚至有些東西有些牽強附會,會把沒有分辨能力的學生帶入歧途。


正說中醫藥



應該先學《黃帝內徑》,知道人在天地之間,如何適應自然的變化,自然的六氣是如何傷人的,怎樣避免受其傷害,以及人為什麼會生病,是怎樣生的病,如何治療和保健,從理論上弄清這些道理,才能能指導今後的臨床實踐,再學《傷寒論》,熟記一些常用的經方,瞭解治病的一些道理,找出一些治病的規律,以及用藥的技巧,再結合《方劑學》的學習,經方和時方相結合,也不必要過於拘泥經方和時方,要靈活變通,做到有症有方,還要學習百年百名中醫臨床經驗,也就是《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這些是很關鍵的,可以指導臨證用藥,有些經驗非常寶貴,只有慢慢領會、慢慢理解,才能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



我就是這麼自學過來的,沒有受現在醫學的影響,因為現在的中醫大都西醫化了,都是學習什麼藥治療什麼病,或者有的主張廢醫驗藥,根本不去學習中醫的這些道理,從學校裡出來的學生,也大多不理解自然的規律,有的經方時方背的也很多,但不理解其中的奧妙,就不能很好的應用,只有理解,才能靈活辯證。


中醫雜症


首先從書店買艾炙刮痧穴位的書,對照書在自己身體上找穴位,根據自己的病症,查找相應的穴位,用指甲揉掐,有痠麻脹的地方就是穴,掐十下,一按一鬆,再揉二十下,這是保健的方法,先從足三里按,再找三陰交,再找太沖穴,足三里,是健脾胃的,三陰交也是,太沖穴能疏理肝氣,每天學習三個穴,記住名稱,感覺體會為一體,堅持學習,一年後的你會發現,半個醫生就差不多了,喜歡艾炙的就學艾炙,喜歡拔罐的就拔罐,喜歡按摩的就按摩,網上訂閱,當你入門後會學習很快,刮痧都對身體好,對於刺血,針炙,開中藥,雖然有書可查,我建議在沒有老師教的情況下,不要自己做,我只用推拿和艾炙,刮痧是在那裡有痛,就在那裡輕輕的刮到出痧,不重刮,人的一生,學無止境,能夠自學自救,還能幫助他人,是很好的事情,因為不是醫生,只能在自已身上做體驗,切勿在別人身上做,自已的感覺會慢慢總結,成功是留給有準備的人,身體的健康,是多少金錢都買不來的,感謝大家的閱讀,祝大家身體健康,萬事如意。













圖片來自網絡,感謝原圖者。


知足常樂145253179


學習中醫建議理論先行,

可以先看中醫學教材的中醫基礎理論(其中含蓋了黃帝內經的一部分知識)和中藥學。中醫學業的學習之初用書,想必還是有道理的。

中醫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金匱要略,傷寒論,溫病學

之後可以瞭解一下中醫簡史,瞭解一些中醫名家。

之後就是相關的診斷學,內外婦兒五官針灸脈學等書籍。再者一些名家著作。

不論辯證還是遣方用藥,都要先識得理論。之後的病症,如何辨證如何用藥才有規有矩。

看到有的答案先從方藥看起的,有點不妥,方從何來,藥為何用,用自何證?


琴奏弦濤


中醫是中國文化的一種代表符號,反應了中國人的一種思維方式,許許多多的中國的古籍都包含這種思維模式。平時我們可以讀讀中國古代的詩歌散文,和古人對話,用古人的思維去思考,這是一個方法。

至於從哪本書開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沒有固定的要求,但是要根據個人情況來定。《黃帝內經》是中醫理論的集大成者,主要運用的是藏象,五臟六腑理論,對於後世,中醫理論貢獻巨大,用於臨床則需要深厚的積累,方能感受其偉大之處。

《傷寒論》偉大自不必講,而且前面讀可以基本拜託枯燥的理論,以症選方,以方統證,上手容易,簡便高效。這才是真正的好書,每一個條文都是直戳中心,沒有華麗的詞藻,全部都是精華。建議從《傷寒論》開始讀。

後世的四小經典《藥性賦》《頻湖脈學》《湯頭歌》《醫學三字經》都是以歌謠的形式編纂,朗朗上口,可日常誦讀。


金匱真言


歡迎探討,共同提高!希望和廣大的中醫愛好者一起把我們的中醫文化發揚光大!我們一起努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